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瑩菲,張 鑫,陳 岳,李成剛,譚新球
(1.湖南大學研究生院隆平分院,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
白蠟樹(Fraxinus chinensisRoxb)為木犀科梣屬大型落葉喬木[1],在我國共有27 種。白蠟樹高15~20 m,樹皮呈灰褐色,頂生的小葉與側生的小葉等大或稍大,羽狀復葉長15~25 cm,葉柄長4~6 cm。白蠟樹耐旱,萌發(fā)能力強,生長迅速,樹形優(yōu)美,材理通直,還有較強的耐鹽性,常種植于鹽堿地以改良環(huán)境,具有較好的綠化及生態(tài)價值[2]。白蠟樹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分布甚廣,其植株生長迅速,枝條柔韌可供編制各種用具,樹皮還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3],相關產業(yè)具有一定規(guī)模。
近年來,白蠟樹病蟲害問題日益嚴重,在樹苗期和成熟期對白蠟樹造成嚴重危害,阻礙白蠟樹生長發(fā)育及相關產業(yè)發(fā)展。研究報道,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立枯病是白蠟樹苗期的主要病害,主要危害地下根部和莖基部,導致白蠟樹出現(xiàn)不規(guī)則褐色凹陷的病斑,嚴重時會導致幼苗死亡[4]。白蠟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為灰褐色,表面分布深褐色霉點,會造成葉片脫落或變形,嚴重時會使植株死亡[5]。流膠病也會影響白蠟樹的生長,其發(fā)生與氣候、栽培管理水平、土壤土質等有相關性,真菌侵染或者病蟲侵入都會導致流膠病,具體癥狀為白蠟枝干流出黃色膠狀物質,最終導致樹體衰弱、枯竭[6]。白蠟枯梢病由白蠟鞘孢菌所致,病部出現(xiàn)潰瘍或壞死,且木質部褪綠明顯,當病斑擴展環(huán)繞枝條,就會產生枯梢[7]。按昆蟲類別劃分,為害白蠟樹的常見害蟲有蟬蛾目瘦蛾科害蟲,鱗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鞘翅目等害蟲。白蠟樹從春天長葉到秋冬落葉,均受害蟲侵擾[8]。白蠟窄吉丁初孵幼蟲會從白蠟樹韌皮部啃食至木質部,導致樹皮開裂、脫落[9]。白蠟梢距甲成蟲啃食樹苗葉柄,使得葉片萎縮,幼苗不能正常生長[10]??傊?,多種病蟲害導致白蠟樹生長發(fā)育緩慢,外觀受損嚴重甚至死亡,不利于環(huán)境美化和經濟效益提高。因此,鑒定白蠟樹病蟲害的對白蠟樹的生長及相關產業(yè)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鏈格孢屬(Alternariaspp.)真菌寄主廣泛,可為害糧食作物、蔬菜、花卉、數(shù)木等多種經濟作物,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鏈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廣泛分布在糧食、飼料、土壤和腐爛有機物質中,部分致病的鏈格孢菌對其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毒素,從而侵染寄主植物[11]。如柑橘鏈格孢褐斑病主要危害橘、柚、橙等,引起落葉落果和枯梢,帶病斑果實難以銷售[12]。鏈格孢侵染枸杞后,會產生典型黑霉病癥狀,病斑周圍呈水漬狀,中部產生白色菌絲,果實漸漸軟化、變黑,失去經濟價值[13]。羅光明等[14]通過轉錄組技術研究了梔子接種鏈格孢菌后在基因轉錄上的差異,分析了關鍵通路和關鍵基因,有助于探明鏈格孢菌與植物的互作機制。文中探明對白蠟樹葉片的致病菌進行了形態(tài)學鑒定和分子生物學鑒定,以期為白蠟樹病害防治提供參考。
1.1.1 供試菌種 供菌種鑒定的白蠟樹病葉實體于2022 年7 月28 日采摘于懷化市芷江縣楊家坪鎮(zhèn)。
1.1.2 培養(yǎng)基 PDA 培養(yǎng)基:200 g 馬鈴薯切成小塊,沸水煮30~40 min,取紗布過濾,冷卻至室溫,加入葡萄糖20 g,加ddH2O 定容至1 L,分裝至200 mL 錐形瓶(配置固體培養(yǎng)基每瓶加入瓊脂3 g),121℃,滅菌20 min,冷卻后放置4℃?zhèn)溆谩?/p>
1.1.3 主要試劑 T5 Direct PCR Kit 購買自Tsingke Biotechnology 生物有限公司。引物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由Tsingke Biotechnology 生物有限公司合成,引物序列為ITS1:5'-TCCGTAGGTGAACCTGCGG-3';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
1.2.1 菌種分離 內生菌的分離參考袁珊珊等[15]方法進行了細微的調整。將采集的病葉在超凈臺內用1% NaClO 浸泡1 min,隨后轉入75% 乙醇中浸泡1 min,用手術刀片輕輕切割病斑,用接種針小心取出中間病葉,最終獲得2 mm×2 mm 含有病菌的病葉,小心接種在PDA 平板培養(yǎng)皿中,每個培養(yǎng)皿接種一個菌塊,重復5 次,放置于28℃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每日觀察菌株生長情況2 次。該菌株編號Z3727-10。
