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寶玲 丘秀紅
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強化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我們要堅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提供基礎性與戰(zhàn)略性支撐。而研究生教育位于國民教育的頂端,是高水平、高素質、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高地,決定了我國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高度,更應當給予重視。在研究生培養(yǎng)以導師負責制為主流模式的情境下,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關系(簡稱“導學關系”)貫穿研究生從入學到畢業(yè)的整個過程,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還關乎科研成果產出與轉化。因而,構建和諧平等的導學關系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導學關系主要是指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課程學習、學術研究、撰寫論文等學術活動,并在此過程中學會做人、做事的教學關系(2)林偉連、吳克象:《研究生教育中師生關系建設要突出“導學關系”》,《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5期。,本質上反映了導師與研究生相互合作、互相促進的關系。但實踐中,由于導師和研究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指導方式與科研訓練方式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可能形成不同的導學關系類型,如師徒式、合作式、冷漠式和對立式等(3)田建軍:《導師與研究生關系的基本類型及科學構建探析》,《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年第3期。。特別是近年來,時常有媒體報道,因研究生和導師之間存在關系畸形、目標沖突、溝通不暢等問題而釀成悲劇,導學關系問題也演變?yōu)樯鐣狳c話題。例如,2016年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因不堪導師重壓而自殺,2018年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長期受導師壓迫而墜亡,等等。每年都有不少類似悲劇的發(fā)生,矛頭直接指向了導學關系,同時催生社會與教育界對導學關系的進一步思考(4)王佳寅:《“導學思政”的內涵、核心要素與實施方略》,《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年第6期。。
長期以來,我國導師指導制度主要以單一導師制為主,少數教育單位或專業(yè)采用雙導師制和聯(lián)合導師制。在單一導師制為主流的背景下,研究生與導師在科研產出上的利益捆綁更緊,導師對于研究生的影響也更明顯,雙方之間的關系敏感性更強,也容易發(fā)生矛盾與沖突。對此,我國相關部門主要從導師隊伍建設層面發(fā)布了系列政策文件,如《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關于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意見》《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博士生導師崗位管理的若干意見》等(5)教育部:《充分尊重研究生教育規(guī)律,著眼提升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切實加強導師隊伍建設是〈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的核心宗旨》,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12_499573.html.。但現(xiàn)實中,導師對于研究生的指導義務的履行,研究生對于自身義務的履行,以及雙方關于導學關系的經營程度仍存在較大差異。歸根結底,導師與研究生雙方對于導學關系以及彼此的權責認知存在不足。
根據計劃行為理論,行為主體的認知將直接影響行為意向,進而影響行為的產生(6)Bandura,A.,“Human agency in social cognitive theory”,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vol.44,no.9(sep.1989).。換言之,導師與研究生對彼此權責的認知會影響雙方對于導學關系經營的投入與維護等行為,成為影響導學關系和諧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因而有必要了解研究生與導師對于彼此的權責認知,以及對于導學關系的現(xiàn)實評價與目標訴求?;诖?本文主要關注導師與研究生雙方對于彼此權責的認知情況,以及雙方對于導學關系的評價。從導師與研究生雙重視角去掌握導學關系的理想預期,進而與現(xiàn)實狀態(tài)進行比較,不僅有利于規(guī)避單一視角分析問題的弊端,還有助于找出導學關系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差距,從而更深入探究導學關系的問題根源,將為真正構建起和諧的導學關系提供啟示。
