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絲縈
摘? ?要:當今輿情傳播呈現多層次、寬領域的發(fā)展趨勢,網絡輿情成為當下最主要、最直接的表達方式。公民可以在網絡平臺直接表達自己的意愿,各抒己見,維護著自己心中的樸素公正。民眾心中的樸素正義是狹義的正義,是規(guī)則之外的正義。而司法正義需要考慮司法、社會、政治三方面效果的結合?;诰W絡輿情下的具體案件,透徹分析其對司法、社會、政治領域的影響,并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法與完善建議,以期樹立司法公正的權威性,贏得社會公眾對法律的信任。
關鍵詞:網絡輿情;刑事案件裁判;社會影響
中圖分類號:D91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1-0148-04
網絡輿情是指在互聯網上盛行的,一定時間內一定規(guī)模網民群體參與,對現實生活熱點問題表達自己最直觀的看法、態(tài)度以及他們內心的情感,進而逐漸推動社會事件的發(fā)展。中國互聯網雖然起步晚,但發(fā)展速度快。網絡平臺已經成為民眾各抒己見的主要方式,上至老年人群體,下至青少年,都是網絡平臺的享用者,他們都會通過網絡這個便捷的平臺傳輸其所堅持的樸素正義。我們應該明確公眾的樸素正義和司法正義并不能畫等號,有些公眾缺乏法律化思維,僅憑借著心中的樸素正義感對案件發(fā)表著自己的看法,為其中一方當事人鳴不平,有時會導致與司法正義大相徑庭。網絡輿情的導向會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網絡輿情能推動案情的發(fā)展和解決,但同樣也會影響法治的公正。公眾心中的樸素正義并不代表真正的正義,所以司法機關在重視網絡輿情的基礎上必須理性看待網絡輿情,始終堅持司法公正,才能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認同。
一、網絡輿情下的具體案件
司法機關和民意自始至終持一致意見時,案件的判決過程顯得順利而公正,但并不是兩者一直都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上;當判決未“順從”民意,網民便向司法機關發(fā)泄不滿情緒,迫于輿論壓力的司法機關很可能動搖。例如昆明惡霸“孫小果案”廣州“許霆盜竊ATM機案”等。當然也有司法機關堅持自己的判決,并未“順從”民意的情形,上?!皸罴岩u警案”、湖南“黃靜案”就是典型案例。
(一)網絡輿情在定性上的影響
在昆山“于海明正當防衛(wèi)案”中,法院最終判決于海明正當防衛(wèi),滿足了民眾心中的樸素正義,在定性層面,他們認為劉海龍作為黑社會一方對這起案件負有全部責任,于海明作為弱勢群體,進行反擊是符合常人之理的。但從法律層面剖析這起案件,視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劉海龍已經手足無措后逃跑,于海明仍追趕上去連砍幾刀,這似乎已經超越了制止不法侵害行為的必要限度,界定為故意傷害致死想必也不為過,但法律最終判定為正當防衛(wèi),實際上是擴張了正當防衛(wèi)的含義,合法沒有必要,也不能向不法行為低頭、妥協(xié)。這一案件判決自然有其聰明之處,既讓司法裁判接近并滿足于公眾心中的樸素正義,又能對社會中仍存在的類似劉海龍的人群起到警示作用,引導正確的價值取向,實現司法制度下的雙贏。
網絡上對上?!皸罴岩u警案”這起案件的態(tài)度迥異,主要是對于案件定性理解的不同,網民對判決結果持反對態(tài)度,強烈呼吁特赦。法院最后并未“順從”輿論,基于犯罪事實清楚,主觀惡性太大,造成了嚴重惡劣的結果,并且沒有減輕處罰的情節(jié)的有力證據支撐。網絡上甚至出現部分網友稱楊佳為“俠客”“刀客不朽”,楊佳當時說過的話“你不給我一個說法,我就給你一個說法”“有些委屈如果要一輩子背在身上,那我寧愿犯法”等等,早已傳遍了大江南北,這部分網民認為這是在激勵著這個時代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奮起反抗。對于這種情形,我們需要做的是反思,反思司法機關在公眾心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網絡輿情在量刑上的影響
“孫小果案”的再次重視,源于2019年4月《昆明日報》發(fā)表的關于中央掃黑除惡的消息,進而孫小果這個名字再次進入百姓視野?;乜磳O小果的“傳奇歷程”,為何能夠頻頻減刑、非法取保候審、保外就醫(yī);為何身處公務員家庭,卻能夠注冊經營多家餐飲公司和夜店,種種疑問引發(fā)社會高度關注。經過司法部門的不懈努力,案件終于畫上了句號,孫小果被判處死刑,此案件的司法公正得到最終實現。然而司法機關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目的是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司法公正。
