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會麗 李杉杉
1.濟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山東 濟南 250307;2.北京體育大學國際體育組織學院,北京 100084
開發(fā)冠縣、莘縣兩地(以下簡稱冠、莘兩縣)回族武術文化游學的課題研究,緣于我們在考察和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及參與當地政府舉辦的“全國查拳武術邀請賽”等相關工作中,發(fā)現(xiàn)冠、莘兩縣是回民聚居區(qū),是中國查拳的發(fā)源地,其歷史悠久,武術文化底蘊深厚,這里的回族人熱愛武術的濃厚興趣、老拳師義務授拳的無私奉獻精神,讓我們深深地感動,此后多次前往當地進行了廣泛的調研與考察。游學是人類最古老的學習方式之一,據文獻資料考證,最早出現(xiàn)在《史記》中的《春申君列傳》中:“游學博聞”?!缎氯A字典》中對“游學”一詞的解釋是“古指離開本鄉(xiāng)到外地或外國求學”。在本研究中,游學是指到不熟悉的外部環(huán)境,或不同文化語境中“行走”,通過個人多維度的親身體驗與感悟,來獲取新知識、新文化從而提升個人修為的一種學習教育方式。游學的行動方式決定了其具有認知的直接性、體驗性、實踐性的特點,這能夠保證游學參與者最大限度的獲取最本真的信息,從而避免了間接信息獲得中“轉述者”觀點的干擾。
回族武術從民族的角度上來說,是回族人文生活的“全息影像”[1],蘊含了回族宗教、倫理、人文信息內容;回族武術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同任何一種拳術一樣具有攻防技擊的本質屬性。所以,將回族武術看作是認識回族文化的一扇窗,是溝通回族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一座橋梁,通過游學活動讓人更好的對回族文化認知、認同、互尊。目前全國共有回族自治區(qū)1 個,回族自治州2 個,回族自治縣6 個,和其他民族聯(lián)合自治的縣5 個,回族區(qū)(縣級)4 個,回族鄉(xiāng)鎮(zhèn)143 個,回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2]因為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等原因,回民尚武,一般在進行完宗教儀式后,會在阿訇的帶領下自覺進行習武強身活動,習武是回民的日常生活習慣?!靶切侵?,可以燎原”[3],對回民聚居區(qū)的武術以及相關資源進行充分挖掘整合,構建科學、多元化、可持續(xù)化的民間傳統(tǒng)文化游學體系,形成回族游學交流的長效機制,通過每一個“小聚居”回民區(qū)的輻射作用,慢慢從根本上改觀回族的社會印象,從而融洽民族間關系。
冠、莘兩縣地處魯西南,冀魯豫三省交界之地,古黃河流過這里,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地理位置造就了兩縣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文化交流頻繁,因故留存的物質性的、非物質性的人文底蘊深厚。1987 年3 月建制的張魯回族鎮(zhèn)為回民聚居區(qū),朝城《蔡氏族譜序》和張魯鎮(zhèn)《楊姓家譜》記載,張魯回民多為清朝初年遷來并定居的,而根據清真寺的記載更早是在明朝,故而回民在此地生活已有300 多年的歷史,民風樸實,和睦友好,具有愛國精神。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從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救國,當地回民兒女表現(xiàn)出了頑強不屈、保家衛(wèi)國的民族氣節(jié)和堅定的愛國情懷。在抗日戰(zhàn)爭中全國回族人民從抗戰(zhàn)一線到后方支援,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救國運動。冠、莘兩地位于冀魯豫交界的地方,是抗日戰(zhàn)爭的主戰(zhàn)場之一,在三省的抗戰(zhàn)局勢中戰(zhàn)事地位非常重要。面對日本的迫害,回族人民團結一心加入到抗戰(zhàn)后援中,其中有毛澤東稱為“百戰(zhàn)百勝的回民支隊”的馬本齋所率領的回民支隊,以及1938 年在共產黨員黑伯理的組織領導下張魯集成立了回民抗日救國會,后發(fā)展為張魯回民游擊隊,1942 年并入馬本齋的回民支隊。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自1937 年至1944年年間經歷大小戰(zhàn)斗870 多次,消滅日偽軍36700 多人,戰(zhàn)功赫赫[4],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突出貢獻。因故兩地遺存承載紅色精神舊址、烈士陵園很多,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圣地。
聊城冠、莘兩縣的回民習練武術拳種有查拳、教門彈腿、心意六合拳、八極拳等。查拳和教門彈腿是回族武術的民族拳種,習練人數最多,冠、莘兩縣的回族武術文化游學主要以這兩個拳種作為游學的主要內容,協(xié)同其它回族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等組織實施。
