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發(fā)
李士杰書寫、懸掛于中國書法大廈大堂的書法作品《醉翁亭記》,尺幅為800×190厘米。
恍惚云中眠,手持筆如椽。肩上墨似金,天幕作畫卷。中國是造紙術的發(fā)源地,早期的紙篇幅不大,到了唐朝也就三四十厘米大小。清朝出現了丈二、丈六大紙,據說開始并不是用于書畫。新中國成立后,宣紙逐漸做大,這對著名書法家李士杰來說如魚得水,他從八尺、丈二、三丈三寫到四丈宣,在巨幅宣紙上揮毫潑墨神采飛揚,方能彰顯其藝術張力,寫到忘情處,恨不能扯下天幕一角作畫卷。
20世紀50年代初,李士杰出生在淮北大地上,在那個并不富裕的年代,家里還是供他讀完了初中。在當時算是有文化的人了,為家里和村鄰寫春聯的任務就落到他的肩上。為了應付寫毛筆字的差事,李士杰也常常臨柳公權的《玄秘塔碑》等能找到的字帖,這奠定了他走上書法之路的基礎。從部隊回到家鄉(xiāng)工作,身邊有一些書法朋友,讓他經常受到書法的熏陶。來到省城工作,李士杰有幸經常被邀請參加書法展覽,這段時間基本是被書友、書協(xié)推著往前走。真正有壓力有動力是他擔任安徽省書協(xié)主席之后,書法水平亟待提高,于是他痛下決心從幾個方面入手迎頭趕上。
學書知書,培根鑄魂。書法與中國字渾然一體,幾千年來生生不息,傲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從某個方面說,書法是中國人精神所倚、審美之魂。我們的前人“敬天惜字,崇儒重書”,明清時期各地建了多處字庫塔,寫過字的紙不能隨意丟棄,需集中起來放到字庫塔焚燒。李士杰說,了解了書法的地位,對書法懷敬畏之心,心中有目標,就不會三心二意、半途而廢。
李士杰進行書法練習。
見賢思齊,轉益多師。傅雷對黃賓虹評價甚高:賓虹廣收博取,不宗一家之派,浸淫唐宋,集歷代各家精華大成,構成自己面目——石濤以后,賓翁一人而已。博采眾長、融于一爐是通向藝術高地的必由之路,李士杰深諳此道。他利用自己與書法界人士聯系廣泛的優(yōu)勢,多次求教于全國著名書家李鐸、申萬勝、劉宏彪、張旭光、周俊杰、劉文華、曾來德等諸位先生,有時帶上自己的習作不畏路途遙遠上門聆聽教誨。安徽省書法院的幾位老師評點其作品,成為他們工作的一項內容。俗話說見多識廣,見得多了,聽得多了,潛移默化,書法水平自然而然上一個臺階。
抓住要點,觸類旁通。書法作為一門藝術,博大精深。學習得法,事半功倍;不得法無從下手,事倍功半。龍袞九章,但挈一領。哪些是學習書法的要領?李叔同將一幅作品劃分為章法50分,字35分,墨色5分,印章10分。宗白華說過,中國人寫的字,能夠成為藝術品,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國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國人用的筆。筆有朝揖,連綿相屬,氣脈不斷。這后面說的應該是章法。趙孟頫語重心長: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因而,章法、筆法是應該抓住的“牛鼻子”。主要問題解決了,細枝末節(jié)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凡事不做則已、做則必成是李士杰做事的座右銘。書無百日功,不可一日空。李士杰只要不外出,一般每天上午、下午都會抽出兩三個小時練字。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幾年,他的書法水平有了長足進步。端莊而不失靈動,大幅作品躋身全國一流行列。
心有靈犀,聞風而動。李士杰當過兵,打過仗,從過政,經過商,這一切都是服從黨的安排。初中畢業(yè)投筆從戎,回到地方在機關工作多年,按組織安排創(chuàng)辦企業(yè)。黨的十八大以后,他敏銳感覺到黨中央非常重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自己愛好書法,創(chuàng)辦企業(yè)有了一些資金積累,決心憑一己之力為書法事業(yè)添磚加瓦。他的想法得到有關領導和組織的認同,由安徽省文聯報告,經中國書協(xié)發(fā)文同意建設中國書法標志性建筑——中國書法大廈。中國書法大廈自成立之日起就確立宗旨:根植傳統(tǒng),弘揚書法,服務全國,面向世界。建立以來,在中國書法大廈這個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弘揚書法事業(yè)的大戲。
李士杰書毛澤東詞《沁園春·長沙》,247×124厘米。
李士杰自作詩一首,590×242厘米。
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幾年來,中國書法大廈舉辦了不同類型的展覽,協(xié)辦文化部文化資金項目“長江頌·長江流域百名書法名家作品巡展”,中國國家畫院“千秋偉業(yè)——書法名家作品展”“和順致祥——篆刻名家作品展”,國際書法邀請展,中國書協(xié)理事展,北京冬奧會美術大會書法作品巡展,“歡歌二十大·喜慶卯年春”全國書法名家春聯展,全國各省區(qū)市書協(xié)主席書法作品邀請展全國巡展,全國書法院書法作品聯展,長三角三省一市書法院作品聯展,沈鵬先生書法作品展,曾來德先生書畫藝術作品展等數十次展覽;舉辦了“中國書法大廈杯”書法大賽,與安徽電視臺合作舉辦了電視書畫大賽,與安徽省少工委合作舉辦了“黨是陽光我是苗”少幼兒書畫大賽等賽事;到老區(qū)、社區(qū)、科研單位、部隊、公安機關送文化、寫春聯;獨家出資1500萬元建設石臺縣文化館,李士杰親自去文化館輔導小書法愛好者學習書法;建立太平湖、巢湖、石關中國書法大廈書法創(chuàng)研基地,建立巢湖書法院、石臺書法院,資助海軍航空兵某部設立圖書館,為安徽省16個市及高校書協(xié)資助工作經費。多年來,李士杰無償投入用于書法方面的資金(包含建中國書法大廈)不少于8億元。加強與外省書協(xié)、書法院的聯系,經常“請進來”“走出去”,交流工作相互學習。
匯聚細流,方為江海。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李士杰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以發(fā)展書法事業(yè)為抓手,以無私的胸懷開民營資本從事書法事業(yè)風氣之先,腳踏實地,奮勇向前。他深知民族文化、書法事業(yè)是千秋偉業(yè),中國書法大廈只是融入各方力量、各路人才浩浩洪流中共襄盛舉。他相信眾人拾柴火焰高,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勢不可擋。
(作者為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第五屆安徽省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安徽省委巡視辦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