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螺鈿工藝技藝超凡,以此工藝制作的螺鈿器精美絕倫、絢麗奪目,至今仍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螺鈿鑲嵌工藝是集貝類裝飾、木藝鑲嵌、髹飾工藝之大成而發(fā)展起來的髹飾工藝,以漆之堅牢、貝之綺麗融合而成,其制品絢麗奇幻,流光溢彩。在唐代,螺鈿工藝超凡,螺鈿器大放異彩。
何為“螺鈿”
螺鈿又稱螺甸、鈿嵌、陷蚌、坎螺等,螺鈿工藝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門類?!奥荨?,即體外包有硬殼的軟體動物;“鈿”字取鑲嵌之意。其制作過程一般是以螺、蚌、介類之殼為材料,將其磨制為薄片并鐫刻成形,最后再依據(jù)圖案設(shè)計,將薄片鑲嵌于器物表面。螺殼天然絢麗,視覺效果強烈,故被廣泛應(yīng)用于家具、樂器、盒匣等物的裝飾工藝中。
螺鈿與漆藝相伴相生,商、周之時,將螺貝、蚌殼作為裝飾的技法已不罕見。殷墟商代王陵遺址出土的漆器上就有蚌殼鑲嵌,北京琉璃河遺址西周墓出土的彩繪獸面鳳鳥紋嵌螺鈿漆罍,其獸面紋上亦鑲嵌有蚌貝片。屈原《九歌·河伯》中“魚鱗屋兮龍?zhí)?,紫貝闕兮朱宮”的“貝闕朱宮”指用貝殼珍珠裝飾的宮殿。
貝殼裝飾、髹漆工藝的發(fā)展,促成了漆與貝的結(jié)合,造就了螺鈿器對比強烈、妙相紛呈、色澤熠熠、光華可賞的美感,使其成為中國工藝美術(shù)的瑰寶之一。
極盛的唐代螺鈿藝術(shù)
唐代的手工業(yè)空前繁榮,螺鈿工藝也不例外。經(jīng)過東周至南北朝時期的發(fā)展,螺鈿鑲嵌工藝在唐代日趨成熟,其中,螺鈿漆工藝以嶄新的面貌出現(xiàn)并蓬勃發(fā)展,而木地螺鈿鑲嵌工藝的發(fā)展更為迅速。唐代的螺鈿工藝,在漆藝形態(tài)上有所轉(zhuǎn)變。六朝時,螺鈿工藝深受當時宗教藝術(shù)氛圍的影響,裝飾內(nèi)容長期以神獸為主。至唐代時,螺鈿工藝的裝飾內(nèi)容開始以花鳥等充滿生機活力的題材為主,展現(xiàn)了開朗舒放的精神面貌。唐代白居易的《素屏謠》詩云“爾不見當今甲第與王宮,織成步障銀屏風(fēng),綴珠陷鈿貼云母,五金七寶相玲瓏”,正是當時螺鈿器的華貴氣象之體現(xiàn)。
唐代螺鈿器的螺片都較厚,屬“硬螺鈿”范疇,其加工形狀概括,細節(jié)以毛雕刻畫,表現(xiàn)出氣質(zhì)大方的時代特色。硬螺鈿漆器的制作分為選材磨片、貼稿、鎪片、墊色、搛坯、刮漿灰、磨灰、糙漆、開紋、涂漆、磨顯、推光等十余道工藝程序。其主要制作工具有手弓、手銼、切樣板、切樣刀、拉弓板、開紋刀、鏨子、鑷子等。最終,采用螺鈿鑲嵌工藝的圖像呈現(xiàn)出文質(zhì)齊平、光華可賞的特點。
唐代螺鈿器有一定遺存,其中日本奈良東大寺正倉院收藏有約20件唐代螺鈿傳世作品,含木底、漆底、樹脂底、玳瑁底四大類,包括9件銅鏡、7件樂器、2件棋具、2件器盒,多為圣武天皇舊藏,堪稱稀世遺珍。日本奈良時代正值中日文化交流頻繁的中國盛唐時期,大唐贈送的寶物多被日本較好地保存至今,為我們認識唐代藝術(shù)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
日本正倉院藏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是目前僅存的唐代五弦琵琶,堪稱大唐樂器活化石。該琵琶長108.1厘米,最大腹寬30.7厘米,造型雋朗端莊,其髹飾工藝將唐代螺鈿鑲嵌技術(shù)發(fā)揮到了極致,在美術(shù)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國樂器裝飾工藝的經(jīng)典之作。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的正反面螺鈿片總計達1300余平方厘米。由于琵琶背板、側(cè)板、轉(zhuǎn)手、琴頭等處是諧振部位,故其作為主裝飾面被大量施以螺鈿等工藝,而對主要承擔共振功能的面板裝飾節(jié)制。琵琶正面的玳瑁捍撥是主裝飾帶,其上駱駝載胡人琵琶彈奏圖案呈現(xiàn)出鮮明的西域風(fēng)格,人物上方五只祥鳥繞樹而飛,琴聲彌漫,意境高妙。該琵琶的螺鈿選材精良,光色統(tǒng)一,傳承千年仍保留完好,玲瓏潤澤的質(zhì)感和耀眼的光輝彰顯出極度奢華。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是迄今所見最華美的唐代螺鈿器,讓世人得以見識到盛唐精湛的木地螺鈿工藝。
