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艷
上下班的路上,我都要經(jīng)過一家廢品收購店,常常看到一位身材瘦小的阿姨在那兒稱重售賣撿拾來的物品。后來,即使置身熙熙攘攘的大街上,我也能在人群里第一眼就關注到那個佝僂著腰、手拉著推車的老太太,她銹跡斑斑的車架子上裝著或多或少的廢紙殼、空塑料瓶及用過的舊書本等。沒錯,她是我在這個城市里所見過的年齡最大的拾荒者,她的標識永遠是那張飽經(jīng)風霜的臉,溝壑縱橫的褶皺陳舊得猶如推車里的舊報紙。
有一次,我把家里一臺長期不用的電腦拉到廢品收購店準備處理掉,正好碰到那位阿姨。此時她一邊喝著啤酒,一邊吃著蛋糕,并且十分友好地站在旁邊沖著我笑。我感覺她的吃法挺新穎,于是禁不住好奇地打探,詢問廢品收購店的老板:“那位阿姨有兒女嗎?”老板回答道:“你可別小看這位拾廢品的老太太,她與丈夫年輕時從農(nóng)村到城市里打拼,在這個城市里全款購買了兩套房,如今孩子也有了好工作。自從她老伴去世以后,子女各自忙碌著事業(yè),這位阿姨在家連個說話的伴兒都沒有,所以她就開始撿廢品,一來可以打發(fā)時間,二來可以賺取生活費。孩子給她的錢,她則一分都沒動,全攢著呢!”
店老板把為數(shù)不多的零錢遞給了那位阿姨,我也回饋了她一個大大的微笑。不知怎的,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不擅長交際的我向她豎起了大拇指,得到夸獎的她反倒像一位天真的孩子,不好意思地笑了。臨走時她跟那位老板說:“今天賺得多些,我要去菜市場買點兒肉,回家做一碗紅燒肉吃?!薄袄咸眢w健康,還能賺錢,真好!”我由衷地贊許道。那位老太太沖我揮了揮手,一邊辭別,一邊大聲地說:“閑人愁多,懶人病多。我才七十歲,用你們的話說,那是年富力強的‘70后’呀!”我和老板都被她的幽默逗樂了。
一瞬間,我確實被眼前這位老太太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感染了,但我不知道這位勤勞的老人一生之中有過怎樣的經(jīng)歷,是否也曾因陷入生活的困境而變得郁郁寡歡。猶記從前,年紀尚小的我第一次走出大山去省城求學,每當節(jié)假日,附近的同學均可以回家與父母團聚,而我一個人形單影只,不是在去食堂的路上,就是在去圖書館的途中。特別是剛入學的那幾天感到難以適應,也曾在夜深人靜的晚上偷偷抹眼淚,心中頗有“算空有并刀,難剪離愁千縷”的感覺。
參加工作后,我才發(fā)現(xiàn)學校里與父母分開的那點兒別離傷感只能算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小兒科”。接踵而來的是到高山險峻的地方測量數(shù)據(jù),嬌嫩的臉龐被太陽曬得黝黑,并且還被那些荊棘及不知名的刺把手心手背扎出血來。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那些苦難和挫折被踏平之后,勝利在握就是必然的結果。采取行動并付出努力,獲得成功后,就體驗到苦盡甘來的快樂,領略到“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真正內涵。
或許是那些泡圖書館的孤單日子,磨煉了我的心性,滋生了我的寫作念頭。繼而,我堅持了多年的寫作習慣,讓我在這方凈土里也收獲了“文字耕耘”的快樂。每當收到稿酬時,我也會像那位老太太一樣,買點兒零食或者是書籍來犒勞自己。正因為有了這些獎賞,我在工作之余寫作時更加專心與細致。
有人說,踮起腳尖就更接近陽光。我深信每一位勤奮努力向上的人,無一不是有著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明通事理的睿智者,他們理應獲得世人的尊重與友好。
編輯|龍軻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