實踐中,已有一些政策文件明確了導師與研究生的行為規(guī)范及其權利與義務。而學界更多是從外部環(huán)境和個體特征等方面去分析影響導學關系的因素,以及重點關注占有主導性地位的導師對導學關系的影響。鮮有文獻同時關注導師和研究生對于導學關系的期許以及現(xiàn)實狀態(tài)的評價,而且也忽略了雙方對彼此權責的認知,而這一認知差異也是影響和諧導學關系建設的重要因素。
為加強導師對研究生的指導,規(guī)范研究生教育,提升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我國相關部門發(fā)布了系列文件明確了研究生導師的一些權利與義務。如199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改革博士生指導教師審核辦法的通知》下放了博士生導師評審權(7)《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改革博士生指導教師審核辦法的通知(學位[1995]20號)》,https://gradschool.ustc.edu.cn/static/upload/article/file/5.pdf.;2013年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發(fā)布《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要求“健全以導師為第一責任人的責權機制”“研究生發(fā)生學術不端行為的,導師應承擔相應責任”(8)教育部:《教育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t20130419_154118.html.;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yǎng)管理的通知》,強調導師既要做學術訓導人,更要做人生引路人,從學術和思想方面對導師提出要求(9)教育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yǎng)管理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904/t20190412_377698.html.;2020年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出臺《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中提出:加強導師團隊建設,明確導師權責,規(guī)范導師指導行為,支持導師嚴格學業(yè)管理。(10)教育部:《教育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對于研究生的權利與義務,《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第二章中明確規(guī)定,學生在校期間依法享有的權利有:參加學校教育教學計劃安排的各項活動,使用學校提供的教育教學資源;參加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勤工助學、文娛、體育及科技文化創(chuàng)新等活動,獲得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指導和服務;申請獎學金、助學金及助學貸款等。履行的義務有:遵守學校章程和規(guī)章制度;恪守學術道德,完成規(guī)定學業(yè);按規(guī)定繳納學費及相關費用,履行獲得貸學金及助學金的相應義務;等(1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0503/t20050325_81846.html.。此外,高等院?;蛘呖蒲袉挝煌ǔl(fā)布關于各個專業(yè)的研究生培養(yǎng)方案作為控制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依據,方案主要涉及研究生學術活動、實踐訓練以及學位論文的要求等。
