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清末科舉改制中的西史問答

        2024-01-18 10:14:22王樂鑫
        關(guān)鍵詞:鄉(xiāng)試西學科舉

        王樂鑫

        (華東師范大學 歷史學系, 上海 200241)

        1901年,清廷頒布并實行了廢除八股,改試策論的科舉新章,改制上諭規(guī)定“鄉(xiāng)、會試頭場試中國政治、史事論五篇,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jīng)義一篇”,生童歲科兩考、進士朝考論疏、殿試策問均隨之改革(1)《七月十六日上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27冊,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152頁。。二場策題所考“西政”、“西藝”大多涉及“西史”(2)西史在科舉新章中頗為重要。羅志田認為,當時梁啟超所說“八股既廢,數(shù)月以來,天下移風。數(shù)千萬之士人,皆不得不舍其兔園冊子、帖括講章,而爭講萬國之故及各種新學”,所爭講的“萬國之故”提示著科舉新章的西學中仍是以史學居首。參見羅志田:《通史致用:簡析近代史學地位的一度上升》,《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年第2期。章清指出清末“史學”有被置于“西政”的情形。此時對“史學”的認知主要立足于“經(jīng)世致用”,所關(guān)切的“外史”主要是列國富強之由。彼時歷史知識范圍與今日也不完全相同。參見章清:《中西歷史之“會通”與中國史學的轉(zhuǎn)向》,《歷史研究》2005年第2期。。為應答試題中的“世界蕃變之跡,國土遷異之原”(3)梁啟超:《西學書目表序例》,《飲冰室合集》第1冊·文集之一,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123頁。,考官和學子不得不廣覽西史書籍,甚至舊派學人與鄉(xiāng)村士子,也被迫與學堂學子、留學生一同步入新學知識體系,這在客觀上刺激了國人對西方史地知識的需求。在中國史學的近代轉(zhuǎn)型中,科舉新章從制度層面鼓勵討論中外歷史,是促進中外史學交流、會通的一個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科舉政策稍加變化,天下隨之熙熙而動。科舉改制期間,考官和考生根據(jù)譯書、報刊中的西史知識,在清廷導向和策論文體下進行西史問答,其間充滿了附會與想象??婆e考察西史,一方面,客觀上促進了廣大讀書人對西史的讀寫與接受,推動了中外史學的交流與中國史學的近代轉(zhuǎn)型;另一方面,士子以“有用”為標準,率先選取西學中我國所固有的史學進行接引,擇選中國歷史中可與西學類比的部分加以發(fā)揮。這種削足適履的做法難免會造成對中西史學的誤解。學界早有關(guān)注清末科舉改制前后西書、新報、策論選本等出版物對西學的接引作用,并論及改考策論與近代知識轉(zhuǎn)型之間的關(guān)系(4)參見劉龍心:《從科舉到學堂——策論與晚清的知識轉(zhuǎn)型(1901—1905)》,《“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7年第58期;章清:《“策問”中的“歷史”——晚清中國“歷史記憶”延續(xù)的一個側(cè)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艾爾曼:《晚期帝制中國的科舉文化史》,高遠致、夏麗麗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但鮮有利用考卷探討科舉新章影響下讀書人產(chǎn)生的西史讀寫行為(5)王艷娟、李少軍主要以《中西策問大觀》和《清代朱卷集成》中的西史題目為例,揭示科舉改試策論接引西學之用,但并未就答卷和史學自身的轉(zhuǎn)向進行探討。參見王艷娟、李少軍:《迎拒之間的選擇:清末科舉改試策論與西史接引》,《甘肅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本文擬通過解析科舉改制中的西史問答,展現(xiàn)清末士子閱讀、運用西史知識的具體情況及其“天下觀”到“世界史”的思想轉(zhuǎn)向,嘗試回應中國傳統(tǒng)史學與近代史學之間的銜接與斷裂議題。

        一、新章西史試題

        考求西學知識迫在眉睫,“非讀其政學書則無以考其立國之本,非讀其藝學書則無以察其致富之源”(6)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第320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第84頁。,而“西政之屬,以通知四國為第一義,故‘史志’居首”(7)梁啟超:《西學書目表序例》,《飲冰室合集》第1冊·文集之一,第124頁。。新章舉人王葆心在其所寫的《經(jīng)義策論要法》一書中對“西方政藝”詳細解析,他根據(jù)改科舉原奏所云“政如各國地理、學校、財賦、兵制、商務、刑律等類,藝如格致、制造、聲光、化電等類”,明確指出“東西政治,詳于東西之史,宜閱見今編譯之本”的備考方案(8)王葆心:《經(jīng)義策論要法》,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xù)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第1154頁。。中國史學具有重鏡鑒、貴貫通的傳統(tǒng),又受經(jīng)世致用思潮“今必本夫古”的論述方式影響(9)魏源:《皇朝經(jīng)世文編敘》,《魏源全集》第13冊,長沙:岳麓書社,2011年,第172頁。,問西方政、藝時,十分注重其歷史沿革,要求考生由中逮西、援古證今。又曰“西藝非要,西政為要”(10)張之洞:《勸學篇·序》,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2頁。,西學技藝非中國所固有,如物理、化學等,不經(jīng)留洋,沒有系統(tǒng)儀器實驗教學,短期內(nèi)根本無法通達(11)吳汝綸:《答牛藹如》,徐壽凱、施培毅校點:《吳汝綸尺牘》,合肥:黃山書社,1990年,第89頁。??婆e考“作文”而非“做題”,西史內(nèi)容最終還是為論文服務,答卷最終不過是對西方制度、學術(shù)淵源的簡單梳理,或停留于粗淺的中西比附。典型西史的題目諸如:

        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實,盍縷舉近百年來歷史,以證明其事策。(12)《光緒甲辰恩科會試闈墨·策》,宣統(tǒng)二年(1910)上海書局本,第5頁。

        西國學術(shù)導源希臘,其流派若何?學校廢興若何?教育名家孰為最著?宗旨孰優(yōu)?方今博采良法,厘定學制,試陳勸學之策。(13)《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補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并科浙江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07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第86頁。

        格致家以掘地代讀史法,考地球有酷熱、奇冷兩世界,遞分為洪水時代、古石代、新石代、黃銅代、鐵代諸說,因而推究乎埃及、巴比倫、中國文字之源流。試以史傳確證之策。(14)《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湖北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1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第166頁。

        歐洲用武之君,前有亞歷山大崛起馬基頓,后有拿破侖雄視法蘭西,長駕遠馭,勢力皆震動全歐。而美之華盛頓尚平和主義,其武略不及兩人,西人獨推戴之勿衰,試評其優(yōu)劣。(15)《蘇州院試三志》,《申報》1904年3月29日,第3版。

        概括而言,西史問答特點如下:

