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文 范琪斌 朱 楓 柯珍華 上海市育才初級中學
“德智融合,滴灌生命之魂”是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教文育人”思想在21 世紀的發(fā)展,是學科育人探索的新主張。其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學科內(nèi)在的育人價值,將其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相融合,真正將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科主渠道、課堂主陣地,提升教師的育德能力。
我?!捌髯R為魂,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是于漪“德智融合”思想的校本化、具體化呈現(xiàn)。“器”是“德”的聚焦,指器量;“識”是“智”的巔峰,指見識。其核心是讓人擴展胸懷,增長見識。
語文學科聚焦“德智融合”,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共研共進,優(yōu)化教學。
學校統(tǒng)一摘錄“金句”做成條幅宣傳于漪教育教學思想,專柜陳列《于漪全集》及其他單行本專著供大家閱覽,形成一種研學的氛圍。
同時,學校組織老師閱讀《于漪教育教學求索》等專著,并進行定期研討,組織交流學習心得。2021 年9 月15 日,語文教研組開展了“‘于漪教育教學思想’學習心得交流”主題研修,每位老師交流了自己的學習體會和感想。通過交流,大家進一步明確了實現(xiàn)“德智融合”的方法與策略:走進學生世界、把握教材個性、立體綜合開放、教到學生心上、展現(xiàn)教學自信、內(nèi)外貫通一體等。
在此基礎上,2023 年起學校語文教研組成立了“于漪學坊”,由語文教研組長、骨干教師、青年教師組成,將通過讀書沙龍、集體觀看紀錄片、講述學坊故事、專家講座等方式,學習了解于漪老師教育教學思想的深刻內(nèi)涵、來龍去脈和當下價值,弘揚于漪精神,讓于漪精神成為教師的精神內(nèi)核。
學校舉行以青年教師為主要參加對象的“段力佩杯”教學大獎賽,各學科老師參加的“弘揚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器識新人”大思政教學主題研討等大型活動。語文組全體老師積極參與,開展教研組集體備課、研課、賽課、聽課、評課,三年多來,共開設各種評比課、展示課等18 節(jié)、專家講座23 次,探索“德智融合”在語文教學中落地的路徑與策略,促進德智融合,深化立德樹人。(見表1)
表1
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學校搭建了主題論壇的交流平臺,供語文教師總結、提煉教學經(jīng)驗和主張,參與分享交流。
語文教研組圍繞“以語言表達為核心主線,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與精神境界”全面規(guī)劃學科建設,從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活動優(yōu)化、質(zhì)量提升、教科研探索、教師隊伍建設、個性化指導等方面深入探討,不斷深化“德智融合”。本學期,我們圍繞誦讀、書寫、閱讀、表達、實踐探究、個性特長研制了“非常6+1語文素養(yǎng)養(yǎng)成圖”,以引領師生的教與學。
學校以“君子人格、專業(yè)精神”為價值引領,簡行賦能,深入研修,努力踐行“德智融合”的育人思想,提升教師育德能力。開展的研修活動有:
1.2021年上半年,從教學、檢測兩個角度切入開展多次主題研修:以八年級《核舟記》為課例探索文言文教學中的德智融合研究;以《十六年前的回憶》為課例探索散文教學中“德智融合”研究;還舉行了“語文試卷命題原則要求及命題設計”“語文試卷命題質(zhì)量反饋與修改”兩次命題研究,指向“德智融合”的語文教學檢測。(見表2)
表2
2.2021年下半年,為了進一步推進“德智融合”項目研修,我校還開展了以“促進‘德智融合’,深化立德樹人”為主題的“德智融合”語文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七、八、九年級三個年級共推出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承天寺夜游》《范進中舉》三堂研究課,并進行教研組專題評課研討活動。參加這次研修的還有浙江慈溪育才學校、陜西大荔東七中學等學校的語文老師。(見表3)
表3
3.2022年上半年,我校語文組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作業(yè)設計”為重點,開展了6 次“德智融合”研究的主題研修活動。(見表4)
表4
在學校“三自”課程主框架下,強調(diào)基礎課程融入“器識”,并開發(fā)特色的“德智融合”校本課程體系。(見表5)
表5
其中,學校的器識養(yǎng)育課程由多學科教師組成,包括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美術、音樂、體育等,旨在培養(yǎng)“思想正、內(nèi)涵深、修養(yǎng)佳、形體美”的“器識少年”。
