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文章深入剖析西方魔幻童話中歌謠翻譯的文學性與傳播價值,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譯本為典型案例,全面探究其在中文文化語境下的接受狀況與傳播成效,挖掘其中蘊含的翻譯規(guī)律與文化傳播機制,旨在為同類作品的翻譯實踐提供系統(tǒng)且具有深度的參考范例。方法:綜合運用文本分析、對比研究等方法,將人工翻譯(馬愛農、馬愛新中譯本)與AI翻譯進行細致比對,緊密結合翻譯傳播學理論,從譯者與傳播者、原訊、譯訊、受眾等核心維度展開深度剖析,同時廣泛涉獵相關翻譯研究成果與文化傳播理論,全方位審視歌謠翻譯的全過程。結果:馬譯本巧妙融合歸化與異化策略,精準把握原文文學特質,深度契合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在節(jié)奏韻律上,靈活調整詞語順序,增添富有韻味的表達,使歌謠朗朗上口;在意向用詞上,精心雕琢詞語,借用本土文化元素,增強可讀性,引發(fā)文化共鳴。這有力推動了作品在中文文化背景下的傳播,顯著強化了其傳播效果,提升了其文學價值。結論:《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歌謠的翻譯成功跨越文化壁壘,實現了高效傳播,為魔幻童話翻譯領域樹立了典范。這充分證明合理的翻譯策略能有效保留原文魅力,促進跨文化理解,對拓展魔幻童話國際傳播路徑、豐富翻譯研究內涵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西方魔幻童話;歌謠翻譯;"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譯本;文學性;傳播價值
中圖分類號:I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18-00-03
0 引言
作為深受讀者喜愛的一類文學作品,西方魔幻童話以獨特的敘事風格、豐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文化內涵,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廣泛的讀者群體。在這些作品中,歌謠作為重要的文學元素,不僅豐富了故事情節(jié),還使作品更具文學性和藝術魅力[1]。然而,在翻譯過程中,如何保持這些歌謠的文學性和傳播價值,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以《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譯本為例,對西方魔幻童話中歌謠的翻譯進行研究。
1 從翻譯傳播學視角評析《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的翻譯策略
美國學者奈達與威爾斯率先從傳播學視角切入翻譯學研究,開創(chuàng)跨學科新領域。國內學者呂?。?997)提出“翻譯學是傳播學特殊領域”,指出翻譯在傳播學視域下具有整體性、動態(tài)性、開放性、綜合性、實用性特點,有力推動了該交叉學科的發(fā)展[2]。葉會(2020)構建了中國文化對外譯介翻譯傳播學模式,涵蓋傳播者(C)、原訊(SM)、譯者(T)、譯訊(TM)、受眾(R)等要素,同樣適用于外國文化對內翻譯傳播,為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石。
1.1 翻譯傳播學視域下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系列風靡全球,以下從傳播要素剖析其歌謠翻譯[3]。
第一,譯者與傳播者的關系。譯者兼具讀者與創(chuàng)作者雙重身份,須精準領會作者的文化傳播意圖與情感。如原文童謠依英文發(fā)音押韻,馬譯本巧妙調換詞語順序,以契合中文韻律,精準傳遞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確??缥幕瘋鞑ブ星楦信c文化內涵的有效傳達。