        其一,注重中西歷史比較,探求當下新政富強之策??疾煳鲗W目的在于“以彼國之所以得,證我國之所以失”(16)《浙江學政張奏報通省科試完竣情形折》,《申報》1903年9月21日,第12版。,知其治亂盛衰之故,走上富國強兵之路。如此一來,勢必要求考生比較中外歷史以立論。考生提出解決策略之前需援引史實,詳考源流,“看一史,而萬國之形勝掌故可知厓略”(17)唐才常:《史學第一》,《湘學新報》1897年第1期。,具有強烈的經(jīng)世致用意味。如湖北壬寅鄉(xiāng)試問俄、英、美三國政體利弊。湯化龍對三國創(chuàng)法初期歷史及霸主侃侃而談:“夫俄自大彼得辟疆土、拓國權(quán),英自若爾治第二興新學、開教化,美自華盛頓脫羈勒、定政體,蒸蒸炳炳,誠有日進無疆之勢?!彪S后結(jié)合我國古史,倡導立憲政體,稱“大君專制國政,為中外不易之理。極其病與其失,不過君主挾雄,悻賤黎庶,如嬴政、漢武之為”(18)《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補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并科湖北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14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第84-90頁。。廣東癸卯鄉(xiāng)試問“如何兼采泰西農(nóng)學,各任土宜,廣種植以盡地力策”,唐恩溥引用太史公《貨殖列傳》敘述中國農(nóng)業(yè)古國的歷史源流,再與西方農(nóng)學相比較,得考官“窮原竟委,酌古準今”的批語(19)《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廣東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28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第450-454頁。。再如湖北壬寅鄉(xiāng)試問“泰西弧角法”中土有其法否?二者優(yōu)劣為何?曾紀亨答卷首先詳細梳理我國郭守敬、梅文鼎、李治為代表的古代算學史情況,再例舉道咸之間戴鄂士創(chuàng)對數(shù)簡法,夏紫笙開微積之先等簡便新法,比照中西算學方法指出“中國論開方法極為詳備也,西書惟代數(shù)術(shù)開方法為多”(20)《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補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并科湖北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14冊,第102-108頁。。考題密切聯(lián)系時務,以“有裨實用”為準則,緊扣“富強”議題,要求考生通貫西方政教源流,比較中西史事,為現(xiàn)實提供鏡鑒。清廷一則希望士子能通貫古今,參照中西,繼而鏡鑒今日,圖強自救;再則暗示西方亦有落后之歷史,與今日中國多有相似之處,具有明確的觀點導向性;三則反復申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宗旨,引導考生不可妄自菲薄,厭中學為無用。

        其二,史學承擔了介紹各學知識源流的功能。因一般讀書人吸收西學知識前已有中學根柢,接受新知時,自會以固有知識體系中與西學最相近的部分類比對接。在傳統(tǒng)四部之學無法與西方科目徑直榫接的情況下,史學走在諸學之先。清末,經(jīng)古考試與鄉(xiāng)試策論都是包容各學的場所,“經(jīng)、史、子、集、兵、刑、禮、樂,與夫方輿、金石、小學、雜學、無所不包,隨意可問”(21)《恭譯本月二十日》,《申報》1896年12月27日,第1版。。欲明新學,往往從學史入手。1902年江南、福建鄉(xiāng)試不約而同就中西格致提問:

        歐洲格致,多源出中國,宜精研絕學,以為富強之基策。(22)《光緒二十八年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江南闈墨》,光緒二十八年(1902)廣州鴻都閣本,第13頁。

        格致之學,中西異同,以中學馭西學策。(23)《光緒壬寅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福建闈墨》,光緒二十八年(1902)上海煥文書局本,第53頁。

        答卷多從中國古代先秦諸子思想中探求中西歷史的合和之道,“倒逼”歷史人物回應當代困境。江南鄉(xiāng)試解元曹清泉追溯格致之源,“考歐洲歷代史”,認為“今泰西格致”與“周秦間諸子”諸書相吻合,是我國“固有之物”,進而闡發(fā)研求西人格致諸學自然可“富強骎骎甲歐亞”的觀點(24)《光緒二十八年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江南闈墨》,第14頁。。福建考生姚大鈞則回溯“西國風氣之開,在今數(shù)百年前,其聲、光、化、電及天文、地輿、測算諸學,世稱東來法,謂其與中學相仿佛”。姚氏以為“西學之同于中學者固多,而異于中學者亦不少”,最終扣題兼精中西之學可“駕西國而上之乎”(25)《光緒壬寅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福建闈墨》,第53頁。。此外,他省類似試題還有學子稱希臘諸學派“其源流大要不出于墨子,此中西學派之所以同也”(26)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補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并科湖北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14冊,第75頁。,墨子為“重學光學之所本”,有火輪車之思想;管子為礦學、農(nóng)學先聲;亢倉是“化學之開源”;關(guān)尹子是電學之萌芽(27)《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浙江鄉(xiāng)試錄》,光緒二十九年(1903)本,第46頁。。其中,福建解元林傳甲認識稍深,斥責“釋迦、基督,皆墨氏支流”的說法附會淺俗,無裨實用。他以為,不必“遠溯莊、墨、關(guān)尹、亢倉、淮南,然后可證西學所自出”。遠舉我國周髀、九章、鹽井制煤油、秦人制吸金等古法;近指康乾時期著作,謂:“恭讀御制《律呂正義》,知聲學原于黃鐘;恭讀御制《授時通考》,知化學有裨農(nóng)政;恭讀欽定《西域同文志》,知翻譯為馭夷要圖?!备诖鹁碇兄背狻爸袊酿^、制造局所譯”是西方“五十年前陳法”(28)《光緒壬寅補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福建闈墨》,第7-9頁。。諸如此類,已顯示了清末士人對西史認識程度的層層遞進,反映了當時從邊緣重新走向中心的諸子之學對廣大中下層士子產(chǎn)生影響的情況。到了1910年,彭作楨所作策論對近十年間諸子學之熱已經(jīng)有了總結(jié)性認識:

        今人競研究諸子矣。吾謂研究之法有數(shù)端:自西學輸入,而讀子者之識見一變,摭拾類似西學之詞,謂吾國儒先已精此理,而究不免于穿鑿附會。然其中有實與西學符者,別而擇之,學者所有事也,是謂會通。中外人材,盛于戰(zhàn)國,學術(shù)勃興,各致其極,挾此見以讀子,無往而不見其優(yōu)長。不知諸子皆暇瑜互見,未可預設成心,致為所欺也。(29)彭作楨:《諸子論》,《棄書》,北平:擷華印書局,1933年,第75-76頁。

        彭作楨所言已經(jīng)對此類“先驗”的思維與表述進行了反思。清末士人先持有外國框架,翻檢古書,曲解了中國史籍的本意。民國學人對此有所反思,認為當時治學弊端之一即“求中國隱僻之書,以比附西方最新之說”(30)胡樸安:《論今人治學之弊》,《國學周刊》1923年第14期。。清季以來,學人將中國學問與西洋學問進行比較時,常使用外國系統(tǒng)調(diào)理中國學問,誤讀誤解,挾洋自重,亦為此后民國學術(shù)的發(fā)展埋下了隱患(31)桑兵指出:梁啟超、劉師培、胡適等學者,“都曾經(jīng)努力依照西學的分科體系重新梳理解釋中國的固有學問,以求融會貫通,形成具有頭緒條理的學說體系”。通過大量科舉試卷來看,這種“用夷變夏”的思想在一般知識人中接受程度頗高,是當時的時代思潮。參見桑兵:《比較與比附——法制史研究的取徑》,《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2期。。1919年,陳漢章在京師大學堂授課,自編講義仍側(cè)重從先秦諸子著作中尋找歐洲“聲光化電,都是我國古已有之”的證據(jù),“飛機先秦就有了,證據(jù)是列子說有飛車”。陳漢章在私下對學生茅盾解釋道:

        我明知我編的講義,講外國現(xiàn)代科學,在二千年前我國都已有了,是牽強附會。但為什么要這樣編寫呢?揚大漢之天聲,說對了一半。鴉片戰(zhàn)爭以后,清廷畏洋人如虎,士林中養(yǎng)成一種崇拜外國的風氣,牢不可破。中國人見洋人奴顏婢膝,實在可恥。忘記我國是文明古國,比洋人強得多。即如校長胡仁源,也是崇拜洋人的。我要打破這個風氣,所以編了那樣的講義,聊當針砭。(32)沈雁冰:《也算紀念》,象山縣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編:《經(jīng)史學家陳漢章》,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第16頁。

        可見,陳漢章等學人明知自己是牽強附會,卻故意為之。趙豐田總結(jié)晚清五十年經(jīng)濟思想史來源時認為,持此類附會之說者約分兩類:“第一、確信中國古代學術(shù)思想如彼之盛,以為今欲振興,當謀復古。第二、雖信中國古代學術(shù)思想之盛,而不必期施行于今日,然不如是言之,則不足以動人之聽,堅人之信,免人之攻擊,故亦為此托古之說也?!彪m第二類人由于時代所局限,附會時議,但從另一角度也說明“中國古代思想影響力之大”(33)趙豐田:《晚清五十年經(jīng)濟思想史》,北平:哈佛燕京學社,1939年,第312、314頁。。在當時道統(tǒng)崩壞的情況下,從歷史資源中發(fā)掘符合近代科學的養(yǎng)料,亦為傳統(tǒng)士人的自發(fā)之舉,目的是樹立國人的文化自信。這也使得傳統(tǒng)思想資源因應時代,煥發(fā)新的生機。

        此時分科尚不明晰,難以分類的新學都暫歸為史學中之一門。正如劉師培在鄉(xiāng)試題習作中所說:歷史學除“世界史”、“本國史”之外還有“學術(shù)史”,“猶中國正史、通史之外復有學案也”(34)劉師培:《富強基于興學,應比較中西學派性情風尚之異同,參互損益,以定教育之宗旨論》,萬仕國輯校:《劉申叔遺書補遺》,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第9頁。。陳黻宸在《獨史》中“擬約與各國合開一萬國公史會”,各國政教、習俗、民業(yè)、物產(chǎn)皆在其交流范圍(35)陳黻宸:《獨史》,《陳黻宸集(上)》,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568頁。。故而掌故、輿地、算學、軍械、礦務、農(nóng)政等考題頻繁出現(xiàn)于西學場,并非因為其新,反而是因其在中國史學系統(tǒng)中都能找到學源,為考官、考生所熟悉,容易接引。而“聲、光、化、電”等緊迫新學,因場內(nèi)不能試驗,能應對者也寥寥無幾,僅僅淪為“口頭之語”摻雜在論說之間。

        其三,多數(shù)考生、考官西學水平有限,西史問答多是對西方制度、學術(shù)淵源的簡明梳理。清代策問出題本有不得偏僻的慣例,又是改制之初,考官、考生均處于摸索階段,獲取西學知識主要依靠坊間譯書,對西史認知尚不深入,故出題也相對淺顯。戊戌年間禮部就籌劃在“闈中用書”增添譯書:“新譯各書,闈中亦需檢閱,擬請飭下總理衙門,覆明專門考試,簡明賅洽者,應書若干種,備齊咨送臣部。并頒發(fā)直省各一分,俟鄉(xiāng)會試時,移送入闈,俾考官憑以發(fā)策。”(36)《禮部尚書懷塔布等折》,國家檔案局明清檔案館編:《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第227頁。不僅考生需要場中夾帶西書,考官于闈中一邊閱卷,一邊也需查西書批卷。時人多質(zhì)疑八股出身考官出西學題、閱西學卷的能力。林傳甲閱經(jīng)古場試卷時感受到考官“能專一二門者,已可名家。此出題之難,較作題者尤難也”(37)林傳甲:《林傳甲日記(上)》,況正兵、解旬靈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20頁。。林氏作為福建鄉(xiāng)試解元,向吳樹梅之孫傳授場中經(jīng)驗時直言:“第二場西學決無難題目,蓋考官、同考官所弗學也。”(38)林傳甲:《林傳甲致吳鳳慈》,《求是齋牘存》(原札藏于新疆大學圖書館),轉(zhuǎn)引自顏世明、劉蘭芬:《李盛鐸、蕭大猷、林傳甲書札四通——清末書法家吳樹梅門生手札研究之二》,《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改制后,俞陛云出任四川鄉(xiāng)試副考官,祖父俞樾在與洪爾振的信中表示:“今年又值新章,五花八門,殊眩人目。恐其學識不足了之。”(39)俞樾:《致洪爾振》,洪晨娜整理:《俞樾函札輯補》,杭州:中國美術(shù)學院出版社,2018年,第19頁。吳汝綸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談到“今改策論,而考官無學,閱八股尚不知高下,策論則向所未學,何能定其佳惡,不過胡亂取中而已”,勸其子不必在意科名(40)吳汝綸:《諭兒書》,徐壽凱、施培毅校點:《吳汝綸尺牘》,第410頁。。報紙也多諷刺八股考官無法衡校新章士子,《大公報》謂:“觀各省題目便知主考學問,而士子闈墨情形更可想見。”(41)《時事要聞》,《大公報》1902年9月20日,第3版?!渡陥蟆芬嘤性u論:“以時文試帖出身之州縣官,忽令其校閱政治史事、天算地輿、格致制造諸學,吾恐不學無術(shù)者將生僥幸之心,而奇杰者流不免有明珠暗投之慮,于國家變法求才之意不亦大相刺謬哉?”(42)《變更鄉(xiāng)試同考官章程議》,《申報》1902年6月20日,第1版。細查新章題目,一如前文所舉:問西國學術(shù)流派若何?教育名家為何人?(43)《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補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并科浙江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07冊,第86頁。西國科學要旨若何?(44)《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江西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12冊,第84頁。大多只求士子有通識知識,能簡述其歷史淵源。

        其四,通西不“背道”。科舉改制以“中體西用”為指導方針,考生既要明西學,又不能“主張過甚”,尺度不易把握??脊俣嗫执藭r風氣初開,規(guī)程未定,少年士子“誤入歧途”,注重對考生的思想引導。1902年浙江鄉(xiāng)試主考朱益藩稱:“改章之初,鑒別尤宜加慎”,“凡夫蹈于空疏,流為紕繆,背道而馳者,概擯弗錄”(45)朱益藩:《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補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并科浙江鄉(xiāng)試錄·序》,《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07冊,第11頁。。1903年湖南鄉(xiāng)試主考支恒榮取士時“以西學輔中學,而多才多藝之徒有必錄。其有蔑視君親,離經(jīng)叛道,肆然為詭俶之論者,概擯弗取”(46)支恒榮:《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湖南鄉(xiāng)試錄·序》,光緒二十九年(1903)本,第2-3頁。。1903年廣東主考達壽對較早接觸新風的廣東學子暗含警告之意:“粵東為濱海要區(qū)……其早開風氣,于西學之利弊,當已如燭照數(shù)計,辨晰分明,決不至為奇說異言之所惑?!?47)達壽:《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廣東鄉(xiāng)試錄·序》,《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28冊,第371頁。

