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時
很多癌癥患者確診后想到的第一個問題大概是:“我還剩下多少時間?一個月,半年,一年,還是三年?”通常,由于很多復雜的因素,他們很難得到真實的答案。如果有一款工具可以預測你的預期壽命,你會用嗎?
在2023 年美國外科醫(yī)生學會臨床大會上,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fā)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用于估計新診斷的癌癥患者長期生存的機會。
目前,估計癌癥患者的生存率主要取決于他們的癌癥分期。但研究人員表示,除了分期標準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可能影響患者的生存。
團隊使用機器學習方法,創(chuàng)建了一項稱為“癌癥生存計算器”的原型工具,并收集了259,485 名乳腺癌患者、76,624 名甲狀腺癌患者和84,514 名胰腺癌患者的數據,主要包括年齡、腫瘤大小、治療時間等。利用該工具,研究人員初步測試估計了乳腺癌、甲狀腺癌和胰腺癌患者的5 年生存率。
研究人員報告稱,驗證測試表明,該計算器對于所有3 個癌癥部位的生存率估算都高度準確。
簡單來說,癌癥生存計算器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開發(fā)的醫(yī)療設備,分析學習大量癌癥患者的數據,再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年齡等客觀因素,快速計算出患者的生存概率。其實,評估患者能活多久并不是該研究的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找到那些影響癌癥患者生存期限的關鍵因素。
癌癥生存計算器可以為醫(yī)生和患者提供更加準確可靠的生存預測和參考依據,有助于醫(yī)生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短時間內找到主要病因對癥下藥,提升治療成效。對于一些晚期癌癥患者或需要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的早期癌癥患者,它也可以幫助其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增加治療的信心和希望。
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不斷發(fā)展,癌癥生存計算器將會更加智能化、精準化和個性化。未來,這項技術可能會與基因檢測、免疫治療、更多的生物標志物、基因檢測等技術相結合,進一步提高癌癥治療的精準度和效果,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