某個秋天,我去散步游玩,回家路上,坐了公交車。車上一對父母在教娃背詩。恰好路邊墻壁正在進行美化工程,漆了不少古詩。由始至終,大人和孩子都像機器人一樣在機械地重復(fù)著。
“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本瓦@么一遍又一遍地念著。那兩個大人時不時地糾正孩子的方言發(fā)音。
沒有人告訴那孩子,春天的襄陽很美。孟浩然如果在早上睡懶覺,醒來時頓覺舒服愜意,才寫得出這樣水靈靈的詩歌。
夜里一些花朵被風吹雨打而掉落,白天枝頭繼續(xù)開得熱熱鬧鬧。
這首詩里有濃濃的水分,有潤澤的春雨、濕漉漉的樹木和泥土。
孟浩然寫這首詩的時候,住在鹿門山,離城區(qū)不過十幾公里。
家長甚至沒跟孩子說一句,襄陽是湖北的,孟浩然還是我們的老鄉(xiāng)呢!這首詩,就是在我們湖北寫的呢!全國人民都喜歡,全國的孩子都會背。
我去過襄樊。千百年來叫襄陽,后來合并改名,再后來,又改回去了。這又是個故事。
孟浩然寫的,原本是個很美的故事。家長不妨帶著孩子去襄陽玩一下,最好在山里住一晚。玩過以后,孩子自然就知道滿山的鳥雀鳴叫何其空靈,讓人心曠神怡。
水靈靈的唐詩,就這么死記硬背,難免僵死。
明明是中國的孩子,為什么學(xué)不好古詩詞?問題就出在不求甚解上。
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去各地講學(xué)時,屢屢遇到。前年,湖北省圖書館邀請我去講學(xué),是一個“送閱讀下鄉(xiāng)”的活動。隨行的家庭有武漢的、宜昌的。一個孩子搖頭晃腦,童聲朗朗地背出《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問道:“你知道廣陵是哪里嗎?”孩子眼神迷茫。
我又提示:“詩里不是說了嗎?煙花三月去哪里呀?廣陵就是揚州啊?!?/p>
我又叫了一個小朋友到中庭,他依然背得滾瓜爛熟。可一問孩子:“你知道你剛才背的唐詩,是誰寫給誰的嗎?”孩子滿頭霧水。
我哭笑不得:“你剛才不是背了標題嗎?是李白送孟浩然去揚州呀!知道孟浩然是哪里人嗎?”
孩子一臉茫然。
“孟浩然跟我們一樣,都是湖北人呢!那李白呢?總該了解吧?”
孩子這才興奮起來:“知道,李白是唐朝大詩人。”
“李白這么有名的大詩人,跟孟浩然是好朋友。他還寫過兩句詩:‘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憧矗覀兊暮崩相l(xiāng)孟浩然,是不是很厲害?。∷?,李白才會在送別的時候依依不舍,寫了這首詩啊!”
所有的孩子都歡笑起來。有個孩子說:“李白和孟浩然是好朋友,我現(xiàn)在記住了?!?/p>
我喜歡聽到孩子們的笑聲,多可愛?。∥蚁矚g水靈靈的唐詩,多美妙??!而學(xué)古詩詞時不求甚解,令好端端的孩子變成自動復(fù)讀機,真是不應(yīng)該。
唐詩宋詞最美麗的地方,就在于文字背后那些活生生的感情。
(春生摘自微信公眾號“沈嘉柯”,大冰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