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周建蓉 盧儀珂 袁歡歡
[摘?要]?當前,小學作文教學多采用知識技能訓練、范文摹寫等方式進行,小學生存在寫作難、寫作效能感低、認知負荷高等問題,破解以上問題成為技術增強寫作的要點。研究圍繞寫作過程的認知特點,基于復雜學習設計模式構建了在線寫作模型和系統(tǒng)原型,依托三余閱讀APP實現(xiàn)了在線寫作工具,并在M小學三年級小學生的寫作教學中應用。通過為期六周的準實驗研究收集小學生作文成績、寫作效能感、認知負荷的研究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表明:基于復雜學習設計的在線寫作,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成績和寫作效能感,對降低小學生的寫作認知負荷有一定成效。研究為突破小學生的寫作困境提供了新的理論模型和實踐經(jīng)驗。
[關鍵詞]?復雜學習設計; 在線學習工具; 小學生寫作; 寫作效能感; 認知負荷; 三余閱讀APP
[中圖分類號] G434?[文獻標志碼] A
[作者簡介]?吳娟(1975—),女,上海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技術增強語言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度融合的研究。E-mail:wuj@bnu.edu.cn。
一、問題的提出
寫作是一種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活動,無論是在教育環(huán)境還是在工作場所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小學生寫作提出了明確要求:“能根據(jù)需要,用書面語言具體明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當前寫作教學的常見方式,是先教文體知識和寫作技能,然后揣摩范文再加以摹寫,這種方式將寫作分解為一系列簡單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忽視了真實語境和學生個性化情感體驗,無法支持小學生實現(xiàn)情感抒發(fā)、思想記錄、流暢表達等能力的養(yǎng)成。有研究者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6%~21%的小學生存在寫作障礙,寫作成為語文學習過程中的一大難題。
寫作是整合性的任務,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學習者在寫作中不僅需要完成選題、立意、構思、擬提綱等工作,同時,還需調(diào)動各種基礎語言知識及高階認知技能,學習者的知識、能力及思想情感均綜合體現(xiàn)在其中。將復雜學習活動簡單分解為不同知識技能的整合,自然會產(chǎn)生教學效果與預期的偏差,不難理解為何初學寫作的小學生,容易產(chǎn)生認知負荷過高的問題,如果缺乏有效指導還會進一步喪失信心,進而影響寫作表現(xiàn)。
基于復雜學習設計的教學設計模式強調(diào)復雜技能綜合學習,強調(diào)運用在線學習環(huán)境為復雜學習提供支持,強調(diào)為學習者提供基于真實情境的整體性學習任務,幫助他們獲得知識和技能,降低認知負荷。此外,在語言學習中,研究證明計算機輔助的學習環(huán)境能夠為小學生寫作提供更多的工具并培養(yǎng)積極的態(tài)度。為幫助小學生突破寫作困境,基于復雜學習的設計模式對小學生作文教學進行重新構建具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本研究圍繞以下問題展開:如何基于復雜學習設計模式構建在線寫作模型及系統(tǒng)原型,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工具會對小學生寫作產(chǎn)生哪些影響。
二、寫作的認知過程與復雜學習
寫作過程包括素材選取、寫作構思、文字表達和修改潤色四個階段。其中,素材選取需要學習者從長期記憶中提取與當前命題有關的信息。寫作構思階段,學習者進一步對提取的信息進行分解、組合與想象(形象思維),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推理等邏輯思維的操作過程,在思想觀念的制約下進一步篩選出與主題密切相關的信息,并逐步形成文章的基本結構、內(nèi)容和形式。文字表達與修改階段是學習者將前一階段形成的“腹稿”進行外化的過程,寫作知識在這一階段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習者掌握詞匯、語法、修辭等的重要時期,也是其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期,特別是邏輯思維在這一階段逐步形成并快速發(fā)展。因而對于語言知識與思維還未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小學生來說,寫作本身的復雜性為寫作學習帶來了根本性挑戰(zhàn)。為了提升小學生綜合運用各類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開展寫作的能力,需要一種新的學習觀和設計觀來對寫作學習活動進行重構。