可見,現(xiàn)有政策文件并未明確規(guī)定研究生及其導師的權利與義務,尤其是在研究生如何處理自身與導師的關系,在何等程度上幫助導師開展科研工作,以及獲得科研補助等方面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在實踐中,不同地區(qū)、高?;驅W院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逐漸自發(fā)形成一些潛在規(guī)則、慣例或認知范式,這正是導致研究生與導師對彼此權責存在認知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導學關系不僅僅是導師對研究生的單向影響過程,事實上,導學關系已經演變成為導師和研究生相互影響和關聯(lián)的雙向主體關系(12)顏廷鍇:《“雙一流”背景下導學關系對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影響與對策研究》,《高教學刊》2022年第15期。。然而導學關系的評價較多從學生層面出發(fā),對導師的評價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tài),缺乏客觀真實的導學關系評價。此外,導學關系還存在著評價體系不對稱的問題(13)馬喜亭、馮蓉:《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和諧“導學關系”模式構建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導師在導學關系中占據較大的主動權,導師對于導學關系的評價偏向積極型,研究生的評價偏向中性型。研究表明,研究生評價導學關系主要從導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學識、對自身專業(yè)的幫助和心靈成長的主觀感受(14)韓霞、薛嘉成、楊雯淵:《“雙一流”建設視閾下高校導學關系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基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案例分析》,《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年第4期。。
對于導師與研究生雙向互動過程中的權責關系,仍有不少導師與研究生存在認知偏差,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導學關系。首先,關于導師權責的認識,已有研究認為,導師權利主要包括合理權利、獎賞權利、懲罰權利、指示權利、專業(yè)權利等(15)濮嵐瀾、趙偉:《高校師生關系:一般理論及應用分析》,《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除了各項法定權利外,還有非法定權利(16)劉姍、胡仁東:《博弈論視角下的導師與研究生關系探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年第5期。。在導師負責制中,政府、培養(yǎng)單位賦予了導師全過程、全方面的自主權(17)時艷芳:《改革開放以來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政策工具選擇與運用的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年第4期。。通過建立導師負責制擴大導師在研究生培養(yǎng)中的權利,使導師切實擔負起研究生成長成才的責任,同時不斷提升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18)周文輝、王戰(zhàn)軍等:《我國研究生教育滿意度調查——基于在讀研究生的視角》,《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12期。。其次,對于需要完成實驗的研究生,導師的權利不僅體現(xiàn)在對研究生空間上的編排,還體現(xiàn)在對研究生時間上的管控(19)韓霞、于秋漫:《研究生導師權力的實施及規(guī)范路徑分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年第3期。。最后,導師在研究生復試中還擁有選拔、淘汰的權利(20)郭琳:《后疫情時代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改革的思考》,《中國考試》2022年第3期。。為了構建更加民主、和諧的導學關系,有相關研究提出消除導師對研究生畢業(yè)與否的一票否決權,同時減輕導師掌握學術資源的分配權(21)蔡群青:《高校教師性騷擾學生的長效法律防治機制》,《高教探索》2021年第11期。。
已有不少研究關注了學生的權責認知,但單獨針對研究生權責認知的研究較少。學生的權責往往離不開老師的權責,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高校老師有義務對學生進行布置作業(yè)或者任務來完成學術指導、課程指導,與這義務相對應的是學生有權得到老師的指導,與此相伴隨的是學生需要完成老師布置作業(yè)或者任務的責任(22)曾妮:《高校師德建設應厘清學生權利邊界》,《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年第9期。。除此之外,學生的權利還包括:充分了解學校治理體系的知情權、話語權;在課程與教學、學生管理與服務中的問責權和決策參與權(23)張士強:《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之要義》,《中國高教研究》2017年第11期。。
