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珣
年復一年,坎巴多斯的拾貝女們承受著風吹和日曬,在潮間帶辛苦勞作,努力養(yǎng)家。她們推著復古摩登風格小車的身影,已成為當?shù)匾坏漓n麗的風景。
坎巴多斯市阿穆塔海灘的潮間帶是當?shù)刈畲蟮呢愵愷B(yǎng)殖區(qū)。早上八點,坎巴多斯的拾貝女們已經(jīng)陸續(xù)到達集合地點。索尼婭和其他人一樣,早已準備好下海作業(yè)了。她一邊用手指比劃著河口彎曲的河道,比較每個人工作的區(qū)域,一邊說道:“卡斯特雷洛負責的區(qū)域更靠水,如果想去,就得坐船。格羅夫、維拉胡安、維拉諾瓦負責的區(qū)域也一樣。在旱季,要走三公里才能到達潮濕的灘涂。你想想,要是滿載著蛤蜊再走回來是什么感覺?”因此,在20多年前,她們想出了讓工作更輕松的方法,還發(fā)明了極具特色的簡易工具——用來運輸物品和海鮮的兩輪鋼架手推車。如今,這種推車已成為當?shù)厥柏愓叩湫托蜗蟮囊徊糠?,拾貝女都把它當寶貝一樣看待?/p>
推車平時堆放在集合地點的棚屋里。其中,一輛推車的正面寫著“風向標”,字母是焊上去的;旁邊那輛更有腔調(diào),配上了寫有主人姓名的車牌;還有推車上掛了幾個圣誕季玩偶和小彩燈。埃萊娜·埃米達的推車也很與眾不同,她說:“這輛車是我丈夫親手做的,是他把車一點一點焊接成型,還裝上了特制的輪子?!?/p>
這種推車的外形基本就是一個框架,可以把裝蛤蜊的水桶放進去。推車上還有掛鉤,可以懸掛各種工具,甚至是游泳圈——雖然它完全不像是會與這副金屬骨架同時出現(xiàn)的東西。推車底部裝有兩個醒目的自行車輪,輻條是塑料做的。推車使用的材料五花八門,當?shù)厝俗灾仆栖嚂r也融入了自己的創(chuàng)意,以至于打造出某種弗蘭肯斯坦式的金屬怪物,從中不難窺見蒸汽朋克或者超現(xiàn)實主義美學的影子。拾貝女們紛紛把推車搬出來準備趕海。她們表示,雖然自己做的工作很原始,但也有時髦的一面,這種感覺很好。
直到幾十年前,拾貝女的傳統(tǒng)形象一直是披著三角披巾、圍著圍裙、頭頂綁著布墊——這樣用頭頂著裝貝殼的籃子或者水桶時才能更穩(wěn)。如今,過去的工作方式已經(jīng)難以想象了。60歲的埃米達已經(jīng)穿好了防水服和雨靴,她說:“我祖母和母親以前都光著腳撿貝殼。你再看看現(xiàn)在。她們那代人被負重壓垮了脖頸。”那幾代婦女總是在海邊彎腰弓背地播種貝苗、耙地、采收,就像在陸地上耕作一樣。推車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她們的工作方式。
拾貝女們先后嘗試過獨輪手推車、超市購物推車甚至嬰兒車,但用起來不僅不順手,還要面對零件生銹的問題,直到她們從國外訂到了合適的塑料車輪。
有的推車安裝了粉色或黃色的籃子,和五顏六色的車輪相映成趣,發(fā)揚了加利西亞地區(qū)特有的自主改造精神——畢竟在加利西亞,床的龍骨可以改成柵欄,浴缸可以當牲畜的飲水槽,洗衣機滾桶可以當花盆用。因此,這些設計巧妙的推車也就不足為奇了。
