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9435/j.1672-1721.2024.03.047
【摘要】 目的 探討風險評估用于產科護理中的效果及對產婦分娩、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2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信封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產科護理,觀察組將風險評估用于產科護理中,對比2組產婦產程時長、分娩方式、不良分娩結局、護理糾紛發(fā)生率、護理差錯率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產婦各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2組胎兒窘迫及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糾紛發(fā)生率、護理差錯率分別為0.00%及1.67%,低于對照組的11.67%及13.33%(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結論 將風險評估用于產科護理中,有助于縮短產婦產程,降低剖宮產率,改善不良分娩結局,減少護理糾紛及護理差錯,取得令產婦滿意的護理效果。
【關鍵詞】 風險評估;產婦分娩;護理滿意度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3-0151-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17
隨著醫(yī)療模式不斷轉變及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們對分娩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率居高不下,與剖宮產指征放松有關,也與產婦應激反應嚴重有關[1]。產后出血作為產婦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在引發(fā)產婦死亡的原因中位居首位。預防和減少產后出血的發(fā)生對降低產婦死亡率有著積極意義[2]。將風險評估用于產科護理中,對產婦的可變因素進行評估,有助于發(fā)掘風險事件,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提高產婦分娩的安全性,改善母嬰不良分娩結局,還能降低醫(yī)療糾紛,提高產婦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3]。產科風險評估可提升護理質量,提高醫(yī)護人員風險意識,提高產婦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度,使產科向更高層次發(fā)展。鑒于此,本研究以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2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不同護理干預方式對產婦分娩、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5月—2020年6月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收治的12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信封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年齡20~41歲,平均(28.34±2.45)歲;初產婦43例,經產婦17例;孕周37~41周,平均(39.11±0.35)周;體質量62~85 kg,平均(71.56±5.78)kg。觀察組年齡21~40歲,平均(28.78±2.48)歲;初產婦44例,經產婦16例;孕周36~41周,平均(39.04±0.31)周;體質量62~83 kg,平均(71.62±5.72)kg。2組產婦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衡性良好。
納入標準:子宮形態(tài)正常且為單胎;無凝血功能障礙;具備基本溝通能力,且積極配合研究。
排除標準:精神異常,伴隨嚴重心理疾?。惶ノ徊徽?、頭盆不對稱;凝血功能障礙;伴有嚴重妊娠合并癥。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產科護理。在產婦醫(yī)院產檢期間,為產婦建立健康檔案,包括年齡、孕周、聯系方式、家庭住址、飲食習慣及妊娠相關知識掌握情況等,以便臨床參考;對產婦進行健康知識教育,發(fā)放妊娠相關知識手冊,使產婦充分掌握妊娠專業(yè)知識;給予產婦適當心理干預,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舒緩其壓力,使產婦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對產婦進行孕期指導,叮囑產婦定時孕檢,使產婦意識到孕檢的重要性,保證胎兒健康成長;提醒產婦相關注意事項,使產婦盡快熟悉醫(yī)院環(huán)境及產科醫(yī)護人員,幫助待產孕婦預約床位,辦理住院手續(xù);向產婦講解不同分娩方式的優(yōu)缺點,結合其自身情況,尊重其意愿,選擇適宜的分娩方式,促使產婦順利分娩。
觀察組將風險評估用于產科護理中。(1)成立風險評估小組。由產科護士長、責任護士及助產士組成專業(yè)的評估小組,對產婦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包括產婦的胎膜情況、胎位、臍帶纏繞情況、羊水情況及胎心監(jiān)護情況,評估每個項目的風險程度,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2)完善產科管理體制。三孩政策實施后,產婦數量不斷增多,易出現產科醫(yī)護人員不足的現象。產科護士長期高負荷工作必然導致身心疲憊,影響其護理質量,導致不良事件發(fā)生增加。產科要合理分配人力資源,采用彈性排班制度,根據實際情況分配工作。(3)完善產科應急制度。完善產科安全管理制度及應急預案,醫(yī)護人員需嚴格遵守相關規(guī)章制度;定期檢查產科基礎設施、搶救設備、消防工具;建立科室綠色通道,將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警示標志置于顯眼位置;發(fā)生危險情況,如火災時,叮囑產婦采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及時安撫產婦情緒,盡快安排產婦從綠色通道撤離,保證產婦安全。(4)提高醫(yī)護人員綜合技能。產婦分娩過程中,不可預估風險較多。醫(yī)護人員不僅要關注產婦的具體表現,還要掌握更多專業(yè)分娩知識,如手轉胎頭、人工破膜等,也要掌握胎兒呼吸窘迫等方面專業(yè)知識,以防影響分娩結局。部分產科醫(yī)護人員專業(yè)水平不足,應在了解其學歷背景的情況下,對他們進行知識培訓,提高其操作技能,降低醫(yī)療風險事故發(fā)生率。(5)提升醫(yī)護人員法律意識。部分產科醫(yī)護人員責任心不強,法律意識淡薄,未詳細記錄孕產婦搶救過程、分娩過程及手術過程,在醫(yī)療糾紛發(fā)生時無法提供有效的憑證。要提高醫(yī)護人員的警覺性及法律意識,提高其工作能力,促使醫(yī)護人員為產婦提供更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
1.3 觀察指標
(1)統計2組產婦各個產程時間長度,包括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2)對比分析2組產婦分娩方式及不良分娩結局。(3)采用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自擬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指導產婦根據自身情況填寫表格內容,以不記名方式記錄最終調查結果,總分100分,>90分代表十分滿意,80~89分代表基本滿意,70~79分代表一般滿意,<70分為不滿意??倽M意度=(十分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產婦總例數×100%。(4)記錄2組產婦護理糾紛發(fā)生率及護理差錯率。
