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縱深發(fā)展,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中法菜名翻譯研究對于促進(jìn)中法交流與講好中國故事意義非凡,甚至對中國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走向世界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但現(xiàn)如今中法菜名翻譯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翻譯存在些許混亂且沒有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因此對中法菜名翻譯進(jìn)行研究十分必要。該文淺析中法飲食文化差異,并結(jié)合法漢翻譯技法嘗試對中法典型菜名翻譯進(jìn)行研究分析,得出結(jié)論如下。法國菜名的翻譯現(xiàn)在較為成熟,菜名翻譯方法大致可分為5個類型:法式+菜名、音譯法、地理名稱+菜名、直接直譯,以及在源語言菜名的基礎(chǔ)上適當(dāng)增譯。而對于中餐法譯來說,音譯+注釋法的異化翻譯策略更適合如今的中國菜名法譯。
關(guān)鍵詞:中法飲食文化差異;中法菜名翻譯研究;講好中國故事;中法文化交流;中法翻譯;跨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12(c)-0021-05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French Cuisine Names
QIU Tianyu, CHENG Li
(Jil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the study of translating Chinese and French dish nam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Sino French exchanges and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It eve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bringing China's profound and extensive food culture to the world. However, there is relatively littl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French dish names nowadays, and there is some confusion and lack of unified norms in transla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French dish name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rench cuisine, and attempts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of typical dish names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by combining French Chines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French dish names is now relatively mature, and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French+dish name, transliteration method, the geographical name+dish name, direct translation, to appropriately add translations based on the source language dish names. For the Frenc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uisine, the current strategy of using transliteration and annotation as a means of alienation translation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Frenc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 name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French cuisine; Research on translating Chinese dish names;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France; Cross-cultural exchange