復雜學習是指“在復雜學習環(huán)境下、真實的學習任務中對復雜的、劣構問題的學習”,旨在協(xié)調(diào)與整合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并實現(xiàn)知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中的遷移。復雜學習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征:其一,強調(diào)考察學習者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知識的能力,根本目的是改進績效表現(xiàn);其二,面向具有整合性質(zhì)的學習內(nèi)容和目標,關注圖式的重構與任務情境中的遷移性。對于寫作學習來說,一方面,寫作學習離不開真實語境下的深度學習,且寫作學習的根本宗旨是提升學習者的寫作能力,進一步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另一方面,寫作是學習者字詞知識、語言技能、多元素養(yǎng)和個性氣質(zhì)特征等的綜合體現(xiàn)。基于復雜學習的設計模式對寫作學習進行重構,能夠為小學生的寫作學習提供更為有效的支持。
三、基于復雜學習設計的在線寫作模型構建
(一)基于復雜學習設計的在線寫作模型
以復雜學習中的四要素教學設計模式(Four-Component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簡稱4C/ID模式)為核心,以寫作過程為根本,以在線學習環(huán)境為關鍵,構建了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模型,如圖1所示。其中,4C/ID模式包括學習任務、輔助信息、程序性信息、子任務練習四個要素,寫作過程包括寫作任務、寫前準備、寫作構思、寫作表達、寫作評價五個階段,在線學習環(huán)境包括資源、活動、工具、技術、數(shù)據(jù)五個元素。
1. 真實的寫作任務
學習任務指提供給學習者的具體的、真實的、完整的任務體驗,通過簡單—復雜序列幫助學習者關注任務各成分間的協(xié)調(diào)與整合。對于寫作學習來說,應當從一開始便呈現(xiàn)真實、完整的寫作任務,讓學習者接觸到構成整個復雜任務的所有相關內(nèi)容,幫助其在具體經(jīng)驗中構建認知圖式。同時,寫作任務的呈現(xiàn)應采用由易到難的序列,避免學習者的認知超載。在線學習環(huán)境可以借助圖文、音視頻等多種媒體為學習者創(chuàng)建更加真實的寫作任務情境,同時,借助智能算法為學習者推薦更加個性化的寫作任務群。
2. 多模態(tài)的輔助信息
輔助信息是支持完成學習任務的非重復性技能方面的信息,包括認知策略、必要知識等,在學習者已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幫助其不斷完善認知圖式。在寫作學習中,可以在寫前準備階段為學習者提供寫作背景、主題遷移、知識拓展等寫作知識,以及如何組織材料、如何寫作等寫作策略,學習者通過閱讀等活動為寫作構思提供素材。在線學習環(huán)境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涵蓋視覺、聽覺等多種模態(tài)的學習資源,同時應保持資源在寫作全過程的可用性,以便學習者在需要時隨時訪問。
3. 及時呈現(xiàn)的程序性信息
程序性信息是支持學習者在不同問題情境中執(zhí)行重復性技能的相關信息,具體包括操作流程和方法等,可以提供涉及問題解決階段的“訓練輪”,以減少無關行為所造成的認知負荷。首先,寫作需要基于科學規(guī)范的流程,在學習者完成不同的寫作任務時提供寫作流程的支持,能夠幫助其逐步形成圖式和規(guī)則自動化。其次,寫作學習中的程序性信息還應包括常規(guī)的方法,如寫作構思方法和寫作評價方法,可以分別在寫作構思及評價階段呈現(xiàn)。當學習者需要這些信息時,在線學習環(huán)境可以通過數(shù)據(jù)跟蹤學習者寫作進程,及時予以流程和方法的提醒。
4. 個性化的子任務練習
子任務練習是提供給學習者的學習任務之外的專項操練,一般按照從易到難的方式設計相應練習題,使學習者“熟能生巧”。漢字、詞語、句式、修辭等內(nèi)容是寫作學習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習者形成高度自動化,可以按照從易到難的方式設計相應練習題,使學習者通過額外的練習活動不斷強化基礎知識和能力。隨著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基于學習者在閱讀、寫作中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對其識字量、句式掌握水平進行智能測評成為可能,借助自適應題庫、個性化推薦等技術,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加個性化和智能化的寫作子任務練習。自動對寫作文本中字詞錯誤進行反饋的智能工具的出現(xiàn)也能夠幫助學習者及時糾錯誤,在寫作過程中鞏固其基礎知識和技能。
(二)基于復雜學習設計的在線寫作系統(tǒng)原型
小學生寫作能力的養(yǎng)成包含多種場景,如在傳統(tǒng)課堂中的寫作教學、基于網(wǎng)絡寫作平臺的自主學習、包括課堂及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混合式學習等?!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小學各階段寫作體裁提出了明確要求,如第二學段的書信、便條,第三學段的記實作文、想象作文、讀書筆記、常見應用文等。根據(jù)寫作教學的現(xiàn)實需求,以基于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模型為指導,本研究設計出在線寫作系統(tǒng)原型,如圖2所示。
1. 底層架構
