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性、歷史性與能動性

        2024-03-29 00:00:00鄧樹明李月玲
        民族學刊 2024年11期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既有研究主要從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或概念出發(fā)討論共同體意識,忽略了共同體意識本身的主體性。從意識的主體性視角分析發(fā)現(xiàn),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演進和形成的歷史中,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身也經(jīng)歷了一個萌芽、發(fā)展和形成的過程,而且與民族共同體的相應階段比較有一定的遞延效應;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漫長的發(fā)育過程中表現(xiàn)強大的能動性,即在和平時期維持民族共同體的穩(wěn)定發(fā)展,在民族重大的危機時期成為號召力強大的耀眼旗幟,凝聚全民族力量取得最終勝利。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通過發(fā)揮共同體意識的能動性作用,推動民族團結一致同心奮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工作;民族學理論;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C95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4)11-0053-08

        作者簡介:鄧樹明,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播;李月玲,鄭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傳播。

        2014年5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要求“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fā)展的成果?!盵1]從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入黨的民族工作的理論體系。2017年10月,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民族工作的要求:“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盵2]以此為標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理論中穩(wěn)定的核心概念。2019年9月,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定位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的“主線” [3]。2019年10月,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其中指出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必須“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 [4]。

        通常把2014年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元年,如果指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被中國共產(chǎn)黨采納為民族工作的理論資源,那么此說是成立的。自那以來正好10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迅速增加,取得了豐碩成果。青覺等[5]依據(jù)“思維角度”和“主觀互證”,對既有研究進行了回顧分析,認為呈現(xiàn)出四種研究類型。一種類型是橫向分類研究,即按照平行分類的思維,把中華民族共同體和共同體意識分成若干并列模塊,比如分成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子領域,作為理解或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其意識的維度,這類研究占了三分之一。另一種類型是縱向歷史研究,比重約為四分之一,即按照時間維度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其意識的形成過程,其中注重借鑒重大歷史事件,比如辛亥革命。再一種類型是差序格局中的認同研究,也就是從境內各族人民、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這樣逐漸擴大的層次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其意識的形成。最后一種是以點帶面研究,即聚焦微觀問題,通過微觀問題的突破推進整個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其意識的研究。青覺等的研究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幾年,但是由于其分類的涵括性相當強,加之通常在對于社會科學新問題的研究中,早期的研究都有劃定范圍和圈定問題的作用,因此后來的大量研究仍基本上處在上述四類研究類型之中。

        既有研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建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進而對民族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理論指引。但是,這些研究也存在局限,即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中,是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占據(jù)主體地位,“意識”處于從屬的地位,似乎共同體的建構即意味著共同體意識的建構。大量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研究,其實是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作為主線,隱含的假設就是共同體的演進導致共同體意識的同時形成。實際上,客觀存在與對客觀存在的認識并不是嚴格同步的,因此這種研究取徑很容易遮蔽意識本身的主體性,進而導致看不到意識的能動性。事實上,現(xiàn)有研究大量提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歷史或建構途徑,鮮少提到共同體意識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專門的研究更是闕如,本文希望對此有所補益。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性

        思維與存在之間的關系是哲學中古老的命題,也是基本的命題。在柏拉圖哲學中,理念被賦予與現(xiàn)象世界并列的存在,因此意識毫無疑問是具有主體性的,它不但具有與現(xiàn)象界同樣的主體性地位,而且現(xiàn)象界不過是對理念的模擬和分有,即意識成為了第一性的主體。亞里士多德反對了他的老師,認為在現(xiàn)象界之外不存在實體性的理念。他認識到感官在認識中的作用,但又把人類的認識能力歸結到人所具有的神秘的“靈魂”上,而且認為靈魂“雖然不是對象,在性質上卻必定潛在地與對象一致”[6]150-153,實際上變相地承認了柏拉圖的觀點即理念的實體性與主體性。這一點,在他的“四因”說中也體現(xiàn)得很明顯,即形式因不但單獨存在,而且對質料因起著規(guī)定性作用,那么可以說形式是有主體性的,正如羅素所言:“形式是實質,它獨立存在于它所由以體現(xiàn)的質料之外,——這種觀點似乎把亞里士多德暴露在他自己所用以反對柏拉圖的理念說的論證之下了?!盵7]212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后,對意識主體性的討論不絕如縷,但大體沿著兩人的脈向,整體上要么忽略意識的主體性,要么把意識的主體性絕對化。

