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新的形勢要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原則。我國的社會建設把人民立場作為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并在實踐中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建立并不斷完善增進人民福祉和實現成果共享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關鍵詞] 人民至上;? 社會建設;? 價值理念;? 實踐特征
[中圖分類號] D61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0529-1445(2024)01-0028-04
人民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既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作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新的形勢要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堅持人民至上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要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人民是決定性力量?!?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永恒不變的執(zhí)政理念,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社會建設的邏輯指南、價值理念和實踐特征。
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是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行動指南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是社會變革的主體和決定性力量。只有充分認識人民群眾的偉大歷史作用,才能把握時代發(fā)展潮流。馬克思、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性文獻《共產黨宣言》中,對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立場進行了十分明確而深刻的說明。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們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則”;他們所領導的“無產階級的運動完全是為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并且公開聲明共產黨人最近目的是“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最終目的是消滅私有制,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社會主義運動“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本質特征,強調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肯定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活動中的歷史主體地位、價值主體地位、實踐主體地位。
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歸宿,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價值。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共產主義是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后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又再次強調,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創(chuàng)造現實基礎?!?馬克思主義者的全部工作,歸根結底就是為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提供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保障,實現整個人類解放。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因此,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
然而,人要生存、要發(fā)展,就必然產生對生產資料的消費需要。馬克思主義正是從這一前提出發(fā),將滿足人的需要作為經濟發(fā)展的出發(fā)點,認為只有為了人民而發(fā)展,發(fā)展才有意義;只有依靠人民而發(fā)展,發(fā)展才有動力。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城鄉(xiāng)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也始終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指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绷暯娇倳浀闹匾撌?,深刻回答了“發(fā)展為了誰、發(fā)展依靠誰、發(fā)展成果由誰共享”這一根本問題,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突出了人民的主體地位,是對馬克思、恩格斯反對剝削和壓迫、追求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這些重要論述,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本質屬性的深刻理解,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民主體思想的準確把握。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重點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中深刻認識到,只有依靠人民群眾,才能帶領人民完成歷史的重任。中國共產黨始終牢記“為什么人”這個根本性問題,將人民立場作為當前社會建設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fā)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fā)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些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重要思想在新時代黨的基本方略中的生動體現,也是我們黨堅持黨性和人民性高度統(tǒng)一的生動體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層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牢牢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出了總體部署,提出了新思路和新舉措,出臺一大批惠民舉措,使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提出了“增進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新要求,并在這部分專章論述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社會建設的目標指向和主要內容。這既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入思考,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使命擔當,蘊含了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本質要求。報告從完善分配制度、實施就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方面,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新要求,并作出了新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必須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論述充分回應了人民期待,說出了人民的心聲,同時也對新時代新征程中國社會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要深入推進改革創(chuàng)新,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著力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使人民群眾在發(fā)展中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進當代中國社會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牽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社會各個系統(tǒng)、各種要素之間相互兼容、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內涵包括:關注社會生活、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富裕、協調社會利益、整合社會關系、健全社會保障、發(fā)展社會事業(yè)、調動社會力量、開展社會工作、維護社會穩(wěn)定、加強社會管理、建設和諧社會、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追求社會理想等。分而言之,就是在經濟建設中,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要,不斷提升人民的富足感。在政治建設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國家治理,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在文化建設中,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不斷提升人民的認同感。在社會建設中,實行共建共治共享,不斷提升人民的歸屬感。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踐行綠色發(fā)展理念,不斷提升人民的舒適感??偟膩碚f,當代中國社會建設最重要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評價社會建設成效的閱卷人是人民群眾。因此,堅持人民至上成為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一條工作主線,讓群眾滿意也成為我們黨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
共建共治共享是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實踐特征
社會建設作為一個系統(tǒng)化的有機整體,保障和改善民生、優(yōu)化社會結構、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和促進社會公正都是其重要構成內容。這既包括“怎么建”的問題,還包括“如何治”和“如何享”的問題。這幾部分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任何一項建設都不可能脫離其他方面建設的支撐而單方面突進。其中,社會治理至關重要。社會治理不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基礎,還為增進人民福祉提供必要的支撐和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提出了一系列關于社會治理的新思想新觀點。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到黨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再到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這些重要論斷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治理規(guī)律認識的不斷深化。
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探索中形成的、被實踐證明符合國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會治理規(guī)律的科學制度,是“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革、內生性演化的結果”。1共建、共治和共享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建是基礎。馬克思主義將人民利益作為評價社會治理效果的根本標準。社會治理只有通過維護人民的主體地位和參與權利,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匯聚廣泛的社會合力,激發(fā)社會活力,才能真正實現人民利益。這是當代中國社會建設的重要一環(huán)。只有共建的水平越高,共治的條件才越充分,共享的程度才會越高。共治是關鍵。現代社會的多元發(fā)展,反映在社會治理上,就是要形成多元化主體結構,確立政府主體的主導地位,發(fā)揮社會組織和群眾的參與作用,促進政府、社會、群眾的優(yōu)勢互補和協調互動,從而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只有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共治的積極性,使人人參與,讓人人盡力,共建的基礎才更鞏固,共享的成果才更有保障。共享是目標。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是發(fā)展的目的,不是發(fā)展的手段。成果共享既體現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弊屓w社會成員都能公平合理地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既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yōu)越性的集中體現。
共建共治共享在邏輯上具有內在統(tǒng)一的特點,將共建的資源整合、共治的治理形式和共享的治理目標結合起來,在共建的基礎上推動共治,以共治的形式實現共享。共建共治共享都統(tǒng)一于“共”,蘊含在社會治理體制的整體運行中,最終目的是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這一思想與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一脈相承,既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面實現小康基礎上社會建設理論的自然延續(xù)和現實社會的最大需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應有之義。同時,又根據時代和實踐的變化作出了與時俱進的深化,使思想認識和實際行動統(tǒng)一到以新發(fā)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fā)展上。共建共治共享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了中國特色、凝聚了中國智慧、凸顯了中國制度優(yōu)勢,為建構中國社會建設話語體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筑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本文是北京市社會科學研究基金2017年度一般項目“新中國成立初北京市民遷居問題研究(1949—1959)”〈項目編號:17LSB00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簡介:董佳,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 / 高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