冠縣是查拳的發(fā)源地,發(fā)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整個拳術體系由基本功、套路、實戰(zhàn)對練三部分組成。其中基本功為習練查拳的基礎,是拳術入門的技術內容,包括手、眼、身、法、步和精、神、氣、力、功的學習和鍛煉內容;套路部分包括徒手套路和器械套路,徒手套路有查拳十路、滑拳三路、炮拳三路、洪拳四路、腿拳二路等共22 個徒手套路,器械套路有刀、槍、劍、棍、桿子鞭、樸刀等套路;實戰(zhàn)對練包括徒手對練、器械對練和徒手器械對練,徒手對練包括手法和腿法的對練拆招,有五虎雙人對拳、二十法對打、四路查拳對練等,器械對練有對扎槍、樸刀進槍、抹眉刀破槍、單刀進樸刀、大鏟進槍等,徒手器械對練有空手奪槍、空手對刀等。內容豐富,演練動作舒展大方,剛發(fā)柔化,剛而不僵,柔而不散,剛柔并濟,風格獨特,實戰(zhàn)對練以巧取勝,以脆發(fā)勁,以快為追求,有“出手不見手,出腿不見腿”和“出手如箭,回手如火燒”等口口相傳的拳術諺語,同時查拳練習對場地的要求不高,易于開展。2008 年6 月,查拳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冠縣查拳和莘縣張魯查拳是現(xiàn)存查拳兩支重要的傳承支脈。目前,第十四代傳人沙宗朝(回族)是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負責冠縣查拳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工作,成立了冠縣查拳研究會,現(xiàn)于冠縣西環(huán)路西街村有查拳館一處,占地面積520 平方米,教練3 人,自2012 年3 月注冊成立以來,先后培訓學員500 余人,多次籌資舉辦的“查拳武術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和“全國查拳武術邀請賽”影響很大。2016 年4 月,莘縣張魯查拳由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傳人郭連成(回族)于2018 年6 月被評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他25 歲便開始傳授查拳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多次帶領學員參加各級傳統(tǒng)武術比賽交流活動并獲獎,籌措成立的莘縣查拳協(xié)會為主持莘縣查拳傳承工作的團體組織?,F(xiàn)張魯回族鎮(zhèn)東街有一處查拳拳館,占地面積約200 平方米,館內有習練查拳所用的基本器材,教練3 人,培訓學員400 余人,在周邊鄉(xiāng)鄰有很高的聲譽。
冠縣教門彈腿也是回族人習練較多的拳種,受信仰儀式以及習武習慣的影響,一般來說會查拳的拳師也同時會教門彈腿,上面提到的沙宗朝和郭連城兩位傳人也會正宗的教門彈腿,根據課程的需要可以由兩位及其教練一并承擔教學任務??傊?,冠縣查拳和莘縣查拳兩個項目都是有組織實施者、有團體組織、有場地,有能力承擔的回族武術文化游學活動工作。根據游學活動的課程需要,清真寺、中小學場館、廣場等都可以作為武術技術學習的場所。
將冠、莘兩縣境內與回族文化相關的人、事、人文景觀,以及具有地域代表性的自然景觀,作為輔助武術文化游學開展的資源為其協(xié)同資源,協(xié)同資源最根本性的特征是能夠共同闡釋回族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特色。
兩縣境內比較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觀資源有徒駭河濕地公園、仙鶴湖水利風景區(qū)、段王莊村及村內的琉璃井、馬頰河天沐溫泉度假村、冠州梨園旅游風景區(qū)等具有特殊地理特征且達到一定規(guī)模的自然景觀多達30多處。冠縣是中國著名的鴨梨之鄉(xiāng),鴨梨生產歷史悠久,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盛唐時期,其鴨梨種植已有相當規(guī)模。冠州梨園旅游風景區(qū)春可賞花,夏可觀碧波千頃園,秋食梨,冬品梨樹蒼虬枝干,梨樹因歷史悠久多有人文傳說流芳至今,是不可多得自然、人文資源。另外有冠縣黃河故道遺址、陽平故郡——東古城遺址、位于冠縣老城南北大街的南街民居多處等遺址,作為游學課程中的資源便于有學者了解兩縣從古至今所經歷的的地理和人文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盵5]挖掘回族與全國各民族的共同抗日歷史紅色文化脈絡,是團結各組人民,共同構建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國策。作為抗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事一線,回民聚居地域相關紅色人文景觀資源豐富??谷諔?zhàn)爭遺址有魯西第一黨支部舊址陳列館、冀魯豫區(qū)黨委舊址、莘縣革命歷史紀念館暨蘇村阻擊戰(zhàn)紀念館、冀魯豫軍區(qū)舊址暨朱德舊居、魯西北地委舊址、魯西北地委舊址(即冠縣黨史陳列館)等。所建烈士陵園有馬本齋烈士陵園、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西寺烈士陵園、六十二烈士墓等,參戰(zhàn)的回族烈士分葬在各個陵園里面??谷諔?zhàn)爭見證了回、漢同心的愛國之情,將紅色文化學習納入游學課程教育體系,能夠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融洽民族間關系。