        在馬克思主義里,意識與存在呈現(xiàn)出辯證的關系,兩者都具有主體性,但是意識的主體性以存在的主體性為基礎。馬克思說:“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8]32-33,表明的正是思維與存在之間關系中存在的第一性作用。因此,存在決定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但是,馬克思主義同時強調思維的反作用,強調“思維轉化為存在”[9],即思維能夠通過實踐改造世界。馬克思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0]2,就是強調人們要重視理論的實踐作用??梢哉f,馬克思主義強調意識的主體性,絕不是僅僅滿足于認識論的意義,真正的意圖乃是在認識到意識主體性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意識的能動性作用,實現(xiàn)改造實踐的目的。因此,我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同樣不能停留在觀念層面,更重要的是運用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中華民族整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順利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

        實際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論述,很好地體現(xiàn)出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民族工作的理論與實踐進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越來越強調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動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2014年9月30日,在中央民族工作會上要求“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求“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2019年9月27日,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牢固樹立”“積極培養(yǎng)”到“鑄牢”的表述,可以明顯看到對意識本身的高度重視。在全球政治、經(jīng)濟與技術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就不能僅僅強調物質的一面,更要同時高度重視意識形態(tài)的一面,以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號召,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對于順利推進民族復興具有非常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性,首先體現(xiàn)在其自身的歷史性方面。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演進歷程中,不僅共同體本身在演進與成熟,共同體意識本身也在演進與成熟。但是,兩者之間并非天然地同步,而是有著各自相對獨立的軌跡。進而言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歷史意識,雖然依賴于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個歷史存在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但它有自己的發(fā)展脈絡的歷史。

        在中華民族廣袤的大地上,自古就生存著眾多的民族,各民族之間信息交流、商業(yè)貿易、婚姻聯(lián)結、政治往來,甚至烽煙四起,都在不同維度和程度推動了民族之間向著“多民族一體化”方向融合,有利于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的形成。早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明確記載了華夏、匈奴和越人都是皇帝的后裔,體現(xiàn)出了“華夷共祖”的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反映[11]。它可以被看做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早期萌芽。此后,隨著中華民族的演進與成熟,民族共同體意識也逐漸發(fā)展與成熟。到清朝,中國境內各民族之間大致完成了融合進程,最終形成了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共同體[12]83。因此,通常以清朝為界,將之前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演進稱為“自在”時期,將之后的發(fā)展和成熟時期稱為“自覺”時期。如費孝通即言:“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xiàn)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盵13]17但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盡管中華民族作為民族實體不斷演進,“中華民族”的概念卻并未提出,表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是習焉不察的。這一概念的提出,是到了清朝末期。梁啟超于1902年首次提出“中華民族”這一稱呼,用來指稱中國各民族的總稱:“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chǎn)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盵14]1、21差不多在這一時期,西方的現(xiàn)代民族國家觀念傳播進來,梁啟超的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正好契合了當時的這一思想運動,因此他的國家觀“反映出當時中國已經(jīng)從歷史上的王朝國家向現(xiàn)代的民族國家轉變,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中國民族國家開始建構”[15]。從那以后,中華民族不但成為了學術話語,更逐漸成為一個大眾用語。這是明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非常重要的基礎,因為如果民族意識不覺醒,當然不會有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覺醒。

        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則是晚至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1962年,考古學家夏鼐在《新中國的考古學》一文中提到:“現(xiàn)今全國的少數(shù)民族還很多,他們雖和漢族不同,但各兄弟民族的祖先在悠久的歷史過程中,與漢族的祖先建立起日益緊密的聯(lián)系,今日大家一起構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盵16]這被認為是較早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文獻,有學者甚至認為它可能是“首次” [17]提出該概念的文獻。夏鼐是否首次提出暫且不表,但賦予“中華民族”以“共同體”的含義卻意義重大。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固然有利于指出各民族融合為一體的含義,但是夏鼐強調其“共同體”含義則更能凸顯各民族命運與共的意義。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創(chuàng)造的思想貢獻卓著,因為它不但使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個客觀事物,以及組成中華民族的各民族是一個共同體有了一個專門的語言符號,而且“充當了能夠正確引導中華各民族進一步團結凝聚的價值符號” [18]。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提出,共同體意識可謂呼之欲出了,因為共同體本身隱含著一種聯(lián)結的意義,而最有效的聯(lián)結當然是包含了共同價值觀的意識形態(tài)。

