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在時代發(fā)展的歷程中,傳統文化與各類藝術活動的融合,不僅有利于傳承和發(fā)揚文化的價值,更能通過挖掘中華美育精神,實現藝術的普及與傳承。自古以來,音樂與美術的相互融合便是一種“常態(tài)”。盡管音樂和繪畫分別屬于藝術的兩大門類,兩者在藝術形態(tài)和表現方式上存在明顯區(qū)別,但它們的相通之處亦不勝枚舉。本文將分析在傳統文化背景下,如何將音樂活動融入美術活動中,以期為相關領域提供參考。
關鍵詞:傳統文化;音樂活動;美術活動;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357(2024)36-0-03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美術是視覺的藝術。音樂強調樂感,繪畫強調視覺感官。若能將兩者相感相通,發(fā)揮出各自的優(yōu)勢,便能給人帶來更為獨特的藝術感受。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聯系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精神紐帶。在時代的浪潮中,發(fā)掘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內涵,與時俱進地引領中華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chuàng)新,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將對此進行分析。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背景與發(fā)展趨勢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在歷史長河的流淌中,它不斷演變發(fā)展。其蘊含的“和而不同”文化精髓,倡導在文化多元的基礎上,達成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時代浪潮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迎來廣闊空間與諸多機遇。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需充分利用傳統文化,凝聚民族精神,讓更多人領略并喜愛中國傳統文化。近年來的“國風熱”,使傳統文化再度走進大眾視野。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助力傳統文化的保護與推廣。自《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文化強國”建設目標后,傳統文化蓬勃發(fā)展,在多個領域彰顯魅力。各類優(yōu)秀藝術節(jié)目如《只此青綠》《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成為傳播中華文化、塑造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平臺;冬奧會上,剪紙文化驚艷亮相。展望未來,中國傳統文化將擁有更廣闊的傳承天地與發(fā)展契機,在世界舞臺上以創(chuàng)新的姿態(tài)綻放光彩[1]。
二、音樂藝術和繪畫藝術的個性
(一)空間和時間的個性
音樂屬于時間藝術范疇,并非造型藝術。其得以在歷史長河中留存,主要依靠樂譜。然而,樂譜需經演奏者演繹,方能賦予受眾欣賞音樂的機會。因此,音樂藝術的藝術性需在表演過程中得以彰顯。若演奏終止,其藝術性的表達亦隨之暫停。但音樂藝術的獨特之處在于,其受外部空間的干擾甚微。繪畫則是空間藝術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平面繪畫還是立體雕塑,其作品均可長期保存。受眾一旦置身于帶有繪畫藝術的空間,便能感受到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美術作品帶來的藝術享受,能夠跨越思想與空間的界限,實現二者的完美融合[2]。
(二)聽覺和視覺的個性
音樂是通過聽覺來感知的藝術形式,其呈現依賴于樂器或播放器等媒介。通過剖析音樂的曲調、節(jié)奏等要素,人們能夠領略到音樂藝術形式所蘊含的獨特藝術韻味。相較于音樂作品,繪畫作品則以點、線、面、形、光、色、影等多元形式呈現。這些美術元素相互交織,為受眾帶來別具一格的藝術體驗,使其在視覺上獲得獨特的藝術感受。
(三)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個性
音樂是一種富有流動性的藝術,它借助聽覺被感知,用心靈去體會。在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中,受眾能透過耳朵捕捉藝術作品中的深邃情感,實現音樂與受眾之間無須媒介的直接交流。然而,繪畫藝術作品與受眾的交流則主要借助特定作品這一媒介。在靜態(tài)的作品觀賞中,受眾與繪畫審美之間的互動需通過作品本身來展現,體現在點、線、面、形、光、色、影等元素的巧妙融合之中。
三、音樂藝術和繪畫藝術的共性
(一)情感表達上的共性
無論是美術還是音樂,其本質都是通過作品來表達藝術情感的。這種情感的表達源于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思想與感受。換言之,作品是創(chuàng)作者情感的載體,受眾通過作品能夠感受到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所傾注的情感,并由此進入作品所營造的藝術世界。例如,音樂作品《烏蘇里船歌》采用了赫哲族民歌《想情郎》的曲調片段,通過悠揚的旋律和質樸的歌詞,傳遞出漁民們?yōu)楦纳粕疃Φ姆e極健康的情感,而在繪畫作品《瀟湘八景》中,“漁村夕照”這一場景則通過畫面構圖和色彩運用,生動地映射了漁民們勤勞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盡管音樂與繪畫在創(chuàng)作形式上沒有直接的交集,但兩者所表達的情感卻是相通的。
