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鄒平市第一實驗小學 (256200) 劉元躍
小學是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重要階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應只采用正向思維的教學方式,還應該注重挖掘能鍛煉學生逆向思維的素材,結(jié)合學生的情況及年齡特征,有意識地從多個方面滲透逆向思維方法,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數(shù)學思維能力。逆向思維是對正向思維的補充,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不可忽視的思維方式。應用逆向思維進行教學,對數(shù)學課堂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問題的反面進行探究,找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對小學數(shù)學教學而言,逆向思維的運用,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下面,筆者結(jié)合“多邊形的面積”的實際教學過程,簡要闡述培養(yǎng)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方法。
多邊形面積公式的探究是一個看似直觀卻又抽象的內(nèi)容。小學階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想象能力較差,新課教學活動應以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的自主探究和發(fā)現(xiàn)為主。同時,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已有的學習水平、生活經(jīng)驗,指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內(nèi)在動力,并引領他們通過自主探究或小組討論,逐步突破學習多邊形面積的重難點。
例如,在進行“多邊形的面積”大單元教學時,筆者出示了2 組圖形(如圖1-1、圖1-2),讓學生運用量一量這一自主探究的方式,找到2 組圖形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發(fā)現(xiàn):圖1-1 中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相等(或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相等);圖1-2 中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寬相等(或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長相等);圖1-1 中平行四邊形的斜邊比長方形的寬長,圖1-2 中平行四邊形的斜邊比長方形的長長,即2組圖形中的平行四邊形的周長比長方形的周長長。
圖1-1
圖1-2
接著,筆者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剪一剪、拼一拼的方式再次探究這2 組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學生小組發(fā)現(xiàn):在圖1-1 中,沿虛線(高)把平行四邊形剪開,得到一個三角形和一個梯形,將三角形移至梯形右側(cè),就能拼出與其右邊一樣的長方形;在圖1-2 中,按相同的方法剪開平行四邊形,也能拼出與其右邊一樣的長方形。于是學生得出結(jié)論:圖1-1 中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相等,圖1-2中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面積相等。
學生還結(jié)合圖1-1 中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或圖1-2 中長方形的寬與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以及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運用逆向思維進行分析: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為了激發(fā)學生運用逆向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在探究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和梯形的面積公式時,筆者繼續(xù)指導學生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進行推導。
如圖2-1、圖2-2所示,學生經(jīng)過測量后很快發(fā)現(xiàn)了圖形面積之間的關系:圖2-1 中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等底等高,圖2-2 中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平行四邊形的高與梯形的高相等。接著,學生通過拼接知道:2 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的面積(或梯形的面積)的2 倍。結(jié)合量、剪、拼和算的結(jié)果,學生運用逆向思維來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對照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很快就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圖2-1
圖2-2
多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較為抽象,且推導過程具有雙向性的特點。讓學生運用逆向思維分析并解決問題,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還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fā)展狀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考,讓他們在持續(xù)的探索中突破多邊形面積學習的重難點,更好地激發(fā)他們的逆向思維。
例如,面對“已知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36 平方厘米,它的一條底邊長12 厘米,這條底邊上的高是多少厘米?”這一問題,習慣于已知三角形的底和底邊上的高的條件的學生無從下手,但對于熟練運用逆向思維的學生來說,此題并不難。運用逆向思維進行思考后,有學生給出了3種解決方法。
[方法1]2 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出1 個與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是36 平方厘米,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都是12厘米,2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的面積是36×2=72(平方厘米)。根據(j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可以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高是72÷12=6(厘米)。因此,三角形這條底邊上的高是6厘米。
[方法2]由“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得到36=12×高÷2。依據(jù)等式的性質(zhì),在這個等式的兩邊同時乘2,整理后得到12×高=72。因此,三角形這條底邊上的高是72÷12=6(厘米)。
[方法3]因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所以“三角形的面積×2”就是三角形底乘高的積。先用三角形的面積乘2,為36×2=72,72 是三角形底乘高的積,那么三角形的這條底邊上的高是72÷12=6(厘米)。
對比上述3 種方法,它們的共同之處都是先用“三角形的面積×2”得到三角形底乘高的積,再用“底乘高的積÷底”得到對應底邊上的高。
