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連云港市灌南縣新集鎮(zhèn)中心小學(222513) 薛紅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統(tǒng)編語文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了習作單元,契合語文新課標中關于語文課程的屬性與定位。其中,習作單元助學系統(tǒng)“初試身手”設置在單元精讀課文和習作例文之間,雖然切口小,但具有極高的實踐價值,是實現(xiàn)讀寫轉化的重要資源。但由于部分教師對語文課程的定位尚不明確,尤其是對編者意圖的解讀還不夠精準,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或一筆帶過,或大做文章。前者無法凸顯“初試身手”這一板塊應有的教學價,后者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值。
依循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本質屬性的定位,彰顯“初試身手”的教學效能,突破習作教學的難點,對于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推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下面,筆者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談談自己在這一方面的嘗試和思考。
新課標積極倡導單元化、主題化的教學模式。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以單篇為抓手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統(tǒng)編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編排方式,集中體現(xiàn)了單元教學的整體性框架。從精讀課文到“交流平臺”“初試身手”,再到習作例文以及最后到單元習作,都滲透了品讀吸收、梳理審視、初步嘗試、經驗總結、調整運用的學習思維,構建了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這意味著習作單元“初試身手”的解讀實踐、優(yōu)化設計,都要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fā),精準把握其定位,處理好其與單元其他資源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使其能夠更好地服務于最后的單元習作。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語文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教材據(jù)此編排了《夏天里的成長》和《盼》這兩篇精讀課文,旨在借助兩種不同類型的典型范例,引導學生觀察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意思來寫的;“交流平臺”通過回顧梳理,對兩篇精讀課文的重點進行了統(tǒng)整性把握,如“可以圍繞中心意思,從不同的方面或者選取不同的事例來寫”等;教材還編排了與精讀課文相匹配的兩篇習作例文,分別是《爸爸的計劃》和《小站》;單元習作主題“圍繞中心意思寫”也與單元語文要素高度契合。
語文新課標提出要關注語文課程資源的關聯(lián)性和融通性。基于統(tǒng)編語文教材習作單元各個板塊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教師可將“初試身手”作為突破口,針對班級學情和教材定位進行優(yōu)化設計,讓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有話可寫、有事可做。具體而言,教師可以進行以下的板塊規(guī)劃。
首先,六年級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圍繞中心意思寫”,在多年的閱讀和習作中,學生已經積累了相應的經驗并形成了一定認知。在單元教學伊始,教師可直接引導學生關注“初試身手”,從“好斗的公雞”“閑不住的奶奶”“忙碌的早晨”等話題出發(fā),結合自己的經驗談談可以從哪些方面展現(xiàn)主題,并進行細致描述。根據(jù)學生的初步嘗試,教師可以明確單元習作會出現(xiàn)的問題。其次,根據(jù)學生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開發(fā)《夏天里的成長》《盼》這兩篇課文中隱含的教學資源,有的放矢地展開設計,以提升精讀課文的教學價值。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整合從兩篇課文中習得的方法,以審視和反思的視角回顧“初試身手”的內容,重讀自己寫的初始片段,自主形成修改方案;同時,借助習作例文《爸爸的計劃》和《小站》豐富閱讀范疇、更新經驗體系,為后續(xù)單元習作的高質量完成奠基。在“初試身手”的教學中,教師并沒有將關注點局限在這一獨立板塊中,而是以單元整體視角進行統(tǒng)整聯(lián)動,凸顯了“初試身手”在習作單元中的軸心價值,為優(yōu)化單元設計和落實語文要素奠定了基礎。
