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深圳市福田區(qū)東海實驗小學(518000) 李嵐嵐
具身認知是20世紀80年代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主要指生理體驗和心理狀態(tài)之間有著強烈的聯(lián)系。隨著教育心理學的交互發(fā)展,具身認知理論在教育學上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與游戲化教學的聯(lián)系更加突出,推動了游戲化教學的開展。小學低年段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注意力時間短,喜歡模仿,善于用身體探究新事物。因此,開展多維表征的游戲化教學,調用身體的具身性,促進思維的發(fā)展,是幫助小學低年段學生實現(xiàn)知識建構的有效方法。
下面,以北師大版數(shù)學教材二年級上冊“厘米的認識”一課為例,基于具身認知的基本屬性(見圖1),談談小學低年段數(shù)學課堂游戲應用實踐。
圖1 具身認知視域下游戲設計維度和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2022 年版數(shù)學課標”)指出:“通過對現(xiàn)實世界中基本數(shù)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觀察,學生……能夠在實際情境中發(fā)現(xiàn)和提出有意義的數(shù)學問題,進行數(shù)學探究……”“尺子變身記”選自北師大版數(shù)學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 課時“厘米的認識”,這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比長短”,初步形成長度概念的基礎上,把認識長度單位厘米作為學生認識測量的第一步,是理解度量本質的啟蒙課,也是進一步認識米、分米、毫米等長度單位的基礎課。
這節(jié)課要求學生在測量活動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經(jīng)歷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建立1 厘米的空間表象;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長度,能估測并選擇恰當?shù)膯挝槐硎疚矬w的長度,發(fā)展數(shù)感、量感、空間觀念。因此,本節(jié)課應跳出以往單課時教學重視培養(yǎng)測量技能的局限,對教學內容進行單元整體分析,重視學生對數(shù)學概念本質的理解。首先,通過創(chuàng)設“幫助刻度尺找回丟失的身體”的游戲情境,引導學生在“尺子隱身”“尺子誕生”“尺子具身”“尺子變身”四個游戲環(huán)節(jié)中,經(jīng)歷尺子歷史演變的全過程,了解長度單位的產(chǎn)生與形成,體會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其次,基于1 厘米的多維感知體驗,引導學生經(jīng)歷用統(tǒng)一長度單位——厘米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最后,引導學生從不同的功能尺出發(fā),在外表發(fā)生變化的新時代尺子中尋找不變的元素,幫助學生學會用整體的、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
認知心理學提出,情境創(chuàng)設有利于形成更加穩(wěn)固和持久的認知,而身體情緒、情感體驗越發(fā)深刻,大腦存儲的信息就越容易被提取出來。所以,基于度量工具——尺子歷史的發(fā)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有助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增強教學效果。
身體作為一套具有感知力的運動系統(tǒng),身體語言的參與,能調動學習者運動感知的先天經(jīng)驗,為抽象的文字符號賦予具體的意義。在充分了解概念所對應的運動感知體驗后,可以開展適當?shù)捏w驗活動,使學生通過身體為大腦帶來抽象概念的“感覺”。
教學片段:操作體驗,尺子“誕生”
1.身體尺——建立度量概念
刻度尺:穿過時空隧道,我們來到古人生活的時代!
微課:父子三人外出打獵,途中看到一塊大石頭,他們想知道這塊石頭的長度。
師:沒有尺子、工具,怎么量?
生1:可以用我們的身體或身體上的一些部位來測量。
生2:還可以用他們手上的弓箭擺一擺。
師:你們想到了用身體部位和工具來測量,真棒!能具體說說用身體怎么測量嗎?
生3:(邊說邊演示)張開雙臂,一個挨著一個去量,發(fā)現(xiàn)石頭有2個人張開雙臂那么長。
生4:還可以從石頭的一邊走到另一邊,算算一共走了幾步。
師:腳步?我試試。(課件出示步子大小不一致的測量,學生及時提出“每步應該一樣長”)
師:重新用一樣的步長去測量,這時石頭有多長?