在世界的美食發(fā)展史上,中國與法國無疑是兩顆璀璨耀眼的明珠,以各自悠久的烹飪歷史、精湛的烹飪技藝和豐富多樣的美食文化而聞名遐邇。中國菜以其色、香、味、形、器的和諧統(tǒng)一,展現(xiàn)了東方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法國菜則以其對食材的極致追求、烹飪技法的細(xì)膩入微及對味覺藝術(shù)的極致探索,詮釋了西方餐飲文化的精髓。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日益頻繁,美食作為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成為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人民溝通交流的橋梁。中法兩國的美食交流,不僅增進(jìn)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理解,也促進(jìn)了各自餐飲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法菜譜的翻譯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是語言轉(zhuǎn)換的過程,更是文化傳遞與理解的橋梁。
1 中法飲食文化差異
中法飲食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飲食觀念、飲食對象與結(jié)構(gòu),以及烹調(diào)文化這三個方面的差異。
1.1 飲食觀念
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對中國人的飲食觀念影響極大,“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理念貫穿于中國人的飲食觀中。中國人講究食物的相生相克,喜愛調(diào)味以求達(dá)到味蕾上的一種滿足,也就是“先色奪人”[1],菜品的做法豐富,并且注重以食養(yǎng)生,比如海帶忌豬血,同食會便秘等。而且中國人對食物的時令性要求極高,并給食物劃分了不同屬性:寒涼食物、溫?zé)崾澄铩⑵叫允澄颷2],如“冬吃蘿卜,夏吃姜”“女生在經(jīng)期時盡量不要食用寒性食物,像香蕉或螃蟹”,這些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獨(dú)到的飲食觀念。相較于中國,法國追求一種更為理性與單一的飲食觀念,不過于關(guān)注食物的色香味等方面,菜品的做法也較為單一,以燉、烤、煎為主。法國人的早餐主要是面包、牛奶、咖啡或麥片,呈現(xiàn)更多的是一種“極簡主義”美感。
1.2 飲食對象與結(jié)構(gòu)
受自然因素影響,中法飲食對象有所差異。法國人的飲食對象以動物性原料為主,植物性原料為輔。因?yàn)樵诜▏且孕竽翗I(yè)為主,農(nóng)業(yè)為輔的國家。在法餐中可以看到法國人的飲食結(jié)構(gòu),其中蔬菜比例占比較低,肉類占比較高,蔬菜更多是以一種點(diǎn)綴裝飾菜品的方式出現(xiàn)。在法國人的餐桌上可不能少了紅酒。葡萄酒在法國不僅產(chǎn)量大,而且質(zhì)量位居世界前列,這是因?yàn)榉▏喜垦睾榈刂泻夂?,適合種植葡萄等作物;法國西北部大西洋沿岸是溫帶海洋性氣候,有利于牧草生長,為畜牧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條件;而中部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適宜種植小麥等作物。而中國氣候類型復(fù)雜多樣,季風(fēng)氣候明顯,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適宜植物生長,所以我國的飲食對象呈現(xiàn)以植物性原料為主,動物性原料為輔的特點(diǎn)[3]。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產(chǎn)生的重要區(qū)域,黃河和長江流域附近有利于谷物和蔬菜的種植,所以中國人飲食結(jié)構(gòu)中米、面、蔬菜占比較高,中國人的飲食文化是農(nóng)耕文化的縮影[4]。
1.3 烹調(diào)文化差異
中餐喜歡熟食,在烹飪的時候注重調(diào)和,追求美食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且對食材開發(fā)程度相對較大,一些西方人眼中根本不能吃的“雞腳”“豬肝”等食品“廢料”,在多種調(diào)味品共同作用下呈現(xiàn)出最佳的味覺效果,而在西餐中,烤、煮、煎這樣的方式較為常見,烹飪方式相對簡單,對火候把控的要求較低,但這樣可以較好地保存食物原本的營養(yǎng)和味道,而且法餐較注重食品的功能性與實(shí)用性[5],有時還會生吃,像牛排的食用會分不同的熟度,這在中餐中是沒有的。
2 中國菜名翻譯研究
2.1 中餐法譯現(xiàn)狀