        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在黨的十八大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國家意識”和“公民意識”,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這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與其他兩種意識并列的。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重要會議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了闡釋與強調。2019年9月27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上更加明確地指出:“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xiàn)的根本保證。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作為基礎性事業(yè)抓緊抓好” [19]。這次講話尤為重要,具有兩個方面的標志性意義。第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論概念被固化下來,代替了此前“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提法。第二,更重要的是,強調了共同體意識在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意義,意味著黨的民族工作更加適應時代特征要求的新定位。

        由上可見,從中華民族的自為發(fā)展,到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再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的提出,又再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而且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這漫長的歷史期間,中華民族始終在發(fā)展和演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始終在隨之而演進和成熟?!妒酚洝分芯统霈F(xiàn)了共同體意識的萌芽,長期的封建王朝時期同樣有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綿延,最典型的就是“四海一家”“天下一家”的思想,關于這一點后面還有論及。“家”雖然不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共同體,但是就其強調一體性和共性而言,則與現(xiàn)在所說的共同體含義無異,因此可以說就是兩千年封建時代的民族共同體意識,但是并沒有自覺的概念的出現(xiàn)。中華民族概念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作為歷史意識,它們的提出晚于作為歷史存在的中華民族形態(tài)的演進和形成,即相關概念的提出與民族形態(tài)發(fā)展的進程相比出現(xiàn)了遞延效應,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認識的結果總會晚于認識對象的出現(xiàn)。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吸納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的理論成果,但又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工作的主線,對于厘清民族工作中的模糊認識,樹立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清晰理論指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有論者認為,習近平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概念提出的一系列新論斷、新命題、新概念等,不但推動形成了原創(chuàng)性的民族工作理論,而且推動在實踐層面作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戰(zhàn)略部署和政策安排[20]。換言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不僅停留在意識層面,而是能夠發(fā)揮出對實踐的推動作用,即對黨的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發(fā)揮重大的能動作用。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動性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性,其次體現(xiàn)在其對實踐的能動性方面。觀念具有能動性,指其不但能夠反映現(xiàn)象,而且能夠對實踐產(chǎn)生影響。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理論概念,如果被政治領域吸納和采用,更會對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即“特定的社會和政治情景為概念的語義生成和變化提供了條件,同時,新概念、新語義又為人們認識、預見和改造這種情景提供了武器” [21]?!爸腥A民族共同體”從詞語創(chuàng)造到演變?yōu)閷W術概念,再到演變?yōu)榇蟊娫捳Z和媒體話語,最后到推動產(chǎn)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理論話語,并使之成為黨在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主線,正體現(xiàn)出理論的強大能動性作用。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動性的第一個體現(xiàn),是在和平時期維持經(jīng)濟和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因此維持國內各民族之間和睦共處,維系王朝的穩(wěn)定統(tǒng)治,甚至推動民族之間交流融合,就成為國家必須考慮的重要事務,其中離不開對民族團結意識形態(tài)的運用。實際上,在中華民族演進的自在時期,不少王朝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視運用民族教化政策和思想實現(xiàn)長治久安目的。這可以看作是對民族共同體意識運用的最早階段,而且對中華民族文明的不斷進步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自夏朝至清朝,民族之間雖有“華夷之辨”,但趨勢卻是“華夷一統(tǒng)”,而且前者之中本來就包含著以后者為目的。因為“華夷之辨”固然有對民族文化高下的區(qū)分,但也提倡“用夏變夷”,也就是用先進的文化即當時的漢族文化去改變其他民族的文化,從而實現(xiàn)“華夷一統(tǒng)”。在這方面,歷史上有很多傳為佳話的范例,比如胡服騎射、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等,對推動民族融合與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背后則是王朝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