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有明確且精準的定位。這既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編寫的基本理念,又是習作單元教學踐行語文新課標的重要基礎。習作單元的定位與其他單元有明顯不同,前者舉整個單元之力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一種表達能力,其具化的評價實踐和成品,能夠契合和體現(xiàn)單元語文要素。因此,作為單元習作的前置和熱身,“初試身手”的教學不能僅從訓練維度入手,更要聯(lián)動學生的學習歷程和認知能力,針對具體內容展開多元化設計,突破教學難點,從而在減負提質的基礎上,為單元習作的高質量完成服務。
進入第三學段,教材對表達的關注已經從原本的詞句、語段以及篇章內容,轉向了篇章結構。但很多學生在表達思維上并沒有與時俱進,缺乏對中心、素材和篇章的整體規(guī)劃意識?;诖?,教師可以先從“初試身手”入手,以試錯的方式歷練學生的思辨能力。比如,第一題要求圍繞題目“戲迷爺爺”選擇材料。教師以試錯的方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思考“可以選擇哪些材料?”“為什么有些材料不合適?”這樣,既能有效激活學生的思維,又有助于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根據(jù)題目“戲迷爺爺”,很多學生雖然能準確指出哪些材料不能很好地展現(xiàn)主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科學嚴謹?shù)仃U述自己的理由。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學生缺乏圍繞中心合理選擇素材、科學謀篇布局的整體意識,也正是教材編排本單元語文要素的依據(jù)所在。通過試錯設計,教師不僅能借助第一手資料準確把握學生的真實學情,還能讓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便于學生后續(xù)正式開啟單元精讀課文的學習,進入審視對比、賞析探究的認知狀態(tài),有效激活思維,形成積極的閱讀期待。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將統(tǒng)編語文教材作為課程教學的絕對范本,完全依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不敢越雷池一步。小學階段,積極的模仿是學生習作能力形成的主要方式。教師只有趁熱打鐵,在閱讀的基礎上促進讀寫的遷移貫通,才能有效激活學生內在的思維動力。如果一味依照教材編排順序,在教完課文后再組織練筆,就會錯失引導學生模仿遷移的最佳時機。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能力層次,在前后勾連中優(yōu)化“初試身手”的設計,促進學生內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很多學生在試錯和前期練筆中,思維比較局限。比如,很多學生在“初試身手”中選擇了“忙碌的早晨”這一題目,但往往只能想到描寫家庭成員在早晨爭分奪秒的忙碌狀態(tài),而這只是展現(xiàn)“忙碌的早晨”的一個點。而《夏天里的成長》一文中,作者圍繞“夏天是萬物迅速生長的季節(jié)”這一中心句展開描寫,從有生命的事物,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個事物,最后甚至將“人”也納入其中,真正契合了中心句中“萬物”的范疇。教師可以將這篇課文作為范本,讓學生嘗試自己修改練筆片段。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習作水平,還能充分彰顯“初試身手”的應用價值。
語文新課標在第三學段的教學目標中指出,要抓住素材選擇、整體構思來強化學生的謀篇布局能力,通過實踐性寫作和加工學會寫作。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導寫的方式,精準把握本單元習作教學的重難點,巧妙引導、合理點撥,發(fā)揮“初試身手”在單元體系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教學時,教師要將更多自主權交給學生,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比如,在學生完成“初試身手”的訓練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統(tǒng)整把握兩篇單元精讀課文的異同,找出兩位作者“圍繞中心意思寫”的構思與規(guī)劃的不同之處。學生在對比中清晰地認識到,兩篇課文體裁不同,“圍繞中心意思寫”的構思和策略也不同:《夏天里的成長》是一篇典型的散文,作者圍繞“萬物”羅列事例,分述的部分互為并列關系;《盼》屬于敘事性文本,依托“穿雨衣”這一中心事件,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描寫了盼望之情,展現(xiàn)出鮮明的序列性。這樣基于“初試身手”暴露的問題進行導寫,能讓學生在原始認知狀態(tài)下體驗更多維的認知過程。
