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烈,吳攀高,李明泉,覃曼麗,賈 榮,蘇冠維
(1.廣西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南寧 530023;2.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水利科學研究院,廣西水工程材料與結構重點實驗室,南寧 530023;3.中國水利水電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長春 130033)
魚道是供魚類洄游的通道,連通閘、壩或天然障礙物的過魚建筑[1-2]。魚道具有諸多優(yōu)點,例如良好的消能效果,適應不同種類的魚類和上下游水位的變化,同時能夠持續(xù)地保持上下游的連通性[3-5]。因此,魚道被認為是一種高效且可持續(xù)的過魚設施,為魚類提供了重要的遷徙通道,在水利工程建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進入21 世紀以后,魚道在國內迎來了二次發(fā)展,魚道的建設也早已超過了100座,相關研究也在2000年以后逐年增多,對魚道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魚道的進出口布置[6-8]、結構型式[9-12]、水力特性[13-19]和過魚效果[20-25]等方面。豎縫式魚道應用較為廣泛,豎縫式魚道在實際運行中,特別是洪水來臨時,上游河道垃圾往往會越過攔污柵進入魚道,造成豎縫堵塞。豎縫堵塞會使豎縫式魚道出現壅水情況,堵塞處豎縫的流速等都會隨之改變,堵塞的程度會直接影響魚道的過魚效果。這在魚道運行中是常見的現象,然而相關的研究卻比較少。本文通過數值模擬的方法,以老口航運樞紐魚道工程為例,建立數學模型,研究豎縫式魚道單個豎縫不同堵塞程度對魚道水力特性的影響,可為魚道的設計和運行提供建議和技術支持。
物理模型根據老口航運樞紐魚道工程的實際尺寸,采用三維建模軟件繪制。為了完整地展現出豎縫堵塞后水力特性的變化,減少轉彎段、休息室等的影響,選擇直線段20個池室建立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整體長71.77 m、寬5 m、高3 m,底板厚0.5 m、邊墻厚1 m,每個池室長3.6 m、寬3 m,不考慮底坡。模型和具體參數如圖1(a)所示,橫隔板及導板尺寸如圖1(b)所示,豎縫堵塞處選擇15 號和16 號池室之間的豎縫[26],如圖1(c)所示。
圖1 模型布置圖
把水流看成不可壓縮流體,根據實際情況,采用RNGk-ε湍流模型,控制方程如下[27]:
連續(xù)性方程:
動量方程:
紊動能k方程:
根據老口航運樞紐魚道工程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出現堵塞情況,選取6個工況(見表1),在設計運行水深h=2 m 時,選擇豎縫堵塞程度為0、0.2h、0.4h、0.6h、0.8h和1.0h,其中1.0h為完全堵塞,0為豎縫不堵塞的工況,并作為對比工況。
表1 模擬工況
物理模型導入模擬軟件后,新建網格塊將模型的整個流體區(qū)域覆蓋,每個網格單元的尺寸為0.1 m×0.1 m×0.1 m。網格劃分后可以查看網格劃分后的物理模型,外形有缺陷的部分需要進行局部加密。網格劃分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網格劃分結果
物理模型Xmin為水流進口、Xmax為水流出口,均設置為壓力邊界,壓力為靜水壓力,根據老口航運樞紐魚道設計運行水深,物理模型進口水位設置為2 m,出口水位設置為1.6 m。Ymin及Ymax為魚道邊墻,Zmin為魚道底板,均設置為墻邊界。Zmax為魚道上方空氣,設置為壓力邊界,壓力為靜水壓力,為空氣時流體分數設置為0。模型計算總時間設置為300 s,最大時間步長設置為0.001,最小步長設置為1×10-10。邊界條件設置結果如圖3所示。