        中國封建時期的王朝往往以“家”來喻指國內各民族的“共同體”。比如唐代提出“華夷一家”的民族觀,就是例子。這當然有著多方面的意義。首先,王朝政治施行“家天下”的政治倫理,因此這個喻指表明各民族均在統(tǒng)治之下,所謂“率土之濱,莫非王土;率土之民,莫非王臣”。其次,這個喻指也含有血緣親情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承合了“華夷共祖”的觀念。再次,“‘一家’就是共同體,而且還是命運共同體”[22],因為“家”是每個人的生存之基。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根據(jù)漢文經(jīng)典《易書》中的“大哉乾元”,命名國號為“大元”,并提出“天下一家”的思想。清朝是滿族建立的王朝,客觀上說是民族矛盾比較劇烈的一個時期。但是清朝統(tǒng)治者大量吸收了漢族文化進行統(tǒng)治,包括漢文化中的“華夷一家”思想,提出了“蒙漢一體”“滿漢一體”的民族觀,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民族矛盾,推動民族交流融合與中華民族文明發(fā)展。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動性的第二個體現(xiàn),是在民族重大危機關頭發(fā)揮出關鍵的凝聚和號召作用。中國近現(xiàn)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揮作用最顯著的時期,集中體現(xiàn)在整個民族的兩個重大危機關頭,第一次重大民族危機是清朝末年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企圖將中國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第二次重大民族危機是日本大舉入侵,妄圖征服擁有數(shù)千年歷史的中華民族,中國面臨亡國滅種的巨大壓力。在這兩次危機中,國家和民族的中堅力量都充分運用了民族共同體的號召力量,大力宣傳和強化民族共同體意識,告訴大眾各族人民面臨生死與共、榮辱與共的共同命運,共同奮起反抗打擊侵略者。民族國家的思想啟發(fā)了國內人士調用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號召資源,更好地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并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梢哉f,這兩次民族危機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號召力和凝聚力的檢驗,也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檢驗。

        清朝末年,由于列強入侵和民族矛盾激化,清政府已經(jīng)搖搖欲墜。這時候,清王朝和革命派都更加重視運用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政治動員的資源。1905年,清政府派出載澤等人出洋考察,他們回國后向朝廷上奏的不少奏折中,表明了要求進一步推進民族平等以凝聚民族力量的觀點。載澤上奏的奏章表明了團結各民族御敵的強烈愿望:“方今列強逼迫,合中國全體之力,尚不足以御之,豈有四海一家,自分畛域之理?”[23]303端方的奏折中稱:“茍合兩民族以上而成一國者,非先靖內訌,其國萬不足以圖強;而欲絕內訌以根株,惟有使諸祖相忘,混成一體。”[24]126這個奏折,實際上表現(xiàn)出了明確的民族共同體建構意愿。革命派雖然在早期提出了排滿口號,但后來基本上都轉向了團結各民族推動民族革命和抵抗外敵。1893年,孫中山在廣州籌建興中會,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政治口號。1905年,興中會改組為中國同盟會,提出的政治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但是,到了1906年,孫中山的態(tài)度已經(jīng)轉變,指出革命的目的不是要滅滿族,而是針對阻礙革命的滿族人。[25]13同時,為了避免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出現(xiàn)民族分裂危機,孫中山接納了“五族共和”的主張,并于1912年1月1日寫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宣言書》:“國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之統(tǒng)一”。因此,辛亥革命調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號召資源,對于抵抗列強和建立民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進一步覺醒,更廣范圍和更深程度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財富,這一方面與中華民族的民族整體意識日益成熟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中華民族面臨更加深重的生存危機有關。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意圖昭然若揭,中國共產(chǎn)黨大力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中的歌詞“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就是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號召的典范。1935年12月25日,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政治局通過《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提出黨的策略路線是“無論什么人,什么派別、什么武裝隊伍,什么階級,只要反日反蔣”,都應該聯(lián)合起來開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戰(zhàn)爭,以“發(fā)動、團結與組織全中國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對當前主要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與賣國賊頭子蔣介石”。毛澤東在會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不但從階級的角度分析了抗日形勢,而且指出了各民族都在奮力投身抗戰(zhàn):“少數(shù)民族,特別是內蒙古民族,在日本帝國主義的直接威脅之下,正在起來斗爭”,因此,他指出“黨的任務就是把紅軍的一切活動匯合起來,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革命陣線。”[26]151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fā),共產(chǎn)黨以抗日大局為重,積極主張聯(lián)蔣抗日,促成了事變的和平解決,促成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中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進入嶄新階段。中國共產(chǎn)黨關于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及其話語體系的建構,“促進了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團結了人民群眾,并最終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同時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27]??梢哉f,在長達八年殊死的抗戰(zhàn)時期,中華民族成為了一面非常耀眼的號召旗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凝聚民族力量的核心精神,對于中國取得抗戰(zhàn)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四、百年未有大變局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性,回顧它的歷史性,目的在于發(fā)揮其能動性,即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作用。中國各民族之間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交流交往與融合,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同時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共同體意識反過來強化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促進民族發(fā)展或者抵御外敵。在當下,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機遇空前挑戰(zhàn)也空前,更加迫切地需要各族團結一心,共同迎接巨大的挑戰(zhàn),齊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y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大力加強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民族團結工作不斷革新,取得了顯著成績。同時,民族工作本身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加之國內外出現(xiàn)的新挑戰(zhàn),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仍亟待加強。國際方面的政治形勢多變、逆全球化的出現(xiàn)、不同價值觀之間的沖突等,國內方面的民族之間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治理水平不平衡、生活與文化差異等,都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挑戰(zhàn)。特別是在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更多挑戰(zhàn),包括暴力恐怖活動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滲透威脅的存在、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思想殘余的存在等。[28]在這樣的背景下,更加需要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2023年10月27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力宣傳中華民族的歷史,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大力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同世界各國人民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29],體現(xiàn)了對發(fā)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動性的要求,也指出了如何發(fā)揮民族共同體意識能動性的科學路徑。