第二,譯者與原訊的關系。原訊制約翻譯,譯者須尊重原文思想,依語境靈活翻譯。分院帽之歌中,馬譯本對關鍵語句的翻譯,借副詞描繪角色特質,依文意優(yōu)化詞匯,精準呈現原文語義與角色形象,彰顯了譯者對原文的深刻理解與高超的翻譯技巧。
第三,譯者與譯訊的關系。譯者創(chuàng)造譯訊時,融合譯入地文化背景與用語習慣,提升可讀性與文學性。如分院帽之歌翻譯巧用中國文化典故,引發(fā)文化共鳴,促進作品跨文化傳播,展現譯者二次創(chuàng)作能力與文化融合智慧。
第四,譯者與受眾的關系。依目的論連貫性原則,譯文應契合受眾。馬譯本考慮了受眾閱讀偏好與心理,如魔藥考驗語句翻譯,簡化字數,優(yōu)化表達,借歸化與異化策略平衡文化差異與受眾接受度,強化傳播效果。
1.2 AI對比下的傳播價值分析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關于歌謠的翻譯基于傳播者意圖、原著文學性、受眾接收、譯入地文化背景等文本內外因素,采取了異化與歸化相結合的翻譯技巧。這既體現出譯者跨文化文學的閱讀理解能力,也考驗了譯者語碼轉換過程中的譯入地文學素養(yǎng)。歌謠這類在不同文化環(huán)境中表述并不相同的文本,本就是翻譯中的一大難點。隨著AI技術的不斷進步,翻譯軟件不斷更新,將上述原文歌謠輸入,將得到的譯文與馬譯本進行對比。(見表1)
在對AI直接輸入翻譯指令后得到的譯文文學性不強,節(jié)奏感弱,失去了可讀性。通過共時對比,馬譯本在翻譯上述語句時,把握了原文語境,考量了譯入地文化,盡善盡美地處理了原訊和譯訊之間的關系。
1.3 翻譯傳播學理論下的傳播價值分析
第一,譯者與傳播者角度的傳播價值。譯者精讀原文、體悟作者意圖,翻譯時精準傳遞情感色彩。古靈閣大門警告歌翻譯,馬譯本凸顯了原文神秘威脅氛圍,引發(fā)讀者跨文化情感共鳴,超越AI機械翻譯,有效傳播了原文情緒,增強了作品感染力。
第二,譯者與原訊角度的傳播價值。魔幻童話譯者需創(chuàng)造性地詮釋超現實元素。例如,將“muggle”音譯為“麻瓜”,精準表意且在中文語境下傳播,成為特定人群代名詞。類似翻譯能確保有效傳遞原文關鍵信息與文化符號,促進文化傳播與語言創(chuàng)新。
第三,譯者與譯訊角度的傳播價值。譯者二次創(chuàng)作譯訊,提升傳播價值。守護神咒翻譯,馬譯本“呼神護衛(wèi)”契合中文習慣,優(yōu)于直譯,增強了咒語的傳播力與文化魅力,彰顯了譯者的文化融合與創(chuàng)新能力,推動作品流行。
第四,譯者與受眾角度的傳播價值。譯者依受眾特點優(yōu)化譯文?!豆げㄌ嘏c魔法石》面向青少年,馬譯本語言神秘活潑,如咒語翻譯更貼合受眾,能激發(fā)受眾的閱讀分享欲,借受眾導向翻譯策略促進作品廣泛傳播,實現文化傳播與受眾需求緊密結合。
2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歌謠翻譯
翻譯主要有直譯和意譯兩種形式。馬譯本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傾向于意譯,尤其是在歌謠翻譯中,考慮到中文詩歌文學的節(jié)奏韻律以及意向選取特征,采取了歸化的翻譯策略,主要體現在節(jié)奏韻律角度和意向用詞角度。
2.1 節(jié)奏和韻律角度
從詩歌童謠的文學性角度出發(fā),節(jié)奏和韻律是這種文體在被閱讀、吟誦和歌唱時最能體現文學水平的判斷標準,因為它們能夠使詩歌達到“一唱三嘆”的效果,有助于加深人們的記憶,增強趣味性以及聽覺愉悅感。因此,馬譯本在翻譯原文歌謠時考慮到中文詩歌的習慣,進行了歸化處理。
例如,哈利第一次去古靈閣時,大門上鐫刻著如下銘文:
“Enter, stranger, but take heed
Of what awaits the sin of greed,
For those who take, but do not earn,
Must pay most dearly in their turn.
So if you seek beneath our floors
A treasure that was never yours,
Thief, you have been warned, beware
Of finding more than treasure there.”