圖3 邊界條件
魚道沿程流速是指在魚道內部不同位置處的水流速度分布,這種分布通常是不均勻的,了解魚道沿程流速的變化對確保魚類能夠成功通過魚道非常重要。以模型左下角為0 點建立二維坐標系(見圖4),沿程流速分布見圖5。
圖4 二維坐標系
圖5 不同堵塞程度下沿程流速分布圖
從圖5可以看出,通過各線段的位置,豎縫堵塞時,影響上游5~6個池室的流速及下游3~4個池室;當豎縫堵塞0.8h以上時,流速減?。划斬Q縫堵塞0.8h以下時,流速增大,堵塞程度為0.4h時流速最大,為1.77 m/s。對于老口魚道的主要過魚目標中“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來說,體長0.18~0.2 m的草魚極限流速為0.80 m/s,體長0.23~0.25 m的鰱魚極限流速為0.90 m/s,當豎縫處堵塞0.4h要及時清理和修復,以保證魚道的正常運行。
水流流態(tài)描述水在流動過程中的狀態(tài)和形態(tài),是水力學中的重要特性之一。水流流態(tài)的轉變可以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流速、魚道的幾何形狀、表面粗糙度、流體黏性等。了解魚道水流的流態(tài)有助于魚道的設計和優(yōu)化,并提供有效的水力控制和管理。
本次分析水流流態(tài)選擇工況5,在單個豎縫堵塞0.8h時,對模擬的水流流態(tài)結果提取平行于池底的剖面,分別提取距離池底0.2×0.8h=0.32 m、0.5×0.8h=0.80 m和0.8×0.8h=1.28 m的切片,如圖6所示。
圖6 流態(tài)分布圖
由圖6 可以看出,豎縫堵塞0.8h時,對上游1個、下游2個池室的水流流態(tài)產生較大影響;相同池室不同水深的水流流態(tài)基本一致;豎縫堵塞處后一個池室(16號池室)主流區(qū)不明顯,水流方向比較混亂,會對魚類尋找到洄游路線產生較大阻礙。
紊動能是水流中由于湍流運動而產生的能量,它與魚類洄游有著密切的關系。豎縫堵塞會引起水流的擾動和湍流現象,增加魚類游泳的能量消耗,遇到阻力較大的區(qū)域難以找到正確的洄游路徑,使其上溯更加困難。
紊動能分析同樣選擇工況5,在單個豎縫堵塞0.8h時,對模擬的紊動能結果提取平行于池底的剖面,分別提取距離池底0.2×0.8h=0.32 m、0.5×0.8h=0.80 m和0.8×0.8h=1.28 m的切片,如圖7所示。
圖7 紊動能分布圖
由圖7 可以看出,豎縫堵塞時僅對下游1 個池室產生較大影響,除16 號池室紊動能較大,其余池室紊動能基本在0.01 J/kg 以下,并有明顯的主流區(qū)和回流區(qū);相同池室,不同水深的紊動能分布基本一致;豎縫堵塞處后一個池室(16號池室)主流區(qū)不明顯,紊動能方向比較混亂,紊動能混亂同樣會對魚類尋找洄游路線產生較大阻礙。
根據老口魚道原型,對豎縫式魚道不同堵塞工況進行了水力特性模擬計算,分析了不同工況下的沿程流速,水流流態(tài)和紊動能,結果表明:豎縫堵塞時,影響上游5~6個池室的流速及下游3~4個池室;當豎縫堵塞0.8h以上時,流速減小;當豎縫堵塞0.8h以下時,流速增大,堵塞程度為0.4h時流速最大,為1.77 m/s。流速增大,超過了主要過魚目標中“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和鳙魚)的極限流速,阻礙魚類洄游,因此,當豎縫處堵塞0.4h時要及時清理和修復,以保證魚道的正常運行。
此外,豎縫堵塞的位置和數量也會對水流分布和速度產生影響,下一步可以結合數值模擬和實地觀測,對豎縫堵塞的位置和數量開展水力特性研究,以獲取更準確的數據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