        發(fā)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能動性,既涉及觀念問題,也涉及行動問題,但首先是觀念問題,因為“意識”指的就是觀念形態(tài)。在觀念方面,前提是明確共同體意識的內容所指。不少研究指出共同體意識包含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維度的共同體,雖然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僅僅是外延意義上的內容描述,沒有從內涵角度描述內容是什么。從內涵的角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在于“共同體”是什么?“歷史和現(xiàn)實充分表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30]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是鑄牢各民族命運一體化的意識,具體說就是鑄牢“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發(fā)揮鑄牢中華民共同體意識的能動性,其次行動方面,關鍵在于增強民族認同感。沒有民族認同感,就不可能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31]因此要提倡對優(yōu)秀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做到互相欣賞取長補短。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32]。我國正在大力建設中國式現(xiàn)代化,從本質上講“是一場全方位的社會轉型”[33],必然出現(xiàn)諸多重大挑戰(zhàn),而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聯(lián)最密切的,主要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挑戰(zhàn),因為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說到底是觀念建構的過程。要善于從關鍵領域發(fā)現(xiàn)挑戰(zhàn),進而妥善地化解意識形態(tài)風險。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興起促進了政府、企業(yè)管理和信息傳播的效率,但是也帶來信息污染的后果[34],因此需要清朗網(wǎng)絡空間言論,避免錯誤和極端民族言論污染輿論環(huán)境。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交融,積極的一面是促進了文化多元包容,消極的一面是可能出現(xiàn)“部分錯誤思潮與社會主流話語相博弈,窒礙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35]的狀況,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一元主導地位,確保用正確的政治指導思想引領意識形態(tài)工作。再一方面,民族之間發(fā)展的差異會影響到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進而影響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要繼續(xù)推動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使各民族實現(xiàn)共同富裕,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五、結語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提出,是黨的民族工作和理論的重要進展,已有敏銳的學者指出它反映了中央關于民族治理的全新思維,即將民族工作的重點從“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轉移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上來,“凸顯了我國民族問題治理思路不再片面強調‘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更加注重‘意識反作用于物質’”[36]。因此,新的民族工作思維和理論并非不重視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而是在發(fā)展這些方面的同時,要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養(yǎng)成,因為單純的物質改善并不會天然地增強民族認同感。而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會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yè),能夠與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形成良性互動作用。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民族意識不但促進了文化和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而且在民族危機關頭總是作為了號召全民族團結奮斗的旗幟,就充分說明了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性地位和能動性價值。在建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今天,必然會面臨各種重大的困難與挑戰(zhàn),就更需要各族團結一心。攻堅克難去取得勝利;就更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fā)揮其旗幟性號召作用和凝聚作用,推動民族復興偉大事業(yè)不斷開拓前進。

        參考文獻:

        [1]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wěn)疆力量長期建疆 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N].人民日報,2014-5-30(001).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3]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9-29(001).

        [4]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人民日報[N].2019-10-24(001).

        [5]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06):1-14+123.

        [6]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7]羅素.西方哲學史(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 [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俞吾金.從思維與存在的同質性到思維與存在的異質性——馬克思哲學思想演化中的一個關節(jié)點[J].哲學研究,2005(12):3-10+123.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王文光,翟國強.“五帝”世系與秦漢時期“華夷共祖”思想[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5(03):1-8+146.

        [12]羅?;?中國民族主義思想論稿[C].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13]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

        [14]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M]//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七,北京: 中華書局,1989.

        [15]王文光,徐媛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于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研究論綱[J].思想戰(zhàn)線,2018(02):70-74.

        [16]夏鼐.新中國的考古學[J].考古,1962(09):453-458.

        [17]楊須愛.“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演進史鉤沉[J].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03):22-43+169-170.

