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翟曉悅
摘要:在對獅子山楚王陵園陪葬墓出土彩繪陶質文物進行保護修復時,發(fā)現西漢早期楚國已通過人工方法制造出“中國紫”,并將“中國紫”普遍用作貴族墓葬的彩繪陶表層顏料,這對于研究西漢時期人工合成顏料技術的發(fā)展無疑是一項重要補充。該修復過程充分考慮了各種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采用成熟的物理手段及化學手段對器物進行清理、加固和封護,修復后的彩繪陶文物能夠處于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狀態(tài),有利于文物的長久保存和展示利用。
關鍵詞:獅子山楚王陵園;彩繪陶;保護修復
引言
受厚葬觀念影響,漢代部分高等級墓葬規(guī)模大、隨葬品豐富,彩繪陶便是其中常見的隨葬品。徐州獅子山楚王陵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內涵豐富的西漢楚王陵園,“由楚王墓、王后墓、陪葬墓、兵馬俑坑及陶俑組裝場所、從葬器物坑群及各類建筑遺址組成”[1],為揭示西漢早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情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修復的文物主要發(fā)現于陵區(qū)范圍內的各類墓葬。
一、彩繪陶文物的基本信息
此次獅子山楚王陵園出土的亟需保護修復的彩繪陶有22件,主要器型為陶盆、陶壺、陶盒、陶鈁、陶俑等。這批彩繪陶保存完整、紋飾精美,為研究西漢及北朝時期的制陶工藝、彩繪技術、喪葬文化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實物資料。特別是西漢的彩繪紋飾出現大面積的紫色、藍色顏料,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這批彩繪陶器型相對完整,但表面的彩繪出現嚴重的風化,導致彩繪層酥粉、脫落現象明顯,對彩繪陶的保存和展示十分不利。
二、彩繪陶的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彩繪陶現狀調查
這批彩繪陶表面紋飾出現粉化、脫落的現象十分明顯,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陶器在地下埋藏的過程中就出現開裂,出土后環(huán)境變化明顯,最終使陶器出現碎裂的情況;二是文物失水后膠黏物質老化,彩繪層與陶器基體層出現分層并脫落,導致表面彩繪模糊、缺失;三是器物在出土后,沒有及時對其表面進行清潔,導致堆積物越來越硬,與彩繪陶體很難分離,在分離時發(fā)現顏料已經滲入硬結物內部。
(二)彩繪陶顏料層檢測分析
根據以往對西漢大量彩繪陶文物顏料的檢測分析,可以確定紅色為朱砂、白色為白粉和石膏,二者都屬于常見的天然礦石原料,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繪畫創(chuàng)作。此次修復前沒有再進行這兩種顏料的詳細分析,這里主要分析并不常見的紫色顏料。
XRD(X射線衍射)分析可用于彩繪陶文物的物相分析,X射線衍射儀通過衍射原理,可精確測定彩繪陶顏料的晶體結構。通過取樣少量紫色顏料進行XRD分析,Raman光譜所需的樣品量極少,對彩繪陶文物的損耗極小,可提供顏料的結構分析。通過XRD圖譜和Raman圖譜的綜合分析,確定紫色顏料主要為“中國紫”——硅酸銅鋇(BaCuSi2O6),是一種人工制造的化合物顏料。
“中國紫”在楚國的大量制造及使用,與春秋時期“尚紫”觀念有一定關系,尤其是隨著秦漢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紫色象征高等級的權力和地位。秦兵馬俑也曾發(fā)現對“中國紫”的運用,“秦俑彩繪中……其中,G11-31朱紅色樣品使用了鉛丹、朱砂和中國紫混合顏料?!盵2]“中國紫”這類人工合成硅酸銅鋇系化合物顏料在西漢帝陵遺址中的發(fā)現,反映了紫色在當時具有崇高的社會等級地位,而其在東闕門的出土也進一步表示了西漢帝陵在設計、裝飾方面深受五行思想的影響”[3]。
(三)彩繪陶病害檢測分析
手持式顯微鏡(DDL-M1)是此次彩繪陶文物病害檢測的主要工具,通過CCD系統(tǒng)可用于觀察彩繪陶文物病害的外觀形貌。
編號為M2-12的彩繪陶鈁器物表面有泥土等附著物,還出現酥粉彩繪、硬結物等病害。編號為M2-31的彩繪陶盒器身完整,器身存在大量的劃傷痕跡,并有部分泥土附著物,胎體較為致密。編號為M2-32的彩繪陶鐎斗壺器物有殘缺且遺留修補痕跡,殘留老舊膠體,胎體致密。編號為7M2-40的彩繪陶繭形壺器物,口沿有殘缺,表面存在脫落痕跡,并有大量硬結物,胎體較為致密。