她們沿著分叉的小路向河口走去,車輪在河灘上壓出長長的轍印。有的人拿著牡蠣鉤(一種帶有長桿和金屬網(wǎng)的漁具,可以犁沙子)去往最靠近圣薩圖爾尼諾塔的區(qū)域,其他人則拿著耙子去找附近最干燥的區(qū)域。牡蠣鉤和耙子都是在坎巴多斯徒步拾貝時最常用的工具。這里盛產(chǎn)蛤蜊,尤其是文蛤,可以把貝苗養(yǎng)大后播撒到河口里。蛤蜊支撐了當?shù)厝说纳嫞好總€拾貝女每天有采集四公斤貝類的配額,其中本地蛤蜊“西施舌”和“白蛤”只有半公斤的配額,因為它們很稀少。多年來,鳥蛤只是周期性地出現(xiàn),而蟶子只有極端干旱時才會出現(xiàn)。一切都有章法,每種蛤蜊都像鐘表的指針一樣按時出現(xiàn)。但情況并非總是如此。
1989年,當時貝類捕撈還沒有限制,監(jiān)管約等于無,臨近的村落之間為了爭奪捕撈領地發(fā)生了糾紛,從此當?shù)鼐蛯ω愵惒稉崎_始實施管理。1999年,加利西亞政府授予坎巴多斯220個捕撈執(zhí)照。這些執(zhí)照是積攢積分獲得的,在市政登記注冊、失業(yè)滿兩年并通過兩門考試的人才能獲得執(zhí)照。雖然入行的門檻有點高,但取得執(zhí)照的人不會改投別的行業(yè)。
在廣大的拾貝群體中,逐漸開始出現(xiàn)拉丁裔女性,也有大約20名男子。43歲的巴布羅·桑托斯就是其中之一,他是家族里從事貝類捕撈的第三代。他說:“對于貝類捕撈這個行當來說,技巧比力量更重要,我母親就比我干得出色。”
他的母親瑪麗·萊蘇亞已經(jīng)躬身在這片灘涂勞作了25年,每個月工作15天。
“我母親和祖母當時也總來,她們有時候把撿到的貝殼賣掉,有時會拿到村子里去換土豆,這樣全家都能吃頓飽飯。”萊蘇亞一邊工作一邊回憶道,她的說話聲和濺起的水花聲、量貝卡尺發(fā)出的“咔噠”聲交織在一起。在陽光的照射下,小推車的車輪閃閃發(fā)亮。萊蘇亞像一個節(jié)拍器那樣有節(jié)奏地耙著地?!斑@是一個考驗耐心的活兒?!彼f。差不多耙30下才能得到一枚蛤蜊,要一點一點耙,以腰部發(fā)力,抻直手臂,然后往回拖。拾貝者要按照潮汐時間,堅守在戶外作業(yè),承受風吹和日曬。
拾貝者中有許多是大蕭條時期從污水處理廠或縫紉廠下崗的工人。這群婦女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推著復古摩登風格的小推車,在逆光中具有強烈的敘事力量。她們抬高下巴,直視鏡頭,在棚屋旁邊擺出各種姿勢,供一位臨時路過的女攝影師拍攝。索尼婭說:“這項工作很令人愉快。我們每兩周工作八天,每天工作四小時,一個月能賺到1200歐元。很少有體驗過了還想走的人。這是一份一輩子的工作。”捕撈貝殼有一項額外的任務,那就是要保持警惕,防止游客和無證捕撈的人把貝殼帶走。此外,為了貝類養(yǎng)殖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拾貝人也很關心氣候變化,他們之間會不時地就水溫和水質(zhì)問題進行交流。
捕撈工作結(jié)束后,拾貝者會將捕獲的貝殼稱重再送往魚市,不經(jīng)中間商直接賣給顧客,然后收攤回家。過了幾個小時,在坎巴多斯市中心,我遇到一位婦女?!霸趺?,你沒認出我?”她對我笑道,“我們也經(jīng)常有這種感覺,如果沒穿工作服或沒推小車,我們甚至都認不出自己。不過,我們始終在這里。”
編輯:馬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