冠縣和莘縣清真寺和清真古寺、朝城清真寺是回民禮拜、習武的重要場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作為游學課程教學基地。另外,可以選用“行兼孔墨”“千古圣丐”的武訓先生紀念館作為游學教育基地,充分發(fā)揮其教育價值。除了查拳外還有多項山東省省級、地市級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張魯回族秧歌就是其中之一,是抗日戰(zhàn)爭年代抗聯(lián)老戰(zhàn)士楊其富在回到老家張魯后,將隨父輩闖關東期間學到的東北大秧歌,結合本地文化開創(chuàng)的回族特色大秧歌,有豐收秧歌、舞龍燈化妝秧歌等,動作滑稽喜慶,舞姿灑脫,已成為當地鄉(xiāng)民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刈逄厣朗?,有油香、黏油香、糝湯、菜飯、壯饃、戧面壯饃、醬羊蹄、張魯馬榮景的醬牛肉、馬老胖燒雞等,另有蔥爆羊肉,酥羊尾、燒牛尾、冠縣的沙記點心等,通過這些游學者可以體驗回族的飲食文化,從中感悟其民族生活蘊含的民族信仰?;刈逦湫g主要是查拳和教門彈腿要根據游學時間的長短設計出不同難度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中除了有技術內容以外,需要整理出包含拳理、拳諺、拳術典故等展示回族人文信息的內容部分,游學課程對兩方面的內容都要講到;要對每個人文資源進行分析并仔細整理出其中回族文化的內容,以備課程所需;回族特色飲食項目可以組建飲食一條街,更集中地展示民族飲食文化。
2016 年12 月教育部等11 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秉承‘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統(tǒng)籌協(xié)調、整合資源”,“因地制宜開展研學旅行”,“開發(fā)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正式將游學納入學校教育體系中來。
2009 年7 月5 日,國務院印發(fā)《關于進一步繁榮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完善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斷完善扶持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政策措施。”“以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為載體,增進各民族交流交往,構建和諧村寨?!眹颐裎P于印發(f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1—2015 年)》的通知,2014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中再次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圍繞改善民生推進民族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活動,堅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注重人文化、實體化、大眾化,突出創(chuàng)建主題,豐富創(chuàng)建形式,擴大參與范圍,加強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冠、莘兩縣地處魯西南,經濟落后,水資源匱乏,抗御天災的能力不強,人口眾多,耕地面積減少,機械作業(yè)量少,耕作方式陳舊,部分村集體經濟空虛,被列為“全國重點扶貧縣”,是山東省政府、聊城市政府振興鄉(xiāng)村戰(zhàn)略規(guī)劃的扶持重點,目前,“十三五”期間由山東省派第一書記前往扶貧的村莊就多達8 個,經濟發(fā)展有待提升。建設冠、莘兩縣的優(yōu)秀回族傳統(tǒng)文化基地,充分利用當地人文,尤其是紅色人文開展游學活動,對于改善民生,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對該地域回族武術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要遵循保護與傳承原則、“原生態(tài)”“活態(tài)”原則、地域性原則、各項目間組合的靈活性原則、教育精神一致性原則、自我反思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體驗式”的游學行動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等。本著尊重民族文化,傳承本真文化的初衷,在開發(fā)冠莘兩縣回族武術文化及其協(xié)同資源的時候要遵循“原生態(tài)”“活態(tài)”原則,要盡量保證項目的地域性、傳承人群的原本性。武術項目,查拳和教門彈腿項目的教師、場所,以及協(xié)同資源中回族特色“非遺”項目的加入,都要保證項目原生地域和傳承人的原生性。地域性原則,就是在設計游學課程的過程中要考慮項目之間在地理位置上的臨近性。教育精神一致性原則是指對冠、莘兩縣回族武術文化資源游學課程從設計到實施,到后期的延續(xù)性課程的開展,是游學者的自我體悟,離不開課程主導人員的良好引導。課程主導人員要充分領會深刻銘記游學課程的精神,將回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轉達給游學者,實現(xiàn)游學的目的。靈活性原則是指各項目間整合的靈活性原則,包括所選課程各個環(huán)節(jié)間時間、地點的靈活調度,以及多項目聯(lián)合課程時項目選定、課程順序等要有靈活性,做好在突發(fā)情況下的預備方案等。