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到最高級的自我實現(xiàn)需要,每一種需要都很重要,每一種需要都應該被尊重。如果我們能夠看到自己的需要,并找到合理的渠道去滿足,很多問題也會隨之消失。
小丘的家離學校比較近,于是就順理成章地選擇了走讀。在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后,小丘感覺特別自在,關(guān)上自己的房門,拿起手機就開始不停地刷,一會兒看看視頻,一會兒玩玩游戲,十分愜意。本來自己計劃玩半個小時就上床睡覺,可總要玩到十二點半之后,甚至凌晨一兩點都放不下手機。
第二天,小丘往往起床困難,為了不遲到,經(jīng)常連早餐都來不及吃。因為睡眠不足,小丘白天上課感覺十分乏力,經(jīng)常在課上睡著,老師都批評他好多次了。小丘十分苦惱,很想改變這樣的作息習慣,早點睡覺,不要再熬夜了。再這樣下去,不僅身體受不了,學習成績也會受到影響,就要考不上自己理想的高中了。
熬夜的原因是什么呢?既然熬夜這么普遍,很多人都熱衷于晚睡,并且多次“控制不住”,規(guī)劃、計劃都無效。那么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大家一定是在熬夜的過程中有所收益的。
熬夜,熬的是自由。熬夜占用的是我們自己的自由時間,我們熬夜所享受的,是屬于我們自己的自由。白天,我們需要學習、工作,做很多事情;晚上,當周圍歸于安靜,有什么是屬于自己的?或許,在靜謐的夜晚,我們可以在熬夜中體會自己的存在。
熬夜,熬的是省思。有一些同學說,我熬夜,什么都沒有做,就是思考思考我的人生。自己做好了什么?離目標還有多遠?如何才能達成我的人生目標?
熬夜,熬的是內(nèi)在的放空。還有一些同學說,我熬夜,是在放空。我卸下白天的面具,需要一個放松的空間,讓自己從緊張忙碌中抽離出來,什么都不做,就那么待著。
面對暫時無法改變的熬夜的習慣,我們可以首先接納自己熬夜。我們需要對自己表達深深的感激,感謝自己用熬夜的行為給我們帶來好的感覺,并進一步正視自己內(nèi)在的需求,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同時尋求用更適宜的、不熬夜的方式去獲得滿足。
雖然熬夜帶給我們良好的感覺,卻是以消耗我們的身體健康為代價,所以,我們要學著終止那些“非必需性”的熬夜。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底線,設置一個必須睡覺的時間點,把它作為睡眠的原則來遵守,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去打破它。當然,我們不必“一口吃成個胖子”,而是合理安排睡眠的時間,逐步往前提。比如,小丘之前總是凌晨1 點才睡覺,現(xiàn)在,小丘可以嘗試讓自己每天提前10~20 分鐘睡。晚上10點半就做睡前準備,醞釀睡意,如果躺在被窩里還想看手機,那就定一個鬧鐘。慢慢的,這個時間會越來越提前,堅持上數(shù)次,小丘就能夠放下手機,安然入睡了。
只要我們愿意,我們就能夠擁有良好的作息習慣。只要我們愿意,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可以支持自己,去踐行更多愛護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