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第一中學 呂榮意
在“三新”背景下,高中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逐漸受到更多人關注與重視。在這種情況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在明確培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意義和課堂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索培育策略,對“教”與“學”展開深入研究,以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歷史,助力學生全面成長,發(fā)揮素質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復合型人才。
“三新”指的是“新教材”“新高考”“新課程”。在此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逐步進行了優(yōu)化與改革,為學生的成長帶來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是,根據現(xiàn)階段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際情況來講,其中還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課堂教學的亮點較少。部分教師并未從真正意義上適應“三新”,在實際教學中只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逐頁講解,缺少亮點,很難吸引學生的關注。雖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學生學習與記憶歷史知識,但實際效果甚微。其次,課堂教學長期缺少創(chuàng)新,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感到枯燥乏味。最后,部分教師存在忽視學生主體地位這一問題。在實際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根據自身教學經驗開展教學,無法及時融入教學新理念,導致教學與“三新”不匹配,很難滿足每一名學生實際的學習需求,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更是難上加難。
因此,在“三新”背景下,要想有效培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教師要正確理解“三新”,及時轉變與更新自身的教育理想,積極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課堂教學,從真正意義上培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導入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均有重要影響。在“三新”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創(chuàng)新導入方式,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如利用影視作品、歷史故事、歷史圖片等進行導入,有效激發(fā)學生對課堂新知的探究興趣,促使學生能夠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持有更加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提高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的興趣程度。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所選擇的導入方式和導入內容要與高中生的實際情況相匹配,符合新教材內容,如此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出導入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學習的有效作用。
例如,在教學高二年級選擇性必修1“貨幣的使用與世界貨幣體系的形成”時,教師可利用相關圖片、視頻和資料進行導入。在正式教學前,教師深入分析教材,掌握新教材的內容,通過互聯(lián)網搜集和查閱書籍等方式獲取關于貨幣的相關資料,結合教材內容和高二學生學情進行篩選,并將所搜集的資料整理為課件,以確保導入環(huán)節(jié)所運用的資料能夠符合學生興趣。在正式教學中,教師在多媒體電腦上展示不同年代貨幣,并提出問題:“同學們,這是我國不同朝代的貨幣,那你們知道它們分別都是哪個年代的嗎?”以問題引導學生關注呈現(xiàn)的圖片,促使學生對貨幣產生一定興趣,助力學生初步感知中國貨幣的演變歷程。隨后,教師結合學生對貨幣的交流,引導學生思考貨幣的本質,以此助力學生再次明確本課教學主題,為接下來的課堂學習打好基礎??梢?,教師結合真實貨幣圖片進行導入,能夠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能力。
再如,在教學高二年級歷史選擇性必修1“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時,教師利用影視作品進行導入,在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熱情的同時,促使學生初步了解遠古時期人類的生產與生活。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展示《瘋狂原始人》片段,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隨后,結合片段中原始人利用火進行生活和打獵的視頻進行導入并提出問題:“同學們,大家都看過《瘋狂原始人》這部電影嗎?從剛剛觀看的片段中,你們能總結出原始人生產、生活的特點嗎?”以此激發(fā)學生對人類早期的生產、生活的探究熱情,為學生接下來探索學習“人類早期的生產生活”做好鋪墊。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所交流的內容,引導學生結合真實史料分析與總結人類早期生產生活的特點,拉近學生與新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持有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結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史料進行分析總結。這對發(fā)展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具有良好幫助,活躍了歷史學習氛圍,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
現(xiàn)階段,信息技術發(fā)展迅速,為教學帶來了巨大影響,教師可以運用在教學中,構建充滿現(xiàn)代信息氣息的歷史課堂。信息技術具有可以直觀呈現(xiàn)色彩鮮艷的圖片、內容豐富的視頻以及各種聲音的音頻的特點,具有不受時間限制和空間限制的特質,教師可結合利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與特質進行教學,以此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方式、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與記憶,促使學生能夠深入探究歷史事件。
例如,在教學高二年級選擇性必修2“水陸交通的變遷”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搜集更多歷史資源,并運用技術設備將文字知識轉化直觀、動態(tài)的內容。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網絡搜集的方式獲取更多關于道路交通的歷史圖片、文字材料以及地圖的相關內容,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學情進行篩選,并將其整理為課件,使課堂內容更為豐富,增加學生的歷史知識積累。
在正式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多媒體電腦上展示課件中《清明上河圖》的局部圖,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具體如下:
問題一:局部圖中人物出行的方式是什么?
問題二:局部圖中物品運輸方式是什么?
問題三:局部圖中交通工具的動力是什么?