作為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系統(tǒng)的基礎模塊,底層架構共包括兩部分:一是技術環(huán)境,由網(wǎng)絡、服務器、數(shù)據(jù)庫、智能終端共同部署底層環(huán)境。二是數(shù)據(jù)采集,包含過程性數(shù)據(jù)、總結性數(shù)據(jù)及用戶基本信息。其中,過程性數(shù)據(jù)包括學習者在寫作構思階段產(chǎn)生的寫作提綱、交流互動中發(fā)生的點贊行為數(shù)據(jù)、討論文本或音頻數(shù)據(jù)等。過程性數(shù)據(jù)的保留一方面加深學習者的自我認知,另一方面為刻畫學習者習作水平提供了依據(jù);總結性數(shù)據(jù)包括學習者寫作的文本或音頻數(shù)據(jù)、寫作字數(shù)及篇數(shù)、寫作評分及評語等;用戶信息包括用戶身份、年級等,多元化的數(shù)據(jù)采集為學習者的個性化干預提供了有力支持。
2. 在線工具
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系統(tǒng)內(nèi)置了豐富的在線工具,這也是系統(tǒng)的關鍵模塊。閱讀工具能夠支持輔助信息的學習,學習者通過批注和摘抄等功能可以對重點內(nèi)容進行勾畫。文本工具、朗讀器等表達工具支持學習者以多種模態(tài)進行寫作,其中文本工具還可以作為寫作構思的工具之一,概念圖等圖示化工具為學習者寫作思路可視化提供了支持。此外,學習者基于測評工具可以進行子任務練習以即時強化,基于智能技術的智能批改工具能夠及時糾正錯字,為強化其重復性技能帶來了便利。最后,展示交流工具使得學習者在寫作過程中的互動更加便捷,也使得師生、生生間的跨時空交流成為可能。
3. 寫作過程
寫作過程是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系統(tǒng)的核心模塊,該模塊共包括寫作任務、寫前準備、寫作構思、寫作表達、寫作評價五個階段。寫作任務階段旨在幫助學習者明確寫作任務,為了體現(xiàn)簡單—復雜序列,寫作任務部分主要提供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已有的單元寫作任務,通過從易到難的寫作任務實現(xiàn)學習者寫作能力的螺旋式發(fā)展。除此之外,其他主題的寫作任務也可靈活添加。寫前準備階段主要包括與寫作任務相關的寫作知識、寫作策略等內(nèi)容,這類輔助信息以文本、圖片、動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出現(xiàn)并保證隨時可訪問性,以解決小學生寫作過程中素材匱乏、方法不足等問題。這一階段還提供強化練習內(nèi)容以鞏固學習者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寫作構思階段,學習者需要厘清寫作思路、列出寫作提綱完成文章的初步構思。寫作表達階段中,系統(tǒng)為學習者的寫作表達提供多種模態(tài)的表達工具,并基于智能批改工具為其提供過程性評價。寫作評價階段提供任務情境、過程能力、語篇結果三個維度的評價建議,同時,提供交流平臺供師生、生生深入互動。在復雜的學習在線寫作系統(tǒng)中,只有當學習者完成上一階段的任務后才向其呈現(xiàn)下一階段的內(nèi)容,以減少無關信息所消耗的資源。
四、在線寫作模型應用與效果驗證
(一)基于復雜學習設計的在線寫作工具實現(xiàn)
本研究依托三余閱讀APP,將基于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原型予以技術實現(xiàn),形成在線寫作工具,其中學生端與教師端的操作流程如圖3所示。
教師角色可以進行寫作任務發(fā)布、寫作任務管理、資源上傳/引用、資源管理、構思任務設置、作文批閱等操作。為提高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減輕教師負擔,工具中預置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所有單元寫作任務,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求對其直接引用或修改。工具提供了與單元課文對應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引用主題遷移、相同寫法、知識拓展、寫作背景等相關資源供學生學習,也可以查看學生的全過程數(shù)據(jù),能夠更加精準、有效地診斷學生的寫作問題。
學生角色可以完成任務查看、資源學習、文章構思、初稿撰寫、作品提交、修改與交流等操作。在寫作構思中,學生可以選擇文本或概念圖等工具完成初步構思;在寫作過程中可以借助智能批改工具完成初步修改;當作品提交后,學生可以在工具內(nèi)評論、點贊同伴的作品進行互動與交流,也可以在過程中隨時回看和修改已有作文。
(二)應用效果
1. 準實驗研究的實施與數(shù)據(jù)收集
為了驗證在線寫作模型與工具的應用效果,本研究以M小學三年級兩個班的學生為研究對象,實施了六周的準實驗研究。實驗組(46人)使用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工具進行寫作,對照組(46人)使用僅包含寫作和評論功能的傳統(tǒng)寫作平臺開展寫作。