綜上,雖然國內外學者關于導學關系的探索已碩果累累,以及關于導師權責、學生權責范圍有一定的政策文件規(guī)定或是社會認同,但是鮮有文獻從導師與研究生關于彼此權責的認知入手,去分析其對導學關系的影響,而且也較少關注導師與研究生對于導學關系的理想期許及其與現(xiàn)實狀態(tài)的差距。在強調堅持質量為先、創(chuàng)新為要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下,我國研究生教育已進入由“大”轉“強”的重要戰(zhàn)略時期,導師和研究生作為兩大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主體在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fā)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經過分析,導師與研究生對彼此的權責認識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這就使得探討“導學關系與權責認知”這一研究主題兼具理論與實踐意義。
為了深入分析導師與研究生對于導學關系與權責范圍的認知情況,課題組于2021年7月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簡稱研究生)與研究生導師進行問卷調查,收集相關數據。課題組結合高等院校研究生與研究生導師的特征,以及導學關系的實際情況進行問卷設計,內容涉及研究生、研究生導師的基本信息、權責范圍的認知、導學關系評價以及導學關系現(xiàn)狀等。最終獲得研究生有效問卷254份,導師有效問卷38份,作為本文研究樣本。表1展示了量表的Cronbach’s α值,Cronbach’s α值大于0.7,說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研究生樣本、導師樣本的基本情況如表2、表3所示。
表1 量表信度檢驗結果
表2 研究生樣本的基本情況
表3 導師樣本的基本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研究生樣本中學術型碩士和專業(yè)型碩士比例相近,覆蓋一、二、三年級,而且二年級的研究生比例最大(54.33%),樣本平均年齡為24.27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從表3可以看出,導師樣本中副教授/副研究員的比例為52.63%,教授/研究員的比例為42.11%,講師/助理研究員的比例只有5.26%,表明了研究生導師一般要求副高及以上職稱。結果也顯示,導師整體年齡結構呈現(xiàn)年輕化,平均年齡只有43.76歲。
導學關系有豐富的內涵,在此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導學關系的分析,具體如下:1.通過導學關系類型在總體上來反映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與其導師的關系狀態(tài)并進行對比分析;2.鑒于溝通是教育過程中研究生與導師之間關系建立、發(fā)展的基礎,師生溝通頻率與優(yōu)質導學關系的形成緊密相關(24)Berk,R.A.,J.Berg and R.Mortimer,“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faculty mentoring relationships”,Academic medicine: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vol.80,no.1(Jan.2005).,將進行溝通頻率的比較分析;3.在關系建設過程中,目標沖突往往是導致關系破裂的因素,在此也從研究生讀研目標與導師對其的培養(yǎng)期望是否一致的角度,來考察雙方對于研究生教育目的的分歧。溝通頻率與目的的一致性將為探尋影響導學關系因素提供支撐。通過研究生與導師不同視角的比較,以及理想預期與現(xiàn)實狀態(tài)的比較,將有助于更好地說明導學關系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
根據現(xiàn)有研究,將導學關系主要分為四類,即對立式(存在單方面或雙方的負面評價)、冷漠式(聯(lián)系少,溝通少)、合作式(僅學業(yè)上的指導合作關系,關系平等)和師徒式(學業(yè)、生活、情感全方面關心)。
1.研究生視角。表4顯示,關于導學關系的理想預期中,超過99%的研究生希望和導師形成較為友好的導學關系,其中合作式占比36.22%、師徒式占比62.99%。在現(xiàn)實狀態(tài)下,可能由于交流溝通、學術興趣、價值取向等問題,導致有研究生認為存在對立式(0.79%)和冷漠式(15.75%)的導學關系。結果一定程度上顯示了研究生對于導學關系的理想預期與現(xiàn)實狀態(tài)的差距。
表4 雙重視角下導學關系的理想預期與現(xiàn)實狀態(tài)比較(單位:%)
2.導師視角。導學關系中,受到傳統(tǒng)“師道尊嚴”觀念的影響,導師是導學關系的重要主體,把握了導學關系的主動權,決定了導學關系的走向。理想預期中,71.05%的導師希望形成僅學業(yè)上的指導合作關系,關系平等;28.95%的導師希望形成師徒式關系,可以在學業(yè)、生活、情感各方面關心研究生。然而,現(xiàn)實狀態(tài)下,除了有36.84%的導師認為自己跟研究生之間屬于合作式關系,60.53%屬于師徒式關系,還存在2.62%的冷漠式關系。