唐代螺鈿銅鏡
目前國內(nèi)出土的唐代螺鈿約15件左右,以螺鈿銅鏡居多。盛唐時期的螺鈿鏡非常精美,如1955年河南洛陽16工區(qū)76號唐墓出土的花鳥人物螺鈿鏡,直徑23.9厘米,平貼螺片的物象細部如人物面容、衣紋、飛鳥、樹木、山石和花草等,均有精細的毛雕,形象栩栩如生。又如1956—1957年河南陜縣后川1914號墓出土的云龍紋嵌螺鈿銅鏡,是盛唐時期的作品。此鏡直徑22厘米,工藝精湛,刀法嫻熟,鏡背用白色螺片拼嵌成一條盤旋飛騰的巨龍,其形象肥碩而不失夭矯之勢。龍身云朵均有毛雕,生動異常。此兩件螺鈿鏡螺鈿花紋繁密,宛如星辰,是唐代螺鈿器的代表作品。
日本正倉院亦收藏有9枚唐代螺鈿銅鏡。這些銅鏡保存完好,紋飾各異,但基本樣式相同。從規(guī)格和工藝的復(fù)雜程度來看,這9枚銅鏡在復(fù)合鑲嵌和細密鑲嵌方面具有鮮明的特色:在鏡背用琥珀或玳瑁進行復(fù)合鑲嵌,在蚌片間則用綠松石、青金石等細小寶石進行細密鑲嵌。
一直以來,唐代螺鈿銅鏡背面采用漆底幾乎成為國內(nèi)學(xué)界共識。但日本正倉院收藏的螺鈿銅鏡不是漆底,而是使用了蟲膠。蟲膠也稱紫膠,是紫膠蟲吸取樹液后分泌出的天然樹脂。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胡健認為,螺鈿銅鏡皆為漆器是中國學(xué)界的一個認識誤區(qū)。唐代螺鈿銅鏡可分為漆底鏡背和樹脂底鏡背兩種,后者受薩珊波斯文化影響。國內(nèi)出土的螺鈿銅鏡多數(shù)應(yīng)為蟲膠樹脂底。
薩珊波斯藝術(shù)是對唐代螺鈿工藝影響很大的域外文化,唐代螺鈿奢華富麗的鑲嵌風(fēng)格正是受其影響。很多螺鈿器的圖案采用了中西亞特色的連珠紋、胡人駱駝、對鳥對獸紋等紋樣。薩珊王朝在北魏時就與中國有往來,在唐代時文化交流更為緊密。薩珊王朝的寶石鑲嵌技藝舉世聞名,盡人皆知,而唐代螺鈿工藝的突出特征就是螺鈿同其他寶石進行復(fù)合鑲嵌。
藏于國外的螺鈿銅鏡多與正倉院樣式相類似,唯有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圓形雙鳳花卉紋銅鏡是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能明顯看出漆底的螺鈿銅鏡。從這枚銅鏡實物來看,漆底上純用蚌片組成花鳥圖案,雖有部分鏡背漆底脫落,但基本保存完好。這枚銅鏡蚌片上沒有復(fù)合鑲嵌,蚌片間也沒有其他寶石碎片的細密鑲嵌,裝飾風(fēng)格端莊質(zhì)樸。
飾威飾榮
唐代螺鈿工藝,是在先秦以來的漆器和木器的嵌裝技術(shù)基礎(chǔ)上,受中西亞玉石工藝法影響而形成的。魯迅曾說:“漢唐雖然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來事物的時侯,就如將彼俘來一樣,自由驅(qū)使,絕不介懷?!苯裉欤覀?nèi)阅芡高^唐代螺鈿器感受大唐盛世之瑰麗。
《考工記》中“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的工藝美學(xué)原則,對中國古代工藝產(chǎn)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以螺鈿器為例,螺鈿器在古代已是極為珍貴的工藝美術(shù)品,一器之成,往往是工精料細,縻費工本,只有上層統(tǒng)治者和富貴之家才能持有,但它的制作者都是智慧的勞動人民??偠灾糯帮椡棙s”的政治文化主張是中國古代髹飾工藝繁衍生發(fā)的沃土,而螺鈿鑲嵌工藝的成熟和輝煌正是得益于中國古代髹飾工藝的進步。
唐玄宗之后,朝廷曾多次下詔,禁絕奢華工藝品制造,鈿鏤便在其列。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詔:“珠玉、寶鈿、平脫……之類一切禁斷?!碧拼趶V德二年(764年)敕曰:“朕思素儉敦……寶鈿、雜繡等一切禁斷?!碧拼诖髿v七年(772年)詔:“不得造假花果及金平脫、寶鈿等物?!钡K唐一代,螺鈿器未能禁絕。直至今日,螺鈿仍是髹飾工藝中最重要的裝飾品。
在烏黑的漆地上,精工細密地鑲嵌的螺貝薄片,如暗夜的繁星般閃爍著迷人的異彩,光映宮闕,令傳說中的冰蠶錦也失去光彩,可謂是“天機織貝,冰蠶失文”。
張超越,深圳市致理中學(xué)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