這樣可以助力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利用《清明上河圖》,初步探索古代人們的交通,進一步鍛煉并強化學生的探索能力。同時,色彩鮮艷的圖片能夠刺激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歷史學習中。
在教學“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這部分內容的時候,教師展示課件中的數據與表格,引導學生結合課本內容來填補表格并繪制時間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展示具有代表性、不同朝代的交通道路和交通工具,通過史料提升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助力學生填補表格。在此之后,教師在課件上展示新航路開辟地圖與古代世界的地圖,進行對比講解,助力學生正確認識新航路,理解開辟對交通的意義所在,即真正意義上解決了交通道路上所存在的問題,實現(xiàn)了全球的交通聯(lián)系和人員流通。
教師通過利用課前所獲取的史料以及圖片信息進行教學,提高了學生學習和理解歷史知識的效率,促使學生能夠有效利用唯物史觀進行史實分析。
理解能力和解釋分析能力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三新”背景下,教師可以通過解釋歷史事件的方式鍛煉并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解釋分析能力,促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深度探索與把握真實的歷史資料,明確歷史資料所蘊含的歷史事件的整體發(fā)展過程以及因果關系。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個歷史資料,助力學生逐步學習與理解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程度,促使學生對史料做出客觀且真實的評價。如此,有效發(fā)展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進一步提高學生實際的歷史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高二年級選擇性必修3“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時,教師可以通過相關歷史圖片和資料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分析。本課主要包括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兩部分內容,教師在教學前通過網絡搜集和查閱書籍的方式搜集東西方現(xiàn)存的歷史圖片和相關歷史資料。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基于亞歷山大遠征想象圖提出問題:“圖片反映了什么歷史現(xiàn)象?古代戰(zhàn)爭與地域文化演變有什么關系?”以此導入本課教學主題,設置懸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的探究中,提升學生的探究分析能力。然后,教師展示課件中亞歷山大的介紹,引導學生分析資料并根據亞歷山大帝國和亞歷山大東征時期的東西方對比圖片,探索此時期中國正處于什么時期,以及東西方的共同點。分析簡介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亞歷山大遠征的認識,對比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并發(fā)展學生的時空觀念。
在教學“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時,教師展示蘇聯(lián)史書、法國學者對蒙古西征的評價,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所提供的歷史資料,并完成以下問題:
問題一:提供的兩段評價側重點有什么不同之處?
問題二:影響評價態(tài)度的因素有哪些?
問題三: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時的標準是什么?
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深度探索所提供的歷史資料,并在教室內進行巡視,保障學生合作探究的實際效果。在合作完成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展示與交流,以此明確學生分析歷史資料的實際情況。這樣,教師利用歷史資料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能夠促使學生多角度思考并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從整體的角度分析與明確蒙古西征所帶來的影響,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史料實證這一核心素養(yǎng),同時進一步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溝通能力和思考能力。在此之后,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本課所學知識以及自身的實際情況來評價蒙古西征的影響,指導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正確指導下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三新”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先進人物事跡的方式滲透德育,培養(yǎng)并發(fā)展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助力學生樹立正確三觀。認識歷史人物并了解其生平事跡和所在的歷史背景,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詳細介紹先進人物事件的方式,發(fā)揮人物的榜樣作用,促使學生在事跡中學習其身上所具備的高貴精神與品質,助力學生真正意義上感知與體會愛國主義情感。此外,還有利于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基礎,保障學生的全方位成長。
例如,在教學高二年級選擇性必修2“歷史上的疫病與醫(yī)學成就”時,教師可以利用中醫(yī)方面的著名人物來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本課主要由“歷史上的疫病”“中醫(yī)藥的成就”“西醫(yī)在中國的傳播”三部分內容構成,其中出現(xiàn)了諸多歷史著名人物,如葛洪、華佗、李時珍等,教師可以將人物故事和對中醫(yī)藥學的貢獻作為輔助資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助力學生感知與學習人物所具備的精神品質和愛國情懷。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搜集和查閱書籍的方式獲取更多的資料,并根據本課教學內容進行篩選,以此保障資料信息與教材、與學生學情相匹配。
在教學“歷史上的疫病”這部分內容時,在引領學生明確疫病的含義、歷史上重大疫病以及疫病的危害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教材并概括出人類應對重大疫病的措施。這部分知識多為文字性知識,容易導致課堂教學氛圍沉悶,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因此,教師可以穿插“葛洪的故事”,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即:展示葛洪及其所著作的《肘后備急方》,促使學生明確葛洪對醫(yī)學領域的貢獻,學習葛洪嚴謹的醫(yī)學態(tài)度。如此,學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學習歷史知識的效率得到提高,培養(yǎng)并增強了對祖國中醫(yī)文化的認同感。
在教學“中醫(yī)藥的成就”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電腦上展示名醫(yī)華佗《五禽戲》的照片并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課件上展示的健身方法是誰提出的嗎?”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并引導學生進行模仿。然后,教師為學生講授《五禽戲》對身體健康的作用,了解華佗及其在中醫(yī)藥方面的成就,使學生能夠直觀感知華佗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為接下來自主探索與總結古代中醫(yī)藥學所取得的成就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師還可以借屠呦呦研究發(fā)現(xiàn)青蒿素的事跡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總而言之,在“三新”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在明確歷史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探索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為課堂教學帶來新變化。教師要創(chuàng)新導入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利用科學技術,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利用歷史資料,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借助歷史人物,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促使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效培養(yǎng)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