在云南“李昌奎強奸殺人案”的定性中,司法機關與民眾都認為李昌奎犯罪手段極其殘忍,情節(jié)極其惡劣,社會危害性極大,應被判處故意殺人罪與強奸罪數罪并罰;但在量刑問題上,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卻認定李昌奎有自首情節(jié),歸案后認罪且認罪態(tài)度好,改判為死緩。民眾對此極其不滿,雖然事實有自首、悔罪情節(jié),但都不足以對其從輕處罰,該理由欠妥,依法無據,應當予以嚴懲。經過重重申訴,經過再審,最終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改判李昌奎死刑,司法機關交給民眾一份滿意的答卷。
(三)網絡輿情在定性和量刑上的雙重影響
當網絡輿情與司法判決相違背時,司法機關將在巨大輿論壓力下努力維持著司法公正。2006年的廣州“許霆盜竊ATM機案”中,《新快報》率先披露許霆案件,引發(fā)了輿論嘩然。有法律人士認為,在銀行自動柜員機出現故障的前提下,判決許霆無期徒刑顯得量刑過重,之后的全國兩會期間,也有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xié)委員為許霆“申冤”。在定性層面上,網民們對此案件的態(tài)度呈現“一邊倒”的情形,對一審判決堅決地持反對態(tài)度,有網民表示這只是道德層面問題,并不構成犯罪,然而法官判決許霆無期徒刑。在法律適用問題和公民權利等問題的大討論后,許霆案最終被發(fā)回重審,法院最終改判有期徒刑五年。大部分網民對這個量刑結果還是認可的,但是在這個案件判決的背后,如果沒有媒體的介入,沒有法學家的解讀,沒有網民們的激烈反應,是否會改判難以下定論。這反映出司法執(zhí)法的一些不足,法官的司法裁量權威信遭到質疑,司法公正之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網絡輿情的力量不容小覷,對于網民們呼聲高、反響大的案件,司法機關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適當合理地參考民眾意見是有必要的,但同時又必須正視網絡輿情與司法審判之間的關聯,不能因輿論而輕易否定司法審判結論?;谳浾摱呐械陌讣O大地干預司法公正的實現,降低司法機關在民眾心中的權威和威信。所以,司法機關在重視網絡輿情的基礎上必須理性看待網絡輿情。
二、網絡輿情下的利與弊
隨著網絡的普及與發(fā)展,在自由開放的網絡世界里,在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各種社交軟件等媒體平臺的介入,網民們盡情展現自我,網絡輿情對于司法審判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為了更好地管理網絡輿情,增強有關部門乃至司法機關在司法案件中的公信力,需要司法機關正視輿情在司法審判中的作用,為了司法公正,更應該正確引導網絡輿情而不偏離公正軌道,從紛繁蕪雜的輿情與法律法規(guī)的交叉與背向中,理出一條合理合情合法的裁判之道。
(一)司法層面
司法機關不應一味迎合公眾的樸素正義觀,當出現民意與司法裁判間較大差異時,如在定性上存在罪與非罪的區(qū)別,量刑上出現的限度問題,司法機關都應該檢視司法是否會出現機械司法的局面。網民們時刻關注著案件進展,他們成為司法機關背后的監(jiān)督員,使司法機關始終秉持公平公正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個案件。有些疑難案件也正因為有了網民們的關注才不至于被遺忘,能夠被持續(xù)追蹤。1996年的“南大碎尸案”盡管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但很多人在尋找兇手的道路上依舊堅持。南京警方表示一直沒有放棄偵查,不存在超過追訴期的問題,此案將依照刑法規(guī)定繼續(xù)追查。網民們對最終破案又多了一份信心,也給予了司法機關一份信心。同時網絡輿情下司法機關的辦案效率也會有所影響,當司法機關每時每刻都被公眾督促著,辦案效率自然提升,這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但這也會導致部分人只顧效率不顧辦案質量。所以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的時候必須效率與質量并重,實現司法的公正化。
如果網絡輿情過度干預司法又將不利于公正的實現,同時司法機關對民意的一味“順應”也會降低政府和司法公信力。司法的確定性因為輿論的不確定性而似乎有了商量的余地,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更是提出“判死刑需要以社會和人民群眾的感覺為依據”的想法,這種想法過于偏向輿情,強調了社會效果。司法審判應該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不能讓輿情過度干預司法公正的實現。
