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
2023年暑期的某天,遠在四川的一個年輕教師在網(wǎng)上給我留言:“劉老師您好,我最近剛生了寶寶。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我的感受,就是覺得自己離理想越來越遠了。我身邊有些人在專業(yè)上表現(xiàn)平平,卻靠著‘關系調入了成都,我放不下文人的清高,不與學校的人吃喝玩樂,感覺沒什么出路。我們學校有一個特級教師,堅持用最先進的理論教學,但因為學生高考成績高分不多,最好的班根本教不上。劉老師,教育也不是理想國、烏托邦?。 ?/p>
從這位年輕教師的留言中,我讀出了三方面的迷惘與不甘。首先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和沖突帶來的生命定位的錯雜,其次是個體奮斗與客觀環(huán)境無法和諧共振,最后是職業(yè)發(fā)展訴求與評價機制的錯位。將三者進行歸納,則集中指向因為理想中的教育生活畫卷的損毀而帶來的無助和幻滅。
我不了解這位教師提供的信息存在多大程度的自我認知遮蔽,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她的失落絕非個案,而是眾多年輕教師的共性化體驗與感受。畢竟,每一位職場新人的心中都會醞釀一個美好的夢,而夢終究會遭遇現(xiàn)實的考問,無論這夢是來自生活、職場,還是來自預設的宏偉目標。
依照專業(yè)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形態(tài),我將教師劃分為六種類型:浪漫型、幻滅型、成熟型、骨干型、學者型、卓越型,絕大多數(shù)的新教師在從業(yè)之初的數(shù)年間會經(jīng)歷“浪漫—幻滅—成熟”的生命蛻變,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撞得鼻青臉腫、頭破血流的同時,也在積累經(jīng)驗才智、磨礪情懷理想,逐漸構建起屬于自己的教育港灣。
之所以形成如此武斷的結論,實在是因為見識了太多的天真與純粹。相當數(shù)量的新教師,在其生命成長最美好的學生階段,被無止境的應試壓力束縛住了靈魂,以至于從那時起便在心中萌生出一個美好而浪漫的夢,想象著將來自己做了教師,一定會想方設法地激活所有學生的青春熱情,讓所有學生都能擁有陽光的心態(tài)和廣闊的胸懷,都能自覺地愛上學習、愛上生活。真的成為教師后,他們便開始憑借壯志與熱情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努力開展各種活動,積極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努力和家長成為可以平等交談的朋友……但現(xiàn)實很快就會給予他們當頭一棒,掄起這棒子的或許是學校的管理者,或許是家長,又或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
面對付出與產(chǎn)出的嚴重失衡,還會有多少人能保持初登講臺的浪漫?這時便無可避免地形成認知上的困頓、情感上的動搖和行為上的不知所措。于是,很多職初教師開始學習收斂笑容,學習依照考綱考點教學,學習“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隨后他們或許會發(fā)現(xiàn),這樣去做時,竟然能夠獲得學校管理者、家長,甚至是學生的認同。這時,他們逐步褪去了全部的浪漫,也告別了幻滅,開始以極其務實的心態(tài)對待每天的工作,把每一個日子過成前一天、前一百天的簡單復制。如此,他們也就被世俗意義的評價貼上了“成熟教師”的標簽。只是,我永遠不認可這樣的“成熟”。一名年輕教師一旦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簽,也就等同于齊天大圣被如來佛祖壓到了五行山下,再難擁有上天入地的自在,更失去了感受職業(yè)美好的愜意心情。
與其他群體一樣,教師隊伍中存在各種各樣的職業(yè)價值觀。有人視教育為圣土,有人視教育為事業(yè),有人視教育為職業(yè),有人視教育為謀生手段,有人視教育為臨時跳板。對于僅僅視教師為“一份掙工資的職業(yè)”,甚至僅僅將其視為暫時的“肉身棲居所”的那些新教師而言,本質上談不上理想的幻滅,因為他們原本就未曾確立起真正的教育理想,更遑論擁有高尚的教育情懷。他們對現(xiàn)實的諸多抱怨與抵觸,不過是源自對環(huán)境和待遇的不滿。