三、彩繪陶保護修復工作原則和保護技術
此次彩繪陶保護修復工作原則有以下幾點:一是遵守保護文物時保持原貌最小干預的原則,盡可能保存文物的原始信息和真實性;二是長效性原則,修復后的文物盡可能處于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狀態(tài),盡量避免日后反復處理;三是可逆性原則,考慮到修復材料老化的問題,修復材料可在日后處理和更換。除了上述法律和原則,還應遵守以下法律規(guī)范和行業(yè)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實施條例》《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江蘇省文物保護條例》,以及WW/T0021-2010《陶質彩繪文物病害與圖示》、WW/T0022-2008《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方案編寫規(guī)范》、WW/T0023-2010《陶質彩繪文物保護修復檔案記錄規(guī)范》 。
四、彩繪陶保護修復措施
對彩繪陶進行保護和修復的技術路線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基礎清理。準備清潔工具,如柔軟的刷子、竹簽和手術刀等,以及一塊干凈而柔軟的布,確保刷子上的毛和布都干凈,沒有灰塵或殘留物。使用刷子輕輕刷去表面的塵垢和雜物,如果有頑固的污漬,可以濕潤刷子或布,輕輕擦拭污漬。注意不要用過大的力量,以免損壞彩繪陶表面。要注意盡量避免使用化學清潔劑或者溶劑,避免浸泡和過度濕潤彩繪陶器。
2.彩繪加固。根據文物的具體情況,制定彩繪加固計劃,這可能涉及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術,如定型劑、保護劑或填充劑。定型劑可以幫助加固彩繪表面,通常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可以涂在彩繪表面形成保護膜,增加其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使用保護劑可以幫助保護彩繪表面不受進一步損壞,例如紫外線、濕氣或灰塵等。如果彩繪表面有破損或缺失的部分,可以使用填充劑進行修復,填充劑通常是與彩繪匹配的材料,用于填補損壞的區(qū)域。
3.封護。此次封護采用3%氟橡膠保護劑。1996年,南京博物院對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園出土的一尊陶俑進行過保護加固試驗,十年后再次進行對比試驗,其保護加固效果經受住了歲月的檢驗,“試驗表明,氟橡膠不僅有較好的滲透率和膜層外觀及相對較強的抗壓能力的優(yōu)點,而且還有較好的耐老化性能。經過對獅子山出土的一尊彩繪陶俑利用氟橡膠進行保護后10多年的觀察,陶俑的表面色澤、防水與接觸角、顏料表面的固結強度等狀態(tài)保持良好。因此,在保護彩繪陶俑方面,氟橡膠是值得考慮的一種材料?!盵4]
4.建立檔案。建立文物保護修復檔案是保護和記錄文物修復過程的重要步驟,其目的是記錄修復過程,并為未來的研究、管理和展示提供參考。確保文件記錄完整、分類清晰、易于訪問和管理。數字化存儲方式可提供方便的訪問和備份,并確保文件的長期保存。
5.長期保存。彩繪陶的長期保存要避免日曬和強光照射,最好將彩繪陶放置在遮光處的恒溫恒濕儲藏柜中。定期檢查彩繪陶的狀態(tài),及時清潔和保養(yǎng),如果發(fā)現有損壞或褪色情況,可以及時采取修復措施。
五、彩繪陶保護修復典型案例
(一)M2-12彩繪陶鈁
該器物高38、腹徑18、底徑14.1、口徑10.5厘米,保護修復前重量為3854克。修復前器身多處出現硬結物和鹽析,彩繪脫落酥粉,器身部分有大量的泥土附著物。徐州市九里山二號漢墓也曾出土過一件類似的彩繪陶鈁,可惜彩繪已經脫落,但蓋上有墨書“酒上尊”[5]三字。
1.清理。該件器物表面有部分松軟的泥土附著物需要去除,用小毛刷掃去表面塵土,盡量避免觸碰彩繪部分。在清潔過程中,逐步分區(qū)域進行處理,以確保其他清理區(qū)域與實驗塊的處理在外觀上統(tǒng)一協調。
2.加固。此次對彩繪進行加固處理選用南京博物院專家研制的防風化材料,配比后選用能噴出細密噴霧的噴壺,均勻地噴涂在器物表面,噴涂時時刻注意噴距適當,斜向噴向器物表面,避免正對文物表面噴涂,同時避免材料在器物表面流淌留下痕跡,破壞彩繪。