這段原文歌謠中壓的是尾韻,如“heed”和“greed”都以“-eed”結尾,“earn”與“turn”都以“-urn”結尾,“floors”和“yours”都以“-oors”結尾,“beware”和“there”都以“-are”結尾。閱讀英文原版時朗朗上口,有助于記憶。
這段銘文也極具節(jié)奏感,無論長句還是短句,都能夠以每一行四拍的節(jié)奏閱讀,如第一句可以劃分節(jié)奏為“Enter, stranger, / but take heed”(“Enter, stranger”占2拍,“but take heed”占2拍,共占4拍);第七行的長句也可以劃分節(jié)奏為“Thief, you have been warned, /beware”(前3拍,后1拍,共4拍)。這樣整齊的每行四拍的節(jié)奏增強了其可讀性,使其具有記憶點。
2.2 意向和用詞角度
詩歌美就美在用詞方面,因為其用詞會巧妙地結合語境,并透過語義系統(tǒng)表達出更深層次的意境,從用詞美展現出意境美。這對童謠、民謠這類相似的文體同樣適用。西方文學的意象表達更加率直清晰,意象間的語法關系邏輯性更強;而中國文學則更講究用詞的含蓄美。因此,馬譯本在翻譯《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的歌謠、銘文等類似文體時,從歸化的角度出發(fā),細致刻畫了其原文中的詞,對中譯本的用詞進行了調整,使中文讀者在閱讀中更易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含義,同時增添了文本的文學性色彩。
在全體師生放聲大唱校歌時,原文如下:“Hogwarts, Hogwarts, Hoggy Warty Hogwarts...And learn until our brains all rot.”
其中“Whether we be old and bald”直譯為“不論我們年邁且禿頂”,但馬譯本將其直接處理為“不論我們是謝頂的老人”,將“年邁且禿頂”這一并列結構短語改為“謝頂的老人”這一偏正結構短語,與之后譯文中的“跌傷膝蓋的孩子”結構一致。這一用詞選擇使前后對仗,便于中文讀者閱讀。最后一句“And learn until our brains all rot.”可直譯為“持續(xù)學習直到我們的大腦腐朽”,譯者結合上文,增添了主語“我們”,并將“brains rot”翻譯為動賓結構的“化為糞土”,和動賓結構的“努力學習”相對。該用詞同樣使文章翻譯貼合中文閱讀習慣,也考慮到了前后語境?!盎癁榧S土”著重強調了學習持續(xù)時間之長,凸顯了譯文的文學性特征。
這種翻譯詞匯的選擇考驗譯者中文文學功底和文學知識儲備,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又要具備一定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這是譯者在理解原訊的基礎上考慮受眾偏好,進行譯訊的二次創(chuàng)作。將譯訊的順序和用語翻譯成符合中文閱讀習慣的樣式,有效推動了這類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魔幻童話面向中國讀者的傳播。
3 結語
馬譯本促進了英國文學作品《哈利·波特》的跨文化傳播,在保留其英國文化內涵的同時,體現了中文文化內涵,提升了該系列作品雙語的文學性和傳播價值。從社會效益來看,傳播了英國文化中的平等博愛思想,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本思想相通,對良好社會精神風貌的形成起到了正向引導作用;從個人效益來看,馬譯本抓住了原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原作內涵,將主人公哈利·波特堅韌勇敢的精神品質傳達給中文讀者,滿足了受眾群體的精神需求,起到了語碼轉化后對個人的教化作用,對個人精神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哈利·波特》系列圖書的歌謠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傳播力與藝術感染力,它們時而渲染神秘氣息,時而增添詼諧趣味,時而塑造經典場景,有力推動了作品的廣泛流傳,掀起了西方文化熱潮。鑒于歌謠翻譯兼具難度與獨特性的文化屬性,馬愛新、馬愛農巧妙運用歸化與異化相融合的翻譯策略,成功消除了中文讀者在跨文化閱讀中的障礙,使讀者得以領略原作魅力。當下,《哈利·波特》的受眾群體不斷擴容,圖書及各類周邊產品的銷售量持續(xù)上升,粉絲的熱情持續(xù)高漲。其翻譯在傳播學視域下的成功經驗,無疑為同類型作品的翻譯實踐提供了極具價值的范例。
參考文獻:
[1] 王文明.《雙語經典童話繪本》翻譯手記:兼論如何在中文里還原英文童話童謠的風味[J].英語廣場,2022(4):10-13.
[2] 呂俊.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C]//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二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1996:11.
[3] 樸紅.《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漢譯分析:以翻譯傳播學模式為視角[J].英語廣場,2024(2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