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捷
900多年前,年輕的天才畫家王希孟用當時先進的顏料技術,繪制了經久不褪色的千里青綠。900多年后,我們以當代先進的新媒體技術,讓這幅絕美名畫“活”了起來。從策劃到設計再到音視頻的呈現,以技術賦能,我們完成了一次跨越時代的對話,描繪出了一幅傳統(tǒng)與現代呼應、科技與藝術交融、人文與自然美美與共的新時代壯美畫卷。
《新千里江山圖》的“新”字體現在哪里?習近平總書記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給出了最好的答案。這是《新千里江山圖》熾熱的時代精神內核。闡釋“江山”,關鍵在“人”。于是,以三維技術置于青綠山水之間,時代典型英模人物、鄉(xiāng)村振興巨變、上天入地壯舉、大國工程偉業(yè)一一入畫。這幅《新千里江山圖》里,還原了每個中國人在這十年間共同的記憶和生活,承載了每個中國人拼搏的樣子和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
值得一提的是,視頻全片沒有使用一句旁白和文字注解,因為我們相信圖像和聲音本身的力量,相信以技術為支撐的視聽藝術,能夠讓思想與情感抵達觀眾的內心,引發(fā)強大的共鳴。我記得在視頻播出后,有一位網友在評論中寫道:“當年的王希孟在畫畫時肯定想不到,他的畫有一天會這樣呈現,還能加入如此豐富的元素和內容,讓人驚嘆?!痹诳萍及l(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王希孟想不到的一切變?yōu)楝F實。在“思想+故事+藝術+技術”的創(chuàng)作理念里,如果說“思想”是引領創(chuàng)作的筆,“故事”是鋪陳創(chuàng)作的墨,“藝術”是豐富創(chuàng)作的色彩,那么“技術”就是承載創(chuàng)作的紙,為前三者的呈現提供了更多表達的可能性和創(chuàng)新的驅動力。
《新千里江山圖》
《新千里江山圖》拍攝現場
《新千里江山圖》采用技術融合手段制作
《新千里江山圖》推出多個地方篇
《新千里江山圖·壯美陜西》入藏陜西歷史博物館
在融合時代,優(yōu)質內容離不開好的創(chuàng)意,而好的創(chuàng)意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創(chuàng)作的路徑往往是當我們有了好點子,體察到觀眾的需求期待,就去尋找合適的技術形式,為裝滿“內容”的腦子裝上技術思維的“代碼”,以技術思維不斷豐富內容生產理念和表達方式,打破創(chuàng)意壁壘和思維界限。在新形態(tài)、新技術的深度融合中找到自己的發(fā)力點,以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大家感悟和理解新聞宣傳主旨,讓有意義的內容有意思,讓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主流聲音才能更感人、更動人、更吸引人,更深入人心。
一位00后朋友在看完《新千里江山圖》談感想的時候說道:“覺得渾身上下每一個器官都打開了,讓人起雞皮疙瘩,有種強烈的包裹感。”“包裹感”這個詞讓我印象深刻。原來沉浸感、代入感和互動性已不能滿足需要,“Z世代”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縱觀近年來的爆款產品,很多都是基于數字化、新技術、新形式的“出圈”嘗試?!缎虑Ю锝綀D》能夠讓網友眼前一亮,正是在于追求極致,且實現了極致效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團隊一直秉持著極致精神,極致化的畫面、極致化的配樂、極致化的歌舞演繹、極致化的特效設計,迅速抓住大家的注意力。其實在創(chuàng)作期間,我們一直都面臨著制作時間和技術難度造成的不確定性,在此之前我們甚至沒有任何的創(chuàng)意參考案例,能做成什么樣,能不能實現預期的效果,誰也不知道,但是為了實現極致的視覺體驗,我們還是決定將當下先進新媒體技術運用到視頻中。
在場景構建部分,我們充分運用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增加圖的立體質感,將原作的青綠配色風格和山水畫的構圖方式進行三維模型的構建和場景CG(電腦動畫圖像)復現;在舞蹈拍攝部分,我們采用了電影級別的實景拍攝與后期CG合成技術,將“只此青綠”的動人舞姿真正搬進了畫中;在人物制作部分,我們搜集了大量相關人物不同角度、衣著、動作和表情的高清照片,通過照片復原技術,力求做到每一個細節(jié)都真實還原,惟妙惟肖,增加網友的沉浸式體驗。
事實證明,當我們勇敢擁抱新技術時,新技術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缎虑Ю锝綀D》全程以第一視角入畫,網友仿佛坐上了一臺穿越時光機,跟隨著代入感極強的鏡頭一起穿過山川峽谷,飛越港珠澳大橋,掠過塞罕壩林海,欣賞國家公園的萬物生靈,在田野、叢林、雪山、湖泊、城市等多個場景中感受中國這十年,在復興號、大飛機、中國天眼、白鶴灘水電站、航天工程等大國重器的視覺沖擊中銘記中國這十年。不少網友在看完后都直呼“過癮”。
