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初昕
關于火鍋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在三國時期或隋煬帝時期,那時的“銅鼎”,就是火鍋的前身;另一種說法是火鍋始于東漢,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鍋。
到魏晉時期,火鍋更加盛行,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此時已有各式各樣的火鍋,火鍋的材質也不局限于青銅一類,出現(xiàn)了鐵火鍋、陶火鍋等,除了吃分餐制形式的“小火鍋”外,那時人們開始吃起了可以放不同料湯的火鍋,雞湯鍋、麻辣鍋等各種湯鍋應運而生,而火鍋器具則有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西漢江都王劉非是一位十足的火鍋“吃貨”。他發(fā)明了“五熟釜”,在鑄造時將鼎中的空間分成五部分,就是將鼎分成不同的燒煮空間,避免不同味道的料湯串味兒,方便有酸、辣、麻、咸等不同飲食習慣的食客。鼎分五格,可以將羊肉、牛肉、雞肉等肉品,放在不同的格內,從而能吃到五種不同風味的火鍋,這可能就是“鴛鴦火鍋”最初的模樣吧。
南宋閩人林洪曾經在冬季的武夷山中,捕獲一只肥美的野兔,但山中沒有廚師,林洪不知以什么烹飪方式來處理大自然的這份饋贈。一位老食客告訴他:“山間只用薄批,酒醬椒料沃之,以風爐安座上,用水少半銚。候湯響一杯后,各分以箸,令自夾入湯、擺熟、啖之,及隨宜各以汁供。”用筷子夾著切成薄片的野兔肉,在熱氣蒸騰的湯水中一涮,馬上變出云霞一般的色澤,再蘸上“酒醬椒料”制成的調味汁水,入口一咬,一種更鮮美潑辣的味道便立即激活了味蕾。林洪將這種烹飪方式命名為“撥霞供”。隨后“撥霞供”從山野間傳入市井,人們從中得到創(chuàng)造美食的靈感,將“涮”字訣廣泛應用于餐桌之上,不獨兔肉,其他肉片與菜蔬均可一涮而熟,蘸醬食之。此法傳至今天,人們稱之為“涮火鍋”。
到了明清時期,火鍋尤為盛行,不同地區(qū)發(fā)展出了各具特色的火鍋派系,比如巴蜀的麻辣火鍋和北京的銅鍋涮肉等?;疱佭€因為得到清朝皇室的青睞而成為“宮廷菜”,清宮御膳食譜上就有“野味火鍋”的記載。清末,火鍋在宮廷中十分流行。
進入民國時期,火鍋徹底成為一道平民美食。郭沫若在為好友劇作家于伶過生日時邀請他吃了頓火鍋,并做了一首打油詩向好友解釋當時重慶最通俗的火鍋吃法:“鍋里熬湯子,食客動筷子;或燙肉片子,或燙菜葉子;吃上一肚子,香你一輩子?!彬尯淼幕疱佄兜?,也成為了冬天的獨特味道。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文化日益發(fā)達,烹調技術進一步發(fā)展,各式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
摘自《燕趙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