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頭市潮南區(qū)職業(yè)技術教育中心 張曉娜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fā)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評價改革,直接影響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實施中職英語評價改革,須觀念與實踐同步改革。
本文認為,實施科學評價,要先從改變教師的學生觀、學習觀和課程觀入手,重塑評價觀。再以中職英語課程為例,在實踐中通過OBE理念設置單元任務,用單元整體設計整合教學內容,在課前課中課后實施評價過程,以豐富終結性評價的種類來健全評價體系,從而推進評價改革的落地。
評價改革,教師得先改變學生觀。學生是發(fā)展的人,是有個性的人,是在系統(tǒng)環(huán)境中成長的人(姚計海,2018)。教師要了解中職生的經歷與生長環(huán)境,對他們的困惑與難處感同身受,再從他們的角度出發(fā)去思考如何獲得發(fā)展、生長個性。中職生知識基礎薄弱,在文化課學習中大多易有挫敗感。如今強調公共課的重要性,加上高職高考普及,升學導向漸趨明顯,新形勢下又該如何把握評價的準繩?
結合學生的基礎薄弱和對學習缺乏自信的情況 ,如果仍然用考試成績來衡量他們,按照傳統(tǒng)的背誦——做題——考試——升學的道路來規(guī)劃他們,大部分學生仍不可避免地淪落為“有限游戲”的“失敗者”。在“有限游戲”里,每個參與者都必須符合一定的標準,否則會被取消資格,或者無法進入下一輪游戲,與取勝無關的行動都不值得關注(2020),這便是眾人熟悉的傳統(tǒng)學校教育,常常令學生陷入“零和博弈”的境地。
《總體方案》清楚地指出要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中職教師要率先跳出“有限游戲”思維的束縛,帶著學生走向“無限游戲”?!盁o限游戲”沒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它的目的是不斷地延續(xù)游戲,游戲的參與者各有所得,無所謂誰輸誰贏(顧遠、周賢,2022)。生活本是無限游戲。大部分畢業(yè)后進入社會的學生,絕大多數都能找到自己的發(fā)展之路。現在,我們要做到的是:在學校里就帶著學生去體驗學習的“無限游戲”,讓他們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評價改革,教師還得改變學習觀。在“無限游戲”中,學生要怎樣學習?講授、背誦、做題的老辦法顯然需要改一改。首先不妨適當降低預期。學一篇閱讀是學,學一段句子也是學;學一篇對話是學,學一個句子也是學。學得少總比不學好。要用新理念鼓勵學生——對于把學習和成長當作“無限游戲”的人來說,每時每刻都可以是一個新的開始,任何時候開始一項新的學習都不會太晚(顧遠、周賢,2022)。再用分層評價保住學生底氣。同個作業(yè)設置兩個層次。最低層次只要學生完成,就給予基礎分。但同時要咬住底線,讓學生想方設法必須做。堅持住底線,學生才有繼續(xù)進步的可能。
在降低任務難度的同時,還可以化理論為實操。比如把英語易錯題作為朗讀游戲題,從磕磕碰碰地讀到熟練飛快地讀,中間需要的僅是十幾次的實操。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幫助他們確立能達到的最小目標,比如背5個單詞,讀5個句子,完成了就給自己加分,填入課堂自評表,這才能體會到什么是“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做事中獲得學習的掌控感,并體驗掌控感帶來的自信,重建對于學習與生活的信心。
改革評價,教師還得改變課程觀。課程是什么?受大工業(yè)時代與分科教學的影響,許多人曾認為教材就是課程的全部,乃至于不敢對教材作取舍,更不用談整合。隨著認識的加深我們逐漸意識到,課程是活動,是經驗,是計劃,也是預期結果等,教材僅是課程內容的載體。借鑒張曉輝對幼兒園課程的定義,把課程總結為:旨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且能幫助學生獲得有益經驗的一切活動。
鑒于對課程的新理解,一切對學生有益的資源與活動都可以為我所用,對于不適合學生的,即使是教材內容也可以取舍替代。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職英語新教材,部分內容對于農村學生來說難度過高,教師需要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內容做選擇與整合。這既賦予了教師設計的自由,也是對教師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變了學生觀、學習觀與課程觀,教師會意識到自己也進入了更廣闊的世界,帶著學生進入“無限游戲”,評價的利器才能發(fā)揮更大作用。當教師意識到評價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保持對學習的興趣,樹立起面對問題的信心時,才會主動調配評價方式,多采用形成性評價與增值性評價,想辦法豐富終結性評價,以科學的評價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按照拉爾夫·泰勒的理論,課程由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四要素構成。中職英語課程標準也要求“構建課程、教學、評價相統(tǒng)一的評價體系。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應當與學習評價結合在一起,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基于OBE以成果為導向的理念,結合中職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做單元整體設計,首先確定包含單元任務在內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應基于課程目標、學業(yè)質量要求、學情分析、教材分析等要素設定,采取泰勒行為目標的表述,要清晰并可測量。
其中單元任務既是學生學習成果的呈現,也是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具體體現,還是學習評價的重要載體。表現性任務匹配表現性評價,真實性任務匹配真實性評價。設置表現性或真實性的單元任務,以此作為學習成果,并最終檢驗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單元任務可拆分成幾個子任務,分配到4~6個課時中,子任務間呈遞進或并列等邏輯關系,每個子任務的達成都為單元任務服務,構建起知識關聯和知識網絡。