人有選擇環(huán)境的權利,而環(huán)境有松有緊、有好有壞。更重要的是,環(huán)境就像鞋子,是否合腳,只有穿上它走一段路才知道。倘若只見到別人的鞋子是名牌,便以為一定適合自己穿,實際上徒有一個亮麗的標簽卻不合腳,即便穿上了也是寸步難行。至于待遇問題,我們必須承認不同區(qū)域、不同學校之間存在差異,這差異不僅僅是經(jīng)濟待遇,更重要的是職場環(huán)境和發(fā)展?jié)撃?,是職業(yè)生涯的不同起跑線。新教師必須正視這種差異,并將其視作一種不甘、一種抗爭、一種奮斗。唯有擁有這樣的斗志,才能在未來近四十年的職業(yè)生涯中一步步地縮短距離,并在某個時間點完成超越。每個人的職業(yè)之路都不過是一次登山,與其埋怨山腳下風景不佳,不如邁開雙腳,踏上山巔,領略無盡風光。
每一名新教師都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頓,承受各種各樣的紛擾,面對不如意,都會焦慮。這些不如意和焦慮雖各有不同,本質上卻并無太大的差別。初入職場,教師有一些認知需要反思,比如自由、平等、個性、民主等。教育當然崇尚自由,但教育的自由絕不是像阿Q那樣喜歡什么便是什么,喜歡誰便是誰。那么,新教師如何才能用最短的時間平穩(wěn)地走過幻滅期,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成熟呢?方法不過三種:
其一,知曉教育的應然景象,并義無反顧地為之奮斗。這里強調的是“應然”而非“實然”。我曾在回答一位徒弟的問題時,用三句話區(qū)分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理想主義:浪漫主義是過一種并不存在的生活,現(xiàn)實主義是過一種不得不如此的生活,理想主義是過一種應該如此的生活。工作中或許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難如人意,但教師必須知道教育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存在,并樂意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美好而不懈奮斗。這一點,在無數(shù)的名師身上都有體現(xiàn)。
其二,用專業(yè)閱讀、專業(yè)寫作不斷拓寬自身的眼界與胸懷。在我的專業(yè)成長路上,一句偶然聽來的話,影響了我三十年:“一名教師如果不讀書不寫作,那么,工作十年后,你教哪個年級,就是哪個年級的水平?!薄?0后”與“00后”的新教師們,在基礎教育階段或多或少都遭遇過不許“讀閑書”的棒喝,普遍存在閱讀面狹窄、閱讀能力匱乏的先天性隱疾。成為教師后,如果不自我警覺,補上這個短板,則極有可能陷入知識固化、思維僵化的技能困局。
其三,尋找到真正的“尺碼相同者”,與之結為團隊,攜手而行。曾有一位名師說,成功的路上從不擁擠,因為能夠堅持到底的人總是少之又少。如何才能在樹立起理想、形成了智慧之后堅持行走到最后?這就需要找到一群具有共同價值追求的教育同道。以我自己的成長為例,如果不是結識了“新教育實驗”團隊的諸多教育理想主義者,追隨著他們的腳印持久地開展我個人的教育實驗,又如何抗拒得了數(shù)十年間的各種誘惑與紛擾?當今我們處于信息化時代,每一位年輕教師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借助網(wǎng)絡為自己找到眾多的良師益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煩憂,新一代的年輕教師從孩童時代起就被應試思維裹挾,過度追求學業(yè)成績的優(yōu)異,大多數(shù)人未能養(yǎng)成良好的專業(yè)思維能力,更缺乏“復雜人際交往”能力,這兩方面的短板,難免催生敏感、脆弱、自卑、孤獨、缺乏耐挫力等不良狀態(tài)。這些心理上的缺陷,并不會因為身份的轉換而迅速消逝。要想破解這些難題,不能一味地逃避、抱怨,而是要點亮心燈,以圣心傳承文化,以雄心培育理想,以愛心呵護學生,以匠心對待教學,以慧心感悟生活。倘能“五心”兼?zhèn)?,年輕教師又何愁掙脫不了倦怠、戰(zhàn)勝不了成長困境?
誰的青春不迷茫,何人職場不焦慮?既然迷茫與焦慮是職場新人職業(yè)旅途中的必經(jīng)之路,那么,這些挑戰(zhàn)并非只為了捉弄你而存在,而是屬于“全民共享”。面對風雨,虛幻者躲在小屋子里幻想世界永遠風和日麗;憤世者指天罵地,痛恨外部環(huán)境的不如人意;自欺者閉上雙眼,塞住耳朵,以無為應對千變?nèi)f化;只有真正的教育理想主義者,才能帶好裝備,穿上雨衣,大膽地走出去,在教育的田野中開展屬于自己的實踐,播撒自己的理想之種,耕耘屬于自己的沃土。真正的教育理想主義者深知:風雨和陽光,都是生命的點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