例如,自然風景等相關協(xié)同資源會隨四季變化呈現(xiàn)不同的景致,在設計武術文化游學課程的過程中,要對季節(jié)性的資源進行合適的搭配;武術技術的課程內容部分,在天氣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在室外場所上課,也可根據整個游學內容的安排,靈活調整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游學路線等,保持可控條件下的彈性和靈活度等。自我反思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是指對游學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要保持人文景觀的可持續(xù)性使用,課程保持一定的開放性,關注游學開展的過程性反思和總結性反思,不斷提高課程的效果、效率?!绑w驗式”的游學行動原則是指在游學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貫徹“體驗式”這一行動指南,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游學的生命力和靈動性??刹僮餍栽瓌t,對回族武術游學課程的項目、項目負責人、食宿選擇等要對各資源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保證課程實施的可操作性。
通過時間、地域兩個維度構建游學體系,所謂的點、線、網是根據游學者的時間逐次加長,地域逐次擴大,結合相關的游學主題進,建立的游學課程體系?!包c”是游學者時間較短,只能進行半天,甚至短至兩、三個小時,這種情況下只進行武術的學習,那么要將這段時間充分利用,將回族武術的運動魅力、技擊魅力展現(xiàn)出來,在講解技術的同時將回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一些人文、思維模式等信息貫穿其中,實現(xiàn)查拳或彈腿等回族武術吸引游學者,并引導游學者對回族整個的人文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冠縣查拳館和莘縣查拳傳習館的選擇上,一般可以根據游學者到兩地的距離來確定,采用近者優(yōu)先原則。“線”是游學者參與游學的時間為一至三天,會涉及到前面所提的各種資源設計出的“線”型游學路線。將回族武術的學習、兩地自然資源、回族相關人文資源進行整合形成一天、兩天、三天的多條游學路線方案,具體備注到每個游學環(huán)節(jié)需要的時間,各個游學地點相隔距離以及正常路況情況下需要的駕車時間,一日三餐,住宿的安排具體實施時參照游學主題的需求進行更加具體的設計。例如,春天時為來自濟南的游學者提供紅色文化主題周末兩天的游學課程可以為:第一天:自濟南驅車至莘縣張魯回族鎮(zhèn)——莘縣查拳傳習館觀看查拳表演——午飯——馬本齋烈士陵園——冀魯豫區(qū)黨委舊址——魯西北革命烈士陵園——冠縣查拳館觀看查拳表演——學習查拳防身技法——晚飯——聽關于回民抗日的相關歷史故事“拳,人,事”——就寢。第二天:聞雞起“武”——早餐——上午學習查拳小套路——午餐——參觀魯西第一黨支部舊址陳列館——結束游學,返程?!熬W”是指為游學者提供的多于三天時間的回族武術游學課程,相比較上面線型的游學時間更長,因此,要根據游學者的主題或心理需求,將冠、莘兩縣的游學資源進行搭配,將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更加細節(jié)化,做更有深度的課程,制定更加高一層次的游學目標。例如,在網狀的游學課程體系里面,查拳的學習時間會更長,可以學習基本功,拳術小套路,防身技法、刀術小套路、棍術小套路,內容更加全面豐富。游學課程要根據游學者群體年齡、民族、國籍的不同,設計不同時間長度的游學內容和游學路線。對冠、莘兩縣回族武術游學資源進行分析可以提供紅色文化主題、民俗主題、宗教主題等的游學課程,可以將紅色文化主題做主打課程,其它主題為輔,但無論所選課程的主題是哪個,促進民族團結都應是多有游學課程的靈魂。對于點、線、網具體的游學路線制定可以邀請旅游學專家給予意見。
嘗試建立以當地政府牽頭,由文化部門、教體部門、旅游部門以及回族武術社團組織協(xié)同的游學對接機構,為游學提供組織保障,負責實施游學課程,為當地游學課程與外來游學者牽線搭橋;以回族武術項目拳館為游學基地,承擔游學的具體實施任務,協(xié)同資源主導方承擔各自項目的實施;學校方(可以由家長委員會)為游學組織單位,承擔游學的組織任務。以上三方組成實施回族武術文化游學課程的“共同體”,三方各負其責,協(xié)同合作。同時,組建由教育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認知心理學、旅游學、民族學等多學科的專家和學者組成的智囊團,為游學提供專業(yè)指導,更科學、高效的完成游學課程。通過微信、QQ 等通訊方式,建立工作溝通平臺。制定工作制度,將游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目標落實到具體的實施者。建立考核機制,通過定期對當地回民、游學參與者、回漢專家以及各游學環(huán)節(jié)主導者展開問卷調查,收集相關信息,及時發(fā)現(xiàn)游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在實施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作出相應調整,以考核促進游學課程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