3.雙重視角的比較。理想預期中,研究生更傾向于形成師徒式的導學關系,而導師更傾向于形成合作式的導學關系?,F(xiàn)實狀態(tài)中,仍有小部分研究生認為與導師之間處于冷漠式、對立式的導學關系中,而導師極少認為自身處于不那么和諧的導學關系中??梢?研究生與導師關于導學關系的理想預期以及現(xiàn)實狀態(tài)評價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1.研究生視角。表5顯示,研究生的理想預期是每個月都能與導師進行溝通,而且80%以上的研究生希望每個月有2次及以上與導師溝通的機會。但是在現(xiàn)實狀態(tài)下,存在1.57%的研究生并沒有和導師進行溝通,屬于異常的導學關系。40.16%的研究生與導師的溝通頻率是1次/月,比理想預期的占比高了22.05%。每個月2-3次的溝通頻率占比為37.40%,比理想預期的占比低了9.06%。每個月4-5次溝通頻率占比僅為12.21%,也比理想預期的占比低了12.99%。總體來看,研究生現(xiàn)實狀態(tài)下的溝通頻率遠遠小于理想預期。
2.導師視角。導師可以通過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更好地了解研究生的學業(yè)與就業(yè)需求和關注到研究生的心理狀態(tài),進而形成更加和諧融洽的導學關系。不管是理想預期還是現(xiàn)實狀態(tài)中,每個月導師都會與研究生進行一定的溝通交流。其中,按照樣本占比從多到少來看,31.58%的導師希望跟學生的溝通頻率是每個月2-3次,其次是有28.95%的導師希望能夠跟學生每個月溝通8次以上,再次是每個月4-5次(占比23.69%)。而在現(xiàn)實狀態(tài)下,維持溝通頻率為每月1次、2- 3次的導師占比相對于理想預期有所增加,每月溝通6-7次以及8次以上的老師占比有所減少??梢?導師對于溝通頻率有較高的理想預期,但是現(xiàn)實卻與研究生的溝通頻率較少。
3.雙重視角的比較。不管是理想預期還是現(xiàn)實狀態(tài),絕大多數研究生和導師都希望有較高的溝通頻率,但現(xiàn)實可能差強人意。理想預期中,大多研究生傾向于每月與導師溝通1次、2-3次,而導師傾向于每月溝通4次及以上;現(xiàn)實狀態(tài)下大多數研究生是每月與導師有1次的溝通,而導師也是類似的,大多是每月2-3次。在研究生視角下,理想預期與現(xiàn)實狀態(tài)下差距為0.78%-22.05%;導師視角下,理想預期與現(xiàn)實差距僅是0-5.27%??梢?不僅研究生與導師雙方在理想預期存在較大的差距,而且研究生視角下的理想預期與實現(xiàn)差距遠遠大于導師視角。
1.研究生視角。研究生讀研目的大致可以劃分為:獲取更高學歷、提升知識技能、學術興趣和暫緩就業(yè)。學生懷著不同的目的步入研究生階段,在與導師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會逐漸察覺自身訴求與導師對研究生的培養(yǎng)預期是否一致。根據統(tǒng)計結果(表6),大部分研究生(76.77%)認為自己的讀研目的與導師預期部分一致,只有17.72%的研究生認為完全一致,但也有5.51%的研究生認為完全不一致。換言之,仍有將近80%的研究生的讀研目的與導師對自己的培養(yǎng)期望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造成不一致的原因可能包括研究領域、學術興趣、指導方式、實踐認知等方面的差異。
表6 研究生讀研目的與導師期望一致性統(tǒng)計表(單位:%)
2.導師視角。導師的調查問卷中并不是直接詢問“導師培養(yǎng)期望與研究生讀研目的是否一致”的問題,而是將研究生讀研目的納入導師選擇研究生的考慮因素中,并依據重要性以0-10分進行評分,分值越大表示導師越重視研究生讀研目的。表6顯示,一大半的導師(68.42%)會比較看重研究生的讀研目的,希望研究生培養(yǎng)期望與研究生讀研目的相對一致;有28.95%的導師對研究生的讀研目的賦予極高的重視程度,評分為9-10分,并將其作為考慮是否選擇研究生的重要因素。僅有2.63%的導師不那么看重研究生的讀研目的,評分為0-3分。
3.雙重視角下的比較。從導師與研究生的視角對比來看,研究生更希望自己的讀研目的與導師的培養(yǎng)預期具有部分一致,這部分的比例要比導師的高(76.77%>68.42%)。而部分導師對研究生讀研目的是比較看重的,希望能夠與自己的培養(yǎng)預期完全一致,這種愿望比研究生要強烈(28.95%>17.72%)??赡艿脑蚴?近年來,大學生就業(yè)形勢日益嚴峻,更多的大學生選擇讀研是為了暫緩就業(yè),希望能夠部分滿足老師的預期即可;但作為導師,還是更傾向于招收符合自己培養(yǎng)預期目標的研究生。由此,這將加劇研究生讀研目的與導師培養(yǎng)期望的偏差,可能對良好的導學關系的形成造成不利影響。
關于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權責認知,可以按照主體與內容分為四個方面,即研究生的權利、研究生的義務、導師的權利和導師的義務。按照問卷調查結果,具體分析如下。
