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士蘭
人文性與工具性是語文學科性質的經典界定。人文性與工具性在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如何統(tǒng)整在一起呢?筆者認為,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整于美育。美的教育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應然之舉,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堅守”。美的教育的內涵是豐富的,它不僅包括審美教育,也包括立美教育、創(chuàng)美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美的閱讀,去感知文本中的美的語言文字,去感受、體驗文本中的美的內容、美的表現(xiàn)形式等。美的教育,能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等打下文化的、精神的底子。
美,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引導學生的語文審美,首先就是要引導學生從文本的語言文字入手。為此,教師要幫助學生打開視聽通道,引導學生感知文本的語言美,在對文本語言文字審美的基礎上,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文本表達形式等。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探尋美的因子,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表達美。
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筆者就引導學生從文本的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的結構之美、內涵之美,體會文本的節(jié)奏之美、形象之美、哲思之美。借一句扣人心弦的追問,如“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引導學生反省“過去的日子”,追蹤“生命的痕跡”。圍繞題眼“匆匆”,作者的寫作脈絡是清晰的,就是從“思考匆匆”到“描述匆匆”再到“感傷匆匆”“不甘匆匆”,引導我們共同叩問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洞掖摇凡粌H僅內容美,而且形式美。如文本中的“頭涔涔”“淚潸潸”就具有對偶之美;“斜斜的太陽”“輕輕悄悄”“赤裸裸”“白白”等具有一種語言描述的旋律之美。除此之外,在《匆匆》這篇課文中,作者對“時間”的感悟讓課文具有一種整體的哲思之美,對一些生活現(xiàn)象的描摹如“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具有一種形象之美,等等。從語言文字入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感官感知文本的字、詞、句、段、篇,將學生的聽、說、讀、寫等結合起來,就能讓學生在文本解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體驗美、鑒賞美。在提升學生的語文審美素養(yǎng)的同時,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引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借助一篇篇文本的解讀,去培育學生積極的、健康的審美情趣。語文文本不僅能引導學生求真,更能引導學生審美。教師要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去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審美潛能得到深度開掘。
解讀小學語文文本,教師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審美,更要注重引導學生立美。為此,教師要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喚醒、激活學生的審美閱讀經驗,讓學生深入地分析文本。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美的表達,讓學生將自身的審美感受、體驗、感悟等以可視化的方式表達出來。為此,教師可以設置任務、搭建支架,巧妙地引導、啟發(fā)、點撥、助推學生進行可視化表達,讓學生將自身的美的思想、觀點、情感等呈現(xiàn)出來。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對文本展開深度探究。對文本進行深入探究之后,學生才能對文本中的美有所把握,如故事情節(jié)之美、人物形象之美、內蘊思想之美、內蘊情感之美、表達手法之美等。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寶葫蘆的秘密(節(jié)選)》,筆者就向學生呈現(xiàn)了《寶葫蘆的秘密》整本書的“目錄”,讓學生知道教材中選編的《寶葫蘆的秘密(節(jié)選)》在整本書《寶葫蘆的秘密》中的地位,引導學生借助目錄,預測“寶葫蘆”與王葆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為了促進學生的整本書閱讀,筆者還設計了一些問題、任務等,引導學生借助閱讀、表達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如“王葆扔掉寶葫蘆是奶奶的溫暖包容的愛,還是伙伴們的標準,或是爸爸的標準、王葆自己的標準呢?”如此一來,學生就會在閱讀中表達,在表達中寫作。
在引導學生進行表達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某些學生常常是“茶壺里煮餃子——有貨倒不出”。據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設計思維導圖、活動單等,借助可視化的手段來催生學生高質量、高品質的思維,而高質量、高品質的思維有助于學生高質量、高品質的表達。高質量、高品質的表達又能深化學生的文本理解,學生在更為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就可以進一步進行高質量、高品質的表達。這個過程,是思維與表達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立美素養(yǎng)能得到有效培育。
在語文審美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存在著很多漠視學生學情、興趣的“偽創(chuàng)造”,也存在著缺乏學生深度思考、探究意義、價值的“淺創(chuàng)造”。真正的創(chuàng)造,應當是學生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xiàn),是學生的生命實踐活動。創(chuàng)美,應當致力于鑄就學生的文化底蘊,打下學生精神的底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培育學生的美的情懷、美的精神。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審美、立美、創(chuàng)美,堅守對學生主體的美的教育。
創(chuàng)美,不是簡單地立美。立美更多的是將文本的客觀之美表達出來,而創(chuàng)美則是將學生的主觀閱讀感受、體驗、感悟表達出來。比如,教學統(tǒng)編版六年級上冊的《窮人》一課,筆者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對課文的空白處進行補白,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省略號”里的內容進行猜想;對人物的語言進行補白,如小說的末尾,當桑娜拉開帳子,漁夫看到西蒙孩子睡在自家床上會怎么說,引導學生對小說的人物結局進行猜想、補白,如桑娜一家以后的生活會怎樣。這樣的文本補白訓練,不僅能調動學生的想象興趣,而且能助推學生對課文進行深度解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美能力、創(chuàng)美素養(yǎng)能得到充分顯現(xiàn)。
文學是滋養(yǎng)人類心靈的土壤,文本是承載“文學之美”的載體、媒介。愛、悲情、奮斗、人性、自然等是文學作品中的永恒的美育元素。教師要以文本為依托,引導學生閱讀、體驗、交往、活動,去探尋文本中的美的元素、美的基因,以語文閱讀來培育學生美的素養(yǎng)。基于美的教育的語文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更能提升學生的氣質。
總之,美的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堅守”。教師要引導學生與語文文本自然相遇、深度相遇,要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創(chuàng)設自由的、開放的時空,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解讀文本的權利,要充分發(fā)掘文本的美育功能,彰顯文本的美育價值,讓文本有效地促進學生審美、立美、創(chuàng)美。
作者簡介: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qū)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