生5:7個步長。
師:是呀,我們可以用身體一樣長的部位作為標準去測量物體的長度。先從石頭的一邊到另一邊,再用一個數(shù)量表示得到的長度。
刻度尺:哇,我找到自己了。那時候,我存在大家的身體里,我是身體尺。(課件出示圖2)古時候,人們將張開雙臂的長度記為一庹,拇指跟食指之間的距離記為一拃,還有步長、腳長,等等。
圖2 身體尺
2.工具尺——體會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
微課:父親把兩臂伸開,他一庹一庹地量,知道了這塊石頭的長是2 庹。大兒子把手張開,他一拃一拃地量,知道了石頭的長是18 拃。小兒子說:“我可以用步長來量?!彼瓦@樣量出石頭的長是15 個步長。這時,父子三人有些糊涂了,量的都是這塊大石頭的長,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6:他們用的身體部位不一樣,所以測量出的長度也不一樣。
師:要保證測量的結果可以比較,應該怎么辦?
生7:用同樣的身體部位去測量。
生8:不對。你的一庹和我的一庹長度也不一樣??!
生9:用一樣的工具,工具的長度也要一樣。比如前面說的,都用一樣長的弓箭擺一擺,就知道石頭有多長了。
師:是的。測量時,物體長度的單位必須統(tǒng)一,不然就沒法比較了刻度尺:原來,為了便于應用和交流,出現(xiàn)了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先把一個又一個的長度單位首尾相接地累加,再用數(shù)字記錄累加的個數(shù),標上刻度,我就變成了工具尺。(微課演示從無到有生成刻度尺的過程)
……
在“尺子誕生”環(huán)節(jié),延續(xù)已有的情境故事,聚焦思考問題:“沒有尺子、工具,怎么量?”學生通過游戲互動重演古人運用身體尺測量石頭長度的過程,在認識身體尺的過程中建立度量的概念。雖然無法讓全班學生都參與用身體尺測量的過程,但是埃默里大學心理學教授勞倫斯·巴斯盧經(jīng)過實驗證明,基于已有的認知基礎,大腦認知系統(tǒng)對客體或者事件不在當前出現(xiàn)時,依然能建構出對其的具體仿真。在本節(jié)課學習前,學生已經(jīng)有了用身體測量教室長度的經(jīng)驗。所以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在白板上演示測量過程,能夠調動學生的肢體體驗,加深他們對長度測量概念的理解。教師肢體語言的示范、學生一遍又一遍的肢體模仿,喚醒了他們日常積累的生活經(jīng)驗和身體習慣。當身體的智慧“動”起來了,抽象的數(shù)學概念也就慢慢形成了。
數(shù)學學習主要依賴身體感官與外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促進認知加工。數(shù)學課堂中,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學習素材,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這樣可以拓展信息加工的通道,使學習素材得到更全面的組織,進而形成內在一致的知識結構。
在“尺子具身”環(huán)節(jié)(見圖3)中,學生對尺子的認知建構是多維的,涉及多活動的組織、多學具的操作、多方面的交流。
圖3 “尺子具身”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教學片段:多維建構,尺子“具身”
1.小棒找一找
師:那么,用什么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好呢?
生:厘米、分米、米……
師:我們先來認識“厘米”。1 厘米有多長?給你的同桌比一比。(學生用手勢比畫出長短不一的1厘米)
師:請觀察透明學具袋里的小棒,取出你認為是1 厘米長的那一根小棒。(學生分別取出自己印象中的1 厘米小棒,大部分學生取出黃色小棒,小部分學生取出藍色小棒)
師:到底誰拿出來的小棒才是1 厘米呢?請拿出尺子驗證一下,沒取對的同學進行調整。(學生拿出尺子比對,自行糾正對1厘米長度的認知)
師:將黃色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間,仔細感受一下1厘米到底有多長。
2.尺子探一探
(1)比一比
師:用小棒比一比,尺子上的1 厘米藏在哪?(學生先獨立尋找,再全班交流)
生1:從0到1,這個長度是1厘米。
生2:還有從1 到2、2 到3、9 到10,我發(fā)現(xiàn)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師:你的意思是,尺子上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長度都是1 厘米。這個表述準確嗎?(課件同步批注,圈出數(shù)字0和2)
生3:不準確,尺子上相鄰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長度才是1厘米。像從0到2,是2厘米。
師:為什么是2厘米呢?