表7顯示,對于研究生擁有的權利情況,雙方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分歧與差異。雙方認知差距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更換導師的權利,只有39.37%的研究生認為自身擁有這項權利,而71.05%的導師認為研究生有更換導師的權利,可能是研究生認為更換導師難度較大,且礙于人情關系,一旦確認導師不會輕易更換。二是當受到導師不公正待遇有向有關部門申訴的權利,雖然這項權利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與《研究生手冊》上有明確規(guī)定,但是只有55.91%的研究生認為這是學生擁有的權利,這反映出相關規(guī)定缺乏宣傳與推廣的問題。三是獲得生活補貼的權利,因為不少研究生分不清國家助學金與生活補貼的概念,所以62.99%的研究生認同擁有這項權利;然而認同研究生擁有這項權利的導師僅占39.47%。四是關于“在課余時間兼職”的權利,65.35%的研究生認同有這項權利,但僅有39.47%的導師認同該權利。為此,課題組與相關導師進行了訪談,發(fā)現(xiàn)不少導師認為研究生三年學習時間很短暫,主張研究生把更多時間放在學術研究上。
表7關于研究生權利的認知情況(單位:%)
表8顯示,雙方對于研究生履行的義務情況的認知基本一致。存在較大差別的在于“是否遵守校規(guī)校紀,不曠課不遲到等”這一項義務,表現(xiàn)為有97.24%的研究生認為這是應該履行的義務,并且是課堂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但是只有86.84%的導師贊同學生的天職應該是按時上課、認真學習和完成學業(yè),剩余13.16%的導師認為研究生階段不該限制學生是否去上課的選擇權。除此之外,還有5.26%的導師認為研究生還存在其他義務,即不限于“遵守校規(guī)校紀,不曠課不遲到等”“完成導師科研任務安排”“完成導師學習任務安排”“完成畢業(yè)要求”等內容。
表8 關于研究生應履行的義務認知情況(單位:%)
導師權利及其實施是影響導學關系及研究生培養(yǎng)質效的重要因素,明確導師權利邊界,協(xié)調規(guī)范老師權利,是構建良好導學關系的重要途徑(25)韓霞、于秋漫:《研究生導師權力的實施及規(guī)范路徑分析》,《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年第3期。。表9顯示,對于導師擁有的權利情況,雙方的認知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其中認知差別最大的是招生自主權。60.24%的學生認同導師有招生自主權,但是只有少部分(34.21%)導師認為自身擁有招生自主的權利。二是學生評定權,有67.32%的研究生認為導師有這項權利,而僅有47.37%的導師認同這項權利,因為學生的評定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通過收集其在校學習、生活、活動等各方面的表現(xiàn),對學生做出綜合判斷(26)戴國立:《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構建》,《中國青年研究》2011年第11期。。三是給學生安排科研任務的權利,94.74%的導師和81.50%的研究生認同導師這項權利,認知差距較小??赡艿脑蚴桥c本科學生相比而言,研究生的任務側重于“研究”,需要將專業(yè)知識進一步應用于科研,所以研究生也會認同這項權利。四是獲得指導學生報酬的權利,一半的導師認同這項權利,但只有38.19%研究生認同這項權利。對于更換學生、學生畢業(yè)論文質量低不予通過、給學生安排學習任務和與行政老師協(xié)同管理學生的權利認知差異較小,偏差都在11%以內。
表9 關于導師權利的認知情況(單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老師的義務包含六條: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yè)道德,為人師表,完成教學任務,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等(27)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tnull_1314.html.。根據教師法規(guī)定和研究生發(fā)展規(guī)劃及需要,制作問卷時,把導師的義務概括為:學術指導、課程指導、科研補貼、榜樣力量等。表10顯示,對于導師應該履行的義務情況,雙方的認知仍然存在較大的差別。一是學術指導。導師對于學術指導義務的認同為100%,研究生認同導師履行了這項義務的只有55.91%。二是課程指導。98.43%的研究生認為導師有課程指導的義務,相比之下,只有55.26%的導師認同這項義務。三是心理疏導。除了保證研究生良好的學習成績和學術研究能力,也要保證其心理健康,導師的心理疏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雙方對這項義務的認知相差27.52%。四是科研補貼。71.05%的導師認為這是導師應該履行的義務,只有51.97%的研究生認同導師應履行該項義務。導致偏差的可能原因是,教育部和學校并沒有針對科研補貼進行明確規(guī)定,但是隨著我國科研水平的提升,社會廣泛呼吁提高研究生津貼和制訂合理的科研經費補貼(28)吳智深:《進一步完善我國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06/shengyin/weiyuan/202005/t20200527_459511.html.。五是職業(yè)規(guī)劃指導。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分為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專業(yè)型碩士研究生。專業(yè)型碩士研究生以就業(yè)為導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更多是博士研究生的儲備力量,但是也有不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會直接就業(yè)。所以83.86%的研究生認為需要導師的職業(yè)規(guī)劃指導,但導師認同這項義務的比例僅有68.42%。最后,對于生活補貼、榜樣力量以及其他導師應該履行的義務,研究生與導師的認知差異較小。