1.2.2 菌絲DNA 提取及檢測 當菌絲生長至直徑為3 cm 時,取邊緣菌絲,在超凈臺切割成1 mm×1 mm菌絲塊接種至PDA 液體培養(yǎng)基中,28℃,200 r/min培養(yǎng),每天觀察菌絲生長情況,待菌絲長至合適大小,用濾膜過濾培養(yǎng)基,保留菌絲球,利用CTAB 法進行基因組DNA 提取,將提取的DNA 置于-20℃冰箱保存?zhèn)溆茫? μL 提取的DNA 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使用Syngene G:BOX 凝膠成像系統(tǒng)進行拍照。
1.2.3 PCR 擴增及其序列鑒定 以提取的基因組DNA 為模板,應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進行PCR 擴增,PCR 擴增體系為2×T5 Direct PCR Mix 12.5 μL,上游引物1 μL,下游引物1 μL,DNA 樣品0.5μL,加ddH2O 定容至25 μL;PCR 擴增程序為98℃預變性3 min;98℃變性10 s,55℃退火10 s,72℃延伸30 s,共計30 個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5 min, 4℃保持。PCR 結束后取10 μL PCR 產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并將產物送至北京擎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測序。測序結果登錄NCBI 進行Blast 比對鑒定。
采集的葉片病斑如圖1 所示,病斑呈黑色,圓形,表面光滑,病斑中心扁平。菌種分離生長形態(tài)如圖2 所示,分離的菌絲在生長速度上并無明顯差異,菌絲長勢和菌絲濃密程度差異不大,菌絲光滑,有光澤,正面呈白色向四周蔓延生長,背面有前期黃色物質析出,后期呈現(xiàn)黑色,菌絲分布茂密,菌落呈半透明狀,無水滴析出。
圖1 白蠟樹病葉
圖2 白蠟樹病葉分離的病菌菌絲形態(tài)
利用CTAB 法提取Z3727-10 菌絲總DNA 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顯示,DNA 條帶清晰明亮,無拖尾現(xiàn)象,檢測結果表明DNA 提取效果良好,基因組DNA 完整,可以用作后續(xù)PCR 試驗。以DNA 為模板,利用真菌鑒定通用引物進行PCR擴增并對結果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圖3)顯示目的產物條帶大小與預期結果相同。
圖3 ITS-PCR 凝膠電泳檢測
對PCR 產物進行測序,結果顯示,PCR 產物長度為585 bp,且為單峰,表明菌種分離純化成功,無其他雜菌污染,獲得單一菌種。將目的基因序列在NCBI 中進行比對,結果(圖4)表明,與待鑒定菌種相似性最高的菌株為Alternaria alternata,query cover 為100%,per.ident 為100%,最終確定病原菌為Alternaria alternata(黑斑病菌)。并對菌種鑒定結果進行系統(tǒng)進化分析,結果如圖5 所示,從圖5中可以看出,Z3727-10 屬于鏈格孢屬(Alternala)。
圖4 序列比對結果
圖5 菌種系統(tǒng)進化發(fā)育樹
鑒定白蠟樹病害的病源菌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白蠟樹病害,對白蠟樹的生長發(fā)育及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將病原菌進行分離后培養(yǎng),觀察菌絲形態(tài),測定生長速率難以準確判定病原菌種類,目前多采用ITS等分子鑒定手段對菌種進行鑒定,國際核酸庫信息資源不斷豐富,將ITS序列與GenBank 數(shù)據庫進行Blast 比對,序列相似性≥99%,即可以鑒定為相同種[16],通過對白蠟樹病害菌種的形態(tài)觀察及基因庫比對,最終確定病原菌為Alternaria alternata(黑斑病菌)。
黑斑病菌對多種植物如棗樹、蘋果梨、金刺梨等均可造成危害。研究報道,黑斑病入侵棗樹后,一般在果實白熟期開始顯現(xiàn)癥狀,且病斑多在果實頂端或果實臍部,對果實口感造成影響,嚴重時造成果實腐爛,減產40%[17]。黑斑病菌經果皮入侵,但在果實采摘時無性狀,貯藏時發(fā)病率可高達37%[18]。研究表明,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 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可在室內有效抑制黑斑病菌[19]。因此,鑒定白蠟樹病菌,并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對保護白蠟樹與減少經濟損失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