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新花 江蘇省南京市香山路幼兒園
面對越來越多3—6歲幼兒不珍惜食物、挑食厭食的現(xiàn)象,我們積極開展從菜園到餐桌的“食育”系列活動,旨在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和身體,讓幼兒真實、充分地參與美食的種植、勞動、觀察、管理、照顧、收獲以及最后的細致烹飪、品嘗等全過程,培養(yǎng)幼兒對食物生長過程的科學認知,建立與食物的情緒情感,在“食育”教育中著重培養(yǎng)幼兒正確的飲食行為和健康的飲食習慣。
“食育”即飲食教育,廣泛的“食育”教育是指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學習與食物相關的知識,獲得有關飲食的正確知識,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從而達到健康養(yǎng)生的目的。
幼兒園中的“食育”教育關乎幼兒個體身體、情感、人格等發(fā)展,通過“食育”教育幫助幼兒獲得關于“食”的知識和能力,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本研究中的“食育”教育指通過與飲食相關的全過程、全要素的教育,培養(yǎng)幼兒選擇食物的能力,了解食物的生長方式以及具備烹調營養(yǎng)食品的能力,培養(yǎng)健康飲食的習慣,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
“食育”和德育、智育、體育同等重要,有效應的“食育”教育應從兒童期開始。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德育、智育、體育一直是最受關注的三大核心。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近年來,一個新興詞匯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中,那就是“食育”。如同德育、智育、體育,“食育”顧名思義就是對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yǎng)教育,是從幼兒時期,就給予食品相關知識的教導,并將這種教育延伸到身體力行中。
“食育”是日本幼兒園、中小學校特別重視的一種生活教育理念,它并不是教幼兒如何吃東西才是真正的“品味”,而是運用五感(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聞一聞、用耳朵聽一聽、用嘴巴嘗一嘗、用手指摸一摸)進行生活體驗的一種學習方式,強調“食育”是一種對待生活的體驗學習。
偏食、挑食、厭食是幼兒常見的現(xiàn)象,大部分幼兒不會獨立就餐,在家吃飯往往是祖輩追著喂,令人深感頭痛。幼兒的偏食、厭食容易造成身體營養(yǎng)不足,尤其是3—6歲的幼兒,營養(yǎng)不足會影響幼兒正常的生長發(fā)育和身體健康??诳柿酥缓忍妓犸嬃?,喝不慣白開水;饑一頓、飽一頓,三餐沒規(guī)律,餓了就吃零食;嗜食烤制、腌制、深加工食品,不知道這些食品里含了多少食品添加劑、致癌物質。有的家長本身就有偏食的習慣;有的家庭同樣類型的菜重復吃,不變換花樣,導致幼兒厭食;有的家長限制幼兒吃某種食物而造成幼兒不愉快的情緒等。
吃零食過多會影響正餐的進食量,幼兒所需的營養(yǎng)主要是從每日三餐的食物中攝取,如果幼兒三餐吃飽、吃好,基本營養(yǎng)素能夠得到保證,無需再加零食。幼兒從零食中不可能全面攝取所需的營養(yǎng)素,這些零食多是單純的能量,自然營養(yǎng)攝入少,導致身體肥胖而不結實。兒童時期肥胖,成年后易患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等疾病。要知道人吃的食物種類越多、越雜,攝取的營養(yǎng)就越全面豐富,適應能力就越強,以含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寶庫——蔬菜、水果來說,任何零食都難以替代。而幼兒長期不吃或吃得不足,就會造成代謝障礙,嚴重地影響幼兒的身體健康和生長發(fā)育。
幼兒在進餐時碰到自己不想吃的食物,就會偷偷倒進垃圾桶,還有的倒入洗手間的水池里,甚至有的為了自己能吃得快一些,經常把飯菜吃一半就弄撒在桌面上,找理由不吃了。這些行為表現(xiàn)就是幼兒對食物來源不夠了解,對事物沒有感情,不知道按需取用,對浪費掉的食物不感覺到可惜,對幸福的生活不懂得感恩。
1.從農場中觀察、認識食物的全貌。
