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在小小的一粒米或者纖細的發(fā)絲上雕刻出豐富多彩的畫面嗎?在這么小的空間里,四時花草、鳥獸蟲魚、詩書畫印一應俱全,最巧妙的是事物還涂有色彩。不要訝異,真有這門藝術,那便是微雕。
微雕是用極尖細的三棱刀在象牙、發(fā)絲等物體上雕刻出畫面或詩文的藝術,在我國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起源要追溯到西周,甲骨文是其源頭。大部分甲骨文小如米粒,筆畫纖細如發(fā)絲,要在放大鏡下才能看清楚。微雕就是在這種雕刻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據資料記載,明清是微雕藝術的黃金時期,藝人在渺小微物上或表現乘船游玩、宴飲對唱的畫面,或洋洋灑灑刻出近萬言的詩文,令世人贊嘆。
《清朝野史大觀》上記載:“近有揚州于嘯軒者,方寸之中能刻萬字?!笨梢娝募妓囉卸喔叱?。于嘯軒有一套刻扇骨的方法:把墨涂在扇骨上,為防止雕刻時傾斜,要把雕刻的區(qū)域畫出來。一陣雕刻聲過后,字跡便出現了。據說牙雕“一粒米”就是他首先雕刻的。
微雕是“神刻意雕”的藝術,因為雕刻的物體太小,雕刻的筆畫不可能都看得到,所以藝人需要用意念指揮手腕。在雕刻前,藝人必須做到“畫竹必先成竹于胸”,把全部精力集中在指尖上,屏氣凝神,憑借手的感覺雕刻,如果稍有疏忽,便前功盡棄了。上色也是值得一提的,需要把毛筆的一根毫毛劈成三部分,用它一點點把顏色填到畫面上。可想而知,沒有足夠的耐力與細致是不能做到的。
微雕是一門極難掌握的技藝,但藝人們不斷學習、不斷嘗試,拓寬了微雕的使用范圍,并豐富了微雕的刀法與審美,為我們留下了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
素材解析
微雕是一門歷史悠久、有著極高的技術要求、令世人贊嘆的藝術。微雕藝人要有足夠的耐力與細心,要不斷學習、不斷嘗試。微雕是“神刻意雕”的藝術,藝人必須做到“胸有成竹”,精力集中,如果稍有疏忽,便前功盡棄。微雕對藝人的要求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認真踏實,要有足夠的耐力與細心,要不斷嘗試、不斷學習。辦事之前要“胸有成竹”,辦事時精力要高度集中。
速用示范
我的叔叔擅長微雕,是一名微雕藝人。親眼見過他在一粒小小的米粒上完成一幅山水畫。在雕刻前,叔叔對著墻上的畫看了很久,我不敢打擾他,他是在做準備工作,所謂“畫竹必先成竹于胸”。然后我看到他的手腕動了一下,刀尖就在米粒上飛舞起來。他是那么認真,仿佛忘記了周圍的一切。當他瀟灑地收起刀的時候,我看到他的額頭上已經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本刊編輯部摘自《初中生作文素材解析與運用》,湖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