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2023 年12 月2 日,2024 年總臺春晚官宣以“龍行龘龘,欣欣家國”為主題。不少網(wǎng)友反應(yīng)是:又雙叒學(xué)到新字了。那么,龘到底是個什么字呢?
龘,古同“龖”,形容龍騰飛的樣子,《玉篇》:音沓。龍行龘龘也?!褒摗弊值某鰣鲱l率不高,但它每一次出現(xiàn),都似乎在向世人講述一個神秘又古老的故事。
龘字由三個“龍”字組成,最直白的意思就是三條龍。但中國古代類似的三疊字常用來表現(xiàn)一種動態(tài)或動作,所以主流觀點認為“龘”是形容巨龍在空中騰云駕霧、凌空騰飛的樣子。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個字指三條龍相互纏繞,表現(xiàn)一種威嚴和力量。
當然,不管是飛龍在天,還是雙龍共舞、三龍騰飛,這都是古代中國人對龍的崇拜與敬仰的生動體現(xiàn)。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象征著吉祥、尊貴和力量。龍在中國文化體系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無論是古代的龍袍、龍椅,還是現(xiàn)代的舞龍、龍舟等文化符號,都成為了中國的象征之一。
龍是一種充滿想象力的生物,有關(guān)龍的形象來源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來源于鱷魚,有的說來源于蛇,有的說來源于豬,甚至有人認為龍的形象來自雷雨天中劃破天空的閃電。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研究都認為,龍是多種動物圖騰交融后的產(chǎn)物。在遠古時代,不同氏族有不同的圖騰崇拜,隨著這些氏族之間的交流、戰(zhàn)爭甚至是吞并,勝利者不但吸納了被征服者的族群,還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圖騰形象,最終組合而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龍。
1987 年在河南省發(fā)掘了一處距今6000 多年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墓,在男性墓主人身邊出土了一條用蚌殼堆塑的龍。
1994 年,遼寧阜新市查海遺址出土了一條長達19.7 米的石龍,此龍以均勻的石塊堆砌而成,形象生動逼真,距今12000 年至9000 年。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龍文化崇拜既歷史悠久,又多元并生,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圖騰。必須要說明的是,和西方龍文化中通常把龍描繪成貪婪、殘暴、邪惡的恐怖生物不同,東方的龍文化完全是另一個畫風(fēng)。
龍在中國代表著尊貴和高貴。比如龘人,源自于“龘門”一詞,指古代皇宮中人。在中國古老的文化中,龍被視為皇權(quán)的象征,表示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與尊貴。
同時,龍在古代也代表著吉祥和安康。龍是行云布雨的使者,所以古代求雨要祭祀龍王,這對于講究“民以食為天”的古人來說是頭等重要的大事。
另外,在古代的神仙文化中,龍也經(jīng)常充當接引仙人飛升的使者,或是神仙身邊的瑞獸,總歸見到龍,肯定有好事就是了。
龍行龘龘,威武不凡,破云而出,直沖霄漢,“龘龘”所描繪的景象,是所有中國人所追求的精神氣質(zhì),也是所有中國人所期盼的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