數字時代到底意味著什么?前段時間有一個話題被網友熱烈討論:如果讓你回到沒有網絡、沒有手機、沒有WiFi、沒有美顏的童年,你愿意嗎?其實不管你愿不愿意,我們無論如何也回不到那個年代了。未來已來,從PC互聯(lián)網到移動互聯(lián)網,再到智能互聯(lián)網,技術演進的速度越來越快,生產傳播方式也越來越豐富。當信息突破以聲音、畫面、文字為主的2D呈現方式,實現更具有包裹感和現場感的3D呈現,我們能做的就是直面挑戰(zhàn)、擁抱技術。以多形態(tài)、多樣化、更優(yōu)質、更精準的新聞宣傳升級受眾體驗,讓硬新聞實現軟著陸,贏得注意力和集體認同。“新媒體”的“新”,是機遇、是挑戰(zhàn),是永遠在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息化為我們帶來了難得的機遇。我們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痹谛旅襟w時代,創(chuàng)意并不是簡單的“一錘子買賣”,也不是單向度的播出即傳播,而是要讓大家“坐得下來”“看得進去”“記在心里”,甚至成為二次傳播的“自來水”。
《新千里江山圖》的“出圈”,不僅是以經典再創(chuàng)經典的重要嘗試,更是打造新時代文化IP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理念實踐。在“新千里江山圖”的IP框架下,不僅有大家所熟知的三維動畫視頻,還有國風手繪長卷、系列移動直播、線下互動展播、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2023年,“新千里江山圖”的畫卷更是鋪展到全國各地,先后推出江蘇篇、陜西篇、四川篇、浙江篇、廣西篇、福建篇,跟隨畫卷展開的是更多與技術相融合的嶄新嘗試。
在江蘇南京玄武湖畔,我們搭建了“新千里江山圖”主題互動場館,以數字展覽的方式把畫卷搬到了線下,實現了真正的“人在畫中游”;在陜西西安的古城墻上,“新千里江山圖”主題燈光秀將新時代風貌投映在古老文明之上,這一刻古今對話,歲月見證,帶給現場無數游客、市民震撼體驗;在四川成都的大熊貓研究基地,我們采用先進的紅外感應3D掃描技術和全度影像三維成像技術,1:1還原了網紅熊貓花花和飼養(yǎng)員譚爺爺,視頻發(fā)布當天,話題“#熊貓花花帶你看四川#”持續(xù)霸榜熱搜第一;近70場“新千里江山圖”主題直播,帶大家從三維走到實景觀賞;數十個城市上千塊地標大屏幾萬小時的循環(huán)播放,實現了從小屏到大屏的多屏聯(lián)動。如果說古畫《千里江山圖》是平面的二維藝術想象,那么《新千里江山圖》在技術賦能之下,傳達給受眾的則是一幅富含中華文化魅力和時代精神風骨的大型影視音“立體畫卷”。
在互聯(lián)網時代,多種新媒體技術的綜合運用,帶來的不僅是內容創(chuàng)作的變革,也是傳播方式的變革,從平臺傳播到渠道傳播再到場景傳播,打造屬于自己的傳播矩陣和品牌IP。去年,當《新千里江山圖》地方篇在各地火熱推進的時候,網友用了一個在當下比IP更時髦的詞匯來形容我們,說感覺我們正在打造一個“新千里江山圖”宇宙?!坝钪妗边@個概念在年輕人的理解里,已不僅僅是對于內容的持續(xù)關注,還代表著一種價值觀念的構建和認同。
建設新型主流媒體,要以全媒體思維為引領,以優(yōu)質內容為核心,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不斷擴大地域覆蓋面、擴大人群覆蓋面、擴大內容覆蓋面,充分發(fā)揮在輿論上的導向作用、旗幟作用、引領作用,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推動主流價值傳播作出貢獻。
起筆九百年前,行筆時代新篇。去年7月,《新千里江山圖·壯美陜西》入藏陜西歷史博物館。我們以我們這代人的方式,記錄下了屬于新時代的奮斗圖景。當代人可以從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想象千年前山河無垠的波瀾壯闊,那么千年后的人們也可能從這幅新的立體畫卷里感受屬于這個時代的人民江山。我們是時代的記錄者,也是歷史的傳承者,新創(chuàng)意和新技術為新時代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和無限的可能性。
在《新千里江山圖》視頻的最后,畫卷并未結束,而是向著遠方不斷延伸。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對于媒體融合的探索也從未停止過腳步,堅持“思想+故事+藝術+技術”的創(chuàng)作理念,把產品做得既“有意義”又“有意思”,以技術創(chuàng)新塑造主流價值,實現正能量和大流量同頻共振,講好我們正在經歷的新時代故事,努力描繪更精彩的新時代畫卷。
(作者為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