(二)社會層面
在這個開放的網絡世界,人們自由地徜徉穿梭于各大平臺,特別是重要案件,網民們各自發(fā)表著自己的觀點,這一方式有利于公眾集思廣益,畢竟個體差異會讓思維更加多元化。人民網、新華網等各種官方平臺的涌現有利于更好地進行社會引導。
在網絡輿情的社會演變中還存在著弊端,“帶路黨”問題日益顯現,一些無良媒體的出現逐漸將事件的發(fā)展方向帶偏,一步步誤導著不明真相的民眾。民眾在本就事實和法律認識不清的基礎上,仍被迫接受著荒誕的“事實”。民眾心懷正義地對案件評頭論足,影響著案件的發(fā)展,實際上加重了網絡輿情過度干預司法的情形,網民們對司法公正的含義界限將會更加模糊。一旦網民們認為輿情可以主導案件進展,過度重視社會效果,司法審判的嚴格確定性將會因為輿論的介入而變得不確定起來,追求司法公正的道路將舉步維艱。
(三)政治層面
在網絡輿情盛行的時代,司法機關的一舉一動都被公眾知悉,促使著司法機關堅持以民為本,秉持執(zhí)政為民的原則,真正落實司法公正。
人們都把目光投向司法機關,其中主審法官的壓力最大,掌握著自由裁量權的同時不僅要嚴守法律標準,還要重視社會效果。一個案件的判決不可能完全置人情于不顧,雖然法律是嚴肅生硬的,但法律的運用是人性化的,一味地以法律為強大后盾,與公民的正義感相違背時,只會損害公民心中對法律的信仰,所以適當參考輿情結合案件判決是合理的。在二審改判案件的后續(xù)中,有的法官因此受到影響。南京彭宇案的主審法官王浩被調離原崗位,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網絡輿情的作用。以后這種案件可能還會有很多,如果一次失誤就要處置一個法官,這樣對于法官的隊伍建設極其不利,自然會影響司法公正的進程。
網絡世界并不是絕對自由,網民們在各種監(jiān)督下享受著相對自由,國家設定了許多關于網絡環(huán)境的法規(guī)或規(guī)章來約束限制網民們的自由言論,涉及敏感的政治話題是被禁止的。近些年國家加強了網絡中政治問題的管理,畢竟政治大局關乎國計民生,若是被網民中存在的質疑聲音所干擾,將不利于一個國家的建設,所以不宜被網民過多干涉,網絡平臺應發(fā)揮積極輿論導向作用。
三、解決方法與完善建議
司法在某種程度上理應對民意作出回應,但由于民眾法律認識參差不齊,事實認識模糊不清,加上“帶路黨”的一步步誤導以及司法者不自覺的職業(yè)病傾向,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司法審判的公正。
解決之道首先要從信源入手,信息的發(fā)布要客觀公正,不去誤導民眾,司法機關適時依法披露相關信息,規(guī)范網絡輿情,贏取司法的公信力。
(一)加強法制宣傳,提高信源的真實性
由于網絡平臺的無門檻,各種各樣的人都在網絡世界相遇,缺乏一定法律素養(yǎng)的網民極易被歪曲的事實所誤導,不能主動探尋事件背后的真相,只是一味堅持自己所看到的。因此,應加大普法宣傳力度,通過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及社區(qū)普法等方式,潛移默化地提升公眾的法律素養(yǎng),讓公眾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不僅是形式要正確,作為報道的發(fā)布者、媒體人必須秉持自覺、客觀、中立的立場發(fā)布信息,不得做“帶路黨”。特別是官方媒體,應當及時發(fā)布有效準確的信息,做好輿論引導工作,要及時抵制謠言,防止謠言進一步擴散,帶來不良社會影響。成為一個明事理的有德媒體,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意與司法理性間步調的一致性。
(二)增強司法理性,提高司法公信力
首先,加強網絡媒體的管理,提高媒體進入網絡平臺的門檻,凈化網絡空間,提升官方媒體的職業(yè)素養(yǎng)。利用官方媒體的正能量,潛移默化地激起并增強公眾心中強烈的責任感、認同感,堅持認同主流思想,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統(tǒng)治環(huán)境。
其次,要加強司法機關的執(zhí)業(yè)能力,提高法律職業(yè)門檻,重點培養(yǎng)一批既有實踐能力,又具備發(fā)展?jié)摿Φ姆ü訇犖?。通過集中培訓、參觀學習和掛職鍛煉等方式提升法官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司法機關內部也必須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自在的環(huán)境,防止因為高負荷的緊張焦慮而情緒化辦案。