學校在開展“德智融合”過程中,關注教育科研,強調(diào)以科研促融合。學校各學科教師立足學科特點,比如,語文學科開展整體性閱讀、群文閱讀等多種教學方法的研究,深思“德智融合”的有效載體和路徑。
2021年至今,學校立項的各類課題中有9項與德智融合工作直接相關。(見表6)
表6
學校不同學科之間加強協(xié)同,開設拓展探究課,組織課題探究活動等,形成“德智融合”的合力。比如,勞技學科《拾遺竹韻紙舞飛揚——“竹節(jié)人”的設計與制作》一課,以六年級《竹節(jié)人》的課文內(nèi)容為基礎,帶著學生切割、鉆孔、穿線、連接,設計、制作了一個個形象生動的“竹節(jié)人”,并演繹了“三打白骨精”等有趣的故事。
學校的各學科教學關注學習活動,重感情揚理性;經(jīng)歷問題探究,促進合作引反思,在合作探究中增強“德智融合”的體驗。比如,教師針對教學重點和難點,設計以問題解決為特征的探究活動,激勵學生在探究實踐中發(fā)展能力、鍛煉意志、健全人格。在物理學科“測量大氣壓強值”的實驗中,能利用“吸盤”“覆杯”等情境建立模型進行實驗。在實驗反思中,引用證據(jù)分析實驗問題和困難,引導學生懂得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重要性,培養(yǎng)自省意識和樂學態(tài)度,建立起解決問題所必備的信心、恒心和毅力。
“自治自理、自學自創(chuàng)、自覺體鍛”是學校的“三自”育人目標。學校在“德智融合”工作推進過程中,強化理想信念,促進合作包容,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聰明才智,逐漸形成學校的“三自”特色項目。
1.自主管理
學校根據(jù)初中學生的特點,以市級課題為引領,在教師的規(guī)劃指導下,不斷創(chuàng)生、構型、運作、融創(chuàng)學生“自組織”,從而促進學生群體自主成長,互促共贏。學校還特別注重“領頭羊”的培養(yǎng),大隊部每周組織一次大隊委員培訓和“自主分享論壇”。大隊委員培訓主要面向大隊干部,而論壇主要由大隊干部、班長及班級優(yōu)秀學生群體自主報名與大家分享合作思維、色彩心理學、溝通管理等學習內(nèi)容。
2.自主學習
學生在日常學習期間,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自組織”的方式開展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活動,他們溝通交流、集思廣益,分工合作、取長補短,互幫互助、攜手共進。每天8 點的正式學習之前,各班學生會自發(fā)地組織學習活動,如學習分享、小老師講題、自主閱讀、分角色誦讀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
3.自主體鍛
從六年級入學前的暑期軍訓開始,學校就有針對性地對新生進行隊列行進等訓練,培養(yǎng)新進入育才初中的學生樹立起自覺體鍛的規(guī)范。課間操凝聚著3類15項教育內(nèi)涵,即有利于“三自”目標之達成,具體包括這四項高階能力:自我管理、自律自強、自學自為和自覺體鍛。同時,還有利于學生美好品格的養(yǎng)成和生命意識的形成。
如因文而教,自然融入;堅持正確價值導向,強化經(jīng)典意識;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貼近學生實際;結合學科特點,注重有機融入;堅持整體設計,科學合理布局;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進行適度拓展等。
1.在語文學科中,“德智融合”的“智”不是僵硬的、碎片化的知識,而是“語言建構與運用”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德”不僅指道德品質(zhì),還立足于“文化理解與傳承”,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與“公民人格”;往往也包含“美”,即“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2.“德智融合”,智是基礎,德是關鍵,美是升華。了解學生、深挖文本是“融合”的關鍵。
3.“德智融合”,首先要“找到知識傳承與思想情操熏陶感染的最佳結合點”,在互融共鳴上下功夫?!叭凇币Ⅲw綜合、術道交融,“鳴”要師生對話、情理共鳴。
4.“德智融合”要因人因科而異,它不是每節(jié)課的機械要求,而是貫穿于整個單元教學之中,貫穿于課內(nèi)、課外的學習活動之中。
5.“德智融合”不僅限于德智并育,指向的是諸育融合,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它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深入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一招。
1.要強化“德智融合”對教育教學的重要意義,激發(fā)教師的主體自覺性。
2.“德智融合”要內(nèi)嵌在學校的機體之中,成為骨肉相連的一部分。
3.要堅持團隊共研,強化反思,以形成集體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