中國地理氣候豐富多樣,文化博大精深,各民族文化匯聚交融共同構(gòu)成如今的中華文化。同樣的一種食材或菜名在南北方或不同省份的叫法有時也會大不相同。中國餐飲語言受此影響,內(nèi)容豐富細(xì)致,涉及面廣。漢語是高語境語言,絕不能脫離語境去孤立地理解句意,相對法語而言不太受形式束縛。而法語作為低語境語言,主要通過關(guān)系代詞、邏輯詞等顯化形式來表達(dá)句內(nèi)和句間的邏輯關(guān)系,講究清晰而直接。因此法國餐飲語言重寫實(shí),而寫意較少,二者的差異也為互譯帶來一定難度[6]。目前,中餐法譯主要存在兩大困境。一是飲食文化背景差異造成的某些飲食詞的空缺。很多中國特色菜的法譯并不能很好傳遞出原來菜品的韻味,只能算是勉強(qiáng)找尋個類似的法語詞匯進(jìn)行翻譯。如“包子”的法譯,目前能找到的主要是兩種翻譯:le petit pain farciàla vapeur 或Brioches Chinoises。“pain”一詞在法語里是指面包,而“brioche”則是指奶油圓球蛋糕。前者的翻譯直譯成中文是“用蒸汽做的肉餡小面包”,后者則是“中國奶油圓球蛋糕”。對于法國人來說,面包就像是中國人碗里的米飯,法國人每天吃面包的頻率就好似中國人早餐吃包子,所以將“包子”一詞對應(yīng)為法語中的“面包”也不難理解,只是與真正包子在漢語里的意思仍有些偏差。二是有些富有歷史韻味和故事內(nèi)涵的中餐名中帶有典故、比喻、夸張、象征等修辭手法,翻譯難度極大,把握不當(dāng)容易造成誤解,而現(xiàn)在有些中餐菜名的翻譯混亂,再加上地域和飲食習(xí)慣差別,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譯法五花八門。如“叫花雞”的翻譯,有些餐館翻譯成“l(fā)e poulet du mendiant”(乞丐的雞),不僅沒有傳達(dá)出菜名本來的意思,還容易造成誤解。
2.2 中國富有歷史內(nèi)涵的特色菜翻譯研究
為了方便特色菜名翻譯研究,筆者粗略地將難翻譯的特色菜名分為4大類型。一是“人名/地名/集體名詞/時令+菜名/主材料名”的形態(tài)。具體如東坡肉、洛陽燕菜、叫花雞、春卷等,該類菜名在翻譯時極其容易翻譯成偏正結(jié)構(gòu),讓法國人以為單單傳達(dá)的是所屬關(guān)系而不是一道菜。二是比喻夸張等修辭色彩濃厚的菜名,如螞蟻上樹、夫妻肺片、松鼠鱖魚等,該類菜名有的將菜品最后效果以修辭形式呈現(xiàn)并以此命名,有的將典故融入菜品名中并用修辭形式錦上添花。該類菜品在翻譯時如若只取字面意思,極其容易造成誤解,容易讓法國受眾還未品嘗到美食就產(chǎn)生了不良印象和抗拒心理。三是在國際上頗有知名度的極具中國特色的菜品,因?yàn)檎Z義空缺在法語中找不到對應(yīng)翻譯,只能音譯或者在法語詞匯中找較為類似的詞來嘗試對等翻譯,不過這些菜品因地域不同或時間推移可能衍生出不同的叫法或變種做法,在翻譯時難度極大,如若簡單籠統(tǒng)都譯為一種版本容易給法國人造成誤解,以為是完完全全一樣的菜品,喪失地域特色,如餃子、餛飩、云吞、抄手、扁食等。四是“擬聲詞+主材料名”,如咕嚕肉、缽缽雞等。本文選取幾個較為經(jīng)典的特色菜例子進(jìn)行分析。
2.2.1 叫花雞
叫花雞的典故有好幾個版本,主流的版本是相傳明朝末年,一個乞丐得到了一只雞但沒有錢去買調(diào)料烹飪。后來他想出一個奇妙的辦法:用泥巴完全包裹住雞,并尋來枯枝落葉點(diǎn)火烤制。后來這道泥土烤制的雞十分美味,引起了旁人的注意[7]?!敖谢u”一詞如果按字面意思來翻譯可能譯為“乞丐雞”,但是這樣翻譯會丟失原本特色菜的做法特點(diǎn),讓法國人認(rèn)為這一名字只是在傳達(dá)一種所屬關(guān)系而并非一道佳肴,因此要結(jié)合該菜品的食品特征和確切信息來選擇翻譯用詞?!敖谢u”一詞看似屬于語義空缺類型,因?yàn)樵诜▏]有類似的菜品。但從典故可以得知,“叫花雞”其實(shí)是泥土包裹全身并用柴火烤制的雞。這個看似簡單的菜名體現(xiàn)了漢語的特點(diǎn)。一是善用修辭。這個菜品運(yùn)用了中文里常見的比喻修辭,抹上泥巴的雞臟兮兮的,就好似一個乞丐。在翻譯該類菜名時可以嘗試用形容詞描述食物狀態(tài),傳遞食物信息,增加菜品吸引力[8]。二是邏輯內(nèi)化。在中國這種高語境國家中,訊息(message)只包含極少的信息(information),而大量的信息在語境中編碼[9]。如果把菜品的做法詳細(xì)敘述將會十分冗長,為了追求菜名的簡潔,菜品的發(fā)明者成了菜名。中國人在看到菜名時自然會聯(lián)想到菜品的發(fā)明者、外形特點(diǎn)并推測出菜品的典故,這一道菜的命名與“東坡肉”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法國人卻不是,在法國如果直接按字面意思翻譯會造成誤解,所以該菜品的翻譯應(yīng)采用意譯,翻譯出菜品的核心做法:“l(fā)e poulet enveloppé de boue et r?ti au feu”。
2.2.2 餃子、餛飩、云吞、抄手