(二)形神上的共性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非常講求“意境”“氣韻”,中國傳統音樂運用了本民族特色的表達形式,凝結了藝術的獨特表達方法,展現了其獨特的氣韻和意境。有別于西方傳統音樂作品,中國民族音樂中凝結的風格和特征是建立在數千年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之上,以中國宗法社會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心理素質之上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很多作品中,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崇尚中庸的潛意識?!皹氛撸斓刂鸵病?。中國傳統音樂具有較為深厚的歷史延續(xù)性,至今中國民族音樂作品都承載著天地之性情以及自然地域特點之神性,例如,《春江花月夜》全曲結構上講究均衡、對稱、平穩(wěn),和尾的形式讓整首樂曲非常和諧統一,達成了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狀態(tài),這種對稱結構在民族音樂中是非常常見的。
在繪畫作品中,中國畫的傳統美學準則就是氣韻,南齊謝赫提出“氣韻生動”,黃庭堅的觀點為“凡書畫當觀韻”,中國畫在意在象,在韻不在巧,意境和氣韻表現了中國畫中的藝術境界,體現了生命在藝術中的表現形態(tài),體現了自然和自我的和諧統一。從形神角度上看,音樂和美術作品之間的相通性也是很明顯的,這也代表了一種文化和一種精神下的藝術展現形式,在冥冥之中都具有其獨特性[3]。
四、傳統文化背景下將音樂活動融入美術活動的可行性
(一)音樂對美術創(chuàng)作產生的積極影響
音樂活動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與美術活動的融合能夠為受眾帶來更為豐富的想象空間,并提升大眾的審美體驗。音樂通過旋律、和聲與節(jié)奏的巧妙結合,以獨特的方式觸動觀眾的內心世界。和聲通過聲部的交錯與疊加,構建出層次分明的音樂結構,增強了音樂的深度與表現力。不同聲部的和聲組合,為音樂賦予了更為宏大、飽滿的情感色彩,而旋律與節(jié)奏的融合,則使得音樂更加自然流暢。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同樣需要通過多種元素的巧妙融合來提升藝術創(chuàng)作的效果。音樂這種藝術形式深刻地烙印著美術理念,許多美術作品正是受到音樂的靈感啟發(fā)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音樂的感受往往能夠激發(fā)人們對不同顏色的聯想。例如,費爾南德·赫諾普夫的《聆聽舒曼》便是一幅深受音樂元素啟發(fā)的美術作品。在這幅作品中,盡管畫面上的婦女似乎處于靜謐之中,但從她的動作中,我們仍能捕捉到音樂的影子,仿佛她正在專注地聆聽。這種藝術表達形式與中國美學中的意境塑造有著深刻的聯系,旨在不僅呈現畫面,更在于渲染一種積極的情緒,這種意識上的微妙變化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再如,德彪西的《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這首樂曲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蘇格蘭之歌》。而在樂曲問世后,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繪制了《艾琳·卡亨·安德維普小姐畫像》。此后,《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這首樂曲便經常與這幅畫作一同出現[4]。這足以證明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可以成為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
(二)美術作品降低了音樂欣賞的難度
音樂和美術之間的關聯性確實相當緊密。音樂被視為耳朵的藝術,而美術則是視覺與觸覺的藝術。對于那些較為深奧、難以理解的音樂作品,融入經典的美術作品能夠顯著降低聽眾欣賞樂曲的難度。簡而言之,在美術的輔助下,受眾能夠通過直觀地觀察來把握音樂的節(jié)奏,進而激發(fā)對音樂動態(tài)性的認知,并形成對音樂的具象感知。傳統音樂作品在作曲手法、意境表達等方面與當代音樂作品存在較大差異。很多時候,欣賞傳統音樂作品需要觀眾建立在豐富的自我想象之上,結合作曲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自己的理解基礎上構建旋律的意境,從而產生畫面感和情節(jié)感。若要深入欣賞一部音樂作品,就需要提升受眾的共情能力和鑒賞能力,從中領悟豐富的藝術氛圍,提升自身的藝術感受力。欣賞音樂,尤其是高雅音樂和古典音樂,通常需要受眾具備一定的音樂知識儲備。這本質上對受眾的藝術素養(yǎng)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相比之下,大眾對繪畫作品的接受程度普遍更高。正如歌德所言:“欣賞藝術品要多看大師的畫,看多了也就有了評判的標準?!庇纱丝梢?,繪畫對受眾藝術素養(yǎng)的要求相對較低。如果能將美術作品作為欣賞音樂作品的橋梁,就更容易引發(fā)受眾心靈上的共鳴,并產生更深層次的表達。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的《伊森海姆祭壇屏風》系列作品。該作者以生動描繪人類的苦難而聞名。將其與保羅·欣德米特的作品《小提琴協奏曲》結合起來欣賞,能夠降低欣賞該樂曲的難度[5]。通過這一點也能看出,兩者之間的相互融合具有一定的契合性。
五、傳統文化背景下將音樂活動融入美術活動的基本策略