        [18]習近平.在全國米奴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9-28(002).

        [21]郭忠華.歷史·理論·范式——概念史研究的三種范式[J].學海,2020(01):56-63.

        [22]王文光,徐媛媛.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于發(fā)展的歷史過程研究論綱[J].思想戰(zhàn)線,2018(02):70-74.

        [23]龔書鐸.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下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4]中國史學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四)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25]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6]毛澤東選集(第 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7]趙士發(fā),倪博聞.毛澤東與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話語體系的構建——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J].理論視野,2015(03):13-16.

        [28]王易,陳玲.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實問題及路徑選擇[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4):48-53.

        [29]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EB/OL].(2023-10-28)[2024-06-18].新華網(wǎng),http://www.news.cn/2023-10/28/c_1129945154.htm.

        [30]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N].人民日報,2021-8-30(001).

        [31]習近平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N].人民日報,2021-3-6(001).

        [32]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進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EB/OL].(2015-08-26)[2024-06-18].人民網(wǎng),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826/C1024-27516628.html.

        [33]劉守英,邢云文,等.“中國式現(xiàn)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筆談[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02):16-32.

        [34]毛子駿,朱玨謙.人工智能的國外社會科學研究熱點綜述[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3,25(02):55-67.

        [35]王永鳳,楊忠林.中國共產(chǎn)黨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歷史考察、基本經(jīng)驗及實踐指向[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4(03):1-17.

        [36]楊鹍飛.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理論與實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01):83-94.

        收稿日期:2024-08-15責任編輯:吳定勇

        Subjectivity, Historicity, and Agency "of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Deng Shuming1, Li Yueling2

        (1.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2.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Henan, 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 VOL. 15, NO.11, 53-60, 2024 (CN51-1731/C, 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4.11.006

        Abstract: Prior academic research mainly focused on interpreting the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al pathways of the sense of 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egard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s an appendage of the community. This approach seemingly assumes that the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automatically synchronize with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thereby overlooking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ense itself. Marxism points out that social existence determines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while also acknowledging that social consciousness has a reactive effect on social existence. This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primacy of materialism but also shows the agency of consciousness due to its subjectivity.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initially manifested in its own historicity. As early as in Sima Qian’s Shiji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it is explicitly documented that the Huaxia, Xiongnu, and Yue peoples are all descendants of the Emperor, epitomizing the idea of “common ancestry of the Hua and Yi,” which represents the earliest reflection of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For a considerable period of subsequent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nation was not yet explicitly put forward, the notion of the national community permeated the historical process.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roposed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s the principal task of ethnic work. This shows an advancement in Marxist ethnic theory and reflects a profound emphasis on the role of the sense of national community. Although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depend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community, it also has its own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ary trajectory, demonstrating the existence of its subjectivity.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also embodied in its agency towards practice. During the spontaneous historic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many dynasties attached varying degrees of importance to using ethnic enlightenment policies and ideas to achieve longterm peace and stability, thereby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t critical junctures of national crise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especially during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sense of national community played a pivotal role in fostering cohesion and mobilization. It can be asserted that during these two major national crises,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emerged as a conspicuous and inspiring banner, making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mobilizing all ethnic groups to unite and defend the country, ultimately culminating in great victories.

        In the face of the profound changes unseen in a century, China need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gency of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jointly advanc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deologically, the key is to reinforce the sense of a shared future for the Chinese nation, specifically, the concept of a community with “shared weal or woe, thick and thin, life and death, and a shared destiny”. In practical terms, the key lies in enhancing national identity, that is, continuously strengthen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with the great motherland, the Chinese nation, Chinese cultur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ethnic work; ethnic theory; Chinese nation;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人人爽人人爱| 一区二区人妻乳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视频一| 亚洲精品一品区二品区三品区| 人妻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一本精品| 日本高清一区在线你懂得|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视频| 18禁黄久久久aaa片| 日韩中文无线码在线视频观看|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二区|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免费10|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中国老熟女重囗味hdxx| 久久99欧美| 久久老熟女乱色一区二区 | 99在线播放视频| 精品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午夜精品久久99蜜桃| 又嫩又硬又黄又爽的视频| 久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第一页| 亚洲国产最新免费av| 成 人片 黄 色 大 片| 中文字幕熟妇人妻在线视频| 极品诱惑一区二区三区| 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 午夜不卡无码中文字幕影院| 亲子乱aⅴ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日本道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色第一区不卡高清|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网址| 欧美片欧美日韩国产综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