生4:因為從0到2,有2個1厘米,就是2厘米。
師:也就是說,兩個數(shù)字之間包含有幾個1 厘米,長度就是幾厘米。
(2)說一說
師:從尺子上的0 開始數(shù)到最后一個數(shù)字,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的尺子上包含幾個1 厘米、總長度是幾厘米。(同桌交流后,聚焦課件上的尺子)
生:(全班)從0 開始數(shù)到10,尺子上包含10 個1厘米,所以總長度是10厘米。
(3)想一想
師:請舉起1 厘米的黃色小棒,先看一看、記一記1 厘米的長度,再把它放進學具袋里?,F(xiàn)在,沒有具體的小棒拿著比一比,你還能找出生活中大約1 厘米長的物品嗎?先在腦海里想一想,再說一說。(發(fā)言學生描述時,其他學生用手比畫)
生5:手指的寬度大約1厘米。
生6:鉛筆上橡皮擦的長度大約1厘米。
生7:嘴巴最中間這部分的厚度大約1厘米。
3.小棒估一估
游戲規(guī)則:我出牌,你舉棒。
師:請拿出學具袋里所有的小棒,準備好的同學用坐姿告訴老師!(伴隨著音樂,課件先后出示1厘米、2 厘米、3 厘米、5 厘米、8 厘米等卡牌,學生按要求操作,每操作一輪,四人小組互相看一看是否有不同,沒有不同進入下一輪,有不同的小組討論糾錯)
4.尺子驗一驗
師:8 厘米長的小棒有紅色、綠色和白色三種,出現(xiàn)了很多不一樣的選擇,怎么辦?
生:(全班)用尺子檢查。
師:請用尺子量一量你舉起的小棒,看看是由幾個1 厘米組成的。(教師巡視指導,并拍照投屏學生的測量結果)
學生作品展示:綠色小棒(8 厘米),出示正誤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強調對齊0 刻度;紅色小棒(7 厘米),出示兩種不同的測量方法,分析起點不是0 時,怎么測量長度;白色小棒(9 厘米),出示正確的測量方法,總結測量與起點非0 時,判斷長度的方法。
師:測量時,對齊刻度線,物體長度包含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5.尺子用一用
師:同學們會用尺子測量了,那試試用尺子畫線。
要求(1):用尺子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
(教師巡視,拍照投屏四位學生的測量結果,圖略)
師:比較這四幅作品,你喜歡哪幅?
生8:我喜歡第3 幅和第4 幅作品,因為能清楚地看出畫線的長度。
(學生思辨后不斷補充、完善畫線的注意點)
要求(2):用斷尺畫一條4厘米長的線
師:沒有了0刻度,還能用尺子畫出一條4厘米長的線嗎?(學生嘗試畫線后,“小老師”上臺演示如何用斷尺畫出4厘米的線)
師:畫線時,先標起點,再畫線,幾厘米的線里面就包含幾個1厘米,最后標上終點和長度。
……
從教學過程可以看出,活動主題的設計,有助于學生各環(huán)節(jié)學具的切換使用。同時,用一字動詞規(guī)范游戲規(guī)則,能有效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如“取”“比”“說”“想”“舉”“量”“畫”等操作動詞,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和觸覺,全方位地幫助他們建立對1 厘米的感知,發(fā)展空間想象能力。另外,在游戲道具的選擇上,不同長度的小棒對應不同的顏色,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也方便游戲的反饋和同伴之間的交流與表達。游戲過程中,獨立完成、同桌核對、小組糾錯和全班共學多種組織形式因需而設。如全班共學環(huán)節(jié),利用教學平臺的交互性,巧用“鏈接”“擦拭”“克隆”“拖拽”等功能,讓每一次演示都隨學生的表達而生成,課件、教具、學具一體化,實現(xiàn)認知具身。再加上教師適時提出問題,開啟了學生“感知—反饋—運動”的認知循環(huán),于無形中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認知加工,加深學生對度量本質的理解。
知識的學習到最后給學生留下的應該還有基本的活動經(jīng)驗和思維方法,也就是除去技能后最本質的、能幫助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本節(jié)課,教師在課尾提出“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尺子?”的問題,借助多種形態(tài)的尺子“外衣”,特別是新時代測量技術帶來的視聽覺沖擊,引發(fā)學生思考:“在尺子‘變身’的背后,‘不變’的是什么?”這樣設計,旨在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度量的本質,為后續(xù)學習度量的相關知識及滲透度量大概念奠基。
本節(jié)課,基于具身認知理論和2022 年版數(shù)學課標,在教學設計上重視知識體系結構化,分明暗兩條主線開展教學。這樣,從度量概念的建立到理解建立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性,再到1 厘米空間觀的建構,最后實現(xiàn)度量本質的升華,表面上看似研究尺子的發(fā)展歷史,實則暗含對度量知識的探索,有效實現(xiàn)了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