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浮山新區(qū)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
牙齒矯正不僅是為了美觀,更是為了保持口腔健康。矯正器可使患者的牙齒、牙槽骨、頜骨受到定向的控制力,患者的牙齒在這種控制力的作用下會出現生理性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xù)治療后,原本畸形的牙齒會逐漸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變得更加健康、美觀。
牙齒排列呈現為里出、外進,不僅影響美觀,增加清潔難度,還增加了齲齒、牙結石、牙周炎的發(fā)生風險。
表現為牙齒間的縫隙過大,導致牙齒彼此間不能密集排列,不但會對語言表達清晰度造成影響,而且影響牙齒的咀嚼功能,不能充分咀嚼食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胃腸負擔。
下前牙咬在上前牙外側,呈現出“反咬合”的狀態(tài),因此這類牙齒也被形象地稱為“地包天”。部分前牙反牙合的患者在伴有牙齒“反咬合”現象的同時,還存在面部骨骼畸形,臨床中將此類癥狀稱作骨型反牙合,患者臨床表現為上頜骨后縮、下頜骨前突。
牙齒深覆蓋即人們常說的“齙牙”,不同的深覆蓋患者牙齒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如上前牙前突、下前牙里倒、牙齦突出且下巴縮到上唇后方。
進入成年階段后,人體的大部分骨骼幾乎停止發(fā)育,牙齒硬度已達到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此時進行矯正會增加矯正的難度和患者的痛苦。為了保證矯正效果,臨床上建議在未成年階段接受牙齒矯正。
3—5 歲的兒童牙齒畸形,主要表現為反牙合、下頜前突等。受到牙合錯位的影響,大部分患兒存在頻繁伸舌頭、咬唇等不良習慣。在這一階段進行矯正具有較高的成功率,可以將患兒牙合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
受到性別差異的影響,女性與男性的牙齒替換時間存在差異,具體表現為女性由乳牙換恒牙的時間為8—10 歲,男性時間為9—12 歲。牙齒替換后,部分兒童會伴有牙齒排列不齊的現象,同時伴有前牙反牙合、下頜后縮等情況。替牙期的兒童更換恒牙后,其恒牙處于發(fā)育階段,此時接受矯正可大幅度提升治療成功率。
經過替牙期后,女性11—14 歲、男性13—15 歲開始逐漸形成恒牙牙列,進入18 歲后牙列會徹底形成,此時的牙列不齊具有永久性、不可逆性。因此患兒需要及時通過矯正將牙列調整至正常狀態(tài),避免成年后發(fā)生永久性牙列不齊。
功能托槽矯正牙齒的動力主要來源于患者自身的口頜肌力。常見的功能托槽類型包括固定托槽、可摘托槽。
活動托槽的主要結構包括卡環(huán)、鄰間鉤、基托等,為患者佩戴活動托槽可同時達到矯正牙齒、糾正不良口腔習慣的效果。盡管活動托槽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但是僅能作為輔助器械,因此使用范圍相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