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娟
19世紀美國詩壇有一顆明星,她是如此特立獨行,雖然生前默默無名,30歲以后就待在家族宅邸之中閉不出戶,但死后遺存世間的近1800首詩歌卻轟動了整個文學界,在浪漫主義詩歌盛行的背景下創(chuàng)造了新的傳奇。這顆璀璨的詩界之星就是艾米莉·狄金森。那句家喻戶曉的“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就出自她的筆下。
人們醉心于她謎一般的詩歌,也同樣對這位謎一般的詩人著迷?!兜医鹕幕▓@》一書從詩人的園丁身份入手,圍繞具體的詩歌、書信和事件展開跨學科論證,在園藝與詩情之間牽起千絲萬縷,帶領讀者走進詩人日夜傾注心血的現(xiàn)實花園與精神花園。
詩人曾說:“我在花園中長大?!彼m長期隱居避世,但并非完全斷絕與外界的往來,相反,她與親友書信往來頻繁,且熱衷于將自家花園的花贈給鄰里左右。有時花朵與書信一同送出,花朵甚至影響了書信的表詞達意,“無題詩的主題會別致地由附贈的花朵點明”。
花語,無疑就是艾米莉·狄金森向外傳遞訊息、表達情思最婉轉靈妙的“幫手”——詩人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詩歌和將近半數(shù)的信件提到了她所專注的那些花花草草。在唯一一張留存于世的照片中,她手握象征真摯與謹慎的三色堇,而非通常意義上人們會選擇的玫瑰或百合;第一次面見知名作家托馬斯·溫特沃斯·希金森時,她為這位重要的客人送上了兩枝白百合;甚至在詩人的葬禮上,妹妹拉維妮婭遵照她的遺愿,在棺槨中放入芬芳的天芥菜……
花朵充斥在詩人的生活中,至今仍活在那些詩與信中。本書作者之一朱迪絲·法爾作為重要的狄金森學術研究學者,循著這些花朵在詩與信中殘存下的芳香蹤跡,將狄金森的花園全面多元地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前三章《種花伊甸園》《林中花園》《封閉的花園》,對詩人與花園之間的關系作了總述,著重闡述狄金森對林間野花和異域花卉的鐘愛。法爾從多方面剖析這些溫室植物對詩人藝術感性的折射,幫助我們了解詩人矛盾的生死觀和宗教觀,了解她詩歌里的那些“洶涌澎湃的熱情”和“百轉千回的克制”。
介紹完狄金森親手培育花草的真實空間之后,第四章《腦內花園》將真實空間中的花草和詩中的花卉意象相互呼應,而這些花卉意象又成為詩人探索真實的重要途徑。這和尾聲《園丁四季》中所表述的主題——生命的“四季”輪轉體現(xiàn)時間和永恒的秘密——可以結合起來看。在兩章之間,園藝師路易絲·卡特通過參考詩人的詩歌、書信、親友回憶錄和艾米莉·狄金森博物館的資料,來推測詩人花園中所含的花卉種類,為想效仿狄金森的園藝愛好者們提供了簡單的種植指南。
所以,來狄金森的花園里看看吧,這里有“寒霜斬首”“金發(fā)殺手邁進”的苦境,也有“玉米割后,玫瑰隱于花種”的“第二夏”……
(源自“文匯讀書周報”)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