食物本來是什么樣子原本不是什么難題,但是對于當今的幼兒,“能夠認識食物的全貌”卻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它是開啟幼兒和食物產生關系、感情以及培養(yǎng)對待食物的態(tài)度等最初的方式。
在我園的小農場里,生長著十幾種瓜、果、蔬菜農作物。每到成熟的季節(jié),總能看到藤架上掛滿了果實,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我們會安排種植觀察時間、場館日時間、項目活動時間,帶領班級的幼兒進入農場,和植物們親密接觸。我們?yōu)橛變禾峁┝藨敉庥^察放大鏡、觀察記錄表格,讓幼兒對果實充分地認知、采摘、觸摸,甚至帶回家品嘗。
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600平方米的小農場自然資源,為幼兒的“食育”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大課堂。
2.在班級自然角中獲取更多的食物資源。
如果農場離幼兒的生活還有點遠,那么班級的自然角就是一個非常好了解美食的場所了。從自然角最初的創(chuàng)建我們就可以關注幼兒的飲食行為和出現(xiàn)的問題,主動引發(fā)讓幼兒種植某一種或某一類美食,讓家庭參與進來,尋找種子、果實以及盛器,從最初家庭中的準備再到帶至班級中集體觀察和分享變化。
如小七班的自然角,今年種植的就是美食,幼兒對于美食非常了解,知道要種植愛吃的蘿卜、土豆、菊花腦等。收到任務后家長帶領幼兒找到了廚房角落里一顆剛買來的長著小葉的蘿卜。“蘿卜的葉子會再長大嗎?”帶著這樣的問題,幼兒把蘿卜帶到了學校觀察。蘿卜在清水里一天天長出須根,頂上的葉子每天都在以神奇的速度長高。這幾天,蘿卜竟然開花了,開出了4朵、8多、12多白白的“櫻花”。而同時生長的還有教師從農場里撿回來的胡蘿卜和其他幼兒帶來的更多美食,教室里幼兒每天都在品嘗美食,教室外的美食每天也都在肆意生長,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3.在持續(xù)、深入的種植勞動中參與食物生長的全過程。
城市中幼兒能夠參與種植的機會一般不多,而在我園的小農場中,可以讓幼兒種植、觀察、管理、照顧、采摘、收獲食材,伴隨食物一生的生長,在體驗種植勞動樂趣的同時,加深了對食物的來源、生長特性等深入的了解,增強了對食物的情感和態(tài)度。
例如在“蘿卜一家親”的種植勞動中,幼兒從選擇蘿卜的品種開始,選地、分地、播種,定期觀察蘿卜生根長葉,中途積極給蘿卜地松土、施肥,最后驚喜收獲大大小小不同的蘿卜,觀察幾種蘿卜葉子、皮、肉的不同。又如在“美味豇豆”活動中,幼兒也是從豇豆的育苗種植開始研究,豇豆生長期嘗試幫助豇豆搭架子,豇豆開花結果時,大家一起采摘收獲,幼兒樂此不疲。再例如,我們組織幼兒走進小農場,開展另一種種植體驗活動,讓幼兒光著腳,踩著泥土,手里拿著水稻秧苗,親自彎腰栽秧,使幼兒感受到大地的溫情和種植的勞苦。
別樣的種植體驗活動,不僅可以讓幼兒有親近自然的喜悅之情,同時也能感受每一粒糧食來之不易,同時認識到食物從哪里來,使幼兒重新正確認識健康因素,從不懂食物到學會珍惜食物,這些種植體驗給幼兒帶來深深感觸。讓他們親身體驗從栽種到開花、結果、成熟、摘取、食用的全過程。如此,通過付出勞動、親身參與,他們能夠體會到生命的魅力,對自然中的“食材”形成更加正確的認識。
因此,幼兒全程參與的種植活動也是我們“食育”活動一部分,“食育”不僅研究烹飪制作美食,還要幫助幼兒獲得關于“食育”的知識和能力,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1.開展真實、自主的小廚房“食育”活動。
把種植收獲的食物帶進幼兒園的小廚房里開展烹飪活動,是幼兒經驗延續(xù)的一種最佳方式。但如果僅僅是把食物做好了給幼兒吃,也不能稱其為“食育”活動。小廚房里的“食育”活動一定是幼兒興趣和需要的延續(xù),一定是將幼兒在農場中真實的經驗進一步的延續(xù)和提升。我們的小廚房活動是幼兒能夠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親自參與操作、干凈衛(wèi)生、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
幼兒通過體驗制作美食,提升味覺能力,知道健康飲食重要性,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在“吃得飽”的基礎上,如何吃得科學、吃出健康、吃得開心、吃出品位、吃出學問,就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和幼兒一起討論,制訂方案,烹飪制作,積極分享。幼兒在廚房里穿上小廚師的衣服,感覺自己就是一位大廚師,將自己收獲來的蘿卜,進行清洗加工,有的做成了美味涼拌洋花蘿卜,有的做成了蔥油蘿卜絲餅,有的做成了美味的蘿卜湯。還有的幼兒把沒吃完的大蘿卜切片進行了晾曬,做成一瓶瓶可以存放的蘿卜干,慢慢享用美味蘿卜。提倡愛惜食物不浪費,活動中主動專注積極,不僅可以制作美食,還能分享美味。
