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青
比奇夫人原名艾米·瑪西·切尼(Amy Marcy Cheney),1867年出生于美國的新漢普郡。她是第一位在美國土生土長,并未在歐洲接受教育,卻在國際建立聲譽的美國女性作曲家。她的一生共創(chuàng)作了三百多部作品,包括藝術(shù)歌曲、鋼琴作品、室內(nèi)樂、交響樂以及彌撒曲等。
艾米在很小的時候便以“鋼琴神童”的身份嶄露頭角,其音樂軼事多不勝數(shù),例如她一歲便可唱出四十首不同的歌曲,兩歲便可以為媽媽哄她入睡的搖籃曲哼出和音。四歲那年的暑假,她在祖父家里創(chuàng)作了三首圓舞曲,最為神奇的是祖父家中并沒有鋼琴,小小的艾米完全在腦海里創(chuàng)作,直到暑假結(jié)束回到自己家中,才憑記憶把創(chuàng)作的曲子在鋼琴上彈了出來。自此,艾米跟隨媽媽學習鋼琴,彈奏莫扎特、貝多芬和肖邦的音樂,并繼續(xù)自學作曲。
十九世紀的美國仍處于內(nèi)戰(zhàn)的“余震”中,人心惶惶,萬業(yè)待興。美國音樂的根基和底蘊本就薄弱,與歐洲相比仍是個呱呱墜地的嬰孩。在這一時期,人們?nèi)粝氤蔀樽髑?,毫無疑問會選擇去歐洲深造。但女性音樂家?guī)缀鯖]有這樣的先例,她們甚至連進入交響樂團工作的機會都沒有。艾米也不例外,她只能留在美國跟隨本地的老師繼續(xù)學習。她研讀了幾乎所有可以找到的關(guān)于作曲技巧及音樂史的圖書和教材,如果沒有英文版,她就去找德文或法文版,自行翻譯后自學。
幸運的是,由于父親的工作調(diào)動,他們?nèi)野岬搅瞬ㄊ款D的馬薩諸塞州。彼時波士頓聚集了大批富裕且具有社會地位的有識之士,他們致力于把波士頓建成一個繁榮的文化及藝術(shù)中心。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相繼建校,波士頓交響樂團也在這個時候成立,滿城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年輕的艾米有幸見證并受惠于這一系列文學與藝術(shù)的復(fù)蘇,很快便作為鋼琴家活躍于當?shù)氐母鞣N音樂會中。詩人亨利·朗費羅(Henry Longfellow)在聆聽了艾米的演奏之后,十分欣賞她的才華,決定授權(quán)艾米用自己的詩去創(chuàng)作歌曲。艾米展現(xiàn)出了對詩和音樂的細膩把控力,在1883年根據(jù)朗費羅的詩創(chuàng)作出《雨天》(The Rainy Day),這部作品成為艾米首部獲得公演并出版的作品。同年10月,年僅十六歲的艾米在波士頓舉辦鋼琴獨奏音樂會,獲得空前的成功,被媒體譽為“出色的、足以讓波士頓驕傲的天才鋼琴家”。1885年,十八歲的艾米獲邀與剛剛成立不久的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肖邦的《F小調(diào)鋼琴協(xié)奏曲》,一鳴驚人。
艾米在十八歲時與波士頓著名的外科醫(yī)生、詩人和音樂愛好者亨利·比奇(Henry Beach)結(jié)識并結(jié)婚。當時比奇先生已經(jīng)四十二歲,比艾米年長了整整二十四歲。在這樁婚事中,比奇先生提出的一個條件便是要求艾米停止她作為鋼琴教師的工作,將演出減至一年兩次,并將全部的演出收益捐獻給慈善機構(gòu)。不知是出于年輕人對母親多年來嚴苛管束的反叛,還是愛情之熱烈使然,艾米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這一條件,搬離了父母家,開始與丈夫一起生活。在比奇先生家里,艾米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傭人給予了艾米生活上的一切所需。雖然提出了看似苛刻的條件,但熱愛音樂的比奇先生卻十分支持艾米投身作曲。自此,艾米便以比奇夫人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創(chuàng)作。
比奇夫人是在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的音樂浸潤下長大的,可以說她的浪漫是藏在血液里的。而在當時,歐洲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如肖邦已經(jīng)成功地將波蘭舞曲融入了自己的音樂,捷克的德沃夏克也將斯拉夫舞曲打造成具有個人特色的音樂語言,而美國在這一時期的作曲家卻仍在苦苦找尋著屬于本國的音樂語言。
1893年,德沃夏克獲邀來到美國的紐約國立音樂學院擔任院長。他在作曲課及講座上分享其民族樂派的理念,并鼓勵美國的年輕作曲家從印第安黑人音樂中汲取靈感,將美國的民族音樂融入自己的音樂中。同年5月,德沃夏克的《第九交響曲》創(chuàng)作完成,并于12月在紐約首演,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奇夫人和當時的眾多年輕作曲家一樣,受到了德沃夏克的民族主義及其《第九交響曲》的強烈影響,并在次年開始創(chuàng)作她的《蓋爾交響曲》。
