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一書
對于春節(jié),我們有許多共同記憶: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吃年夜飯,邊吐槽邊看完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喧囂繽紛的煙花鞭炮……年復一年,這些固定程序組成了我們對于春節(jié)的記憶錨點,似乎有了這些儀式,才算過了一個完整的春節(jié)。
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儀式,其實都有著千年的文化根源。不過在時代的變遷中,許多習俗不論從形式還是內核,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今天,就讓我們看看那些多姿多彩的迎新方式,以及它們背后的傳統(tǒng)和寓意。
早在漢代,正月初一就正式被定義為“年節(jié)”,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春節(jié)。但直到唐朝,才有了春節(jié)專屬的七天長假。不過想要開啟這個長假,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輕松,如果是一名“職位高,責任重”的京官,除夕夜還得進宮“值班”。唐朝的京官在除夕夜這天,要進宮陪皇上吃年夜飯、看“春晚”、守歲。
享用完豐盛的年夜飯,除夕夜的重頭戲——儺戲就要上演了。在靠天吃飯的農耕社會,春節(jié)是希望來年風調雨順,充滿祭祀意味的節(jié)日。
在唐朝以前,“儺”的劇情和舞臺都很單調。到了唐朝,文化界百花齊放,百姓的審美也大大提升。于是許多禮樂儀式開始致力于優(yōu)化觀賞體驗,在戲服、妝效和道具上,都大膽超越前代。
在喧囂的鼓樂聲中,演員們陣列出場。主角往往披堅執(zhí)銳,引號布陣;列陣的童子則身著艷麗舞服,頭戴獸面,吟唱驅儺詞,周圍還有眾多烘托氣氛的圍觀群眾。所有人在皇家恢宏的音樂聲中載歌載舞,一展大國風采。顯然,在皇帝和禮官看來,皇室“春晚”的目的除了驅祟祈福,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彰顯國家的昌盛和莊嚴。
更精彩的是,唐朝文藝界的各路達人也會在皇室“春晚”亮相:“傾城人看長竿出”的趙解愁、“一舞劍器動四方”的公孫大娘。更不用提當時唐朝與西域各國交好,魔術、雜技、馴獸,節(jié)目花樣層出不窮,能持續(xù)近十個小時,完全可以媲美今天的春晚。
不同于唐朝的鮮艷明麗,宋代的畫風更加清新淡雅。
宋朝是一個由皇帝帶頭搞文藝的朝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然是創(chuàng)作了“瘦金體”的文藝中年宋徽宗。在春節(jié)這種傳統(tǒng)節(jié)日上,宋徽宗的文藝氣質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宋朝文人對傳統(tǒng)儀式的創(chuàng)新,體現在拜年這件事情上。當時,許多士大夫由于應酬過多,分身乏術,便委派下人手持名片前往賀年,稱為“飛帖”。雖身不能至,但心意滿滿。這些賀年卡也往往能襯托出主人不俗的品味——由梅花箋紙裁剪而成,主人親筆填上賀詞。例如,著名的北宋婉約派詞人秦觀的拜年狀就寫著:“觀,敬賀子允學士尊兄。正旦,高郵秦觀手狀?!边@句話放在現在來看就是“子允兄,春節(jié)快樂,秦觀親筆”??梢娂词故前菽?,文人們也十分矜持,寥寥數筆,卻情意真誠。這些由文豪們親手書寫的飛帖也成為后人十分珍惜的收藏。畢竟,大文豪們的墨跡可是千金難求的,絕對是值得趁著過節(jié)向親朋好友炫耀的佳品。
宋朝人過年的風韻雅致,堪稱歷史之最,引得后世競相模仿。比如,明清時期,既發(fā)揚了文房清樂,還繼承了投帖拜年的風俗。今天我們的春節(jié)賀卡,也可以從宋人那里找到原型。
對于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來說,這些傳統(tǒng)的過年方式已經不再如從前那般激起熱切的期待。但春節(jié),在中國人的時間觀念里卻始終是一個不可替代的日子。在時代的演變中,各式各樣的過年方式不斷被解鎖,人們早已賦予了春節(jié)新的內核。
