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承炳
促進多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是推動傳統(tǒng)文科更新升級、全面推進“新文科”建設的重要路徑。我從本科到博士讀的專業(yè)都是歷史學,畢業(yè)之后進入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系任教,成為政治學專業(yè)的教師。我為“大二”和“大三”的學生設計了“政治學+ 歷史”三部曲課程與導讀計劃,開啟了一場帶政治學專業(yè)本科生閱讀中國史的奇妙旅行。
首先是圍繞核心知識的課程和閱讀?!罢螌W+ 歷史”三部曲課程的第一部是 “中國政治制度史”,這是中國政法大學政治學與行政學本科專業(yè)的四學分專業(yè)必修課,旨在為學生講授中國傳統(tǒng)政治和制度的核心知識,幫助學生建立中國古代政治史與政治制度史的知識體系和框架?!爸袊沃贫仁贰眱?nèi)容豐富,線索繁多,因而課程主要側重知識的講授,除了在部分知識點引介相關研究著作之外,并沒有時間專門開展導讀教學。
不過,為了讓有興趣且時間充裕的學生有書可讀,我還是為學生開列了三類閱讀書目。第一類是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類作品,如白鋼主編的兩卷本《中國政治制度史》(相比十卷本《中國政治制度通史》更符合政治學本科生的閱讀需求)和楊陽主編的《中國政治制度史綱要》,主要著眼于知識的系統(tǒng)性。第二類是與重要知識點相關的研究專著,例如關于宰相制度,推薦學生讀《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偙笾婆e制度推薦學生讀《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吳宗國著),地方行政制度推薦學生讀《清代地方政府》(瞿同祖著)等,主要著眼于知識的經(jīng)典性。第三類是一些可讀性較強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研究作品,比如像偵探小說一般精彩的政治史著作《東晉門閥政治》(田余慶著),著重敘述政治歷程和歷史演變脈絡的《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閻步克著),以皇帝自述口吻書寫的《中國皇帝:康熙自畫像》(史景遷著)等,主要側重知識的趣味性。
在這三類閱讀書目中,我最看重的其實是第三類。因為對初學者來說,第一類讀起來可能稍微有些枯燥,第二類則顯得過于深入,而第三類則或許恰恰可以引起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興趣,只有產(chǎn)生了興趣,下一步的閱讀才有可能順利展開?;谶@一考慮,我布置的期中作業(yè)便是讓學生從第三類閱讀書目中選擇一本撰寫讀書報告。
其次是圍繞基礎文獻的課程和閱讀?!罢螌W+ 歷史”三部曲課程的第二部是 “《資治通鑒》導讀”,主要是帶領學生閱讀以《資治通鑒》為中心的中國傳統(tǒng)政治典籍?!顿Y治通鑒》是北宋司馬光編撰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被宋神宗譽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在中國古代史籍中與政治學的關系最為密切。
“《資治通鑒》導讀”作為文獻研讀類選修課,雖然只有兩學分,但事實上卻負有相當重要的任務。一方面,我希望學生通過這門課大致了解中國古代有哪些與政治學相關的文獻,包括傳世典籍、出土文獻,以及如何找到合適的版本進行閱讀和使用。因此,我花費了相當多的功夫向?qū)W生介紹一些基本的版本目錄知識,當然,這種知識性的介紹只能點到即止,不能與歷史系專門的歷史文獻學課程相提并論。
另一方面,我還希望學生能在這門課上初步形成閱讀中國歷史文獻的感覺與能力,建立某種“近身”的歷史感。因而我在課上并不只是帶著學生閱讀《資治通鑒》,而是以《資治通鑒》為中心輻射一系列相關文獻。比如讀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發(fā)動唐隆政變時,我會帶學生一起閱讀分析《上官婉兒墓志》、新舊《唐書》、張說《中宗上官昭容集序》、《景龍文館記》、《唐大詔令集》等相關文獻;讀到唐朝某項制度變革時,我會帶學生一起翻閱《唐六典》、《通典》、《唐會要》、新舊《唐書》,乃至吐魯番出土文書和傳世書法作品中的官員告身。如此下來,學生對中國古代各類政治文獻基本上都有了一些初步摸索與閱讀體驗。當然,就《資治通鑒》本身的導讀來說,我并不太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疏通,而更加側重對故事感的呈現(xiàn),這也是本著保護與提升政治學專業(yè)學生對歷史文獻的閱讀興趣所做出的選擇與調(diào)適。