一系列精準設計下,習作單元“初試身手”板塊所承載的訓練和示范功能,就在統(tǒng)整關聯(lián)、深入反思的過程中獲得了充分彰顯,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文要素的理解,強化學生統(tǒng)整素材、整體把握的意識,促進學生表達素養(yǎng)的提升。
語文新課標在“學段要求”中提出,第三學段學生要能“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這種基于口語表達、交際互動的教學理念,再次彰顯了習作單元“初試身手”的設置效能。
寫作的本質是一種溝通和聯(lián)系,這也契合了語文新課標中“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這一定位。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往往會忽視習作表達的交流作用,將其視為一個學習任務,對學生習作的閱讀也異化為對學生作業(yè)的評判,這導致了學生主體性的消失。因此,教師不能在教學單元習作時才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選材和布局意識,而要在教學“初試身手”時就組織學生對自己的選材進行交流和反思,借助“初試身手”這一支架,促成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本單元習作主題是“圍繞中心意思寫”,其核心要求是“想清楚自己要表達的中心意思。注意圍繞中心意思,從不同的方面或選擇不同的事例來寫”。有些學生選擇了“閑不住的奶奶”這一題目,究竟怎樣才能展現(xiàn)奶奶的“閑不住”呢?課堂中,教師組織學生分享自己的構思和規(guī)劃。有的學生從《夏天里的成長》一文中汲取經驗,提出可以從不同的方面遴選出典型的事例,通過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奶奶“閑不住”的忙碌狀態(tài);有的學生通過《盼》一文認識到,可以選擇最具典型性的一件事,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將奶奶“閑不住”的特點展現(xiàn)出來。不同的選擇、不同的布局,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習作樣態(tài),但都展現(xiàn)了文章的主題。這樣的交流與分享,避免了學生習作的千篇一律,培養(yǎng)了學生“圍繞中心意思寫”的選材意識和布局能力。
雖然習作單元“初試身手”只以習題或片段式任務的形式呈現(xiàn),沒有相應的學習資源。但教師如果能夠明確“初試身手”在整個習作單元的位置,就可以通過交融和碰撞,開發(fā)出全新的資源。教師可借助“初試身手”這一支架,為學生提供單元正式學習前的動筆機會,以架構前后對比辨析的橋梁,并指導學生進行審視、反思和調整,以促進學生習作整體能力的發(fā)展。這樣,在學生學完單元精讀課文,重新回歸“初試身手”時,教師就可以將關注點從原本的認知思維和整體構思,轉移到對語言文字細節(jié)運用的斟酌上。比如,《夏天里的成長》一文中,作者通過對比手法展現(xiàn)了生物快速生長的狀態(tài),用時間之短反襯長勢之猛,將生物快速生長的勢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盼》一文則對人物在具體情境下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細節(jié)進行了更加細致的描寫。這就使學生認識到,除了要利用“初試身手”學習規(guī)劃和布局,還要將思維細化到語言文字的運用過程中,學習語言技巧,發(fā)展言語能力。
又如,在“初試身手”練筆環(huán)節(jié),有些學生選擇了“好斗的公雞”這一題目。在初始的描寫中,學生雖然能夠嘗試從不同的維度展開描寫,但對于“公雞究竟怎么好斗?”“好斗的場景具體是怎樣的?”,學生不能精準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這就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語言表達細節(jié)上的功力不足。這時,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習作單元精讀課文的范例作用,引導學生學習《夏天里的成長》和《盼》這兩篇課文的寫作方法,對體現(xiàn)公雞好斗的場景展開細致描寫,并組織學生對前后片段進行對比和審視,形成直接的感知經驗,相機遷移運用到習作之中,獲得言語實踐能力的發(fā)展。這樣,教師賦予了“初試身手”新的作用,為學生提供了辨析和觀照的資源,凸顯了“初試身手”在整個習作單元的重要位置,為學生完成高質量的習作奠定了基礎。
“初試身手”是統(tǒng)編語文教材習作單元中的重要一環(huán),既在讀寫轉化過程中發(fā)揮著聯(lián)結性的過渡作用,又有針對性地聚焦習作難點,引導學生進行嘗試和突破。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把握教材編排意圖,不斷優(yōu)化教學,提升“初試身手”板塊的教學效率,為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