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運用逆向思維解決問題的意識,筆者出示了一個探究梯形的面積公式的問題:“一塊梯形菜地的上底是20米,下底是50米,菜地的面積是700 平方米,這塊菜地的高是多少米?”學生憑借剛才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很快就發(fā)現(xiàn):計算梯形面積時,都是上底與下底的和乘高的積再除以2,所以要求梯形的高、上底或下底時,首先要將梯形的面積乘2,即700×2=1400,1400 就是上底與下底的和乘高的積,然后用積除以上底與下底的和,商就是梯形的高,1400÷(20+50)=20(米)。同理,如果梯形的高是20 米,下底是50 米,面積是700 平方米,求梯形的上底時,仍然是用面積乘2,即700×2=1400,然后用所得的積除以高就得到上底與下底的和,1400÷20=70(米),再用和減去下底就得到了上底,上底是70-50=20(米)。
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和梯形的面積公式在應用過程中的逆向引領,打破了正向思維的定式,提升了學生應用公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不會或不敢運用逆向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學生突破瓶頸,幫助他們樹立解決問題和難題的信心。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平面圖形面積公式的獲取和應用是可以從正逆兩個方面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在鼓勵學生對面積公式進行正向推理的同時,也要對獲取的公式進行逆向推理,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數(shù)學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學生在實際運用中做到靈活應用。
例如,在學生經(jīng)過正向推理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之后,筆者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平行四邊形,逆推證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經(jīng)過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了2種方法。
[方法1]如圖3 所示,找到平行四邊形左右兩條斜邊的中點,然后分別向下和向上作垂直線段,得到兩個小直角三角形,將兩個小直角三角形剪下后順時針旋轉(zhuǎn)180°,就可以拼成一個長方形。經(jīng)測量得知,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由此推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圖3
[方法2]如圖4 所示,以平行四邊形左邊斜線上一點向下作垂直線段,得到一個直角三角形,將其剪下后,平移到圖形的右邊,再將圖形的右上角多出的部分剪下,得到一個小的直角三角形,將小的直角三角形向左平移到圖形的左上角,就得到了一個長方形。經(jīng)過測量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由此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圖4
借助“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的推導經(jīng)驗,筆者利用問題“你能用1 個三角形或1 個梯形推出三角形或梯形的面積公式嗎”,培養(yǎng)學生運用逆向思維思考問題的習慣,并逐步養(yǎng)成逆向思維的能力。有了前面探究的經(jīng)歷,學生很快就探究出了2種方法。
[方法1(三角形的面積)]如圖5 所示,從三角形左右兩邊的中點分別向下作垂直線段,沿垂直線段剪下后就得到兩個直角三角形,左邊直角三角形繞中點順時針旋轉(zhuǎn)180°,右邊直角三角形繞中點逆時針旋轉(zhuǎn)180°,就轉(zhuǎn)換成一個長方形,經(jīng)過測量得到,長方形的寬等于三角形底的一半,長方形的長等于三角形的高,即“三角形的面積=(底÷2)×高”,整理后得到“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圖5
[方法2(三角形的面積)]如圖6 所示,用線段連接三角形兩邊的中點,形成一個小三角形,沿線段剪下小三角形。畫出小三角形的高,沿高將小三角形剪成兩個直角三角形,左邊的直角三角形繞中點逆時針旋轉(zhuǎn)180°,右邊的直角三角形繞中點順時針旋轉(zhuǎn)180°,就轉(zhuǎn)換成一個長方形。經(jīng)測量,長方形的長等于三角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整理后得到“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圖6
對比上述2 種方法不難發(fā)現(xiàn):在解決同一個問題時,可以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考慮,即從條件到結(jié)論、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也可以運用逆向思維反向思考,從結(jié)論出發(fā),追溯其充分條件。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擺脫習慣的、傳統(tǒng)的、常規(guī)的正向思維方式的束縛,多采取逆向思考,以便形成新穎的構(gòu)思,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
布置開放性作業(yè),對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在多邊形的面積的學習中,經(jīng)歷了正、逆向思維探究問題的過程,積累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學習經(jīng)驗。基于此,教師可以布置開放性的作業(yè),以提高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如以小組為單位,從下列作業(yè)選取一道題或多道題進行分析和解答。
1.一塊梯形玉米地的面積是12 公頃,它的上底是()米,下底是()米,高是()米。
(1)先補充上底、下底的長度,再計算出梯形玉米地的高。
(2)先補充上底、下底和高任意兩個長度,再計算另一個的長度。
(3)對比上述兩個問題,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一塊三角形紙板的面積是24 平方厘米,它的底是()厘米,高是()厘米。
(1)如果底和高的長度都是整厘米數(shù),分別是多少厘米?(把所有的情況都寫出來)
(2)如果底和高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數(shù),會有多少種情況?列舉出來并說明理由。
(3)如果底是8厘米,請畫出5個形狀不同的三角形,它們有什么特點?畫出5 個之后,還能繼續(xù)畫嗎?如果能繼續(xù)畫,會有多少種不同的情況?為什么?
3.一個平行四邊形的底是12 厘米,高是3 厘米,求它的面積。
(1)請畫出5 個形狀不同的平行四邊形,仔細觀察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量出所畫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以及它們所對應的高,算出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分別量出所畫平行四邊形的另一條相鄰的邊,結(jié)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算出該鄰邊對應的高,比一比,然后把你的發(fā)現(xiàn)寫下來。
以上問題旨在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正向和逆向的轉(zhuǎn)換活動之中。這樣不僅使學生對知識辨析得更清楚,而且還使學生培養(yǎng)了正反聯(lián)想的思維意識。
綜上所述,逆向思維是數(shù)學邏輯思維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思維方式,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重視,并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的訓練,這樣不僅能提高數(shù)學學科的趣味性,也能極大地提升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堅持雙向思維,能使學生真正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zhì),逐步養(yǎng)成創(chuàng)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