比奇夫人并沒有將德沃夏克提倡的“黑人音樂”作為自己首部交響曲的元素,而是用了她在波士頓耳濡目染的來自愛爾蘭的民間音樂。她認為愛爾蘭音樂中的質(zhì)樸、純潔和粗獷才是自己熟悉的語言。1896年,比奇夫人的《蓋爾交響曲》由波士頓交響樂團首演后一鳴驚人,成為她職業(yè)生涯以及整個音樂史的一個里程碑。在這部作品中,我們不難聽到愛爾蘭的民歌旋律中所蘊藏的能量,以及不斷滾動翻騰的高潮。此外,來自德沃夏克、勃拉姆斯和圣-桑的影響也清晰可辨。
《蓋爾交響曲》第一樂章的開篇由弦樂顫音引入輝煌且充滿力量的銅管主題,旋律來自比奇夫人的藝術(shù)歌曲《夜之黑暗》(Dark is the Night)。第二樂章來自一首名為《小麥田》的曲調(diào),音樂轉(zhuǎn)到了如冬日晨光般溫暖明亮的F大調(diào),輕緩柔美的第一主題由圓號和雙簧管攜弦樂依次帶出——小提琴在高音區(qū)輕柔地演奏顫音,低音區(qū)則是弦樂的撥奏帶出輕快的舞蹈節(jié)奏。副題歡快靈動,充滿生機,以無窮動的形式不斷地變奏與發(fā)展。
在第三樂章中,比奇夫人顯露出其精湛的對位寫作技巧,將兩個憂郁的愛爾蘭主題完美地同時呈現(xiàn)。在最后一個樂章中,作曲家希望通過音樂表達凱爾特人粗獷、原始的性格,以及他們?nèi)粘I钪械膱詮?、激情和?zhàn)斗精神。本樂章的第一個主題來自第一樂章主題旋律的尾部。比奇夫人以貝多芬的方式處理這個動機,展現(xiàn)出貝多芬的特質(zhì)以及她無師自通的精湛對位技巧。和第一樂章一樣,終曲采用了奏鳴曲式,展開部內(nèi)容豐富,重點突出,巧妙地制造了音樂上的緊張度和興奮感。
關(guān)于比奇夫人和德沃夏克,還有一個著名的小插曲。1892年,剛剛踏上美國土地的德沃夏克就在波士頓報紙上發(fā)表了一個評論:“在這里(美國),所有的女士都演奏音樂。這很好,但恐怕她們幫不上我們什么忙——她們沒有創(chuàng)造力?!笔熘?,年輕的比奇夫人站了出來,在報紙上與德沃夏克開始了激烈的論戰(zhàn):“從1675年到1885年的兩百多年里,女性作曲家創(chuàng)作了一百五十三首作品,其中包括五十五部正歌劇、六首康塔塔、五十三部喜歌劇、十七部輕歌劇、六部歌唱劇、四部芭蕾舞劇、四部輕歌舞劇和兩部清唱劇……”此外,她還把一長串女性作曲家的名字羅列了出來,并且補充道:“比起以前,越來越多的女性對音樂和藝術(shù)感興趣?!焙翢o疑問,她自己便是其中的一員,并用實際行動反駁了德沃夏克的言論。
婚姻生活雖然讓比奇夫人作為鋼琴家的生涯按下了暫停鍵,但無可否認的是,比奇先生的支持讓她得以更專注地從事作曲。比奇夫人在1941年回憶去世的丈夫時說道:“他腦子里都是舊式的思想,認為自己作為丈夫,便應(yīng)該贍養(yǎng)和支持妻子?!北绕嫦壬恢辈贿z余力地鼓勵比奇夫人去創(chuàng)作,并利用其不可忽視的影響力來推廣妻子的作品。
1910年,比奇夫人的丈夫和母親相繼去世,她去了歐洲休養(yǎng)和療愈,之后開始在歐洲各地演出自己的作品,大獲好評。直到1914年,比奇夫人才回到美國,重新開始教授音樂課程。可這時,她發(fā)現(xiàn)一切都變了,勛伯格、斯特拉文斯基以及爵士樂已經(jīng)占據(jù)了音樂圈的視野,她似乎被音樂界遺忘了。當她回到曾經(jīng)與比奇先生共同居住的位于波士頓的家時,也感到難以適應(yīng)。因此,她于1915年搬離了居住多年的波士頓,去往紐約。
艾米·比奇十分熱愛鄉(xiāng)村生活,在其回歸美國后,她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麥克道威爾進行創(chuàng)作。麥克道威爾是由美國作曲家愛德華·麥克道威爾及其妻子設(shè)立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彼得伯勒的藝術(shù)家駐留地計劃,供各領(lǐng)域的藝術(shù)家在親近自然的環(huán)境中潛心創(chuàng)作。比奇夫人在其生命中的最后二十年,幾乎每年夏天都會來到鳥語花香的麥克道威爾藝術(shù)家駐留地進行創(chuàng)作。她在那里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鋼琴作品《早晨的隱居鶇》《傍晚的隱居鶇》正是她受到當?shù)仉[居鶇歌聲的啟發(fā)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比奇夫人在《早晨的隱居鶇》的樂譜上寫道:“這些樂譜記錄了居住在麥克道威爾林間的隱居鶇的歌聲,僅僅在音區(qū)上低了一個八度。”比奇夫人還在樂譜上引用了克萊爾的詩句:“我每天早晨都會聽到快樂的隱居鶇唱著狂喜的贊美詩,而我則歡欣地陶醉在歌聲中?!睒非械淖笫职樽嘞袷窃绯烤爸碌匿秩荆魳凡蹲搅穗[居鶇孤獨地在林間歌唱的場景,同時在其中添加了浪漫、甜美與自由的味道。
比奇夫人的音樂具有十分成熟精湛的技巧,但讓她的音樂如此打動人心、過耳不忘的還是她音樂中真摯的情感。她常常以自身的經(jīng)歷鼓勵年輕女性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麥克道威爾的年輕作曲家都親切地尊稱比奇夫人為“艾米阿姨”。比奇夫人于1944年去世,一生出版了三百多部作品,并將其作品的版權(quán)及版權(quán)收入捐給了麥克道威爾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