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函雨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記”在山西平遙成立。由晉商創(chuàng)辦的日升昌票號著眼于當時人們對資金異地調撥和匯兌的強烈需求,通過匯票的分發(fā)和流通,專營異地匯兌和存放款業(yè)務。正是這一張張小小的匯票,使我國商業(yè)埠際間的結算方式正式由傳統(tǒng)的鏢運現(xiàn)銀變?yōu)閰R兌手段,日升昌票號也由此成為我國現(xiàn)代商業(yè)銀行的“前身”,在我國金融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日升昌票號的蓬勃發(fā)展不僅在于其先進的經(jīng)營模式,還得益于其在匯票防偽上傾注的心血,保證了異地匯兌業(yè)務中能夠憑借一紙匯票作為信用憑證進行結賬。在經(jīng)營過程中,日升昌票號所形成的匯票防偽制度對日后紙幣防偽技術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我國古代貨幣防偽歷史上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匯票,從本質來講就是一張紙,要想發(fā)揮千金之用,就必須擁有獨一無二的身份標識。日升昌票號實行“認票不認人”的匯兌制度,印制匯票時的防偽保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主要體現(xiàn)在書寫、水印、防偽章、密押四個方面。
統(tǒng)一字跡。匯票在印制時會采用特殊的紙張,印制完成后匯票紙基本上會被折成四個折面,每面呈長方形,匯款人、匯款金額、時間、取款地點會被書寫在不同折面上,同時加蓋承兌票號的財務印章和匯出地的票號印章。匯票上的字由專人用毛筆書寫,其字跡會被通報到各個分號,進行預留備案。當分號收到匯票后,票號內部工作人員都需知曉且能夠辨認字跡,經(jīng)核對無誤后才能支付款項。一般而言,匯票的書寫人員最好能夠長期固定不變,一旦人員發(fā)生變動,需要及時告知各個分號,并對變更后的字跡形成快速記憶。
夾印水印。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書寫內容和格式對匯票紙進行了文本信息加密,而水印才是防偽的核心。匯票折紙內的水印采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印刷技術,只有在光照下豎立,而且是在特定視角下才能顯現(xiàn)。不同票號所使用的水印也不同,如平遙蔚泰厚票號匯票紙內夾印有“蔚泰厚”三個字,協(xié)同慶票號所用匯票紙里就暗印“協(xié)同慶”三個字。當今流通的百元人民幣就繼承了這種夾印水印的方法,只有通過特殊手段才能發(fā)現(xiàn)暗藏在紙張上的水印。
防偽章。匯票在書寫完畢后,會在不同區(qū)域加蓋樣式不一的印鑒,包括抬頭章、押款章、落地章、騎縫章、套字章、防偽章等,并且只有內部工作人員才能分辨出每個印章的要義。各式各樣的印章組合起來,為匯票“層層加碼”的同時也足具審美價值。其中的防偽章,顧名思義,起到了最為關鍵的防偽保密作用。此類印章上所雕刻的內容十分精細,極大地提高了偽造的難度。其中最為知名的微雕內容非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莫屬,全篇324個字被雕刻在精密花紋的中央,需要非常高超的微雕水平配合充足的耐心才能完成。
密押法。票號所獨創(chuàng)的漢字密押法可謂其防偽技術中的巔峰之作。在前幾項防偽措施的基礎之上,票號將匯票上的簽發(fā)日期和匯款數(shù)目漢字進行替代,形成一套外行人根本看不懂的防偽密碼。各票號所使用的漢字密押代碼也不盡相同,且秘不示人,定期更換。下面以山西平遙中國票號博物館所收藏的日升昌票號密押復制品為例,來解讀密押口訣的真正內涵。
日月時間代號:“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這十二個字對應著一年中的十二個月。由于當時使用的是農(nóng)歷,因而用“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利,陰謀害他人;善惡總有報,到頭必分明”這三十個字對應一個月中的三十天。這些帶有教誨意味的警句,念起來朗朗上口又易于牢記,更是將匯票的簽發(fā)日期轉換成了只有內部工作人員才能讀懂的密碼。
銀兩數(shù)目代號:“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趙氏連城壁,由來天下傳”這兩句對應“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十個數(shù)目?!皣鴮毩魍ā彼膫€字則跟“萬、千、百、兩”四個單位相對應。
為防萬一,票號還另加了一道暗號,即“盤查奸詐智,庶幾保安守”。這相當于在密押的基礎上又上了一道鎖,有效解決了倘若日月和銀兩數(shù)不慎泄露后的匯票假冒問題。
如果說匯票印制時的“物防”是防偽的第一道技術防線,那么票號對于流通中匯票的兌換流程也有一套嚴密的規(guī)定,構成了第二道制度防線。
書信說明。雖說票號實行的是“認票不認人”的匯兌制度,但為了防止有人冒領,接受匯款方的票號也會根據(jù)顧客的描述,將承兌人的年齡及相貌特征向兌款方的票號予以書信說明。為了進一步提高兌款時的安全系數(shù),有的顧客會要求上保險,票號則會應顧客的需求在書信上蓋上“面生討保”戳記,當取款人面相生疏,款項被騙取時,顧客便可獲得賠償。
三至五日延期兌換規(guī)定。承兌款項的票號在見票后,需要三至五天后才能辦理匯兌業(yè)務。一方面,倘若匯票遺失或失竊,持票人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掛失匯票,以防冒領。另一方面也為票號準備款項騰出時間,盡量減少付款困難次數(shù),維護票號信譽。
匯票掛失。如果持票人不小心將匯票遺失,可以立刻告知發(fā)出匯票的票號進行掛失,同時報官府或是在報紙上聲明作廢。掛失處理后的匯票有匯款時登記的存根,查證后就不會被冒領,即使落在不法分子手中,他也會因為看不懂加密過的匯款時間和數(shù)額而無法兌款。
匯票兌后即焚。當履行完兌款的使命后,票號便會在此匯票上書寫“無用”二字,并將上面所寫的數(shù)額用毛筆劃掉,之后將無用的匯票進行焚燒予以銷毀。此舉的主要目的也是防止匯票流失后被人用于研究作偽。
票號在匯票防偽上下的功夫,集中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所倡導的信義原則。除了對匯票本身的防偽,在票號內部,員工須受到長達數(shù)年的訓練和觀察才能上崗,工作期間也要受到嚴格的監(jiān)督和定期考核。清朝官員楊以增所說的“各省銀號匯兌銀兩,盈千累萬,竟以一紙為憑者,信也”就是對票號以信義為本、輔之以嚴密防偽措施的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