廣東花市約始于明代。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就提到明代廣州已出現花市。當時,以種花為生的花農從五仙門附近的碼頭登岸,后來人們稱此處為“花陟頭”。為了迎接新春,進入臘月,花農就著手準備,郊外到處可見朵朵鮮花。春節(jié)臨近,人們到花市買回一把鮮艷奪目的花,插在瓶內,把家里點綴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
在廣東,如果沒有“行花街”“逛花市”就不算是過新春。無論是廣府,還是客家、潮汕地區(qū),年前都有逛花市的習慣。一家大小,其樂融融逛一圈花市那才更有年味。
在春節(jié)臨近的前一周,各種奇花異草、名貴樹木、珍瓷重器擺放在特定的街市攤位上,使本就繁華的街道更加熱鬧。一眼望去,整條街都被鮮花和紅色元素簇擁著,營造了濃厚的過年氛圍。
同樣為過年營造濃厚氛圍的,還有黎陽仗鼓。黎陽仗鼓主要流傳于安徽黃山一帶,歷史悠久,獨具地方特色。7世紀初,保境安民的隋朝英雄汪華血戰(zhàn)沙場時,就用仗鼓以壯軍威,得勝之日也用仗鼓歡慶勝利。因此,仗鼓又叫戰(zhàn)鼓,也稱得勝鼓。仗鼓現在是徽州人過年的必備節(jié)目,人們一聽到仗鼓響,就知道新年來了。
仗鼓,用牛皮蒙雙面,上下鼓邊鑲嵌著兩圈密集的銅釘。鼓呈扁圓形,直徑約40厘米、高約20厘米,樣式古樸。仗鼓的擊法有單擊、雙擊、前后左右繞邊擊等多種,配以曲笛、云鑼等民族樂器,能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黎陽仗鼓在明清時期最為興盛,它以自身的藝術性、娛樂性和觀賞性,從廟堂逐漸走到民間。作為一項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活動,黎陽仗鼓也表達著民眾對安寧、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同樣具有藝術性、娛樂性和觀賞性的,還有陜西高蹺表演和蒙古族祭火。
高蹺,源于陜西商洛古代百戲的一種技藝表演,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表演者將長木綁在腿腳上行走、舞蹈,最高者可達一丈。魏晉南北朝時期,高蹺被稱為“蹺技”,宋代稱“踏橋”,清代以來稱“高蹺”。表演的人化裝成各種人物,一人或多人來往斗舞,表演有趣的動作或故事。
“新年到,踩高蹺,大街小巷真熱鬧?!鞭r歷春節(jié),看踩高蹺表演是很多人最期待的事。每當這個時候,上至古稀老人,下至頑皮孩童,每天跟著隊伍,從村西頭逛到村東頭,再從村南頭逛到村北頭,伴著鏗鏘的鑼鼓聲,看神采奕奕的高蹺隊身穿鮮艷“華服”出場表演,十里八鄉(xiāng)都熱鬧起來。
踩高蹺,邁著大步,鏗鏘有力,有步步登高之意,也體現著奮發(fā)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
蒙古族有崇火情結。在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中,火是純潔的象征,是民族、部落和家庭的保護者,可以賜予人們幸福和財富。祭火是蒙古族傳統(tǒng)習俗之一,蒙古族人通常以家庭為單位舉行祭火儀式。儀式包括祭火和招運兩個部分,通常每年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舉行祭火儀式,表達對火的尊敬以及對大自然的謝意,希望草原風調雨順、各族人民幸福安康。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蒙古族傳統(tǒng)祭火習俗,充分挖掘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現在,當地政府也會舉辦集體祭火活動。每到春節(jié),身著節(jié)日盛裝的草原兒女手捧祭品,圍著火灶用蒙古族傳統(tǒng)禮節(jié)將準備好的奶食品、紅棗、羊肉等祭品敬獻給先輩。外來游客也可以參與其中,感受這一傳統(tǒng)習俗的魅力。
從古至今,不論迎接新春的方式如何變化,這些溫馨幸福的瞬間,都讓我們從中得到慰藉,或許這就是春節(jié)的意義所在。
(摘自《東方煙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