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燈未滅。
窗外,一輪明月高懸于天際;窗內(nèi),一盞臺燈散發(fā)出柔和的光芒;桌前,一杯茶升騰起裊裊的霧氣。燈下,那本《東坡傳》正靜靜地躺在我的手上。我屏氣凝神,心懷虔誠,走進了這屬于他的廣闊世界……
(夜深燈明,茶香氤氳。書卷在手,心有所屬——此境、此情、此意怎不令人陶醉?文意開篇即營造美好氛圍,將讀者引入書香之彌漫當中。)
一
密州郊外,山勢起伏,草木葳蕤。忽然,一陣疾風席卷而來,“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一馬當先的就是他吧?雖然鬢發(fā)已略微發(fā)白,但他心里依舊充滿著年少時的豪情壯志——“鬢微霜,又何妨”?他揚鞭策馬,信誓旦旦地向身后的眾多隨從和黑壓壓一片的臣民保證:他要“親射虎,看孫郎”。瞧!弓箭搭好,弓拉成了滿月形狀,但那箭并未射向茂密的草叢,反而轉(zhuǎn)向西北方,離弦的箭帶著他愛國之情與豪氣射向了遙遠的邊境……
(特定地點,特殊場景,巧融詞作于文中,于豐富的想象中重塑人物形象,展示一代詞宗風采,畫面與雄心比翼齊飛。)
可有誰知太守的心思?他苦笑,他無奈,他悲哀——為昏庸懦弱的朝廷!
(筆鋒突轉(zhuǎn),筆意直下——前面的“壯”是用內(nèi)心深處的“悲”來做底色的。文意的內(nèi)蘊陡然增加。)
二
黃州,一座偏僻的寓所。但這已是他經(jīng)歷了生死之后的最好歸宿。
(“偏僻”暗示再貶的背景,“歷經(jīng)生死”是現(xiàn)實的寫照,“歸宿”悲意滿滿。語句言簡意豐。)
這寧靜的深夜,殘月當空,院子里梧桐樹稀疏的枝葉被風吹得沙沙作響。突然,一個孤獨、寂寞、消瘦的身影出現(xiàn)在月影下。他像是一只離群的大雁,迷失了方向,腳步踉蹌,嘆息聲不斷地傳出——嘆天下之在,竟沒有人理解自己。
研墨,提筆,他揮毫寫下“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雖然內(nèi)心孤獨,他仍舊保持自己高潔的志趣,“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這污濁的世俗,他怎能與之同流合污?
(深夜殘月,梧桐稀疏,孤雁已然迷路。但孤傲的清醒卻讓一首傳世之作問世——福也?禍也?世人誰能評定?作者放飛思緒,穿越時空,再現(xiàn)逼真場景。文筆細膩,景、人、情、文融為一體,畫感詩意共顯。)
三
下雨了,是滂沱大雨,而雨具早已讓他人帶走,身前身后雨道如注。
(“大雨”一語雙關(guān):風雨無情,人卻無所畏懼——哪怕自己已毫無退路?!叭缱ⅰ币辉~形象感十足。)
他哈哈大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生死已不在話下,況“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修州”!不是嗎?被貶黃州,他用“價賤如泥土”的豬肉烹調(diào)出鮮美的東坡肉;被貶惠州,他愛上荔枝,寫出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被貶修州,他迷上生蠔,甚至特地寫信告訴兒子讓他不要告訴別人修州有好吃的生蠔……他樂觀豁達,笑擁生活,用神來之筆為后世留下一首首絕唱!
(“一蓑煙雨”是蘇軾人生境遇的直觀寫照,而他的豁達與坦然在精當而貼切的詞句中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這是文采,是積累,是與作者真正心靈“相遇”的共鳴!嘆服作者的文化底蘊。)
……
夜,更深了。庭下月光如水,竹影交錯,他用超然的灑脫走過了他的一生。晚風吹來,我的思緒回到現(xiàn)實,合上書本,但那個亙古的身影卻永遠留在了我的心中……
(千古的月,雋永的景,“庭下竹影中”有不朽的詞人。“走進書卷”與“回到現(xiàn)實”首尾遙相呼應(yīng),一場非凡的“相遇”譜寫出華美的篇章。全文渾然一體,余味無盡。)
總評 書香融美文,帶來的是沐浴身心的熏陶。而相遇蘇軾,收獲的人生啟示格外豐盛。
1.人物形象鮮明而突出:蘇軾的卓然獨立、豁達不馴、超然灑脫得以盡情體現(xiàn)。
2.文章語言斐然,讀來甘之若飴:有意境的深邃,有畫面的精美,更有詩意的熏陶。讀來如歌,品來如詩,回味悠長。
3.結(jié)構(gòu)嚴謹,渾然一體。三個片段相互獨立又連貫一體,以蘇軾的人生軌跡為線,融其代表,借其傳世句,形散而神聚。首尾呼應(yīng),構(gòu)思獨具匠心。
4.情感真摯而強烈,共鳴意醉人。相遇是借口,崇拜是精髓。作者歌其人,頌其品,贊其作,融情于敘,寄情于句,抒情于全篇,給人強烈的感染。
(講評教師" 楊"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