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后現代音樂文化思潮的影響,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與演繹形式更加自由開放。民族元素是特定文化的獨特標識,將其融入鋼琴作品的演繹中,不僅有助于提升鋼琴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使其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可以推動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繹手法的創(chuàng)新,促進不同音樂文化之間相互交流與融合,推動音樂文化多元共生。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后現代音樂文化中民族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演繹,論述后現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與特征,解析民族元素在鋼琴作品演繹中的價值,并提出后現代音樂文化中的民族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融入路徑,旨在使鋼琴作品展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時代特征,豐富鋼琴音樂的表現力,進一步推動鋼琴藝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鍵詞:后現代音樂文化;民族元素;鋼琴作品;演繹
后現代音樂文化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音樂領域的一股潮流,顯著特征是對傳統音樂形式的解構、對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對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繹手法的創(chuàng)新。隨著全球化深入發(fā)展,音樂文化交流與融合日益加強,民族元素作為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逐漸受到越來越多音樂家的關注。鋼琴作為西方古典音樂的代表樂器之一,在后現代音樂文化的影響下,其創(chuàng)作與演繹手法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在后現代音樂文化的背景下,民族元素的運用成為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的重要趨勢。將民族元素融入鋼琴作品中,不僅是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更是對全球化背景下音樂文化多元共生的積極探索。在當前的音樂創(chuàng)作實踐中,越來越多的作曲家開始嘗試將民族元素融入鋼琴作品,有效豐富了鋼琴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力。如何有效地將民族元素與后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相結合,使其在鋼琴作品中得到恰當的演繹,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課題。
一、后現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理念與特征
20世紀90年代,我國出現了后現代主義音樂文化,隨著我國國情的變化和思想觀念上的革新,結合后現代作曲技法的鋼琴音樂作品應運而生。[1]這些作品不僅體現了作曲家對西方后現代音樂理論的深入研習,而且展現了他們對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熱愛。
(一)創(chuàng)作理念
后現代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理念主要體現在民族風格與后現代作曲技法的結合上,作曲家需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髓,將傳統音樂元素與后現代作曲技法巧妙融合,創(chuàng)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后現代音樂風格的作品。這種創(chuàng)作理念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展現了作曲家對新時代音樂風格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
(二)創(chuàng)作特征
后現代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同時充滿現代氣息。在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曲家對民族歷史、文化、風俗等方面展開深入挖掘,將民族元素融入音樂創(chuàng)作中,從而賦予作品鮮明的民族特色。在這一特征下,作曲家在借鑒后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的基礎上,打破傳統音樂的束縛,用更加自由和開放的態(tài)度進行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這不僅使鋼琴作品具有深厚的民族底蘊,而且充滿了現代感。
二、民族元素在鋼琴作品演繹中的價值
在全球化發(fā)展背景下,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民族元素只有不斷與其他文化融合,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新發(fā)展,最終走向世界。民族元素在鋼琴作品演繹中的融入,不僅能夠提升鋼琴創(chuàng)作與演繹水平,豐富作品的表現力和內涵,而且能夠提升作品的人文底蘊,讓人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感受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更好地傳承鋼琴音樂文化,推動中西方音樂文化交流與融合。[2]
其一,在鋼琴作品中融入民族元素有助于提高鋼琴作品的演繹水平。在實際演繹過程中,民族元素的融入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充實作品素材,使得作曲家產生更多創(chuàng)作方面的靈感。具體而言,在運用民族音樂旋律、和聲等元素的過程中,作曲家創(chuàng)作出的鋼琴作品更具有獨特性,內涵更加豐富多樣,從而充分展現作品的獨特表現力。此外,在鋼琴作品的演繹過程中,民族元素的融入有效增強了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能力,提升了作品的演奏技巧與演繹水平。在后現代音樂文化中,作曲家要創(chuàng)作出高水準的鋼琴作品,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根據實際需求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確保自身具備扎實的民族音樂知識。演奏者可以深層次地理解民族音樂的內涵,按照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演奏技巧,從而更加完美地呈現鋼琴作品。由此可見,這一演繹不僅要求演奏者具備扎實的鋼琴技巧,而且需要他們具備對民族音樂的敏感度和鑒賞力。[3]其二,有助于豐富鋼琴作品的人文底蘊。民族元素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對鋼琴作品而言,其中所蘊含的深厚人文精神能夠使作品具有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鋼琴作品不僅僅是若干個音符的組合,還能夠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廣大聽眾在欣賞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時能夠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此外,在融入民族元素后,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演繹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讓現代人與傳統文化進行對話和交流,進一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其三,有助于更好地傳承鋼琴音樂文化。鋼琴藝術作為西方音樂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傳入我國后逐漸與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音樂文化。民族元素的融入使得這種融合更加緊密和深入,為鋼琴音樂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演繹具有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和價值,從而激發(fā)人們對傳統音樂文化的興趣,促使人們積極主動地學習傳統音樂文化,進一步推動鋼琴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4]