最后,提升司法機關的有效應對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案件報道引起的網絡輿情力量有時會形成一種不良的社會引導,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司法機關應該及時正確引導把控輿情,提升應對輿情的能力,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主動權。
(三)在法律框架下適時披露案情
1.官方通報。當不明真相的網民被歪曲的案件事實所誤導的時候,司法機關就應該及時還事實以真相。司法機關要充分利用好官方媒體等平臺,及時對案件的最新進展作詳細報道宣傳,以便公眾知悉真實的情況。司法機關要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態(tài)度,建設公開透明的司法制度。
司法機關不僅要通報案情進展,也要帶好風向,通過主流媒體、微信公眾號、微博、發(fā)布會等形式,適時適當公布法律法規(guī),就如法院判決書所附法條一般,主動準確地讓民眾知悉并了解。
2.加強網絡輿情監(jiān)測分析機制的管理。為保證網絡秩序有序、健康、文明地發(fā)展,建立健全輿論監(jiān)測機制是非常重要的,應及時關注網民對事件的態(tài)度。當輿情分析師就是當今網絡時代背景下衍生出的新職業(yè),他們依據對案件的輿情分析預測輿情走勢,提供輿情處理意見。法制網有一個欄目——網絡輿情中心,其中有輿情人物、輿情案例、輿情動態(tài)等板塊,網民可以很直觀地從中了解到部分案件的最新輿情動態(tài)。正因為主流媒體的公開性和權威性,我們才更應該加強輿情監(jiān)測分析機制的管理,給網民提供正確的引導。
四、結束語
網絡輿情對刑事案件裁判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個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促進案件在網民的監(jiān)督下高效偵查,網民集思廣益的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理性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因為網絡輿情的過度介入,極大地降低了司法公信力,將不利于司法公正的實現??傊?,我們要正確看待公眾的樸素正義和司法正義間的界限,需要將有利一面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同時必須正視網絡輿情與刑事裁判間的關系??v然法律是不允許受到個體的無端沖擊,但法律仍可以發(fā)展成為人性化法律,適時堅持謙抑性原則,適當地權衡網絡輿情的作用,這樣的司法才會更加公正,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 ?吳啟錚.網絡時代的輿論與司法:以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為視角[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1(2).
[2]? ?周安平.涉訴輿論的面相與本相:十大經典案例分析[J].中國法學,2013(1).
[3]? ?周安平.輿論挾持司法的效應與原因: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J].學術界,2012(10).
[4]? ?王海英.網絡輿論與公正司法的實現[J].法學論壇,2013(2).
[5]? ?葉慧娟.網絡輿論影響刑事司法的動力機制研究[J].河北法學,2013(12).
[6]? ?孫彩虹.網絡輿情之于司法審判:沖突與優(yōu)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2015(5).
[7]? ?孫莉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新課題:網絡輿情與司法權運行良性互動機制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8]? ?蔣楊.淺析網絡輿論的問題與對策[J].現代交際,2019(22).
[9]? ?朱文雁.司法視角下的民意審視[J].山東社會科學,2011(7).
[10]? ?何靜.理性對待刑事司法過程中的民意[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0(6).
[11]? ?汪海燕、董林濤.機遇與挑戰(zhàn):網絡輿情對我國刑事司法的影響及應對[J].中共浙江省黨委校學報,2014(6).
[12]? ?張能全.社會轉型中的刑事司法理性化發(fā)展向度探析[J].廣西社會科學,2013(7).
[責任編輯?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