實驗設置了前測和后測,以收集研究對象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寫作成績、寫作效能感、認知負荷數(shù)據(jù)。兩組學生分別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完成了一項寫作任務,由兩位研究者分別進行評分獲得學生寫作成績,評分維度包括格式規(guī)范、字數(shù)、內(nèi)容、詞語應用、句子結構、文章組織六個方面,評分者一致性信度值為0.84。寫作效能感量表改編自Brunning等人的量表,共包含16個項目,經(jīng)檢驗該量表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為0.81。認知負荷量表依據(jù)Huang等人的量表改編,包含8個項目,分為心理負荷和心理努力兩大部分,問卷Cronbach’s alpha系數(shù)為0.85。
2. 數(shù)據(jù)分析結果
(1)寫作成績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初始寫作成績進行獨立樣本非參數(shù)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在前測中兩組學生整體寫作水平并無顯著差異(z=0.83,=0.41),對兩組學生后測寫作成績進行獨立樣本檢驗,結果如下:在寫作成績方面,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2.51,=0.02),可以認為,該工具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表現(xiàn)。在寫作單維度均值差異方面,實驗組在作品長度(=2.32,=0.02)、內(nèi)容豐富性(=0.71,=0.02)、句子結構(=4.21,=0.01)、文章組織(=2.13,=0.04)等方面的表現(xiàn)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實驗組學生的作品字數(shù)更多,內(nèi)容更加豐富,句子結構正確率更高,更具邏輯性和結構性。
(2)寫作效能感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寫作效能感前測進行獨立樣本檢驗,結果顯示并未有顯著差異(=-1.08,=0.28)。對后測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性分析,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自我效能感均值分別為61.83和57.24,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z=-2.04,=0.04)。這說明相較于使用傳統(tǒng)寫作平臺的學生來說,使用在線寫作工具進行寫作的學生具有更高的寫作效能感。
(2)認知負荷分析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認知負荷前測水平進行獨立樣本檢驗,發(fā)現(xiàn)兩組學生初始心理負荷水平(=-1.47,=0.15)和心理努力程度(=-1.08,=0.28)沒有顯著差異。對后測數(shù)據(jù)進行差異性分析,數(shù)據(jù)表明兩組學生的認知負荷水平相比實驗前均有所降低。進一步比較認知負荷的兩個子維度,發(fā)現(xiàn)實驗組與對照組心理努力并不存在顯著差異(=-0.73,=0.47),而實驗組心理負荷顯著低于對照組(實驗組均值=6.93,對照組均值=8.36,=-2.67,=0.01),表明使用在線寫作工具的學生寫作文的認知負荷顯著低于使用傳統(tǒng)寫作平臺的學生。
五、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構建了基于復雜學習設計的在線寫作模型和系統(tǒng)原型,進而實現(xiàn)了面向復雜學習在線寫作工具,該在線寫作工具應用于小學生寫作教學,通過準實驗研究驗證應用效果,可得出以下結論:
(一)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對小學生寫作成績有積極影響
在線寫作工具可為學生的寫作過程提供多元支持。如寫作背景、知識拓展等寫作資源,能夠幫助學習者收集、提取更多寫作素材,激發(fā)學生涌現(xiàn)更多的想法,使得最終呈現(xiàn)的作品字數(shù)更多、內(nèi)容更加豐富。在線寫作中提供的輔助信息、關于寫作構思方法的程序性信息、構思工具等,能夠幫助學習者將產(chǎn)生的想法有效組織起來,促進和激發(fā)其有效思考,使得作品表現(xiàn)出更強的邏輯性和結構性。此外,實驗組作文的句子結構更為準確,是由于模型中的子任務練習提供了額外的重復練習機會,進一步鞏固了學習者基礎知識和技能。因此,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對小學生的寫作成績有積極影響。
(二)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寫作效能感
以往研究表明,寫作效能感包括構思、寫作和自我調(diào)節(jié)三個維度,如果在學習者構思、寫作、反思過程中提供支持,能夠有效提高學習者的寫作效能感。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工具在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均提供了多種支持:在寫作構思環(huán)節(jié)為學習者提供如何構思文章的輔助信息及程序性信息,提供概念圖等工具幫助學習者將思路可視化;在寫作中,學習者可隨時查看相關資源和已有構思內(nèi)容;在反思環(huán)節(jié),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評價維度首先進行自評,并及時與同伴、教師進行交流互動。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關照了學習者的構思、寫作及反思全過程,因而其寫作效能感表現(xiàn)出顯著的提升。而寫作效能感越高,學生在完成寫作任務時的表現(xiàn)越好,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兩組學生后測中寫作表現(xiàn)的差異。
