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云
《〈詩經(jīng)〉二首》是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包括《關雎》與《蒹葭》兩首古詩。傳統(tǒng)的《〈詩經(jīng)〉二首》教學往往先介紹有關《詩經(jīng)》的知識,再引導學生進行逐句逐字的探析,其中還會插入“風”“雅”“頌”“賦”“比”“興”概念的介紹。此外,還會進行《〈詩經(jīng)〉二首》的朗讀教學,具體做法常常是讓學生先在文中圈出韻腳,再朗讀全詩,引導學生體會押韻帶來的美妙體驗。
這樣的教學不能說有問題,但這樣的教法只關注文言文“言”的教學,而忽略了“文”的探究,也就是說只注重跟《詩經(jīng)》相關知識的傳授,而沒有對《詩經(jīng)》的內(nèi)在思想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這樣的教法十分單一,既存在串講的現(xiàn)象,又沒有真正將《關雎》與《蒹葭》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講解。
想要改變這樣傳統(tǒng)而落后的教學方法,就必須采用更為前沿的教學方法。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巧設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對《〈詩經(jīng)〉二首》進行深入的探究。還可以借助關鍵詞法,引導學生抓住《關雎》中的關鍵詞“荇菜”“淑女”,《蒹葭》中的關鍵詞“蒹葭”“伊人”,從課文中挖掘一系列的學習問題進行全方位的探究。通過學習活動的體驗和相關問題的探究,深入地走進《〈詩經(jīng)〉二首》,體會《〈詩經(jīng)〉二首》文本的奧妙所在。
在《〈詩經(jīng)〉二首》中,參差的荇菜和蒹葭,為我們打開了一個詩的世界,可以此為關鍵詞,走進《〈詩經(jīng)〉二首》的情景。拿《蒹葭》來說,“蒹葭”在詩中的出現(xiàn)呈現(xiàn)了這樣的規(guī)律:每隔七句出現(xiàn)一次,一章一詠。這就是《詩經(jīng)》所采用的“重章疊句”的形式。至此,“重章疊句”的形式是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并總結出來的,而不是由教師在課前告知再于課中印證的。這樣做的好處在于給學生自信心,特別是發(fā)現(xiàn)古詩歌形式奧妙的信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自信。
有此設計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思考:這種“重章疊句”的形式會不會顯得詩的內(nèi)容重復、拖沓呢?多遍朗讀詩文后會發(fā)現(xiàn),“重章疊句”的形式并不會造成詩歌的重復和拖沓。其原因在于,從內(nèi)容上來說,詩中的每一章在意思表達上,是有變化的。比如說《蒹葭》中的“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地點的變化構成了一幅流動的畫面。
在《關雎》中,“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三句中的三個動詞“流”“采”“芼”,是采摘荇菜的系列動作,句子形式雖然相同,卻表現(xiàn)出了流動的畫面,這些富于變化的內(nèi)容使得詩意得以靜靜流淌。在朗讀《關雎》時,“重章疊句”的形式可以給讀者帶來這樣的感受,即詩歌在表現(xiàn)出節(jié)奏感、音韻美的同時,詩句的意義也在發(fā)生變化,從而加深了讀者對詩歌的印象,使得詩歌更易于傳唱。同時,“重章疊句”還帶來了活靈活現(xiàn)的生活場景和富有民歌民謠的“國風”氣息。
通過“荇菜”與“蒹葭”專題學習活動,我們得以總結出《詩經(jīng)》“重章疊句”的形式變化規(guī)律,而這一規(guī)律正是通過引導學生朗讀詩歌、觀察詩句表現(xiàn)出來的,這樣做的好處除了可以給學生帶來自信心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發(fā)現(xiàn)古詩奧秘的快感,并引導學生嘗試發(fā)現(xiàn)更多的古詩歌奧秘。
在《〈詩經(jīng)〉二首》中,在采摘荇菜的現(xiàn)場,在蒹葭叢生的水岸,浮現(xiàn)了兩個美麗的身影,一位是“淑女”,另一位是“伊人”。教師可以分別就“淑女”“伊人”或從“淑女”與“伊人”之間的關系,布置“活動指南”,讓學生自選角度,展開小組研討,并將研討結果寫在“小組報告”中。
兩首詩中的“淑女”和“伊人”,都帶給人美的感覺,你更喜歡哪一個形象?
