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蘭 鄒 萍 崔艷嬌 石迎迎
乳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主要發(fā)生在女性乳房組織內,多見于50歲以上的女性。乳腺癌的早期癥狀包括乳房腫塊、皮膚變厚、乳頭溢液等。如不及時治療,癌細胞逐漸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對患者生命構成威脅。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旨在保留盡可能多的正常組織和外形[1]。與傳統(tǒng)根治術相比,改良根治術可以減輕患者手術后的疼痛和不適程度,縮短住院時間,雖改良了女性的第二性征,但部分患者仍出現明顯的病恥感。病恥感是指患者因患某種疾病而感到羞愧、自卑、不安或焦慮等負性情緒。乳腺癌患者常因失去乳房而存在病恥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精神健康。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的病恥感與其生活質量密切相關[2]?;颊咴谑中g和治療后,病恥感和心理健康狀況均會受到影響[3]。本研究探討應對方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病恥感與生活質量間的中介效應,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我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245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臨床乳腺癌的診斷標準[4];(2)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術;(3)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1)既往有精神病史;(2)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如惡性腫瘤、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等;(3)認知功能障礙,無法獨立完成問卷調查。245例患者平均年齡(56.34±6.28)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1例,高中112例,大專及以上82例。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
通過發(fā)放問卷調查收集患者的病恥感、生活質量和應對方式等信息,本次共發(fā)放問卷245份,回收有效問卷245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1慢性疾病病恥感量表(SSCI)[5]SSCI由RAO等于2009年以神經系統(tǒng)疾病為基礎研制的病恥感測量量表,該量表包括內在病恥感、外在病恥感2個維度,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總分24~12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病恥感越高。
1.2.2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FACT-B)[6]該量表包括生理、情感、功能、社會/家庭、乳腺癌專用模塊5個維度,共36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0~144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
1.2.3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7]該量表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2個維度,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0~60分,其中積極應對0~36分,消極應對0~24分,分值越高表明采取該應對方式的傾向越強烈。
乳腺癌患者SCSQ得分為(33.01±6.69)分,其中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得分分別為(21.33±4.24)分、(11.68±3.63)分,SSCI得分為(76.97±5.30)分,FACT-B得分為(58.34±5.37)分。
表1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應對方式與病恥感、生活質量的相關性分析(r)
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乳腺癌患者的積極應對方式與FACT-B評分呈正相關(P<0.05),與消極應對方式、SSCI評分均呈負相關(P<0.05);消極應對方式與SSCI評分呈正相關(P<0.05),與FACT-B評分呈負相關(P<0.05);SSCI評分與FACT-B評分呈負相關(P<0.05)。
圖1 病恥感、應對方式和生活質量的中介效應模型
表2 應對方式在病恥感與生活質量間的中介效應分析
以FACT-B評分為因變量,SSCI評分為自變量,應對方式為中介變量,構建中介效應模型并進行分析,該中介效應模型各擬合度均符合標準,表明模型擬合理想。結果顯示,SSCI評分對積極應對方式、FACT-B評分有直接負向作用(P<0.001),對消極應對方式有直接正向作用(P<0.001),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均在SSCI評分與FACT-B評分之間有部分中介作用(P<0.001)。間接中介效應值分別為-0.334、-0.175,總效應值為-0.997。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是乳腺癌患者重要治療方案,手術后可出現疼痛、不適和術后并發(fā)癥,如淤血、感染等。改良根治術可保留更多的正常組織和外形,但仍對乳房外形造成一定的改變,可引起患者對自身形象的擔憂和不安,降低自信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生活質量得分為(58.34±5.37)分,與王靜等[8]研究結果相似,表明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仍面臨嚴重的生活質量降低的問題。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病恥感得分為(76.97±5.30)分,與Daryaafzoon等[9]研究結果相似,表明乳腺癌患者存在較為明顯的病恥感??赡芤蛉榉繉τ谂允巧矸菡J同的一部分,而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涉及對乳房組織的切除或整形,導致患者的乳房外形發(fā)生變化,影響患者自尊心、自信心和性吸引力,表現出明顯的病恥感。本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患者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得分分別為(21.33±4.24)分、(11.68±3.63)分,與王晴等[10]研究結果相似,表明患者整體傾向于使用積極應對方式面對癌癥和治療過程中的應激事件,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極應對方式。提示臨床護理人員應重點關注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的應對方式變化,提供有效的支持干預方案。
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乳腺癌患者的積極應對方式與FACT-B評分呈正相關(P<0.05),與SSCI評分均呈負相關(P<0.05);消極應對方式與SSCI評分呈正相關(P<0.05);SSCI評分與FACT-B評分呈負相關(P<0.05),與施劍青等[11]、Chu等[12]研究結果相似。可能因手術后的乳腺癌患者出現乳房缺失或變形的情況,導致患者對自身形象產生負面評價,使其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受到影響,引發(fā)社會認知和互動方面的困擾。社會認知的不安全感可能誘發(fā)伏隔核等區(qū)域的異常活動,減弱積極情感和社交互動的愉悅感,從而降低生活質量[13]。此外,病恥和羞愧情緒可能降低患者大腦內的多巴胺和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水平,影響患者的情緒狀態(tài)和生理健康,導致更加傾向于消極的應對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SSCI評分對積極應對方式和FACT-B評分產生負面影響,但對消極應對方式產生正面影響。此外,積極應對方式對FACT-B評分產生正面影響,而消極應對方式對FACT-B評分產生負面影響,積極應對方式、消極應對方式均在SSCI評分與FACT-B評分之間有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病恥感能夠負向預測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提示病恥感不僅直接影響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還可通過影響患者的應對方式而間接作用于生活質量。手術后患者可能面臨情緒調節(jié)方面的困擾,如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可能與杏仁核等情緒調節(jié)中樞的異?;顒佑嘘P[14]。這些區(qū)域的異?;顒釉黾踊颊邔ν饨绱碳さ拿舾卸?使其更容易感受到負性情緒,逐漸傾向于消極的應對方式,使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者更加脆弱,難以有效適應疾病帶來的變化,并且伴隨消沉、回避、否認疾病的存在、焦慮、抑郁等心理健康問題,導致社交障礙以及對日?;顒拥呐d趣減退,影響生活質量[15]。
綜上所述,應對方式是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患者病恥感與生活質量的重要中介變量。臨床應及時采取針對性干預措施,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