表10 關于導師應該履行的義務認知情況(單位:%)
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需要研究生與導師的協(xié)同發(fā)力,而發(fā)力的方向需要探尋研究生與導師雙重視角下對于導學關系的理想預期與彼此權責的認知。鑒于此,本文根據對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與研究生導師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聚焦導師與研究生雙重視角下雙方對于導學關系的理想預期與實現(xiàn)狀態(tài)比較,及雙方關于權責范圍的認知,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
1.導學關系的理想預期與現(xiàn)實狀態(tài)存在差距。(1)學生對導學關系的理想預期是師徒式,且優(yōu)于現(xiàn)實評價,但導師傾向于合作式的導學關系,對于導學關系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評價較好;(2)研究生希望能夠與導師有較高的溝通頻率,但現(xiàn)實狀態(tài)卻呈現(xiàn)出溝通不足;(3)超過80%的研究生讀研目的與導師培養(yǎng)目標不完全一致。
2.雙重視角下的權責認知存在差距。權責認知主要從研究生的權利、義務與導師的權利、義務四個方面去討論,結果顯示:(1)認知差距最小的為研究生的義務;(2)對于研究生的權利認知差距集中在更換導師權、受到導師不公正待遇向有關部門申述權、獲得生活補貼和在課余時間兼職權;(3)雙重視角下對于導師的權利與義務認知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距。研究生認為導師擁有較大的招生自主權、學生評定權,但是導師并不認同;(4)研究生認為導師對于學術指導義務的履行不足,且認為導師應盡較多的課程指導義務,并給予職業(yè)規(guī)劃指導,但是導師對此的認同度較低;(5)導師認為自己有給予研究生科研經費補貼、進行心理疏導的義務,但是較少學生認同這些義務。
為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質量,建議從以下方面來努力促進導學關系良性發(fā)展。
第一,規(guī)范導學制度建設。規(guī)范導學關系建設,制度完善是前提。學校可以通過完善《研究生導師指導行為準則》和《研究生手冊》等,明確導師在學術指導、課程指導、職業(yè)規(guī)劃指導和心理疏導等方面的育人職責,同時賦予導師招生自主權、學生評定權、與行政老師協(xié)同管理學生等權利。同時,明確學生履行完成導師科研任務安排、導師學習任務安排和完成畢業(yè)要求等的義務,切實保障學生擁有選擇導師、更換導師、獲得科研津貼和獲得獎學金等權利。
第二,加強宣傳教育。為保障導師和研究生權利及其義務的認真履行,需要對權利與義務相關制度做進一步宣傳與推廣,以增加導師與學生的知情權,減少認知差異。一方面要在研究生入學后加強《研究生手冊》的要點講解與新生教育,使其對研究生角色有更充分的了解,掌握自身享有的權利與義務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是對導師加強關于指導學生方面的技能培訓,創(chuàng)造多點指導學生的經驗交流機會,最終助力導學關系向平等合作方向發(fā)展。
最后,強化研究生與導師的溝通。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導師和研究生現(xiàn)實狀態(tài)下的溝通頻率都小于理想預期。溝通的阻礙可能是導師的威嚴導致學生的畏懼心理,也可能是學生在實際中參與各項課外活動過于忙碌。教育過程唯有發(fā)揮導師和研究生兩個主體的能動性,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29)郭慧梅:《反思雙主體理論在研究生導師負責制中的運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年第8期。。強化研究生與導師的溝通方法具體有:一是導師根據學生讀研目的、學術興趣、知識基礎等制定學生培養(yǎng)計劃,學生也可以根據導師的培養(yǎng)計劃而提出意見進行改善;二是導師根據科研任務和學習強度規(guī)定學生定期進行匯報,了解學生的階段性進度;三是定期召開師門會議,不僅能加強彼此了解,也能夠借助團隊取長補短的方式促成和諧的導學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