三、后現代音樂文化中的民族元素在鋼琴作品中的融入路徑
(一)將傳統文化內涵融入后現代鋼琴音樂作品,增強鋼琴作品演繹的民族特色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元素,這些元素為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的靈感來源。在后現代音樂文化背景下,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鋼琴作品時應當積極融入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作品演繹的民族性,確保鋼琴作品具備不一樣的民族特色。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應當深入理解這一內涵,根據自身理解,將傳統文化內涵有機滲透到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例如,古代詩詞、繪畫等元素內涵十分豐富,作曲家應當善于將傳統文化的內涵轉變?yōu)橐魳氛Z言,從而創(chuàng)作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鋼琴作品。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對作品進行細致分析,理解作曲家在作品中融入的傳統文化元素,通過精湛的演奏技巧將作品中的民族特色呈現出來。除此之外,演奏者應當善于運用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對鋼琴作品進行個性化演繹。例如,趙曉生的鋼琴作品《太極》集中體現了后現代化與民族化結合這一創(chuàng)作理念,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期間,深入挖掘太極哲學中的陰陽平衡與和諧共生理念,并且輔以獨特的旋律,促使太極的精髓被靈活轉化為音樂語言。
(二)將民間音樂素材融入后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提升鋼琴作品演繹的豐富性
民間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豐富多樣的音樂素材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中,將民間音樂素材與后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相結合,不僅可以為作品注入新的生命力,而且能讓聽眾在欣賞過程中領略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為此,作曲家可以深入研究民間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和聲等元素,挖掘其中的精髓和特點,并將其巧妙地融入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比如:借鑒民間音樂的旋律線條,運用不同的音程和音階,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間特色的鋼琴旋律;借鑒民間音樂的節(jié)奏特點,運用復雜的節(jié)奏變化和不規(guī)則的節(jié)拍,營造出獨特的音樂氛圍;借鑒民間音樂的和聲手法,運用非傳統的和聲進行和音色處理,創(chuàng)造出具有后現代風格的音響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作曲家在創(chuàng)作時需要注重鋼琴音樂作品的協調性,確保民間音樂素材與創(chuàng)作技法協調一致,在作品中能夠相互呼應。這樣的鋼琴音樂作品能夠更具表現力,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不僅豐富了作品的藝術風格,還能夠提供給聽眾全新的聽覺體驗,吸引更多受眾關注。[5]比如,《八幅水彩畫的回憶》中蘊含著濃厚的民族元素,譚盾將民間音樂素材與后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相融合,深入挖掘了中國民間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和音色特點,并且將這些滲透于作品中,顯著增添了音樂作品的民族風情,使鋼琴作品富有東方韻味。
(三)將后現代“偶然元素”融入鋼琴音樂作品,為聽眾帶來不一樣的感性體驗
與其他音樂旋律不同,后現代音樂的旋律并不突出,通常不會構成傳統意義上的主題,大多是片斷的幾個音,這種個性化的旋律具有明顯的后現代作曲特點?!芭既辉亍痹阡撉僖魳纷髌分械倪\用,為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促使鋼琴作品在演繹過程中呈現出更多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能夠打破傳統音樂的框架,為聽眾帶來全新的聽覺體驗。在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曲家需要將“偶然元素”巧妙融入鋼琴作品中。這些“偶然元素”包括隨機的音符選擇、即興的演奏方式等,“偶然元素”的使用讓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擁有了隨機選擇的可能性,促使每一次的演奏都成為一次獨特的藝術呈現。這種即興性不僅要求演奏者具備扎實的演奏技巧和深厚的音樂素養(yǎng),還需要他們具備敏銳的感知能力和豐富的藝術想象力。通過融入“偶然元素”的方式,鋼琴作品在演繹過程中將呈現出更加豐富多變的音樂形態(tài)。聽眾在欣賞過程中,可以積極參與音樂的創(chuàng)造和體驗,感受音樂的無盡魅力。另外,因為融入了“偶然元素”,鋼琴作品的現代感和時代特征更為明顯,徹底打破了傳統音樂的束縛,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為現代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比如,趙曉生的《嘯雪》作為后現代鋼琴音樂文化中“偶然音樂”的典范之作,在創(chuàng)作上運用了“偶然元素”,每一次的演奏都充滿了未知與驚喜。趙曉生運用隨機的音符選擇和即興的演奏方式,營造出了一種飄渺、夢幻的音樂氛圍,讓人仿佛置身于漫天飛雪的冬日之中。
四、結 語
綜上所述,鋼琴藝術作為世界性語言,其民族特色越鮮明表明越具有世界性。在后現代音樂文化中,將民族元素應用于鋼琴作品的演繹中,更加符合國民的審美取向,能夠增強文化自信。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作曲家可以結合傳統文化、民間音樂素材以及后現代創(chuàng)作技法,豐富鋼琴音樂的表現力,從而推動鋼琴藝術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沈陽音樂學院)
基金項目:2021年遼寧省教育廳高等學?;究蒲许椖俊昂蟋F代音樂文化中的民族音樂元素在鋼琴音樂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LJKR0499)。
參考文獻
[1] 于建民.中國鋼琴作品中的民族精神與藝術創(chuàng)新初探[J].藝術評鑒,2023(23):93-98.
[2] 金晶.中國鋼琴作品蘊含的民族元素及其演奏技巧[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8):130-132.
[3] 張延,吳燕.民族音樂與鋼琴音樂融合的空間發(fā)展:以《巴蜀之畫》鋼琴組曲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7):54-58.
[4] 李潔媛,王翠華.中國鋼琴作品民族意蘊的顯性化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23,41(2):88-91.
[5] 高激.現代鋼琴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民族音樂元素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2,6(3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