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邵佩
經(jīng)常有家長說:“娃從小就不好好吃飯,見飯就躲,天天追著喂都不行,個子和體重也長得很慢,瘦得跟桿兒一樣。”那么孩子不好好吃飯咋回事兒?怎么把孩子養(yǎng)成“小吃貨”呢?
很多家長會嫌孩子吃得慢,把嘴、手和衣服都吃臟了,不停地給娃擦手、擦嘴,不停地催促孩子把食物吃完,甚至是追著喂飯。其實這樣不但不能讓孩子好好吃飯,反而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就餐壓力,引起緊張、焦慮、厭煩、逆反的情緒,嚴重影響寶寶的進食。
正確做法:提供良好的就餐環(huán)境,不強迫喂食,讓孩子“沉浸式吃飯”。
提供兒童餐桌、餐椅。適合兒童的碗筷、勺子,顏色鮮艷,形狀好看,穩(wěn)固安全,讓兒童自己使用筷、匙進食,養(yǎng)成自主進餐的習慣,既可增加兒童的進食興趣,又可培養(yǎng)其自信心和獨立能力。
各吃各的,不打擾孩子進食。把玩具收好,關掉電視。“沉浸式吃飯”不僅能鍛煉寶寶自主進食能力,還可以增強寶寶專注力的培養(yǎng)。
不強迫喂食。一兩次不吃飯對孩子的影響不大,等他餓的時候會主動吃飯的。
很多家長想讓娃長身體,怕孩子餓著,一會兒給孩子吃水果,一會兒又讓孩子吃餅干、嘗點心,不分時間、不計分量地投喂。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就養(yǎng)成習慣,不好好吃飯,留著肚子吃點心。
正確做法: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適當加餐,正確選擇零食。
兩正餐之間應間隔4~5小時,加餐與正餐之間應間隔1.5~2小時。
加餐分量宜少,以免影響正餐進食量。
根據(jù)季節(jié)和飲食習慣更換和搭配食譜。
零食應盡可能與加餐相結合,以不影響正餐為前提,多選用營養(yǎng)密度高的食物如乳制品、水果、蛋類及堅果類等,不宜選用能量密度高的食品如油炸食品、膨化食品。
有的爸媽對孩子的飯菜不是很拿手,想著孩子小,能吃的類型和東西也不多,隨便吃吃得了,把大人吃的飯撥出來一點給娃吃,導致食材單一,口味重,孩子自然不想吃飯。
正確做法:豐富食材,合理烹調,讓孩子參與食物選擇與制作;從小培養(yǎng)孩子口味清淡,有助于形成終身的健康飲食習慣。
對于3歲以下幼兒,應將食物切碎煮爛,易于幼兒咀嚼、吞咽和消化,特別注意要完全去除皮、骨、刺、核等。大豆、花生等堅果類食物,應先磨碎,制成泥糊漿等狀態(tài)進食。
口味以清淡為好,不應過咸、油膩和辛辣。
可以帶孩子去市場選購食物,辨識應季蔬果,嘗試自主選購蔬菜。同時應鼓勵寶寶參與家庭食物選擇和制作過程,以吸引孩子對各種食物的興趣,享受烹飪食物過程中的樂趣和成就。
總之,要了解孩子不好好吃飯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對癥下藥”,這樣才能自家孩子乖乖吃飯,成為“小吃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