餃子也就是“ravioli”,算是在法國知名度較高的中餐之一?!梆Q飩”這一食物的外形雖然與“餃子”很像,但在中國它們卻被視作兩種不同的食物,現(xiàn)代法語中主要將“餛飩”翻譯成“wonton”,也就是“云吞”。大多數(shù)外國人最先接觸的中餐便是粵菜,帶有廣東地方特色的餛飩——“云吞”自然成了“餛飩”一詞的代名詞。但這樣翻譯未免有失妥當(dāng),因?yàn)楦=ǖ摹氨馐场薄⑽覈髂系貐^(qū)的“抄手”等又算是“餛飩”這一美食的變種,并且肉餡的做法和皮的薄厚程度不一,體現(xiàn)了不同地方的特色。如若把這些形色各異的美食混為一談,會丟失各個地方特色。筆者認(rèn)為,翻譯“餛飩”一詞時可以借鑒“云吞”在法語上的翻譯方法,采取音譯,并針對法國人的發(fā)音習(xí)慣適當(dāng)改音,加上注釋,如“餛飩皮更薄,一般是肉餡”,也就是:餛飩“Honton(la pate est plus mince, habituellemnt farcie à la viande)”。而在翻譯像“扁食”“抄手”這些地方美食時也可以采取“音譯+注釋”法,盡量在保留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向法國人解釋清楚菜品的意思,如扁食“Bienshi(les hontons caractéristiques de la province du Fujian)”。
2.2.3 缽缽雞
缽缽雞發(fā)源于四川樂山,就連部分中國人也不知道“缽”一詞是什么意思,其實(shí)“缽”在四川話中的意思是“瓦罐”。而“缽缽”運(yùn)用了疊詞,讓人感覺更親切。“缽缽雞”則是指用竹簽串好葷素菜,煮熟后放入盛有麻辣湯汁的瓦罐中浸泡涼拌入味。該菜品也可直接采用“音譯+注釋”法,盡最大程度保留中華文化特色,并解釋出菜名核心意思,也就是“Bobo poulet(placer brochettes de viandes et légumes froides dans un jarre pour tremper dans une sauce piquante et épicée)”。
3 法國菜名翻譯研究
3.1 法餐中譯現(xiàn)狀
與中餐法譯相反的是,法餐中譯的現(xiàn)狀呈現(xiàn)出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的趨勢,現(xiàn)在法餐中譯的翻譯準(zhǔn)確性得到了顯著提升,翻譯的風(fēng)格與方法也十分多樣,但現(xiàn)在新的菜品不斷增加,也給翻譯帶來一些挑戰(zhàn)。因?yàn)榉ú椭凶g較為成熟,筆者將粗略地把法餐中譯分為5個類型,并進(jìn)行簡要的分析。
3.2 法國菜名翻譯研究
現(xiàn)在法國菜名的翻譯較為固定與成熟,大多數(shù)譯法已經(jīng)為中國人所熟知,法餐中譯大致可以分為5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法式+菜名”,以彰顯菜品來源地為法國,像是法式薄餅(French Crêpe)、法式火腿三明治(Jambon Beurre)、法式蒜香牛蛙(Cuisses de Grenouille)等,這種方法在很多國外菜名中譯中都可以見到,像意大利面、美式咖啡等。另一種是與直譯法餐的方式不同,這種方法在菜名前加上了“法式”二字。其實(shí)細(xì)究下來,二者譯法的不同體現(xiàn)譯者的用意,加上“法式”二字的一般是在別的國家也較為常見的菜品,比如“蒜香牛蛙”這道菜在我國廣西也有,為了與國內(nèi)做法有所區(qū)分則加上“法式”二字。而采取直譯法的一般是在其他國家少見的菜品,例如,來源于法國的“煎鴨胸”。第二種類型是該菜品在漢語中沒有對應(yīng),存在語義空缺現(xiàn)象,這個時候則可直接采用音譯法。這些音譯的叫法在中國已有一段時間,現(xiàn)在已為大眾所接受,像馬卡龍(Macaron)、可頌(Croissants)、舒芙蕾(Soufflé)等,音譯法會使這些菜品更形象生動,有時尚感。第三種類型是“地名+菜名”或直接采用地名作為菜名。這些菜名一般是法國當(dāng)?shù)靥厣?,在菜名前加上地名或街名等地理位置以彰顯濃厚的地方特色,像布列塔尼可麗餅(Crêpes bretonnes)、勃艮第燉牛肉(Boeuf Bourguignon)、馬賽魚湯(Bouillabaisse)等。第四種類型是直譯法。該類菜式一般在中文中有所對應(yīng),或者菜名直接體現(xiàn)核心做法,所以采取直譯法,直截了當(dāng),簡潔明了,像洋蔥湯、鵝肝(Foie Gras)等。第五種類型是該類菜名只是簡單地將核心食材擺放在一起,如若直接翻譯會有些僵硬,翻譯時需要增譯核心做法,這樣的菜名如煎鴨胸(le magret de canard)等。
4 中法菜名互譯研究的深遠(yuǎn)影響與啟示
中法菜名互譯研究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一個可行路徑,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和法國的文化存在差異,但是兩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對美食的追求卻是一致的。中國和法國都是熱愛美食,以及東、西方美食重要代表國度之一,美食算是中法文化溝通的橋梁。法國人感性浪漫,對美食的要求高。從路易十四開始,法國的美食外交就聞名世界,并逐步以優(yōu)雅的姿態(tài)成為世界飲食文化中的高級料理的世界語言[10],而2019年中國進(jìn)博會上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更是大力推動“美食外交”,助推法國美食走進(jìn)中國市場。