最后是圍繞前沿研究的課程和閱讀?!罢螌W+ 歷史”三部曲課程的第三部是 “中國傳統(tǒng)政治研究專題”,旨在引導學生閱讀評析中國傳統(tǒng)政治研究的前沿論文。這門課程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由我向?qū)W生細致介紹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從選題與問題意識形成、學術史梳理、史料辨析與使用,到篇章結構安排、措辭達意等,幾乎涵蓋了論文構思與寫作的全過程。第二部分是由學生在我指定的幾十篇中國傳統(tǒng)政治研究論文中選擇一篇進行精讀,消化吸收后制作PPT 向全班同學進行展示講解。
這種以閱讀歷史學前沿研究論文為中心的教學設計,看似有些拔苗助長或不務正業(yè),但事實上作為政治學專業(yè)“大三”學生的專業(yè)選修課最是恰當不過。一方面,學生可以借此了解有關中國傳統(tǒng)政治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是深入體會學問知識的生成過程,乃至不同學者關于同一問題、同一史料的不同看法。這一點恰可作為前兩部曲的延伸,既讓學生知曉“中國政治制度史”課程講授的知識是如何形成的,讓他們接觸到不同于“中國政治制度史”知識的觀點,比如我在講皇帝制度時引用《史記·秦始皇本紀》介紹五德終始說對秦朝政治制度的影響,而讓學生閱讀的《如何定位秦代——兩漢正統(tǒng)觀的形成與確立》(陳侃理,《史學月刊》二0二二年第二期)一文則認為秦用水德之說是漢儒為支持革除秦政的主張而構擬出來的;也讓學生體驗到“《資治通鑒》導讀”課上閱讀的文獻原來藏有如此豐富的歷史密碼,例如關于唐隆政變的系列文獻,便可在閱讀《碑傳與史傳: 上官婉兒的生平與形象》(仇鹿鳴,《學術月刊》二0一四年第五期)一文時被再次激活。另一方面,學生在觀摩老師剖析自己的研究,以及精讀并講解前沿研究論文的同時,也能夠初步了解論文是什么,論文應該寫成什么樣,學術規(guī)范包括哪些等,為之后的學年論文、畢業(yè)論文的寫作打下一定基礎。
除此之外,我還大膽地將學術研討會的評議機制引入課堂,要求選課學生不僅要精讀并講解一篇論文,還要從政治學的角度評議一篇其他同學展示的論文。這很好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政治學知識,甚至有學生在評議中提出,如果要求他從政治學的角度改寫那篇歷史學的文章,他會如何修改,政治學與歷史交融的魅力由此展現(xiàn)。
以上便是我設計并實踐的“政治學+ 歷史”三部曲課程與導讀計劃,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一計劃引導政治學本科生閱讀的中國史,主要是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長期以來,政治學談論歷史、研究歷史大多側重政治思想史,而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則顯得沉寂很多。事實上,類似于“劍橋?qū)W派”所主張的“Idea in Context”,任何政治思想無不形成于特定的政治與制度環(huán)境之中,即使是關于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也難以完全脫離對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本身作為研究人類歷史上實際發(fā)生過的政治現(xiàn)象、政治活動、政治關系與制度安排的學科,亦能為政治學提供獨到的經(jīng)驗價值。當前國內(nèi)政治學開始嘗試本土化轉型,致力于構建中國政治學自主知識體系,其路徑之一就是回溯中國歷史傳統(tǒng),這就使得對中國古代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經(jīng)驗價值的發(fā)掘顯得尤為重要。
那么,如何有效打破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在政治學內(nèi)部的沉寂局面呢?我想“新文科”建設對學科交叉的倡導其實提供了一種思路。一直以來,相比政治學,歷史學領域的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研究受到了更多的關注,發(fā)展得也更為成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政治學要推進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研究不僅不能無視這一點,盲目“平地起高樓”,反而應該充分重視并吸收其成果。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固然需要經(jīng)驗豐富的政治學學者將之付諸研究實踐,在歷史學學者廓清的歷史事實基礎上進一步激活政治史與政治制度史的經(jīng)驗價值;然而從長遠來看,將對歷史學相關領域核心知識、基礎文獻與前沿研究的導讀付諸政治學人才培養(yǎng)實踐,實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的整合與更新,也是推動“政治學+ 歷史”深度融合發(fā)展的必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