        據(jù)考官日記記載,考生常犯禁忌包括:蹈襲康梁書例、漫引西書、譽外太過、顯悖圣教等等(48)呂珮芬:《湘軺日記》,北平:北江舊廬,1937年,第1頁。,甚至有“鄙夷中國則無一而可,至有稱中朝為支那者”,但因被黜落,今不得見(49)惲毓鼎:《惲毓鼎澄齋日記》第1冊,史曉風整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20頁。。中舉者王葆心揣摩新章發(fā)現(xiàn),對策引用的譯本、報紙、教會書失平正、多讕言,“若漫然征采,毫無實際,既傷文體,且人云亦云,閱者厭之”(50)王葆心:《經(jīng)義策論要法》,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xù)編》,第1150-1151頁。。清政府制定章程之初,就發(fā)覺“在上者極力提倡西學,而人心漸與之俱化,一旦泰西有事,恐不免從風而靡耳”,如果忽視經(jīng)義而重考西務,無疑是在“驅(qū)民離叛”,即使早對革命、平權(quán)、宗教等“異說”有所警惕,卻依然無法阻擋經(jīng)史易位與西學東漸之大勢(51)惲毓鼎:《惲毓鼎澄齋日記》第1冊,第133頁。。

        二、西史挪用與再生產(chǎn)

        同治以來,夾帶禁網(wǎng)漸寬,“雖仍派有搜檢官,不過循行故事”,“后則此聲亦寂無聞,任士子之隨意挾書矣”(52)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guān)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70頁。??婆e改制后士子帶書入場更為常態(tài),時媒認為“泰西照印之法”夾帶便宜,就算考問時務也無濟于事,“不過就翻譯諸書挾帶之、鈔撮之,以應試官之問而已”(53)《恭譯本月二十日》,《申報》1896年12月27日,第1版。。此后輿論屢屢批評策論夾帶弊病,更對考官不能識別抄襲多有怨懟(54)有關(guān)晚清搜檢漸寬及甲午后“兼問時務”的情形,參見曹南屏:《閱讀變遷與知識轉(zhuǎn)型:晚清科舉考試用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第145-171頁。。西書洋報在科舉場中如何引用是改章前后的熱門話題。嚴修早在1895年勸諭應試士子時就稱:“未有雷同四句以上而不被黜者也?!?55)嚴修:《勸諭應試士子四條》,陳鑫、楊傳慶整理:《嚴修集(上)》,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92頁。禮部擬定科舉改制章程中亦明確規(guī)定:

        向例策題五道,每道或十余條,或八九條,題目字數(shù)過多,故功令僅書第幾問。士子對策無論空疏寡學者,固屬依題敷衍,即實對者,亦不過鈔襲坊本,剿說雷同。今既求實學,擬此后策士命題,每道約舉一二事,字句無多,即可書寫全題,俾士子切實敷陳,不致仍前空衍。(56)《謹將變通科舉各項考試事宜詳擬章程恭呈御覽》,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1輯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第132頁。

        實際閱西學卷過程中,考官發(fā)現(xiàn)“看似淵博可喜,其實皆由鈔襲而來,一為所動,便受其欺”(57)惲毓鼎:《惲毓鼎澄齋日記》第1冊,第220頁。,究竟是西學行家還是門外漢,一般考官也不能分辨。袁世凱、張之洞奏請遞減科舉的理由之一就是考生“或泛覽翻譯之新書,或涉獵遠近之報紙,亦能侈口而談經(jīng)濟,挾策以干功名”,群相剽竊,阻礙學堂建設(58)張之洞、袁世凱:《奏請遞減科舉折》,朱有瓛主編:《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2輯上,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104頁。。科舉廢除后,劉紹寬仍把學生不抄寫歷史課本便不能下筆對答歸于“多染策論習氣,每一題到手,即妄行鈔寫”(59)劉紹寬:《劉紹寬日記》第1冊,方浦仁、陳盛獎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第437頁。。

        士子應答西學場的知識來源主要為新書、新報。其中,新書又以史書類最為暢銷。與西書相比,西報于考試更為便利處不止是文字曉暢,議論痛快,緊跟各國交涉時事,更在于報紙論說“體裁仍與科舉時代試題相仿佛”(60)雷瑨:《申報館過去之狀況》,《最近之五十年·五十年來之新聞業(yè)》,上海:申報館,1923年,第27頁。。時人多認為學子搜羅坊肆書報成卷將導致無法選拔真人才。一部力求公允的“信史”脫離原作者后,其暗含的價值判斷常常被考生有意曲解或無限放大,以達到“以論帶史”的答題效果。以黃遵憲《日本國志》在新章策論題中的應用為例,1902年湖北鄉(xiāng)試題問日本新政,劉邦驥試卷舉證日本維新源流一段系引自《日本國志·國統(tǒng)志三》。劉卷言:

        日本自將軍主政六七百載,王室之微甚于贅旒。天下之食租衣稅者,臣將軍之臣也,民將軍之民也,知有將軍而不知有王室也,久矣。自親藩源光國始編《大日本史》,立將軍傳、家臣傳,斥武門、黜慕府,以隱寓《春秋》尊王之義。其后,山縣昌貞、高山正之、蒲生君平,或雪新亭之涕,或效箕子之狂,著書立說皆以《春秋》尊王大義,激動人心,繼而源松苗作《國史略》,賴襄作《日本政記》、《日本外史》,崇王黜霸,《春秋》之義益張。(61)《清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光緒二十六年(1900)補行庚子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并科湖北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14冊,第92-93頁。

        《日本國志》原文為:

        自將軍主政六七百載,王室之危甚于贅旒……舉國之食租衣稅者,臣將軍之臣,民將軍之民久矣,夫不復知有王室矣……源光國始編《大日本史》,立將軍傳、家臣傳,以隱寓斥武門、尊王室之意……其后,山縣昌貞、高山正之、蒲生君平,或佯狂涕泣,或微言刺譏,皆以尊王之意鼓煽人心……既而源松苗作《國史略》,賴襄作《日本政記》、《日本外史》,崇王黜霸……而尊王之義浸淫漸漬于人心,固已久矣。(62)黃遵憲:《日本國志》,陳錚主編:《黃遵憲集》(四),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1587-1588頁。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國志》在甲午后已較為暢銷,考官未必不知大段摘引源自何書,卻未傷其中舉。獲評“識能見遠”、“論不茍同”,或許其議論與宗旨更是他被選中的原因。出題誘導一切事宜均仿效西法會導致過猶不及,劉邦驥就將日本維新之功歸于中學,稱“日本新政之行之最先而成效最著者,非西法也,乃中學也”,日本史書從《春秋》中吸收的“尊王大義”才是其攘夷維新的基礎(63)《清光緒二十八年光緒二十六年(1900)壬寅補行庚子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并科湖北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14冊,第92-93頁。。

        黃遵憲作為開明先驅(qū),對民主政體的認識正處于發(fā)展中,思想在游學前后產(chǎn)生了巨大改變。本場鄉(xiāng)試同年,黃遵憲給梁啟超的信中已明確表示,在讀過盧梭、孟德斯鳩書后,思想已為之一變。就算早期黃遵憲對日本“悉從西法”和倫常綱紀等問題持較為保守態(tài)度,但他正文部分的“實錄”撰寫原則,以及對明治維新外交、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的認可,都在劉邦驥迎合題干的書寫下隱秘無蹤。劉邦驥對原文雖未作大幅度改寫,但通過捕捉黃氏“尊王攘夷”的贊賞,精準選段、重新編排,再造新文本已與原本的思想剝離。

        考官同樣需要查閱西書尋求出題靈感,湖南癸卯鄉(xiāng)試中“國債”一題,便是考官呂珮芬依據(jù)《原富》所出:

        國債一事中國列史不經(jīng)見,而英法二國當庚寅辛卯間,英之債至六百八十兆鎊,法之債至一千二百六十五兆鎊,中國較英得三之一,較法得六之一,而英法未嘗言疲,則中國所以處此者,必有道可歷言其清逋之法與興利之方策。(64)《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湖南鄉(xiāng)試錄》,第8-9頁。

        考生面對“中史”所無的新詞,自要從“西史”中尋找答案。鄉(xiāng)試錄所選徐崇立卷,場中秘笈也是《日本國志》。

        兩相對照,可見該卷是將《食貨志四·國債》篇編排剪裁而成。例如徐崇立卷中一段答:

        嘗考泰西諸國,莫不有國債。債之巨者,以本額計,至八億萬鎊之多;以利息計,乃至歲出二千七百萬鎊;以全歲所入計,乃至盡五六年、或七八年、或十余年猶不足以償;以全國戶口計,乃至每人負債一百一十余銀圓,可謂多矣。(65)《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湖南鄉(xiāng)試錄》,第33-34頁。

        黃遵憲《日本國志》原文為:

        顧余考泰西諸國,莫不有國債。債之巨者,以本額計,至八億萬磅之多;以利息計,乃至歲出二千七百萬磅;以全國歲入計,乃至盡五六年、或七八年、或十余年猶不足以償;以全國戶口計,乃至每人負債一百一十余元,可謂夥矣。(66)黃遵憲:《日本國志》,陳錚主編:《黃遵憲集》(四),第1995頁。

        更值得玩味的是,徐崇立不用《原富》答題,并非是他不知出題來源,相反他很可能熟讀《原富》。黃遵憲與嚴復對于國債的看法其實多有不同:前者主張借內(nèi)債便利,不到萬不得已不可借外債;后者主張借民余財,以舉內(nèi)債,也可以借外債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徐卷舉證大多來自《日本國志》,但卻取《原富》作為結(jié)論以呼應考官的出題傾向,徐卷結(jié)論為:

        其貸之外國者,外國仍貸之,吾民而轉(zhuǎn)以與中國之官也。豈盡民之無良哉?官既無以示信于民,而外國無所畏于中國故也。(67)《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湖南鄉(xiāng)試錄》,第35頁。

        嚴復《原富》原文為:

        且其債非貸之于民也,官貸之于外國,而外國轉(zhuǎn)而貸諸吾民者,有之矣。豈盡民之無良哉?民無所恃于官,而外國無所畏于中國故也。(68)亞當·斯密:《原富(下)》,嚴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第758頁。

        于是在考官的眼里,該試卷不僅結(jié)論與出題意圖不謀而合,且有理有據(jù),“議論崇宏”、“筆力透達”。誠然,徐崇立的分析立論并非毫無可取之處,甚至可以說,他是同期士子中涉獵頗廣的開明讀書人。在晚清“知識倉庫”中,“國債”一詞或許不算生僻,但守舊士子和邊遠考生卻未必熟悉。大多考生只能“翻翻《新民叢報》,東拉西扯的不知做了些什么東西,又完了卷出來”(69)駱憬甫:《浮生手記:1886—1954:一個平民知識分子的紀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44頁。。相比而言,徐氏不僅能從浩繁雜亂的書報中擇出嚴、黃二人對國債的述論,還進行了理解吸收,并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nèi)據(jù)此闡發(fā)議論,殊為不易。

        上述情況表明,在策論寫作的過程中,讀書人的歷史觀念被重新塑造,他們對世界、對過去的認知都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婆e改制的西史問答已使部分讀書人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了“史學近代化”的進程,試卷中的議論發(fā)明展現(xiàn)了他們對歷史的理解。科舉考史不僅營造了濃厚的讀史風氣,也成為了接引西史的重要契機,更為近代史學的開新奠定了基礎。呂思勉、胡適、郭沫若等史家讀書都不同程度受到科舉試史的影響(70)有關(guān)科舉改制對胡適、郭沫若等史家青少年時期的影響及其為新史學思想傳播鋪墊情形,詳見王樂鑫:《清末科舉改制前后的史書市場》,《史學月刊》2022年第9期。。呂思勉就回憶“八股既廢”,讀書有所轉(zhuǎn)變,且因此讀了不少西史。呂思勉“是年,始得鄒沅帆的《五洲列國圖》,讀日本岡本監(jiān)輔的《萬國史記》,蔡爾康所譯《泰西新史攬要》,及王韜的《普法戰(zhàn)紀》;黃公度的《日本國志》則讀而未完,是為我略知世界史之始”(71)呂思勉:《從我學習歷史的經(jīng)過說到現(xiàn)在的學習方法》,《呂思勉全集》第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747頁。。普通學子就算只是對所讀西史進行重組改寫,見解粗淺,只要邁出活用西史的關(guān)鍵一步,便具有吸收新概念、傳播新觀念的意義。

        科舉新章與學堂、留學并行,吸引新舊士人在其指揮棒下快速、高效、廣泛地接引西學。讀書人受新知識新思想熏染,對科舉制度和清政府統(tǒng)治深感失望,對革命、變法、立憲、科學等思想愈發(fā)推崇;另一方面又難以擺脫傳統(tǒng)觀念中追求功名的意識,陷入朝廷對士人的羈縻。朱峙三在準備新章考試時觀察到“士子考試時,如遇皇上、皇太后,或?qū)懠拔页钊屎駶烧?出洋后即罵皇太后矣”(72)朱峙三:《朱峙三日記(1893—1919)》,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27頁。。他本人也一邊購閱各省闈墨,揣摩策論文法,一邊又因閱讀《革命軍》、《猛回頭》等書,漸起排滿之念。士子為功名故,積極、能動地介入對史書文本的想象、詮釋、改造,其中所蘊含的史學新知經(jīng)由科舉改章而在士子心中潛滋暗長著。

        三、史學新詞與史學思維

        為了迅速應對科舉,考生通過對書報的尋章摘句,組成自己的答題“資料庫”,按圖索驥,糅進史論,敷衍成篇。對于初涉新學的士子來說,應舉抄襲實則是吸取“文明空氣”的導火線。陳寅恪說:“蓋一時代之名詞,有一時代之界說。其涵義之廣狹隨政治社會之變遷而不同。往往巨大之糾紛訛謬,即因茲細故而起,此尤為治史學者所宜審慎也?!?73)陳寅恪:《元代漢人譯名考》,《國學論叢》1929年第2卷第1號。西史問答的過程中,考生運用新名詞難免常有誤讀、誤用,而這種生搬硬套新名詞入史的做法恰恰體現(xiàn)了當時兩種消化西史的思維模式。

        第一,“以中解西”,即用中史思維理解西史。史學雖為西方通行諸學科里中國固有且甚為發(fā)達之學,但二者屬于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國史學不僅源遠流長、一脈相承,且已有發(fā)達且完善的自我系統(tǒng),士子在閱讀西史時,難免會用中史思維消解西史中的異己因素。