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的做法其實(shí)也給了人們不少啟示:我們何不效仿法國的做法,大力推行美食外交?先前法國面包節(jié)上中國饅頭“申請出戰(zhàn)”,并榮獲第一名,網(wǎng)友也調(diào)侃這是中國人的無糖小面包。從中不難看出,中國的美食是極具魅力的,美食是不分國界的。以前中國尚未強(qiáng)大,為減少文化障礙,翻譯菜名的時候也是按照西方人的習(xí)慣進(jìn)行歸化翻譯,像“餃子”翻譯成英文中的“dumpling”或是法語中的“raviloi”,但“dumpling”這個譯法其實(shí)更接近意大利的“餃子”譯法,與中國人所吃的“餃子”還是有所區(qū)別的。如今,隨著中國逐漸強(qiáng)大起來,堅(jiān)定推進(jìn)文化自信自強(qiáng),我們可以自信地采取異化翻譯策略,翻譯成“jiaozi”,現(xiàn)在這個叫法也廣為外國人所接受。因此,我們需要讓更多人知道中國優(yōu)秀的飲食文化,而把菜名翻譯出去則是其中至關(guān)重要的一步。中文中的“香檳”“蒙太奇”等詞都是其中來自法語,是這些詞語給了中國人對于法國的“初印象”。語言是溝通的橋梁,讓兩個本不了解的國家相互了解,菜名更是如此,菜名也是一道美食的“初印象”。把中國的美食用法語翻譯出來,用法國人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理解中國美食文化,意義重大。
5 結(jié)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菜名大多含有豐富的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在翻譯時不能原樣照搬,不然容易引起誤會。在翻譯包含修辭手法的中餐菜名時,如若該菜名在法語中有所對應(yīng),翻譯出菜品核心做法即可;如若菜名在法語中對應(yīng)詞有所空缺,可以采取“音譯+注釋”法,力求在展現(xiàn)文化自信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有效的文化傳播,并向法國人講明白菜品的做法。而法餐中譯的翻譯已較為成熟,譯法較為固定。法餐的翻譯難度相對較小,只是有些菜品需要增譯出菜品的核心做法,幫助讀者理解。
參考文獻(xiàn)
[1] 惠敏.中國人吃混沌:再談中外文化差異[J].食品與健康,2001(9):4-6.
[2] 食安營001.食物的屬性有多少種[EB/OL].(2021-07-06)[2024-11-24].https://zhuanlan.zhihu.com/p/3869967 97?utm_ psn=1855940989220417536.
[3] 杜莉.中西飲食文化比較[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20:77-79.
[4] 張博聞.從飲食差異談中外文化差異[J].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14,14 (6): 64-66,70.
[5] 王佳.跨文化交際下的中西飲食文化比較[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xué),2011:17-19,22,32.
[6] 呂爾欣.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及翻譯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3:80-84.
[7] 武俠夢.你知道叫花雞的歷史起源嗎?[EB/OL].(2017-03-09)[2024-11-24].https://m.sohu.com/coo/sg/128358676_131567.
[8] 劉雨婷.食品文化傳播中英語翻譯策略創(chuàng)新:評《學(xué)英語講中國故事:飲食文化篇》[J].食品安全質(zhì)量檢測學(xué)報(bào),2023,14(24):327-328.
[9] 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M].何道寬,譯.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0:90.
[10]張梅.法國飲食文化研究:評《法國飲食文化的風(fēng)貌與流變》[J].食品工業(yè),2020,41(2):363-364.
基金項(xiàng)目:2022年吉林省大學(xué)生創(chuàng)新訓(xùn)練項(xiàng)目“法國新聞報(bào)道中的超額翻譯與欠額翻譯現(xiàn)象研究”(項(xiàng)目編號:2022C146)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丘天鈺(2003,10-),女,廣東梅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翻譯。
通信作者:程黎(1984-),女,陜西西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譯。通信郵箱:1139028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