2.與主題活動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小廚房“食育”活動。
小廚房里的“食育”活動有的是由種植收獲引發(fā)的,如以上說到的蘿卜、芋頭、菊花腦、黃瓜,其實還可以和各個年齡段幼兒正在開展的主題活動以及幼兒的生活密切關聯(lián)。如南京美味韭菜盒子、蘿卜絲餅、鮮芋仙,如清明節(jié)的青團、端午節(jié)的粽子,如生活中常吃的餃子、湯圓等等,幼兒在小廚房里的“食育”活動,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品質奠定良好的基礎,還能養(yǎng)成科學的飲食行為習慣,以及正確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對生活產生更多的情感體驗。
在“我喜歡的蔬菜瓜果”主題活動中,教師將幼兒帶到小農場中,讓他們與食材親密接觸,鼓勵他們調動自己的視覺、觸覺、嗅覺,感知各種蔬菜瓜果。教師還鼓勵幼兒自己摘水果、洗蔬菜,與他們共同準備午餐或晚餐。通過動手摘取、清洗并觀看烹制食材的過程,幼兒能夠形成“剛摘下來的蔬果不能直接食用,需要反復使用清水清洗”“烹飪蔬菜要少放油和鹽”“多吃蔬菜有助于身體健康”的正確意識。如今小廚房中制作美食,已經成了幼兒最喜歡的活動。
1.將“食育”教育逐步滲透進家庭。
“食育”應該滲透在幼兒的生活中,家庭是幼兒生活成長的重要場所,科學的家庭“食育”是幼兒健康成長的保障,科學的家庭“食育”可以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而促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幼兒園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向家長傳遞“食育”教育的目的和意義,開展相應的“食育”活動。
我園的家長學?;顒訒ㄆ谘垉和癄I養(yǎng)專家開展各類醫(yī)學和營養(yǎng)學講座,讓家長能夠學以致用,在家庭中開展美食制作并開始逐步關注幼兒的“食育”教育。我園每月開展一次班級美食烹飪活動,邀請家長代表來園與幼兒一起參與共同制作美食,家庭中的優(yōu)質資源成為我們的教育資源,發(fā)揮了更加豐富、多元的作用,開闊了幼兒的視野,增進了家園的深入溝通交流。
2.發(fā)揚餐桌上的“食育”文化。
在享受餐桌美食的過程中,要鼓勵幼兒參與選材、擇菜、做菜、擺盤的全過程。從餐桌彰顯出吃的習慣、吃的品味、吃的能力、吃的文化及樂趣,可謂是在吃中成長,形成健康、優(yōu)雅的飲食禮儀,同時增強幼兒對美食制作的自信,對“食材”產生感情,從心理上真正接受各種美食,克服挑食偏食的行為習慣,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比如每年一次的六一兒童節(jié)、元旦、畢業(yè)慶典等大型活動時,幼兒就像過大年一樣興奮,可以把家長請來品嘗他們的自助大餐。面對十幾種不同口味的葷蔬菜肴、七八種形態(tài)各異的卡通小饅頭、近十種西餐西點、五六種湯羹及造型新意的水果拼盤,毫不夸張地說,幼兒簡直垂涎三尺!其實如此豐盛的饕餮盛宴都是幼兒平時最愛吃的,他們可以隨意選擇,充分享受節(jié)日的快樂??粗變盒腋5叵碛妹牢?,家長都情不自禁地做起志愿者,幫助教師分餐、端菜,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整個場面其樂融融,令人難忘……通過餐桌還能看到“食育”的效果:幼兒個個自主選擇、營養(yǎng)均衡、干稀合理搭配、少拿多取、按量取食、互相謙讓、有序排隊、互相合作、文明進餐、減少浪費,宛如一群小淑女和小紳士的做派。整個活動既體現(xiàn)了幼兒與幼兒、幼兒與家長及教師社會性交往能力的發(fā)展,又彰顯“食育”在幼兒餐桌文化中的重要性。
在一個階段的“食育”教育研究中,我們體會到“食育”教育對幼兒健康飲食習慣培養(yǎng)的促進和重要性,幼兒見證了食物從菜園種植、生長到小廚房制作、品嘗再到家庭中分享的全過程,我們的“食育”教育得到了家庭的認可和支持,合力形成教育共同力量。幫助部分幼兒改善了明顯挑食的情況;班級的廚余垃圾逐漸減少,教師和幼兒持續(xù)堅持光盤行動,懂得按需取物,不過度浪費;也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知道要吃干凈、健康的食物;并能在日常養(yǎng)成享用美食的積極態(tài)度,體驗細嚼慢品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