        考題反映了中西會通之際產(chǎn)生的史學新議題。鴉片戰(zhàn)爭以來,隨著對世界認知的深化,傳統(tǒng)史書體裁已無法容納世界歷史。1901年廣東鄉(xiāng)試的考官夏孫桐既是科舉正途出身的傳統(tǒng)史官,又博覽西史(74)1901年科舉將變已成定局,庚子事變致使鄉(xiāng)、會試展期,最終只有云、貴、甘、兩廣于辛丑年按期鄉(xiāng)試,鄉(xiāng)試未有新章之名,策論題已有新章之意,故一并列入本文科舉新章試題范圍進行分析。。夏氏回溯了古代史書中的“霸史”、“載記”、“外紀”等體例,皆無法應對今日強國環(huán)伺現(xiàn)狀,且西史中的“世界史”、“國別史”、“單行本人物傳記”等體裁又為中國史例所無(75)根據(jù)夏孫桐自編文集《觀所尚齋文存·卷六》收錄,可知該年策題中第二問(問史家敘述列國)、第三問(問三代而上治學合一)、第五問(問刑法與世為輕重)為夏氏所出。。國家眾多,又無正統(tǒng)為綱,他不禁思考,究竟要運用何種體例才能書寫現(xiàn)今的世界歷史。提問中,他還將中國的“編年體”與西方“編年”等同(76)關(guān)于中西史學傳統(tǒng)中“編年”內(nèi)涵與特點的差異,參見劉家和:《“編年史”在中西史學傳統(tǒng)中含義的異同》,《史學月刊》2022年第3期。,以杜佑、馬端臨的史體,通考各國古今情狀,思維方式明顯具有以中國古代編史經(jīng)驗和歷史觀念處理西方歷史的特點。

        答卷中還出現(xiàn)了創(chuàng)造史學新詞兼容西史的現(xiàn)象?!稄V東鄉(xiāng)試錄》中,第二十八名林勛堯回答書寫外國歷史體裁時創(chuàng)造性提出“外鑒”等詞匯:“紀諸國莫如本編年之例,而名之曰‘外鑒’;專紀一國,莫如本別史之例,而名之曰‘外史’。編年惟記大事,別史可備紀傳志表?!贝朔N做法是“依以中史之例編西史”(77)《清光緒二十七年辛丑舉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恩正兩科廣東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28冊,第332-333、337頁。,恰反映對西史的隔膜,不合西方史學的常識,類似新詞匯也就沒有生長、流傳的空間。新史學詞匯的創(chuàng)造,源于對“他國歷史”解釋的匱乏。雖然不少試卷一廂情愿地陷入對“他者”的想象,但也有士子堅持中西學說各有系統(tǒng),不可任意比附的認識。分析泰西表格統(tǒng)計方法時,陳綬緇認為中史中早有此法,“司馬遷作《史記》立十表以定代系,其法最簡而明,后世講譜學者皆祖之”(78)《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湖南鄉(xiāng)試錄》,第28頁。。同科中式舉人袁思亮則能進一步分析,雖然統(tǒng)計方法中國史書早有,但不過是“鴻儒碩學研考掌故”的“私例”,與國家政治便利并無關(guān)系(79)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第331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第119頁。。

        新章鼓勵以《周禮》、《春秋》等經(jīng)典重建世界秩序、通貫世界歷史。據(jù)書賈王維泰描述,河南新章考前,曾有考生搶購《周禮政要》的“奇事”?!按藭鞣徊粋?故以居奇相揣度”,他頗為好奇,“問以究竟何用?皆莫能言其故,風潮所惑,正復不可思議哉”(80)王維泰:《汴梁賣書記》,王之江編:《金陵賣書記及其他》,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年,第37頁。。究竟是何原因?qū)е驴忌鷤冊谥乜际穼W和西學的新章鄉(xiāng)試前爭相購閱該書?原來,改制前后,不少學政的觀風卷、學堂書院的考卷都出現(xiàn)了有關(guān)《周禮》的試題。浙江學政出有“《周禮》、《管》、《商》與西國政治家法律家多合說”(81)《張大宗師觀風題》,《浙江新政交儆報》1902年第13期。、“《周禮》王宮內(nèi)外制度考”(82)《甬試四志》,《申報》1902年12月4日,第2版。。京師大學堂考試中有“讀《周禮》者,每疑其設官之繁,賦斂之重,施于后世斷不可行。及考泰西各國設官賦斂之法,乃一一與《周官》相符合。行之中國,則滋擾亂;行之外國,乃極治平。其故何歟”(83)《大學試題》,《申報》1902年11月7日,第2版。。而在新章鄉(xiāng)試中,1902年閩省有“以《周禮》、《春秋》證公法策”(84)《閩省鄉(xiāng)試二三場題》,《申報》1902年9月25日,第1版。。1903年汴省問“農(nóng)務、化學多合《周禮》,試參酌中西研求理化晰言之,以資實驗策”(85)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第229冊,臺北:成文出版社,1992年,第363頁。。1903年浙江鄉(xiāng)試問“泰西立國,其制度法律于《周禮》、《春秋》為近……得宰世綱領(lǐng)策”(86)《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浙江鄉(xiāng)試錄》,第15頁。。上述試題表明,《周禮》之熱,在于書中所言多可與西法對照,為當世資鑒。林勛堯答卷所言最明:“治法莫備于《周禮》……方今列國爭衡,修政圖治,而其善者大要參酌于《管》、《墨》,導源于《周禮》。于是《周禮》之學,儒者爭道,則采其精意而愜以時宜,亦資治之急務也。”(87)《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舉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恩正兩科廣東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28冊,第332頁。

        《周禮政要》一書是孫詒讓應變法而作,主張《周禮》與“今泰東西諸國所以致富強者若合符契”,“華盛頓、拿破侖、盧梭、斯密亞丹之倫所經(jīng)營而講貫,今人所指為西政之最新者,吾二千年前之舊政已發(fā)其端”(88)孫詒讓:《周禮政要·敘》,光緒二十八年(1902)瑞安普通學堂本,第1頁。。該書以《周禮》為綱,西政為目,涵蓋“選舉、廣報、通譯、治兵、圖表、礦政、冶金、水利、教農(nóng)、保商”,每篇結(jié)尾有案語闡發(fā)議論,意在“挈領(lǐng)提綱,明白曉暢,坐而言者立可起”(89)謝作拳:《費念慈信札五通》,《文獻》2011年第1期。?!渡陥蟆匪菑V告將《周禮政要》與科舉策論直接聯(lián)系,直言:“作者取其便于采用。蓋作策論貴有引證,有發(fā)揮方能醒目。”(90)《十三經(jīng)分類政要》,《申報》1904年5月20日,第4版。士子場中若備有此書,回答相關(guān)《周禮》試題,自然得心應手;若是回答各類政治藝學策問,亦可順藤摸瓜,援引得當。更重要的是,該書與黃遵憲、廖平等學人“《周禮》治全球”,解決中外古今之惑的理論框架相呼應,更與劉坤一、張之洞等人所擬“中體西用”的科舉改制內(nèi)核相吻合。

        以《周禮》、《春秋》等傳統(tǒng)思想資源體系融貫世界,在歷史觀層面上影響了大批士人。用中學思維看待世界歷史,在古史中尋找中學為西學源流證據(jù)的例子,在新章試卷中比比皆是。場中文字本是敲門磚,答題與學術(shù)畢竟不同,在普通學子的理解運用下,試卷大多只呈現(xiàn)了簡單的比附。賀濤批評學生策論課業(yè):“論外國必引我先王,為中國壯門面,乃不免書生之習氣。西學與教,蓋兩事,論學不必言教,泰西與中國自古不通,中國之說何得傳于彼?”(91)賀葆真:《賀葆真日記》,徐雁平整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37頁。然而,縱觀刊刻試卷,“慎引西書”、“引我先王”確為大多“中人”學子的中舉秘笈。清末自覺“百事不如人”的背景下,人們在《周禮》中的法律、賦稅、農(nóng)學,《史記》中的圖表、貨殖等古書中,發(fā)現(xiàn)了與泰西現(xiàn)行政策的共通之處。這既能令士人保有文化上的自信,又便于接納和理解新事物,緩和了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沖突。

