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曉
“教學評一體化”指的是在課程實踐的過程中,圍繞教育目標理論,推動教學、學習和評價一體化發(fā)展,使其保持一致的一種教育理念,它能夠促進課程教學的有序推進和穩(wěn)定發(fā)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了“教師應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意識”的要求,強調(diào)了“教學評一體化”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在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著重解決“學什么”“如何學”以及“如何評”三個主要問題,結合初中生的真實語文學習情況和他們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等,合理地預知教學方向,設計學習目標,從而推動語文學科中教學、學習和評價的一體化發(fā)展,如此才有可能使語文教學的效率最大化。筆者以統(tǒng)編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白楊禮贊》的教學為例,探索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開展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語文教學,教師應從整體上把握教學的內(nèi)容,預知教學的方向,通過整體建構的方式,合理地規(guī)劃不同階段的教學任務。通常來說,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見表1)。首先,在第一階段中,教師要適當?shù)厝∩峤虒W內(nèi)容,并推動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相互轉(zhuǎn)化,在此基礎上預設學習目標,確定語文教學中應著重培養(yǎng)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等。其次,在第二階段中,教師要制定評價標準、設計評價任務,將教學目標融入到教學評價之中,從而在反饋、檢驗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從不同的維度對學生進行評估。最后,在第三階段中,教師要緊扣評價標準,設計和規(guī)劃教學活動,將教學評價和學習目標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而全方位、多角度地檢測和了解學生的實際學情,以此促進教學目標的落實。
表1 初中語文“教學評一體化”模式的階段劃分表
通過科學劃分,將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語文教學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分別指向了不同的任務。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明確每一個階段的主要目標,從而高質(zhì)量地完成任務,強化“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
從上文的分析中可知,“教學評一體化”模式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其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設計學習目標,對于這一任務,教師要從多元解讀的角度入手,通過解讀課標、解讀教材和解讀學情,確保學習目標能夠真正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
從體裁的角度來看,《白楊禮贊》是一篇散文,結合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感受語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在此篇散文的閱讀教學中,應從語言賞析、藝術手法、真實情感等方面預設學習目標,進而將課程標準的要求融入學習目標之中。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采用了單元體例,每一個單元中選編了相同體裁或題材的課文。其中,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選編了五篇不同題材的散文,這些散文或是寫人記事,或是托物言志……涵蓋了豐富的自然圖景,包容了繁雜的社會生活,體現(xiàn)了作者的獨特情思和生活感悟?!栋讞疃Y贊》是一篇托物言志類的散文,根據(jù)本單元的教學要求,在設計教學目標和安排教學活動時,教師要以品析語言、了解寫法、體會情感為教學重點,重在指導學生自主感悟散文的獨到之處。
經(jīng)過七年級的學習,步入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散文的文體特點。同時,學生在七年級時也閱讀和學習了《紫藤蘿瀑布》《愛蓮說》等托物言志類散文,具備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栋讞疃Y贊》一文,構思精妙,結構清晰,抒情方式獨特,思想內(nèi)涵和人文意義也十分豐富,通過學習這篇散文,有助于學生的思想和精神層面的成長與發(fā)展。
綜合以上三項要素,在《白楊禮贊》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三個維度入手,設計單篇課文的學習目標,為學生的深度閱讀和探究學習鋪墊基礎(見圖1)。
