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鈺 馬春芳
(1.江蘇省蘇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護理部,江蘇 蘇州 215101;2.江蘇省蘇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腎病內分泌科,江蘇 蘇州 215101)
消渴是一種代謝性疾病,表現(xiàn)為血糖水平升高[1]。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渴患者人數也隨之增加。長期的高血糖水平會對機體組織器官系統(tǒng)產生較大危害,從而導致各種并發(fā)癥,嚴重影響患者心身健康,同時還給社會和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2]。近年來,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臨床上對消渴的治療,不再局限于控制血糖水平,逐漸開始重視如何對消渴相關的臨床癥狀進行改善[3]。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我們在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應用中醫(yī)適宜技術干預氣陰兩虛型消渴41例,并與常規(guī)干預41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82例均為我院內分泌科門診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42~71歲,平均(56.38±5.11)歲;病程1~13年,平均(7.87±1.21)年。對照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齡41~70歲,平均(56.33±5.12)歲;病程1~12年,平均(7.81±1.16)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4]:①空腹血糖(FPG)不低于7.0 mmol/L;②隨機血糖不低于11.1 mmol/L,不明原因的體質量減輕、多尿和多飲者;③糖化血紅蛋白(HbA1c)不低于6.5%;④糖耐量試驗餐后2 h血糖(2 hPG)不低于11.1 mmol/L。中醫(yī)辨證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氣陰兩虛證標準,主癥:口干多飲,倦怠乏力,多食易饑,手足心熱,氣短懶言;次癥:心悸,失眠;舌脈:舌紅少津或花剝,苔薄,脈細而弦或脈細數無力。具備主癥1項加次癥2項,或主癥2項,即可診斷。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無酮癥酸中毒、視網膜病變等嚴重并發(fā)癥;本研究經江蘇省蘇州市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血糖雖較正常值高,但通過增加運動量、飲食控制等,血糖監(jiān)測下降至正常水平;對干預方法不適應或哺乳、妊娠期婦女;合并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或腫瘤、痛風等有嚴格飲食限制者;不能按規(guī)定用藥或不能配合飲食控制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常規(guī)干預。①健康教育講座。定期開展消渴知識教育講座,有消渴病情監(jiān)測、藥物治療、消渴飲食治療、疾病癥狀、患者自身保健和消渴并發(fā)癥等。②飲食治療。建議氣陰兩虛型消渴患者堅持合理的飲食治療,避免出現(xiàn)和加重如肥胖、血脂異常和高血壓等相關的心血管危險因素,通過飲食治療控制患者體質量。③藥物治療。根據患者肝腎功能、體質量和年齡等情況,為氣陰兩虛型消渴患者合理選擇降血糖藥物。④運動治療。根據氣陰兩虛型消渴患者的不同健康狀況,為其選擇不同的運動方法、運動項目、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xù)的時間。⑤監(jiān)測血糖。為氣陰兩虛型消渴患者測量血糖水平,根據其病情監(jiān)測血脂、肝腎功能和HbA1c等指標。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予中醫(yī)適宜技術干預。①穴位按摩。對患者用藥過敏史、既往史進行評估,讓患者采取仰臥位,觀察患者穴位周圍皮膚是否存在破潰、瘢痕和糜爛等,取雙側脾俞、胃俞、三焦俞,使用拇指點揉以上穴位,點揉時要注意慢慢加大力度,以患者自我感覺局部酸、麻、痛、脹為宜,每日按摩3~5遍,每個穴位點揉1 min。②穴位貼敷。貼敷藥為科室自創(chuàng)降糖方,黃連、天花粉和麻油調和,取雙側脾俞、胃俞、三焦俞,每日貼敷4 h以上。③耳穴貼壓。入院當日,對患者耳部皮膚情況進行評估,查看是否存在受損情況,如瘢痕、破潰和糜爛等,評估患者主要癥狀,排除禁忌證,將操作方法和目的向患者講解清楚。采用國際耳穴消渴點、內分泌、脾、腎、三焦+經驗耳穴饑點、渴點耳穴,置備耳穴貼壓貼片(將醫(yī)用膠布剪成正方形0.6 cm×0.6 cm,上置王不留行);醫(yī)者一手持探棒,另一手固定患者耳廓,在耳穴區(qū)內自上而下尋找敏感點;用鑷子夾取王不留行耳貼,貼壓于耳穴上,并適度按揉;采用補法按壓,用指尖一壓一松地按壓耳穴,每次間隔0.5 s,以患者感到脹而略沉重刺痛為宜,每次每穴按壓27下;定時按壓,選擇9:00~11:00,13:00~15:00,17:00~ 19:00這3個時間點;視季節(jié)氣候定留籽時間,春秋季可留置王不留行2~3天,夏季1~3天,冬季5~7天;如出現(xiàn)脫落、移位,及時更換。
