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鮮膜執(zhí)行什么標準?
保鮮膜作為一種塑料材質制品,不管是哪種塑料材質,其產品均應符合GB 4806.7—2023《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制品》的要求。該標準是強制性國家標準,對食品接觸用塑料材料及制品的總遷移量、高錳酸鉀消耗量、重金屬(以Pb計)、芳香族伯胺遷移總量等指標做出了規(guī)定。
1989年我國就制定了保鮮膜專門的產品標準,目前執(zhí)行的是GB/T 10457—2021《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鮮膜質量通則》。該標準詳細規(guī)定了保鮮膜的產品分類,質量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guī)則,以及包裝標志、包裝、運輸、貯存等的要求,為消費者選購和使用提供了明確依據(jù)。
根據(jù)GB/T 10457—2021,氧氣透過量、透濕量、氧氣透過量偏差和二氧化碳透過量偏差是衡量保鮮膜保鮮效果的關鍵指標。對于PVDC材質保鮮膜,還明確規(guī)定了其氧氣透過量和透濕量的具體指標。而對于PE和PVC等材質的保鮮膜,則規(guī)定了氧氣和二氧化碳透過量的偏差范圍,要求實際透過量與企業(yè)標稱透過量之間的偏差控制在±30%以內。GB/T 10457—2021中8.1對產品的包裝標志給出了具體要求。
保鮮膜如何選購和使用?
了解保鮮膜的標準和保鮮原理,相信對選購和使用保鮮膜產品有一定的幫助。一般而言,低溫肉類及熟食等產品的腐爛變質主要歸因于微生物的生長活動和水分的流失,因此要求保鮮膜對氧氣、水分具備良好的阻隔作用。相比之下,果蔬類食品的變質過程則主要受到其呼吸作用的影響,即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為了有效延長保鮮期,儲藏果蔬類食品的適宜環(huán)境為具有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和較低濃度的氧氣。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種類的果蔬在保鮮過程中對二氧化碳與氧氣的濃度需求存在顯著差異。生產企業(yè)在進行保鮮膜產品的設計與生產時,會充分考慮不同食品的保鮮需求,科學制定氧氣、二氧化碳及水蒸氣透過量數(shù)值。
建議消費者在選購和使用保鮮膜時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識別材質。常見的保鮮膜有聚乙烯(PE)保鮮膜、聚偏二氯乙烯(PVDC)保鮮膜、聚氯乙烯(PVC)保鮮膜等。為了達到自黏、防霧、抗菌等功能,在保鮮膜生產過程中常加入少量的增黏劑、防霧劑、抗菌劑等功能助劑。有別于其他材質,PVC制品較硬,加工溫度也與熱降解溫度接近,在加工過程中為了達到塑化效果和滿足后期使用功能,會加入塑化劑和熱穩(wěn)定劑等加工助劑。不管是何種材質的保鮮膜,使用前均應仔細閱讀產品外包裝注意事項,如接觸食品種類、使用溫度、是否可微波加熱等。
二是注意使用溫度。不同于玻璃、陶瓷或金屬制品,溫度對塑料制品的影響較大,高溫、低溫均可能導致保鮮膜發(fā)生在正常使用條件下不會發(fā)生的物理性能的改變或其他改變(如形變、熔化等)。其實不同種類、不同廠家生產的保鮮膜使用溫度都有差別,貯存和使用時一定要參考外包裝標注的使用溫度,盡量遠離熱源。
三是確認是否可微波加熱。對于未明確標注“可微波加熱”的保鮮膜,不應使用微波爐進行加熱。若產品外包裝注意事項或使用說明中有“可微波加熱”等類似提示,也應避免在加熱過程中保鮮膜與食物直接接觸,特別是含有較高油脂或糖分的食物。因為過高的溫度可能導致保鮮膜熔化,進而污染食品,危害食用者身體健康。
四是持續(xù)使用時間不應過長。保鮮膜只能做到讓食物與環(huán)境隔絕,并不能抑制細菌生長。如果食物放置時間過長,仍然有可能發(fā)生腐敗變質。為了確保食物的新鮮與安全,建議在包裹保鮮膜后,盡快將食物放入冰箱進行冷藏或冷凍保存。
最后,相較于一次性使用的保鮮膜,推薦消費者選擇可重復使用的保鮮盒,盡量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為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