        第二,“以西釋中”,即將中國史匯入世界歷史。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華夷隔絕之天下一變?yōu)橹型饴?lián)屬之天下”(92)薛福成:《變法》,《籌洋芻議》,北京:朝華出版社,2017年,第100頁。。及至科舉改制前后,試卷已能清晰反映讀書人全新的歷史觀正在被塑造。試卷中,中國古代“經(jīng)典”和“圣賢”的地位需于世界歷史中重新安置。圣賢們不僅要為自己的“普世性”辯護,更有若不能在世界史中找到可比附的對象便要失去價值的掙扎求存之感。唐燮垚回答“孔子之道,合哲學、政治、教育為一家……發(fā)政教之一貫策”時,就把孔子與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等西方賢者比較,極力證明孔子在世界文化舞臺上的生命力(93)《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浙江鄉(xiāng)試錄》,第43頁。。因大段援引的西報文章本身便帶有濃厚的世界主義色彩(94)該卷結(jié)論“以中西人物較量,以武力稱,彼有亞氏、沙勒曼、施孟塞,我有秦皇、漢武、忽必烈、鐵木兒;以文教稱彼有基督、蘇克勒垤、士坤度、歇給,而我有孔子”等語,系引自日本學者石川半山《論種界之競爭》一文。石川半山原文為:“以德行學問言之,彼有基督、蘇克拉垤、士坤度、歇給爾,我則有孔子、孟軻、老子、莊周(引注:原誤作‘老莊子周’);以功業(yè)言之,彼有亞歷山、沙勒曼、施塞,我則有秦皇、漢武、忽必烈、帖木兒,其相去豈遠哉?”參見石川半山:《論種界之競爭》,《清議報》第48冊,1900年6月17日,第7頁。,即使改換原文語序,意在維護統(tǒng)治,孔子也悄然間從“生民未有”的“至圣先師”淪為了世界多元文化舞臺中的諸多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他們將諸子樸素的唯物思想附會為西方近代意義上的科學,再將先賢納入到同時代的世界歷史潮流中,重新賦予歷史意義。雖出發(fā)點是維護倫常名教和清廷統(tǒng)治,卻不得不將中國納入到世界局勢下去審視,以致策論文呈現(xiàn)“古今中西”的拉扯與撕裂。

        在中國古史中,紀年問題與王朝正統(tǒng)性密切相關(guān),因此科舉文體中紀年使用的變化具有極高的政治象征意義??忌鷮Υ鹞魇窌r,偶見使用西歷紀年。其原因一是紀年符號多與具體史事相連,摘抄書報時難以換算、切割;二則使用西歷表述西史更加順暢,文氣貫通。而考官、學政對使用西歷紀年多持否定態(tài)度。1902年端方在監(jiān)臨湖北鄉(xiāng)試時,就將“二十世紀”作為僅次于“革命”、“流血”一類禁忌詞匯,作為示例,曉諭諸生:“如改良、基礎、目的、問題、二十世紀、四萬萬人之類,不可枚舉,徒令閱者生厭。”(95)《書鄂闈文告后》,《申報》1902年9月7日,第1版。四川學政吳郁生也對考生“紀年之詞則曰:‘十九世紀’、‘二十世紀’”甚為反感,通飭示諭:試卷字句文法仍需取于“周秦、兩漢、魏晉、唐宋之文”,“真通西學者決不以‘聲光化電’為口頭之語”。他認為考生將譯本、報章中的詞句摘抄化用到經(jīng)義史論中,以致不倫不類之語連篇累牘,破壞了科舉文章的“文氣”(96)《蜀學文告》,《大公報》1903年2月18日,第3-4版。。這是出于科舉“清真雅正”衡文標準提出的要求,更是對“文不能載道”的恐懼和憂慮。但并非所有考官都對西歷的使用具有政治敏感性。如浙江考官朱益藩雖也堅持“文以載道,故修辭以立誠為準”,但浙江該年中舉考生胡仁源的答卷頻頻出現(xiàn)“近世以來”、“十八世紀之初”、“第二世紀之初”等詞匯(97)《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補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并科浙江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07冊,第11、106、99、105頁。。江西省試卷中,亦常見“孕育十九世紀之泰西史”、“其一千八百二十三年大統(tǒng)領(lǐng)孟祿之宣言”、“當一千八百十四年”等語(98)《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江西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12冊,第144、149、150頁。。

        紀年的使用在無形之中影響了學子文風。文風一變,世運隨變,考官們厭惡西歷紀年的背后,是對歷史敘述正統(tǒng)性失范的擔憂。如報紙社論觀察:“自近年歲科試改用策論,所命題目均須兼及泰東西史事、藝學,于是士子廣購書籍,爭先考求。本科浙江提督學政張大宗師,按臨科試,并令翻譯東、西洋各國文字……目下郡中英、日文學堂已增七八處,日夜分班教習,從者如云。亦可見風氣之開端,賴在上者善為提倡。惜崇尚西學者未窺門徑,已沾染平權(quán)、自由惡習,殊足令人齒冷也?!?99)《西學風行》,《申報》1903年10月7日,第2版。學子讀西史、答西學,則需運用西方紀年、言西方史事,敘述無意中摻雜了以西方價值為中心的歷史觀。不僅將原本屬于“皇帝家譜”的歷史置于人類演化階段的歷史譜系之中,變?yōu)楸姸嗝褡鍑业臍v史之一,還強化了具有未來指向的線性進化史觀??忌\用新名詞行文多顯生硬。一部分學子只圖博取功名,根據(jù)答題需要曲解原書語義,強古人以就我;亦有讀書人潛移默化間對新思想、新概念進行了梳理與吸收。以今日眼光看來,策論文略顯粗陋,但也需具備閱讀積累,更要再發(fā)揮、再創(chuàng)造,這種再造文本的行為亦不失為一種積極、主動的因應創(chuàng)新。

        其時,答卷運用新名詞已成大勢,反對者則鬧出了“禁用‘新名詞’,‘新名詞’三字亦是‘新名詞’”的笑話。士子多在答卷中斥責“平等”、“民權(quán)”等新說。答題時,卜世藩提議報紙若“有以自由、平等、民權(quán)、排滿之說進者,執(zhí)以問罪”(100)顧廷龍主編:《清代朱卷集成》第331冊,第95頁。。陳綬緇主張“一切平等自由之謬說不宜載入報章,如有犯者,則是煽惑愚民,故罹法綱,即當治以應得之罪”(101)《清光緒二十九年癸卯恩科湖南鄉(xiāng)試錄》,第39頁。??申U明反對觀點又不得不援引西史,運用新詞。若想斥責倡言民主者“醉平等之邪說”,“橫一平權(quán)之謬見”,便要先梳理西方各國政體(102)《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壬寅補行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并科湖北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114冊,第85、90頁。。欲證明“尊王之義,其亦古今萬國之公理”,就需描述各國革命流血之慘烈歷史(103)《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恩科順天鄉(xiāng)試錄》,《清代鄉(xiāng)試文獻集成》第1輯第6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20年,第167-169頁。。“民主”、“平權(quán)”等思想與“革命”、“變法”等詞匯水乳交融,難以回避。不論是假意逢迎以求科名,抑或逐漸被新思想所動,不引用新詞則無法厘清各國歷史脈絡,繼而也就不能回答試題,以自證忠君守節(jié)、可備遴選。因此,史學新詞成為了此時科舉場域中,讀書人交流和表述的公共資源。