(三)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能夠顯著降低小學生的寫作認知負荷
根據(jù)認知負荷的相關理論,促進圖式建構和加工的自動化是降低認知負荷的主要途徑。在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模型中,真實的寫作任務及輔助信息能夠幫助學習者在具體經(jīng)驗中構建并不斷完善圖式、寫作流程等程序性信息,為加工的自動化提供支持。對照組雖未使用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工具,但通過教師引導同樣獲得了輔助信息、程序性信息等部分支持。從實驗結果來看,兩組學生認知負荷水平相較實驗前均有所下降,這意味著本研究提供的面向復雜學習的寫作支持,對學習者認知負荷水平的降低有著積極影響。具體就認知負荷的兩個維度來看,心理負荷是任務或環(huán)境需求施加的負荷,心理努力指學習者為完成任務而實際分配的認知能力和資源。兩組學生完成的任務相同但實施環(huán)境不同,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為學生提供了“訓練輪”及個性化練習題目,這或許能夠解釋實驗組學生心理負荷水平更低的現(xiàn)象。然而,兩組學生心理努力水平并未表現(xiàn)出顯著差異,這說明該工具在內(nèi)容選擇的難度和形式呈現(xiàn)上還需進一步改進。
綜上所述,面向復雜學習的在線寫作可提升小學生的寫作成績、寫作效能感,也可降低寫作認知負荷,由此驗證基于復雜學習設計的在線寫作模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也為突破小學生寫作障礙提供了新的路徑。然而,本研究在應用階段僅選擇了三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實驗規(guī)模較小,未來需要在小學各學段的寫作教學中加以運用。此外,雖已實現(xiàn)了多模態(tài)表達工具、圖式化工具、測評工具等,但在線學習環(huán)境對小學生寫作的支持仍有極大的發(fā)揮空間,為學習者寫作中情感及思想的個性化表達提供智能分析有望成為未來的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 KIM Y S G, YANG D, REYES M, et al. Writing instruction improves students' writing skills differentially depending on focal instruction and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for primary grade students[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21(34):10040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榮維東.寫作核心素養(yǎng)范式發(fā)展與框架構建[J].語文建設,2020,(5):4-8.
[4] 張曉東.重建習作教學新生態(tài)——“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小學習作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8,(3):123-126.
[5] 曹培杰,王濟軍,李敏,何克抗.概念圖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應用的實驗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3,34(5):104-108.
[6] 李姝雯,李曼麗.兒童書面言語的因果表達及邏輯思維特征研究——一項基于1800名小學生作文的分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9(11):59-72.
[7] 張義兵,孫俊梅,木塔里甫.基于知識建構的同伴互評教學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7):108-113.
[8] 黃濤,龔眉潔,楊華利,王涵,張晨晨.人機協(xié)同支持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2):108-114.
[9] KIM Y S G, SCHATSCHNEIDER C. Expanding the developmental models of writing: a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model of developmental writing (DIEW)[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7,109(1):35-50.
[10] 彭小明,林陳微.寫作學習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11-13.
[11] 朱曉斌,張積家.自由目標效應與樣例效應對學生寫作成績影響[J].心理科學,2005(5):1139-1143.