3.清理硬結物。彩繪陶表面形成大量硬結物,經過考慮,選用手術刀去除陶器表面的硬結物和鹽析。在清潔過程中,首先劃定清理范圍,并選擇一個清潔實驗塊作為參照標準,然后按照編號區(qū)域的順序,利用手術刀等工具仔細地對該區(qū)域進行清理。通過這樣的逐步清理,最終實現其他清理區(qū)域與實驗塊在外觀上保持整體協調。
4.封護。使用配比3%氟橡膠溶劑,將適量氟橡膠溶劑加入乙酸乙酯溶液中,等待氟橡膠溶解后攪拌均勻。在進行器物彩繪的封護處理時,可以使用軟毛刷將氟橡膠均勻地涂抹在器物表面上,這種處理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護器物彩繪。
(二)M2-18北朝彩繪陶俑
該器物高14.7厘米,保護修復前重量為223克,器物表面有泥土需要清理,彩繪酥粉,容易脫落,頭部斷裂急需修復。
1.清理。先干洗,使用軟毛刷輕輕掃去表面松軟的泥土、灰塵以及其他污染物;后濕洗,用脫脂棉蘸取酒精進行細部清洗,盡量避免觸碰彩繪部分。按照區(qū)域逐步進行清理,并通過清理使得其他清理區(qū)域與已清理完成的實驗塊在外觀上達到整體統(tǒng)一。
2.加固。該件彩繪陶也出現了嚴重的脫落酥粉現象,所以需要對彩繪進行加固處理,選用南京博物院專家研制的防風化材料,配比后選用能噴出細密噴霧的噴壺,均勻地噴涂在器物表面,噴涂時時刻注意噴距適當,斜向噴向器物表面,避免正對文物表面噴涂。
3.黏結。在進行黏結時,可以選擇使用環(huán)氧樹脂黏結劑。為避免黏結劑溢出而污染陶面及彩繪,可在斷縫兩邊預先粘貼紙膠帶,將碎片對齊后黏結器物,這種措施可以有效地保護陶瓷表面和彩繪不受黏結劑的影響。
4.補配。用石膏對器物殘缺處進行補配,填充石膏后,使用手術刀刮削出蓋子形狀,使其弧度適宜,根據需要逐漸堆積、塑形或平整石膏,確保與周圍的文物表面相協調。待石膏干燥硬化后,使用細砂紙或修整刀輕輕地打磨文物表面,使其與周圍的文物表面平滑和一致。
5.清理硬結物。該器物表面形成硬結物,在進行清理時首先需要確定清理范圍,并選擇要清理的實驗塊,然后使用去離子水軟化清理表面,這樣的處理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清理器物表面的硬結物。對于硬結物厚的地方則需要進行多次處理,然后選用手術刀去除陶器表面的硬結物,最終使其他清理區(qū)域與實驗塊的處理在外觀上整體統(tǒng)一。
6.封護。配比3%氟橡膠溶劑,將適量氟橡膠溶劑加入乙酸乙酯溶液中,待氟橡膠溶解后攪拌均勻。對器物進行彩繪封護處理時,可使用軟毛刷將氟橡膠均勻涂抹在表面上,如此可有效地保護器物的彩繪部分。
結語
此次彩繪陶保護修復過程中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通過對彩陶顏料層的檢測分析,證實了西漢早期楚國已掌握人工合成的工藝方法制造“中國紫”,并將“中國紫”普遍用作貴族墓葬中彩繪陶的表層顏料,這對于研究西漢時期人工合成顏料技術的發(fā)展無疑是一項重要的補充。在修復過程中將物理手段和化學手段結合,對器物進行清理、加固和封護等措施。保護修復后的彩繪陶文物無損傷,盡可能地加固和保留彩繪,使文物處于一個安全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這對于保存和延續(xù)文物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聰,周黎,周波.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園考古調查及初步研究[J].中原文物,2019(06):96-105.
[2]黃建華,楊璐,申茂盛等.秦兵馬俑一號坑出土彩繪陶俑的顏料種類分析[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52(04):691-699.
[3]孫鳳,孫滿利,趙西晨.漢陽陵東闕門出土藍紫色顏料的科學分析[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8,38(05):1588-1591.
[4]萬俐,徐飛,范陶峰等.徐州獅子山漢楚王陵彩繪陶俑的保護研究[J].文博,2009(06):125-135.
[5]李祥,孟強,耿建軍.江蘇徐州市九里山二號漢墓[J].考古,2004(09):45-50+98-99.
作者簡介:
張倩(1984—),漢族,江蘇徐州人。大學本科,法學、商務英語專業(yè),文博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漢代考古與文物。
翟曉悅(1989—),漢族,江蘇徐州人。大學本科,歷史學專業(yè),文博館員,研究方向:漢代考古與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