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
古詩詞是人們了解不同時期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徑之一。借助優(yōu)美的語言,學生可以進入古代人們的世界,體悟他們的情感。然而,考慮到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并引入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來優(yōu)化教學模式。本文將從具體的教學案例出發(fā),深入分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策略。
一、朗誦古詩詞,活躍課堂氛圍
朗誦古詩詞是為了將抽象的古詩詞具象化,引導學生從詩人的視角去感受不同時代、不同背景下,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和思考方式。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充分領略古詩詞的魅力,教師需要重視古詩詞朗誦,并做好前期的引導工作。首先,教師應該對古詩詞進行節(jié)奏上的劃分和韻律的指導。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有限,因此,教師應該平衡好“教師教”和“學生學”之間的關系,根據(jù)節(jié)奏和韻律的特點提煉古詩詞,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表達。其次,教師需要強調(diào)古詩詞朗誦中需要注意的關鍵詞,通過情緒的渲染,逐步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
以《清平樂·村居》為例,宋代詩人辛棄疾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農(nóng)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田園生活。根據(jù)古詩詞的內(nèi)容,學生能提煉出老翁與老婦、大兒子、二兒子和小兒子的特點,同時也能感受宋朝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體會作者的情感傾向。在古詩詞講解階段,教師不是直接講授具體的知識點,而是設計了一個朗誦任務。根據(jù)任務要求,學生首先需要劃分古詩詞的節(jié)奏和韻律,為了兼顧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進行小組合作與討論。從學生的反饋來看,他們能夠提煉出關鍵的字詞,劃分韻律節(jié)奏,如“里”“音”“發(fā)”“家”等。接下來,教師進行示范性朗誦,學生集體朗誦來感受作者的情感。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師要基于引導者的角色,及時指出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
朗誦不是逐字朗讀,而是通過對重點字詞的提煉和挖掘,利用重音渲染情緒,讓學生初步理解古詩詞的大意。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模式,設計小組合作誦讀任務。
二、基于詩詞的內(nèi)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與其他題材文本的教學方法不同,古詩詞教學不僅重視具體的詞、句,還強調(diào)情感的分析。為了讓學生充分體會古詩詞的魅力,教師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通過角色扮演、朗誦或其他活動形式深化古詩詞教學。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扣古詩詞的重點和難點,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比如,在強調(diào)情感與景物的聯(lián)系時,教師要借助情境化教學展示大量的圖片以及視頻,基于直觀的視覺和聽覺刺激,學生既能積極參與學習,又能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以《惠崇春江晚景》一詩為例,在講解階段,教師根據(jù)“詩中的情與景”這一主題,設計了具體的課程內(nèi)容。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引入跨學科融合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用繪畫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理解和想象中的景象。大部分學生的繪畫作品中都包含了鴨子、竹子和桃花等。接下來,教師把學生的作品轉(zhuǎn)化為教學資源,并引導學生分析詩中蘊含的情感。有的學生說:“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也有的學生說:“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對晚春江邊景色的喜愛?!苯處煂W生的回答給予肯定,并利用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何選擇符合他們能力的教學策略就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教師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既能與古詩詞產(chǎn)生情感共鳴,又能從整體和深層次的角度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涵。
三、利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數(shù)字化教學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融入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具體而言,在備課階段,教師可以緊扣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搜集并整合學生難以理解和感興趣的知識點。在課程導入階段,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視頻、圖片等,展示具體知識點,并通過信息技術結合學習項目、小組合作任務和學習活動,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以《書湖陰先生壁二首》一詩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中的寫作技巧。由于詩中的寫作技巧明顯,大部分學生可以跟隨教師的引導理解其中的“精妙”之處。為了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同時提升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教師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展示《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教師要求學生以批注的方式提煉作者的情感,分析古詩的特點。教師不要急于說出正確答案,而是將學生的反饋以關鍵詞的形式羅列在黑板上。通過高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嘗試自主分析和整合問題的答案。
借助豐富的教學資源和高效的師生互動,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參與并表達自己的想法,還能在課下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四、優(yōu)化評價方法,提升教學的成效
教師應秉承教、學、評一體化的理念,重構評價的標準、內(nèi)容和方法。在制定評價標準時,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和活動目標,制定具有方向性和引導性的評價標準。這樣的標準既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探索目標和方向,又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后續(xù)的評價任務。通過高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可以逐步提升思辨能力和意識。與以往不同的是,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質(zhì)疑和反饋,并以此為基礎來調(diào)整教學的進度和方法。
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詩為例,在講解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古詩的寫作背景和含義,并提出問題:“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場景?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技巧?”學生調(diào)動知識積累與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并闡述古詩的寫作手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設計了小組合作任務,將“教師教”轉(zhuǎn)化為“學生學”。通過前期的討論,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觀點。此時,教師以生生互動取代教學評價。借助高效的觀點交換,學生既能補充自己的不足之處,又能了解詩人為什么會寫這首詩,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抱負。
在此過程中,教師將教學評價視為師生互動的主要渠道。通過高效的師生互動,學生分享、輸出自己的觀點,在教師的引導中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
總之,古詩詞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標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古詩詞鑒賞能力,引導他們領略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借助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其中并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