(一)用好文化政策,做好制度保障
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的使命,也是國家的責任。近年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將各類傳統文化遺產納入法律保護范疇,確保了它們的存續(xù)與發(fā)展。為了充分利用這些文化傳承政策,我們應積極開展傳統文化遺產的普查、記錄與建檔工作,通過對傳統技藝、民俗、戲曲、武術等的系統性整理與保護,為更多傳統技藝提供展示與傳承的舞臺,確保它們能夠世代相傳。中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遺產自古以來就點綴著中國傳統文化,承載著其精髓。如揚州的鏤金工藝令人嘆為觀止,古琴則被譽為“七弦妙制饒仙品,三尺良材稱道情”。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既包含了音樂活動,也蘊含了美術活動,同時還承載著其他多種形式的文化遺產。因此,從制度層面來看,我們需要優(yōu)化文化保護政策,為各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實踐中,為了將音樂活動與美術活動緊密結合,我們應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水平。通過創(chuàng)新的轉化與發(fā)展,加深音樂與美術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通過深入的推廣與宣傳,使更多群眾有機會接觸并欣賞到這些傳統藝術[6]。
(二)促進藝術傳播轉型,用好信息渠道
在互聯網時代,為了將音樂活動和美術活動有效融合,我們必須充分利用信息化渠道,借助藝術傳播的優(yōu)勢,充分展現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運用現代化傳播渠道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傳統藝術是一種極為有效的策略,特別是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平臺,為眾多傳統藝術傳承人提供了展示自我和傳承藝術的廣闊空間和寶貴機會。特別是一些小眾的傳統文化,通過借助現代傳播渠道并融合流行元素,成功吸引了大量粉絲的關注。在新舊文化元素的融合帶動下,藝術的傳播形式變得更加靈活多樣,為大眾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視聽盛宴。千年的傳統藝術文化內涵深厚、藝術表現形式豐富多彩,在抖音等平臺上,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者展示著自己精湛的技藝。傳統藝術的轉型不僅需要實現文化的融合,還需要技術的融合。我們應基于年輕一代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感知能力,創(chuàng)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藝術作品,讓更多傳統藝術走到觀眾面前,激發(fā)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7]。
六、結束語
新時代背景下,文化自信的崛起已成為時代發(fā)展的主流趨勢,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每個人肩負的歷史責任。當前,國潮熱潮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蓬勃發(fā)展。在眾多文化元素相互交織、彼此融合的時代背景下,開展文化傳承活動需要融合多種形式,設計并推廣文化的融合形式。通過音樂和美術活動的相互融合,可以激發(fā)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關注。在音樂活動與美術活動深入融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承載形式多種多樣,藝術是其中的重要載體。將豐富的藝術與多元的活動相融合,能夠更深入地挖掘出擁有千年歷史的文化遺產的內涵。同時,音樂活動與美術活動的相互融合還降低了大眾參與藝術活動的門檻,使得傳承千年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中依然煥發(fā)出無限的活力,并展現出傳承與發(fā)展的巨大潛力。
參考文獻:
[1]張毓佳,汪岷.談談唐代的琵琶藝術與琵琶文化[J].琴童,2024,(18):9-11.
[2]孫曉霞.從“現代藝術體系”到中國藝術體系[J].藝術管理(中英文),2024,(03):18-27.
[3]高文菊.數字化劇場對于傳統藝術再現與演繹的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24.
[4]王萌.論中國“十七年”美術片音樂在國家意志下的發(fā)展起落[J].中國音樂,2024,(01):150-160.
[5]閭佳.傳統繪畫題材的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轉化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23.
[6]陳振宇,李前程.淺析音樂美術創(chuàng)作的共通性融入動畫短片制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青年文學家,2011,(10):118.
[7]王靜嫻.音畫空間——將繪畫融入低年級音樂教學[J].兒童音樂,2005,(02):50-52.
作者簡介:李青(1989-),女,河北寧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從事藝術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