2 結果
2.1 2組產婦各個產程時間長度對比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產婦各個產程時間更短(P<0.05),見表1。
2.2 2組產婦分娩方式及不良分娩結局對比
觀察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2組胎兒窘迫及新生兒窒息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2組產婦護理糾紛發(fā)生率及護理差錯率對比
觀察組護理糾紛發(fā)生率及護理差錯率分別為0%及1.67%,低于對照組的11.67%及13.33%(P<0.05),見表3。
2.4 2組產婦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見表4。
3 討論
產科護理工作中常存在一系列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醫(yī)護人員責任心不強,操作不夠規(guī)范。產婦病情變化快,若醫(yī)護人員觀察不夠仔細,未及時發(fā)現問題,會導致產婦痛苦。例如忘取出塞入陰道內的紗布;對產后子宮收縮及陰道流血情況觀察不夠仔細,引發(fā)大出血;新生兒輻射臺溫度感應器未放置妥當,導致新生兒燙傷,引發(fā)護患糾紛[4]。(2)產房設備不齊全。推床護欄損壞、車輪滑脫使得產婦出現墜床情況;衛(wèi)生間及公共區(qū)域地面濕滑無警示標識,衛(wèi)生間內無扶手;搶救藥物未定點放置,補充不及時延誤搶救進度等。(3)醫(yī)護人員專業(yè)度欠缺。醫(yī)護人員護理技術不扎實,遇突發(fā)情況時應急能力差,引發(fā)護理安全問題。(4)醫(yī)護人員服務態(tài)度欠佳。因護理工作量大,醫(yī)護人員工作壓力大,易情緒急躁。與產婦及家屬溝通時缺乏耐心,回答問題冷漠生硬,護理流程機械化,使得產婦產生不良情緒,易引發(fā)護患糾紛[5]。(5)醫(yī)護人員不重視護理記錄。字跡潦草或者隨意涂改,記錄內容不符合實際。不注重產婦知情權,未提前告知產婦風險[6]。
隨著醫(yī)學技術進步及產科風險意識提高,風險評估在臨床得到推廣應用。產科風險評估作為一種新興的系統性護理模式,以產婦為核心,予以產婦科學及連續(xù)的護理服務,使產婦的安全得以保證[7]。孕產婦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對護理質量有著較高要求。產科風險評估護理模式能準確且客觀識別風險,及時分析處理,是目前能有效降低醫(yī)療糾紛經濟且科學的管理方法之一[8]。產科風險評估護理模式要求醫(yī)護人員不僅要有過硬的綜合護理能力,還要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及謹慎的處事態(tài)度,保障護理質量[9]。
本研究中,通過成立風險評估小組,對產婦分娩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以保證護理措施的有效性及科學性。通過完善產科管理體制及應急制度,保證人力資源的合理分配,不僅可使產婦獲得更優(yōu)質的服務,還能減少護理差錯的發(fā)生,全力保護產婦人身安全,將外界因素對產婦的傷害降至最低,使產婦順利度過圍產期[6]。醫(yī)護人員需要提高法律意識,重視護理過程中潛在的隱患,減少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保障醫(yī)患雙方利益[10]。醫(yī)護人員需要不斷提高綜合技能,提高專業(yè)知識水平及操作技能,降低風險事故的發(fā)生[1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產婦各個產程時間更短(P<0.05)。將風險評估用于產科護理中,對產婦存在的風險因素進行全面分析,使得護理過程更加細致,促進產程的順利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產后出血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產科風險評估護理模式在產前告知產婦剖宮產的利弊,讓產婦仔細權衡后更傾向自然分娩。在分娩過程中尊重產婦及家屬的知情權,產程中加強觀察,減少分娩風險,改善產婦分娩結局[12]。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護理糾紛發(fā)生率、護理差錯率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醫(yī)護人員法律意識及護理技能的提高有直接聯系。產科風險評估護理模式處處體現人性化服務理念,加強圍生期的風險評估護理,降低護理事故發(fā)生率,幫助產婦順利分娩及出院。
綜上所述,將風險評估用于產科護理中,有助于縮短產婦產程,降低剖宮產率,改善不良分娩結局,減少護理糾紛及護理差錯,取得令產婦滿意的護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田玲.產房風險評估運用于產科護理中對分娩與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3):66-67.
[2] 周娟,劉慧娟.風險評估聯合個性化護理對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血栓與止血學,2020,26(6):1063-1064.
[3] 許惠貞.風險評估及個性化護理對預防剖宮產術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3):95-96.
[4] 龍婭靜,張衛(wèi)萍,付云.風險評估護理對初產婦分娩結局及滿意度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6,20(2):105-107,111.
[5] 黃敏,單春劍,張愛霞,等.不同早期預警系統對孕產婦病情風險評估效果的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1,37(22):1703-1709.
[6] 蔡會文,劉嘉,朱月琴,等.妊娠相關靜脈血栓栓塞征風險評估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1,27(7):967-972.
[7] 張靈芳,趙明利,張雪葳,等.產前護理風險預警評估工具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8,34(8):633-636.
[8] 金珊,陳思超,徐萌艷,等.標準化產科跌倒風險評估系統的漢化及適用性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9,18(11):15-19.
[9] 張曉蝶.常規(guī)護理模式加應急措施在預防婦產科風險中的作用[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8,39(8):939-940.
[10] 何凌云.產房風險評估對產婦滿意度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13):86-87.
[11] 沈凱峰.產房風險評估運用于產科護理中對分娩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1,19(17):121-123.
[12] 田丹,李蕊,孟開,等.基于德爾菲法的北京市產科護理安全管理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9,16(25):179-184.
(編輯:肖宇琦)
作者簡介:姚俊嬌,女,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