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卉
(成都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四川 成都 611130)
西安相家巷出土的秦封泥,是百余年來古代封泥最集中的一次發(fā)現(xiàn)。據(jù)有關(guān)學(xué)者統(tǒng)計,這批封泥數(shù)量已近5000枚,是研究秦官制、行政、歷史地理等問題的重要材料,受到學(xué)界的廣泛關(guān)注。最近獲贈日本藝文書院出版的《新出相家巷秦封泥》一書,(1)[日]平出秀俊:《新出相家巷秦封泥》,藝文書院,2004年。書中收錄封泥250枚,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印文屬于中央官印的有100余種,屬于郡縣官印的有20余種,所涉及的品目,覆蓋了其他收藏單位已發(fā)表印文的大部分,此外,有十余種更是前所未見,意義重大。該書公布后,已有學(xué)者對封泥文字的釋讀有所指正(2)參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4年。。筆者在研讀中,發(fā)現(xiàn)仍有個別文字存在誤釋、缺釋現(xiàn)象,今略寫成小文,以就正于方家。
1.酆丞
整理者將圖一封泥文字釋為“鄷丞”。
圖一 (27頁上2)(3)原書無編號,為討論方便,每頁之中,從右開始編號。
案:王偉對其首字釋讀提出質(zhì)疑,認(rèn)為疑似“鄧”字,并指出該封泥“與其他字跡清晰的‘酆丞’封泥對照,字體風(fēng)格有明顯差異,且印面格式也不同,故懷疑釋‘酆丞’有誤?!?4)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注釋1,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512頁。
整理者將圖二封泥文字認(rèn)為一字,但是未作釋讀。
圖二 (30頁下第4)
3.蘇叚、桓叚
整理者將圖三封泥文字釋為“蘇段”,圖四、圖五釋為“桓段”。
圖三 (31頁上1)
先秦秦漢“假”常被作為人名使用,如傳世文獻(xiàn)記載春秋魯國有“公肩假(叚)”,戰(zhàn)國有“魏王假(叚)”。此外,秦漢璽印封泥也有“于叚”“夏叚”“吳叚”“陸叚”等,前一字為姓氏,“叚”為其名。(12)參見趙平安:《秦漢印章封泥文字編》,中西書局,2019年,第271頁?!疤K叚”“桓叚”,在秦代封泥中亦有發(fā)現(xiàn),但前人多誤釋。“蘇叚”,西安中國書法藝術(shù)博物館(簡稱“書博”)藏三枚,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館(簡稱“古陶”)藏兩枚,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公布了“古陶”所藏的兩枚(編號三·一·39),釋為“蘇段”。(13)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386頁。傅嘉儀《秦封泥匯考》將這五枚悉數(shù)收錄,編號1493-1497,亦釋為“蘇段”。(14)傅嘉儀:《秦封泥匯考》,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第242-243頁?!盎竻?“書博”藏五枚,“古陶”八枚,“二閏”一枚?!肚胤饽嗉饭剂恕肮盘铡彼氐陌嗣逗汀岸c山房”的一枚(編號三·一·16),釋為“桓段”。(15)周曉陸、路東之:《秦封泥集》,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374頁?!肚胤饽鄥R考》著錄十三枚,編號1476-1488(“書博”五枚,“古陶”八枚),亦釋為“桓段”。(16)傅嘉儀:《秦封泥匯考》,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第240頁,彩版第71頁。經(jīng)對比,日本所藏的“蘇叚”“桓叚”封泥,與“書博”“古陶”所藏皆非同一枚。
整理者將圖六封泥文字看作兩字,且文字缺釋。
圖六 (31頁上第4)
整理者將圖七封泥文字的首字釋為“王”,其余文字缺釋。
圖七 (31頁下第1)
6.趙易
整理者對圖八封泥文字缺釋。
圖八 (31頁下第2)
案:該印上半部殘缺,從殘存部分來看,應(yīng)有兩字。首字筆畫能看出“止”“月”。判斷,應(yīng)為“趙”字。第二字,只殘存下面的“勿”旁,上面或為“日”旁,則為“易”字。當(dāng)為私印,趙為姓氏,易為其名。
7.永陵丞印
整理者將圖九封泥文字釋為“永囗丞印”,第二字缺釋。
圖九 (32頁上3)
案:第二字,王偉釋為“陽”。(26)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514頁。該字只殘存左邊的“阜”旁,右邊不清。是否為“陽”字,有待今后出土資料的驗證。此外,秦封泥中有“永陵丞印”,(27)楊廣泰:《新出封泥匯編》第1004-1007號,西泠印社,2010年,第42頁;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610頁。故也不排除,該封泥第二字,為“陵”字的可能。
8.彼死
整理者將圖十封泥文字釋為“假囗”,下面第二字未作釋讀。
圖十 (33頁上2)
彼死,當(dāng)如“辟死”,亦即“避死”,《睡虎地秦簡·效率》35,《法律答問》174,“彼”皆通假為“避”。類似人名常見于秦漢簡牘璽印中,如:
《里耶》8-1490+8-1518:“廿八年六月己巳朔甲午,倉武敢言之:令史敞、彼死共走興。今彼死次不當(dāng)?shù)米?令史畸當(dāng)?shù)梦从凶?。今令畸襲彼死處,與敞共走?!?33)陳偉:《里耶秦簡牘校釋(第一卷)》,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2年,第338頁。
《龍崗》牘13正·1:“鞠之:辟死論不當(dāng)為城旦。吏論失者已坐以論。九月丙申,沙羨丞甲、史丙免辟死為庶人,令自尚也?!?34)中國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龍崗秦簡》:文物出版社,2001年,第61頁;武漢大學(xué)簡帛研究中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秦簡牘合集〔貳〕》,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第345頁。
《漢印文字征》“死”字條,收錄有“馮辟死”漢印。(35)羅福頤:《漢印文字征》第四·十二,文物出版社,1978年。
《漢印文字征補(bǔ)遺》“連”字條,收錄有“連辟死”漢印。(36)羅福頤:《漢印文字征補(bǔ)遺》補(bǔ)二·第四,文物出版社,1982年。
上引里耶秦簡、龍崗秦簡及漢印中,“彼死”“辟死”“去死”皆為人名。此外傳世及出土文獻(xiàn)中還有“去死”“去疾”“去病”“去疢”“毋死”“延年”“益壽”等,甚至有用傳說中最長壽的“彭祖”來命名,皆是用來表達(dá)避免疾病、死亡,以及追求長生不老的愿望。