單元任務及子任務的設計,與以往“‘寬而淺’的學習不同,追求‘少而精’”(解慧明,2022)的目的在于加強深度學習,力求學生將注意力聚焦到一個點上,深入挖掘、深入思考。以英語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要求,分析學情和單元內容,單元任務的設置程序參考如圖1所示。
圖1 英語1 Unit4 School Life單元任務設置案例
從內因來看,課程的內涵愈加豐富,教師對教材的能動性就越強;從外因看,中職英語課時數少,課程內容多,為達到更好教學效果,對教材采取單元整體設計勢在必行。在重新理解了課程的內涵后,教師可以放手重新組合教材內容,讓內容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并以此作為評價的載體,這也符合職業(yè)院校教師能力比賽的要求。
中職英語基礎模塊108學時,職業(yè)模塊36學時,一共144學時。每學期36學時,每冊書8個單元,平均每單元只有4個學時多一點。如果不整合,學時少,學生知識基礎薄弱,完完全全按教材內容教學,不僅走馬觀花無法深入,也難以達成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整合可以按單元順序,也可以根據學生學情重新組合。一個單元整合后約4~6課時,兩個單元可以整合為8~12課時,具體視內容和學生情況而定。整合的同時考慮彈性原則,學時不足時要在4課時左右能完成一個單元主要任務,學時充足時能適當拓展,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單元整體設計要以課標為指導,靈活運用教材,難點在于把握內容本質,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確定主題,形成子任務,進而合成單元任務。有意義的學習一定是與學習者的真實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顧遠、周賢,2022),任務與學生日常生活結合得越好,就越能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圖2以英語1基礎模塊Unit4 School Life為例,主題本為“學校生活”,整合后的內容與學校招生活動結合起來,進而形成“介紹我的專業(yè)”的單元任務。同時,每個子任務都有明確的評價內容,考查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
圖2 英語1 Unit4 School Life教材內容整合案例
教學實施的過程本身就是對教學設計方案的檢驗與評價?;顒咏M織是否有效,學生參與度如何,是否達成預設的目標,全部要落地才能見分曉。好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到學生課前的學習準備、學習需求及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還得具備一定的生成性。課堂上師生共奏琴弦,心流涌動,余音從課中到課后,再回蕩到下一個課前。整個過程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終結性評價為輔。每次評價既為師生的行動提供反饋,也為促進更多的學習行為發(fā)生。鑒于每周只有兩節(jié)英語課,為減緩學習效果的衰減,必須利用線上學習平臺,建立起課前課中課后的學習生態(tài)?!犊傮w方案》提出要堅持科學有效,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yè)性、客觀性。結合中職英語課堂體現如下:
1.課前學習準備
通過對分易等平臺布置課前學習活動,發(fā)布如微課等各種學習資源,并通過問卷星等做調查或測試,了解學生預習情況,有助于教師科學制訂教學計劃,選擇教學策略,有效提高學習效果。注意課前任務宜精不宜多,要精心設置,并在課堂適當檢查或呈現,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課中觀察反饋
觀察仍是課中收取反饋最重要的方式。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的表現,尤其在分組合作時,提前給出小組合作自評表,組間競爭規(guī)則,巡視并給予適當的幫助,促使組內高效合作,組間良性競爭。口頭表揚、在黑板記錄小組加分也經常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如果安排了小組活動而教師不參與不指導,久而久之討論就會流于形式。在重難點環(huán)節(jié),需要結合活動設置評價表,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任務。臨近下課,提醒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自己的表現,比如是否記筆記、完成朗讀任務、回答問題等,每做到一項可加1分,即時把分數記在課本右上角,標上日期,下課馬上記錄到騰訊文檔上,收獲滿滿的成就感,增值性評價效用明顯。
針對中職生英語基礎差、課堂羞于舉手回答的弱點,僅需一個小妙招:不求答對,只求參與,想到就說,說錯也加分。同時反復激勵學生:標準答案不重要,敢于思考、敢于表達才重要。
3.課后數據分析
課后通過平臺發(fā)布作業(yè)或測試,收集學生作品,評價學習成果??陀^題可設置自動評分,主觀題可開展互評機制,部分任務可指定助教協助檢查。一來促進學生參與評價,二來也減輕了教師負擔。教師應把主要精力放在數據分析上,及時發(fā)現學生的難點或問題,提供個性化輔導,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達到形成性評價的目的。
以上三個要素側重形成性評價,但不代表終結性評價不重要。形成性評價的目的是為了指導教與學,使學生最終能通過終結性評價。那問題來了,A學生學習態(tài)度好但基礎太差,英語雖然有進步,但期末考試仍然不及格,怎么辦?
A學生的問題是許多中職生真實存在的問題。終結性評價的功能是鑒定、選拔等,比如中考、高考、期末考等。但以上考試只是終結性評價的一種方式,不等同于終結性評價。進行評價改革,其中一個重難點就是要改變終結性評價單一、機械的局面。在傳統(tǒng)的紙筆測試外,要探索更多與真實任務相關的表現性評價,在多任務中檢測學生的綜合能力。如全國公共英語等級考試的口語測試、普通高考英語聽說考試等(表1),都豐富了終結性評價的種類。除此,還可以采用作文、研究報告、角色扮演、職場任務、情境交流等方式(王篤勤,2016)。
表1 中職英語終結性評價范例
在增加終結性評價類型的同時,還需要積極探索彈性評價機制,如A學生寫作能力不行,但閱讀能力好,那就可以嘗試優(yōu)勢互補學分做法(王篤勤,2011),以閱讀上的優(yōu)秀表現彌補其寫作的不足。
評價理念的更新,有助于我們更深刻地理解新課標、把握新教材。評價改革的實踐,讓我們意識到理論在現實應用中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只有在真實問題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才能落實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