1.3.3 療程 2組均干預7天。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分級標準,評估患者中醫(yī)癥狀單項評分及總評分。主癥口干多飲、倦怠乏力、多食易饑、手足心熱、氣短懶言,無記0分,輕記2分,中記4分,重記6分;次癥心悸、失眠,無記0分,輕記1分,中記2分,重記3分。②干預前后測量患者FPG、2 hPG及HbA1c水平。③干預前后采用健康調查量表(SF-36)[6]評定2組患者生活質量,包括4個維度:生活、軀體、物質與心理功能,每個維度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④干預后評估2組滿意度,使用我院自制調查問卷,滿分100分,90~100分為非常滿意,60~89分為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
2.1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各項中醫(yī)癥狀評分及總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癥狀評分比較 分,
2.2 2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2組治療后FPG、2 hPG、HbA1c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2.3 2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SF-36各項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升高更明顯(P<0.05)。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SF-36評分比較 分,
2.4 2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總滿意率97.56%(40/41),對照組總滿意率78.05%(32/41),觀察組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2組滿意度比較 例(%)
中醫(yī)學認為,消渴的發(fā)生與患者長期臟腑陰陽失調、情志不舒有關[7]。氣血陰陽失調易導致臟腑病變,而脾腎氣陰兩虛是導致消渴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氣既能攝津,又能攝精。若氣的固攝功能出現(xiàn)失?,F(xiàn)象,津精不固,則無以育陰虧,無以育火旺,故消渴發(fā)病一般先有氣虛,再有陰虛,陰虛在氣虛之后發(fā)生[8]。因此,給予消渴患者疏通經絡、臟腑調節(jié)、飲食調節(jié)等中醫(yī)適宜技術進行干預,有利于改善其臨床癥狀。
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消渴主要通過注射胰島素、降糖藥物等方法來對血糖進行調節(jié)[9],但對其臨床癥狀改善效果不明顯[10-11]。穴位按摩通過刺激穴位,將激發(fā)人體經絡之氣[12]。刺激雙側脾俞、胃俞、三焦俞,具有運化水谷、溫陽通絡、健運脾胃作用[13]。對以上穴位進行按摩和貼敷有化濕降逆、活血通絡、平衡陰陽、滋陰健脾功效,能改善消渴臨床癥狀[14]。
耳穴對于消渴的治療作用體現(xiàn)在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和調節(jié)內臟功能,保護內皮細胞,改善糖代謝,防止血管病變。臨床研究表明,對耳穴進行刺激,可使耳神經產生神經沖動,這種神經沖動通過迷走神經向中樞神經系統(tǒng)傳輸,以對來自胃腸道的食欲信號產生干擾作用,從而使饑餓感減輕[15-16]。此外,刺激耳穴還能改變胰島素功能,降低患者食欲[17]。耳穴貼壓具有價格實惠、簡便易行的優(yōu)點,是臨床廣泛應用的一項中醫(yī)干預技術[18-21]。耳穴貼壓主要功效是祛邪扶正,疏通經絡,調節(jié)陰陽,調暢氣機,促進氣血運行。對消渴患者相應耳穴給予刺激,可加強臟腑功能,運行氣血,緩解消渴癥狀。對氣陰兩虛型消渴患者咽干口燥、口渴喜飲改善效果佳[22]。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各項中醫(yī)癥狀評分及總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2組治療后FPG、2 hPG、HbA1c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降低更明顯(P<0.05)。2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升高更明顯(P<0.05)。觀察組滿意率97.56%(40/41),對照組滿意率78.05%(32/41),觀察組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經中醫(yī)適宜技術干預后患者臨床癥狀得到改善,且生活質量和干預滿意度均優(yōu)于常規(guī)干預。相關研究也證實,中醫(yī)適宜技術能改變消渴氣陰兩虛患者“胃強脾弱”的病理基礎,調節(jié)陰陽失衡狀態(tài),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同時還能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滿意度[23]。
綜上所述,對氣陰兩虛型消渴患者應用中醫(yī)適宜技術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質量和干預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