研討報告示例一:我更喜歡內(nèi)外兼修的“窈窕淑女”。(只有結論沒有理由。)
研討報告示例二: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伊人”,我看不清“伊人”的樣子,也不知道“伊人”是誰,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仍然成了經(jīng)典名句,帶給人美的享受。
在此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那就讓我們組成“淑女”組和“伊人”組,來分別探討一下吧。
(1)“君子”和“淑女”這兩個稱謂是不是別有意味?可以據(jù)此展開思考。
(2)“君子”對“淑女”的追求過程既惆悵又快樂,你怎么看待這種有點矛盾的情感?
(3)寫一個富有魅力的形象,可以實寫,也可以虛寫。文中有虛寫的追求過程嗎?你怎么看待存在于想象中的追求呢?
(4)期待你富有創(chuàng)見的其他發(fā)現(xiàn)。
(1)感受“伊人”的魅力,首先要理解詩歌的意思,看看詩中“伊人”的追求者是怎樣追求“伊人”的。
(2)發(fā)揮你的想象。想象中,你聽見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你仿佛能觸摸到什么?
(3)那種無比渴望卻又永不止步的追求,可以是對愛情,也可以是對其他事物。展開多角度的思考,詩就變得更有趣了。
(4)期待你獨到的發(fā)現(xiàn)和見解。
事實上,對“淑女”進行思考可以發(fā)現(xiàn):“君子”兼有地位和德行,而“窈窕淑女”兼有體貌之美和德行之善。這里“君子”與“淑女”的結合,代表了一種婚姻理想?!熬印睂Α笆缗钡淖非笳媲卸鵁霟?,“淑女”的美麗與勤勞讓他心向往之,但“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又表現(xiàn)了君子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愛而不得的惆悵,十分符合陷入單戀中的“君子”形象。虛寫的部分中,“君子”在想象中以“琴瑟”“鐘鼓”等用于婚禮的傳統(tǒng)樂器迎娶“淑女”,表達了他寤寐渴求實現(xiàn)的愿望以及對未來的設想,體現(xiàn)出其雖有相思之苦,但并不陷于難以自拔的哀嘆中,顯得感情率直、淳樸、真摯。
而對“伊人”進行研究后可以發(fā)現(xiàn),在深秋的清晨,追求者在蘆花泛白、清露為霜的河畔,徘徊往復,上下求索,迫切焦急,“伊人”卻始終可望不可即。“蒼蒼”“萋萋”“采采”,寫出蘆葦?shù)念伾缮n青至凄青到泛白,渲染出深秋凄涼的氣氛;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描繪出朝露成霜而又融為秋水的漸變情狀與過程,形象地寫出了時間發(fā)展的軌跡(從天亮到太陽東升);“方”“湄”“涘”的地點變換,把追求者盼望與伊人相會的心理真切地描繪了出來;“長”“躋”“右”和“央”“坻”“沚”的變換,也都從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追求者想見“伊人”心情急切、尋見“伊人”困難重重的情景。在這首詩中,我們仿佛看見茂盛的蘆葦在茫茫的水岸飄搖,看見晶瑩的露水結在蘆葦上;我們仿佛聽見溯洄溯游的淌水聲,感受到陣陣寒意;我們仿佛看到一個追求者在追尋一個渺遠的“伊人”,感受到他百折不回的勇氣。“伊人”代表了一種美好的事物,可能是意中人,也可能是賢能之人,也可能是人生理想。
以“荇菜”“蒹葭”為關鍵詞,通過“淑女”與“伊人”組活動指南、“淑女”組活動指南、“伊人”組活動指南的設置,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可謂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