[12]?ZUMBRUNN S, BRODA M, VARIER D, et al. Examin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role of self-efficacy for writing on student writing self-regulation and grades in elementary and high school[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20,90(3):580-603.
[13] 徐顯龍,徐浩鑫,林易,沈王琦,王敏紅.復雜技能綜合學習的研究主題與發(fā)展趨勢——基于2000—2019期刊論文的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1,42(3):120-128.
[14] CHANG W C, LIAO C Y, CHAN T, et al. Improving children's textual cohesion and writing attitude in a game-based writing environment[J/OL].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2021,34(1-2):133-158.
[15] 何克抗.兒童思維發(fā)展新論——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13-125.
[16] 趙興龍.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兒童打?qū)懙膬?nèi)在差異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6(1):12-20,79.
[17] 邱飛岳,劉朋飛,等.基于4C/ID模式的復雜學習支持平臺構架探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33(4):67-71.
[18] MERRI?NBOER J J G V, KIRSCHNER P A, KESTER L, et al. Taking the load off a learner's mind: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complex learning[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3,38(1):5-13.
[19] 周榕.高校教師遠程教學勝任力培訓設計模型構建——基于復雜學習的視角[J].電化教育研究,2017,38(6):116-122.
[20] 魏小娜.認知寫作:寫作形式、價值取向與教學策略——基于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寫作編寫的思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2,23(1):75-80.
[21] 楊剛,邱創(chuàng)楷,鄭曉麗,陳飛凡.基于虛擬全景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習動機與寫作成績的實證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1):91-98,121.
[22] FREREJEAN J, GEEL M V, KEUNING T, et al. Ten steps to 4C/ID: training differentiation skills in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teachers[J]. Instructional science,2021,49(3):395-418.
[23] 趙立影,吳慶麟.基于認知負荷理論的復雜學習教學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10,(4):44-48.
[24] MERRI?NBOER J J G V, SWELLER J.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complex learning: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005,17(2):147-177.
[25] 盛群力,馬蘭.面向完整任務教學,設計復雜學習過程——馮曼利伯論四元培訓與教學設計模式[J].遠程教育雜志,2010,28(4):51-61.
[26] 吳娟,周建蓉,李夢,駢揚,黃云龍.數(shù)據(jù)驅(qū)動的小學語文句式測評工具研究——以三余閱讀APP為依托[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1,31(12):103-109.
[27] 李俊杰,張建飛,等.基于自適應題庫的智能個性化語言學習平臺的設計與應用[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8,28(10):5-11.
[28] BRUNING R H, DEMPSEY M S, KAUFFMAN D, et al. Examining dimensions of self-efficacy for writing[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3,105(1):25-38.
[29] HUANG H, HWANG G,CHANG C, et al. Learning to be a writer: a spherical video-based virtual reality approach to supporting descriptive article writing in high school Chinese course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20,51(4):1386-1405.
[30] HASSANZADEH M, SADDARI E, REZAEI S, et al. The impact of computer-aided concept mapping on EFL learners’ lexical diversity:a process writing experiment[J].ReCALL,2021,33(3):214-228.
[31] PUTRA I, SAUKAH A, BASTHOMI Y, et al. The predicting power of self-efficacy on students' argumentative writing quality[J].Journal of Asia TEFL,2020,17(2):379-394.
[32] SWELLER J, MERRI?NBOER J G V, PAAS F, et al. Cognitive architecture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8,10(3):251-296.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n Online Writing Model Based on Complex Learning Design
WU Juan,?ZHOU Jianrong,?LU Yike,?YUAN Huanhuan
(1.Advanced Innovation Center for Future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2.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3.West China School of Medicine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
[Abstract]?At present, the teaching of composition in primary schools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s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training, model text imitation, etc.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problems such as difficulty in writing, low writing efficacy and high cognitive load, etc. Solving these problems has become the key point of technology-enhanced writing. According to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riting process,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online writing model and system prototype based on the complex learning design model, and implements an online writing tool based on SanYu reading APP, which is applied in the writing teaching of the third-grade students in M primary school. A 6-week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research data on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riting performance, writing efficacy and cognitive load.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show that online writing based on complex learning desig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riting performance and writing efficac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nd reduce the cognitive load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stud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mode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breaking through the writing dilemma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Keywords]?Complex Learning Design; Online Writing Too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riting; Writing Self-efficacy; Cognitive Load; Sanyu Reading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