        余論:“西史”概念的植入與傳統(tǒng)史學的轉(zhuǎn)變

        清末科舉改制依托于科舉制度強大的影響力,自上而下發(fā)起了對中西歷史的會通之問。改革不僅與張之洞、陳寶箴、袁世凱等官員推行的清末新政息息相關(guān),過程亦牽涉到梁啟超、劉師培、呂思勉、胡適等重要史家的讀書經(jīng)歷,影響更波及廣大讀書人的史學思維,是中西史學交流一條重要渠道?!秳駥W篇》指出:“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學校地理、度支賦稅、武備律例、勸工通商,西政也;算繪礦醫(yī)、聲光化電,西藝也”(104)張之洞:《勸學篇》,第41頁。,基本上涵蓋了鄉(xiāng)、會試二場西方政治、藝學的考察內(nèi)容。張之洞明確將“西史”與“西政”、“西藝”三分并列為西學的主要內(nèi)容,表明了主流知識界對西史的重視,卻獨獨未言及“西史”內(nèi)涵,“西史”二字也并不見于新章上諭,名目上稍顯失勢,但卻又在試卷中有觸目即是之感。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史學為中國固有且發(fā)達的傳統(tǒng)學問,對“西史”的接受仿佛天然不設藩籬,其概念似乎不言自明;二是“西史”與“西政”、“西藝”交融會通?!白x史以政為重”,為通曉西國大體情狀的簡明路徑(105)梁啟超:《西學書目表后序》,《飲冰室合集》第1冊·文集之一,第128頁。。歷史學在當時被公認為是各種學問的基址,是“合一切科學而自為一科者也”(106)陳黻宸:《京師大學堂中國史講義·讀史總論》,《陳黻宸集(下)》,第675頁。,“普通學中之最要者也。無論欲治何學,茍不通歷史,則觸處窒礙,倀倀然不解其云何”(107)梁啟超:《東籍月旦》,《飲冰室合集》第2冊·文集之四,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90頁。。科舉改章是為了糾偏以往取材狹隘、不能致用的弊端,考史亦為通今務。西史作為通達政、藝的手段,與晚清以來經(jīng)世致用的史學思潮相吻合。但清朝科舉向有“定例不許評論本朝人物……近不足重也”(108)侯鳳苞:《策學例言》,余祖坤編:《歷代文話續(xù)編》,第415頁。的要求。因此試題考中史厚古薄今,考察西史卻更偏重近世。雖然彼時的西史伴隨著西力東侵強勢而來,但考題所遴選的西史卻并非對西方史學全盤接納,而是進行了有選擇的吸收。以“西史”容納“西政”、“西藝”,其實是以傳統(tǒng)四部之學的知識框架吸收西學知識的一次嘗試。

        西史問答較為集中地展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近代史學形成之初,讀書人對中、西歷史擇受與重構(gòu)的整體情狀,是近代史學轉(zhuǎn)型期紛繁復雜局面的寫照。梁啟超言:“生平最惡人引中國古事以證西政,謂彼之所長,皆我所有。此實吾國虛驕之結(jié)習,初不欲蹈之。然在報中為中等人說法,又往往自不免。”(109)梁啟超:《與嚴幼陵先生書》,《飲冰室合集》第1冊·文集之一,第108頁。考生、考官都難免會以強勢西方為參照,在我國古史中尋找能與之比肩的歷史時刻與思想資源,以作富強鏡鑒。“史”本是“舊”日事跡,“西”又是“新”來事務,吳汝綸有言“西學以新為貴、中學以古為貴,此兩者判若水火之不相入”(110)吳汝綸:《答嚴幾道》,徐壽凱、施培毅校點:《吳汝綸尺牘》,第119頁。,“西史”便成為了溝通中西新舊的橋梁。彼時科舉新章中人們所談論的“西史”,是以“中史”思維內(nèi)化過的西方史事。新章試卷所答內(nèi)容常伴有對西史的誤解,更有甚者以“考史”之名,行“反史”之實,操縱史書、生搬硬套,答卷充滿了附會與沖突。

        隨著西史東漸程度的加深,其與本土史學迥異的思想、概念、方法也隨之傳入,這也造成了“西史”概念在史學近代轉(zhuǎn)型中的割裂感:中西史學看似對接最無隔膜,其實彼時所謂的“西史”是在與“中史”的對照中逐漸清晰的,且與后來的“西史”內(nèi)涵并不完全相同。近代史學提倡的“是要有科學的眼光”,“是把不關(guān)于歷史之學的析出,以待專門家的研究(譬如天文、律、歷)”(111)呂思勉:《白話本國史》,《呂思勉全集》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5頁。,這顯然已與清末“科學的歷史學”概念有很大區(qū)別。新章試卷顯示,此時各門學科史仍在史學框架之內(nèi),又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分離的趨勢。中國古代,史外無學。在傳統(tǒng)知識架構(gòu)中,史學承擔著究際天人、包羅萬象的職責,古史著錄莫不以“通”為貴,不僅與政教難以分割,輿地、掌故、天文、歷算等皆為史學附庸。在從傳統(tǒng)走向近代的過程中,史學曾一時間因其包容性成為諸學之長,這是新章重視考察史學的原因。然而無法以考史取才各門新學的困境,亦昭示著以四部之學容納西學的失敗。呂思勉說:“常人所做的常事是風化,特殊的人所做特殊的事是山崩。不知道風化,當然不會知道山崩。若明白了風化,則山崩只是當然的結(jié)果?!?112)呂思勉:《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本國史(上)》,《呂思勉全集》第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82頁??脊?、塾師、考生、學者、書商都自有一套應對和理解西史試題的方法,排除異質(zhì),吸收內(nèi)化,其過程如“風化”蠶食,卻在不覺間形成大勢,陡然迎來了傳統(tǒng)史學向近代轉(zhuǎn)變的革命“山崩”。

        猜你喜歡
        鄉(xiāng)試西學科舉
        清張志寧嘉慶丁卯科鄉(xiāng)試硃卷檔案
        檔案天地(2022年4期)2022-05-07 22:06:46
        康熙皇帝的西學教師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6
        明代鄉(xiāng)試副榜及其成效研究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廣鄉(xiāng)試錄》考析
        小小花錢看科舉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清代貴州舉人數(shù)量考辯
        人民論壇(2016年17期)2016-07-15 17:41:57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孤本《性原廣嗣》與西學之影響
        西學大家系列叢書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46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 人妻av中文字幕久久|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Y111111国产精品久久久|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看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性黑人| 99视频30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在AV极品无码天堂手机版|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乱码中文电影网 | 久久aⅴ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在线观看| 高清不卡日本v二区在线| 中文字幕日韩三级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丰满少妇棚拍无码视频| 你懂的视频网站亚洲视频| 亚洲 欧美 国产 制服 动漫|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麻豆|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最新地址 | 少妇高潮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老熟妇乱子伦av| 日韩亚洲国产av自拍|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多人 | 毛片毛片免费看| 91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东北熟妇露脸25分钟| 性高朝大尺度少妇大屁股| 久久6国产| 精品日韩av专区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文字幕一区二区| 国产日韩精品suv| 九九视频在线观看视频6| 免费观看视频在线播放| 白白色发布会在线观看免费| 欧洲熟妇色xxxx欧美老妇多毛| 亚洲动漫成人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中文字幕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