圖1 《白楊禮贊》三維目標展示圖
以上教學目標,從語言品讀、邏輯線索和文本內(nèi)涵三個角度,闡釋了學生在《白楊禮贊》這篇課文的閱讀和學習過程中應達成的標準。在后續(xù)的自學和導學活動中,學生需要實現(xiàn)上述目標。
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學活動往往會先于教學評價,而在“教學評一體化”模式下,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對焦學生以及語文教學的真實需求制定課程評價的標準,將制定評價標準置于學習活動之前,確保教學評價能夠貫穿于學生學習活動的全過程。
在《白楊禮贊》的教學中,教師可結合上文中提到的三維目標對焦學生的真實需求,制定下列評價標準。
標準一:能夠精準圈點和批注文章中抒情和議論的關鍵語句,并帶著感情進行朗讀。
標準二:能夠圈畫出文章中描寫白楊樹“不平凡”的語句,并進行重點賞析。
標準三:能夠深入理解白楊樹的象征精神,并能結合其他紅色經(jīng)典,體會白楊樹的隱藏深意。
標準四:能夠明確托物言志散文的文體特點,并學會運用象征手法進行寫作。
標準五:能夠?qū)ⅰ栋讞疃Y贊》與《風景談》等其他文章進行比較,體會寫法上的異同,感知矛盾的文學寫作風格。
以上五個標準,融合了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文本教學中,教師要緊扣這些標準,展開教學設計和教學指導工作,引導學生掌握批注閱讀法、比較閱讀法等閱讀方法,并深入理解文本意象的深刻內(nèi)涵,明確托物言志類散文的主要特點等。
到了第三階段,教師要緊扣評價標準組織語文實踐活動,將學習目標和評價標準滲透在學習內(nèi)容和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在針對性指導和帶動下,實現(xiàn)既定的學習目標,達到預設的評價標準。從教學實際來看,由于當代初中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物質(zhì)條件較為富足,他們對于作品中所反映的社會環(huán)境、生活面貌比較陌生,理解得并不透徹。為此,在組織語文實踐活動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與文本產(chǎn)生共鳴,理解作者表達的真實情感,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化的教學方法,以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情境為載體,拉近學生與文本、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讓他們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
《白楊禮贊》以白楊樹為核心意象,贊揚了奮勇抗爭的人們,歌頌了中華民族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志。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宣揚紅色精神,走向強國之路”的真實情境,引領學生深入到情境中,具體如下所示。
本市某烈士陵園即將舉辦“宣揚紅色精神,走向強國之路”的主題活動,此次活動以植樹為主要形式,現(xiàn)就“紀念樹”的品種廣泛征詢市民朋友的建議。有一些人推薦了白楊樹,你知道他們?yōu)槭裁赐扑]白楊樹嗎?請你結合《白楊禮贊》的課文內(nèi)容,寫一封推薦書,闡釋你的理由。
基于這一情境,學生明確了實踐任務。而后,教師要進一步組織相關活動,引領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具體包含以下三項活動內(nèi)容。
1.活動一:感知白楊樹。通讀課文,從文中圈畫出作者描寫和贊揚白楊樹的語句,并進行反復誦讀和品鑒,結合句子中的關鍵字和關鍵詞,分析作者為何要說白楊樹“不平凡”,找出其“不平凡”的證據(jù)。
(這一活動指向了目標一和目標二,其目的是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深入品味語言、梳理文章的邏輯線索等。)
2.活動二:走近白楊樹。閱讀課外文本《紅星照耀中國》,借助文本中的詞匯概括紅軍戰(zhàn)士的美好品質(zhì),并闡釋推薦“白楊樹”作為烈士陵園“紀念樹”的理由。
(這一活動指向了目標三,其目的是考查學生是否能夠深入理解白楊樹的精神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
3.活動三:根植白楊樹。尋找與《白楊禮贊》具有相同主題的文章,通過對比閱讀,體會文本中蘊含的紅色精神和偉大品質(zhì),并結合文章中的重點字詞和語句,將你想對紅軍戰(zhàn)士說的話寫下來,表達你對他們的敬佩和贊揚。
通過以上三項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感知白楊樹”“走近白楊樹”“根植白楊樹”三個環(huán)節(jié)中實現(xiàn)讀寫結合,并在此過程中踐行學習目標,落實評價標準。
在《白楊禮贊》的教學中,筆者圍繞整體建構、多元解讀、對焦需求和緊扣標準四個方面,從預知教學方向、設計學習目標、制定評價標準和組織實踐活動四個環(huán)節(jié)入手,實施了基于“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語文教學活動,推動了“教”“學”“評”三個關鍵要素的有序整合和共同發(fā)展。經(jīng)過實踐探索發(fā)現(xiàn),以“教學評一體化”教育理念為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有助于滲透課程標準的理念,同時也有助于全面提升語文學科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